果茶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征战五千年 >

第414章

征战五千年-第414章

小说: 征战五千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这两日也不能闲着,把城中的粮食、兵器、马匹、铁器都搜出来,统统带走。”对岳托来说,将来恐怕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得不到这些珍贵的补给了,现在能多弄到一分将来或许就能多让一名女真勇士活下来,要知道,接下来他们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了,看卢象升的架势,不把他们彻底赶出大明的疆土,是绝对不会收兵的。

“还要往北边走?”属下很快猜出了岳托的打算,脸上忍不住露出了苦相,他们这代人一直跟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辽东厮杀,那还能向他们的先祖一样,过着过上猪皮在冰天雪地里渔猎为生的生活,“还有,若是把他们的粮食都拿光了,他们怎么办?”

“赫图阿拉乃是老汗起家之地,卢象升定然不会放过。”岳托对眼下的局势看得很清楚,留在这里只有死路一条,“用不了几日,卢象升就会追到这里来,到时候留的粮食再多也是便宜了卢象升,至于这里的百姓,若是他们愿意跟我走就带上,不愿意走的我们也不强求,但粮食、兵器、马匹和铁器必须都交出来。”赫图阿拉的甲丁已经被丑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老弱妇孺带上了也只能拖累大军,愿意走也就罢了,想要留在这儿等死岳托也不拦着。

“咱们。。。咱们到底要逃到那儿才能停下啊?”这连续数日的逃亡让八旗的将士们苦不堪言,可在听说盛京的下场之后,他们又没有停下和明军一决死战的勇气。

“再往北,等到了宁古塔再说。”岳托也是一脸的阴沉,他也不知道明军追到那里才会停下脚步;宁古塔在牡丹江一带,日后成为清朝流放犯人的所在,可见其遥远,这几乎已经是眼下女真人所能到达的最北边。

“宁古塔?”周围众将忍不住咂舌,这个地名对他们来说也是极其陌生的,想了半天才有些老将翻出这样一段记忆来,在二十年多前,努尔哈赤曾经下令让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

“明军终究比不过咱们耐寒,只有到了宁古塔才有希望摆脱他们。”岳托说道,但是在他心里也没多少底气,御寒靠的可是棉衣皮毛,而现在随行的大军之中有这些的却不多,恐怕到宁古塔这一路上肯定会有无数人因此而冻死吧。

岳托所带的人马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尽管心里有些埋怨,但还是按照岳托的号令将赫图阿拉洗劫了一遍,在此休息两日,然后留下满城哭嚎的百姓继续向北行进;而在他们后面,是无数裹着棉衣的明军。

大明的军队一路沿着岳托行进的方向追击,其间多有小规模的接触战,那些拉在后面的军队不断被明军追上歼灭,岳托一行人马的数量也越来越少,这些人中有的死于明军手里,有的因为缺少御寒的衣物而冻死,有的则是体力不支走着走着就耗尽了体力一头载下去再也没有能够起来,当然还有因为受寒而染上各种病症因此死去的。

比如皇太极的第五个孩子硕塞,他如今才三岁多,如此有效的年纪如何能扛得住旅途的奔波,不小心受了风寒,军中的大夫无可奈何,随军一起北上的萨满做了好几次法事也无法挽救他的性命,岳托和布木布泰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硕塞停止呼吸。

从这以后,他们对稍长一些的皇太极四子叶布舒越发的小心起来,就算物资再匮乏也要先紧着他用,总算让他坚持到了宁古塔。

可是即使到了宁古塔岳托他们也没有觉得安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可供大军驻守的建筑,物资、产出也是极其稀少,根本无法供养这么多人,而且在他们身后,卢象升的大军依旧紧追不舍,丝毫没有因此就放过他们的打算。

“咱们继续往北走!”看着麾下越来越少的人马,岳托咬牙发布号令。

“再往北?还能往那里去?”宁古塔已经够北的了,如果再走下去,前面可是他们从未到过的地方,那里有什么谁也不清楚。

“我听说北边似乎有罗刹人活动,既然他们能活得下去,咱们女真的好汉就一定也能!”岳托咬牙切齿的说道。

这一次,大军再次产生分歧,终于有人宁肯和明军拼个死活也不愿意再像这样漫无目的的走下去了,岳托只好带着那些愿意北上的人马继续前行,将他们留在了宁古塔,到现在为止,岳托手下就只剩下数千人了。

