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扬帆大明 >

第102章

扬帆大明-第102章

小说: 扬帆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营业部。
    按照朱显波的想法,这些分支机构只是骨架,将来在天津杭州以及马尼拉、雅加达等都要建立和京城一样多甚至更多的分支机构,让大明国家银行至少事先通兑半边天。当然派去意大利学习的进士们归来的那一天也许就是朱显波宏进一步实现伟目标的日子。朱显波在苦苦等待的同时,还要着手准备其他事情。
    比如强军,比如立储。说实话,朱显波越来越感觉到帝王难做。
    ——————————————————————————————————
    欢迎来纵横读正版,作者勤恳码字,求收藏、红票等各类支持
第188章 准噶尔崛起
    ( )朱显波开银行的目的是广纳天下钱财,银行有存有贷。。。但主要以存款为主,贷款主要用于朝廷大型项目。当然最优先的就是用来制造纸弹壳的子弹。其次就是修建管道,粮道。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古训,朱显波修路的另一个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各地方的控制。眼下摆在眼前的是三北,从山海关往东北;从大同到巴彦淖尔,从长安到哈密。由于另外两条路途遥远,耗资巨大,朱显波和群臣们商量先修大巴官道。一是带动沿线居民和牧民的经济发展,而是为了对付心存异心的外蒙各部。
    由于洪承畴和袁承志的经营,加上西北和东北两个总督衙门的配合,大明朝廷的大量移民。巴彦淖尔到哈密,巴彦淖尔到兴京之间的蒙古各部族已经基本完全臣服大明,三北总督开始上折在各旗设置州县。自从大明在巴彦淖尔设置总督衙门,大量屯兵之后,蒙人速成的大漠中心已经在大明的一日可以攻击范围。
    因此,大漠以南各部的漠南蒙古,包括科尔沁、札赉特、杜尔伯特、巴林、札噜特、奈曼、喀尔喀、茂明窍、乌拉待、喀喇沁、乌珠穆沁、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都是识时务者,纷纷大明的定居、移民和设置州县政策。可以说从现在大明的北方边境线开始呈一条和纬线平行的直线,而不是严重凹陷状。
    朱显波就下令洪承畴和其他两总督,按照部落的世袭活动范围划分州县,并允许各部落高度自治,但要解除武装,并按时向明廷缴纳马匹抵税。各部落倒也落得安逸,毕竟大明太强大了,顽抗不明智。
    然而天不遂人愿,就在朱显波扩充军备逐渐将漠南蒙古各部纳入大明版图时,漠北蒙古也就是所谓的喀尔喀蒙古,其属有车臣汗、土谢图汗、三音诺颜、札萨克图汗等部,分布地区,“东至松江呼伦贝尔城,南至瀚海,西至阿尔台山,北至俄罗斯。这片更广阔的草原和沙漠结合地始终由于大明的触角无法到达而只是口头上的臣服。
    而大漠以西的漠西蒙古,即卫拉特蒙古,包括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等。其分布地区东自阿尔泰山,西至伊犁河流域。基本上视明庭为无物,甚至私底下接触俄罗斯,欲拉外援抗衡大明的统一。当然沙皇俄国也不是省油的灯。
    还好这些部落蒙古各部大多逐水草而居,从事游牧的畜牧业经济,政治上处于互不统属的状况。各部落封建主之间,为了掠夺牲畜、土地和财产、争夺统治地位,常常发生矛盾,互相杀戮、征伐。但是随着大明的三边政策的落实,也许是感到了威胁,或者处于本能,大漠以西和以北的蒙古各部落开始团结。
    朱显波派出的锦衣卫反馈回来的情报显示面对沙俄入侵的威胁和明军统一漠南蒙古的形势,漠西蒙古和喀尔喀蒙古的封建主意识到,维护封建统治,加强封建秩序,巩固和加强部落的内部团结,一致对外的重要性。基于这种共同利益的认识,1640年九月,在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倡导和支持下,联合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在塔尔巴哈台召开了厄鲁特和喀尔喀的蒙古封建主会议。
    有各部44位蒙古封建主参加,制订了《蒙古卫拉特法典》,以此作为维系内部统治、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共同对外的基,从而大大加强了准噶尔部的实力地位和蒙古各部的团结,使漠西蒙古地区出现了安定和稳定的局面。
    巴图尔珲台吉在厄鲁特地区,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建设,发展牧业生产,并在其首府和博克赛尔地区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建立固定居民点,使游牧经济逐渐发展到城镇经济,准噶尔部所在地逐渐成为厄鲁特蒙古的政治、经济中心。由于准噶尔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和哈萨克、布鲁特(柯尔克孜)等族经常发生纠纷和战争。
    准噶尔由伊犁河流域迅速向西南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的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地区进军,经过无数次的争战,最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大明西北建立了以准噶尔贵族为统治核心的,包括厄鲁特各部和一些突厥部落在内的民族政权和地区的统一政权,自称准噶尔汗国。