随后,卢象升的大军也赶到了宁古塔,将留在这里的建奴残部全部歼灭,自此,东北这块土地终于全部回到了大明的手中,八旗的士兵要么被杀死,要么投降,要么远遁他处,再也无法对大明产生威胁。

第914章 林丹汗

“恭喜卢帅全复辽东。”在收复了宁古塔之后,满桂等众将纷纷向卢象升道贺,“自此,祸乱我大明数十年的东虏之祸终于等以平复,卢帅当居首功。”

“此言差矣,若非陛下先后两次御驾亲征,在遵化和辽东接连歼灭建奴主力,我等如今那会这般轻松就打到此处。”卢象升虽然性子耿直,但也不是完全不知道官场门道之人,要是蛮贵他们这番话传出去,恐怕那些御史言官弹劾的奏章就能立刻堆满陛下的书桌。

“卢帅说的是,是我等冒昧了。”这一番话语也让满桂等人警觉起来,要是追根究底的话,他们刚才那番话可是有些不敬,于是连忙转换话题,“眼下那岳托尚未授首,不知卢帅打算如何处置?某愿率领一队兵马北上追击,将岳托的首级献于卢帅面前。”

“杀鸡焉用宰牛刀,如今岳托麾下的兵马已经所剩无几,又岂用得着诸位出面,还是给那些年轻人一点机会吧。”说罢卢象升发布号令,从新军中选拔了几名青年将领,让他们率领一堆精锐兵马沿着岳托消失的方向展开追击。

随后,他亲笔书写了一封捷报,派出八百里快骑日夜兼程送往京城,然后送到了李悠的手中,收到这样的好消息李悠自然大喜过望,“好,卢象升立此大功,当受封爵之赏,吏部和兵部速速去核实卢象升和满桂等人还有军中众将士的功绩,早日拟定个章程出来,等他们回京之后就立刻颁发赏赐。”当初许下的诺言现在终于可以兑现了。

“恭喜吾皇,贺喜吾皇。”过去数十年,建奴就好像一朵乌云一眼笼罩在大明的头顶,让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一日也无法安歇,现在奴酋洪太以及努尔哈赤的其余子孙纷纷授首,建奴青壮要么死于战场之上,要么被送到大明哥弟充当苦役,这朵乌云终于可以散去了,从徐光启、张之极、王洽到曹化淳、王承恩等人的脸上,无不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色。

“如今建奴和科尔沁蒙古已经被我大明所歼灭,边关上还不安分的恐怕就只有林丹汗了,如今我大明兵威正盛,正好借此机会彻底了解此僚。”李游将目光移向王洽,“兵部即刻开始整理林丹汗之消息,待卢象升等人班师回朝、领取赏赐之后就选拔合适的将领北上,命他们将林丹汗擒入京中。”消灭了林丹汗,了解了北方的边患,接下来就可以考虑收复西域的问题了,放任如此广袤的土地由别人控制,可不是李悠想要的结果。

大明在西北地区直接控制的地带在嘉峪关以东,嘉峪关向西至沙州、哈密,是明朝实行羁縻统治的地区,大明初年虽然设置了哈密卫,但到了嘉靖年间已经为吐鲁番所吞并;大明没有像汉唐一样掌控西域的原因众多;首先大明的北方一直面临着比汉唐时更严重的威胁,先有蒙古,其后是鞑靼、瓦剌,如今又是建奴和林丹汗,大明应对北方的威胁已经颇为吃力;其次,大明的军事实力比起汉唐来还是颇有不足,前期相对帖木尔帝国处于守势,中期败于瓦剌,后期内乱打了三大征,没机会向西扩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经过蒙古的破坏,西北的丝绸之路已经逐渐衰退,而海贸的兴起则让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可以通过海船通往西方,西北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朝廷对西域的渴求自然也随之降低。

但现在的局势已经完全不同,建奴已经彻底被李悠所解决,就算岳托依然在逃也无法再对大明造成什么麻烦,而北方的林丹汗实力孱弱,比起皇太极来实在是差得远了,解决他也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已,相信新军很快就能击败蒙古,了解北方的威胁,让大明有实力将自己的军队派往西北。

对李悠来说,虽然如今西北的商业价值已经大大降低,而此处的气候环境也不适合耕种,但却并不意味着西域就一无是处,别的不说,就是西域的地理位置也让他无法放弃,掌控了西域就等于掌控了中亚,无论是应对日后罗刹的进攻还是向外扩张都是大有好处的,并且还可以以此为支点,将青藏高原彻底纳入中央朝廷的掌控之中。

另外,大明迟早是要进入工业化的,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原料产地的广袤的商品市场,而放眼大明四周,倭国和朝鲜人口太少,南洋诸国同样如此,唯有天竺有这个体量吃下大明未来海量的商品,日后英国凭借天竺这块殖民地,让本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奠定了日后大英帝国独霸全球的基础,大明距离天竺比英国更近,没道理让他们占据这个好处。

而且比起那些凶狠残忍、生性懒惰的南洋土著,受千年以来的宗教影响,变得越来越顺服的天竺人似乎是更合适的殖民统治对象,君不见他们至今都对压榨了他们数百年的英国人么有多少仇恨,甚至连官方的语言依旧使用的是英语,日后也是通过非暴力的手段获取了独立自主的地位,统治这片土地可比统治南洋诸国容易多了。

当然这些事情尚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准备,起码得等到九边的将士重新完成整编之后才会考虑正式进军西域的问题,凭借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西北边镇如今的兵马恐怕是没办法完成李悠的任务的。

嗯,等卢象升回京之后他就可以不用再领兵出征了,让他留在军中主持武学,然后满桂驻守辽东,宣大镇则可以考虑让曹文诏执掌,陈继盛、毛承禄、曹变蛟、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可派往西北编练各座边镇的士兵。

李悠很快在心中决定好了对这些人的安排,无论处于什么原因,让一名将军长时间执掌同一支军队终究不是什么好事,这样的安排对大明和他们都有好处。

第915章 谋划江南(为我降临人间加更2/3)

“启禀陛下,这就是微臣依照您的命令制造出来的新型织机。”一处戒备森严的宅院之中,宋应星给李悠展示了一架和如今大明所用织机截然不同的机器,宋应星命人向李悠展示操作,然后介绍道,“经过陛下的提点,微臣响了许多办法,终于制出了这架织机,比起如今江南所用的那些织机,这架织机的效率整整提高了一倍。”

“宋先生此次可是立下了大功啊。”李悠也是面带喜,他没有想到这架纺织机能如此快的制造出来,先前宋应星顺利的解决了红薯和土豆推广的问题,大大缓解了小冰河期对大明的不利影响,如今又做出了这件他期盼已久机器,真不愧是大明第一等的科学家啊,“朕决定在大明开设格致院,日后宋先生定可为格致院的院长,品级待遇依尚书例。”格致院就是科学院,因为考虑到大明的用词习惯,所以改成了格致院。

开设大明科学院的想法早已有之,只是现在的时机尚不合适,大明现在的科学人才实在是太少了,根本撑不起科学院的架子来,但只要早过几年,这些都不是问题;特意选择宋应星而不是孙元化或者王徵担任第一任的科学院院长也是李悠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孙元化和王徵在科学技术上固然有极深的造诣,但他们毕竟是进士出身,让他们担任此要职或许会让很多人认为科学院的院长也是需要从进士中选拔,并且给将来外行领导内行埋下隐患。

而宋应星则是不同,他没有进士的功名,仅仅是个举人而已,这在大明官场上毫无疑问是极大的劣势,但是现在却变成了优势,完全可以用宋应星的例子向天下人说明,科学院和进士科根本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管你科举考的如何,只要在格致之学上有所建树,就有资格进入格致院,享受朝廷的俸禄,申请朝廷拨付的研发资金。

“微臣叩谢陛下!”宋应星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虽然痴迷于科学,但毕竟是读书人出身,这功名心还没有放下,原本以为自己完成了朝廷安排的诸多任务,或许可以被赏个工部主事之类的官职了事,却没想到竟有机会当上堪比尚书的高官,大明自开国以来以举人的身份而登此高位的又有多少人呢?

“格致院应该是这么一个机构。。。。。。”李悠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然后说道,“从筹备到正式建立,尚且需要一些时间,这段时间里宋先生除了平日的工作之外,也要好好想想格致院该如何搭建,如何开展工作。”李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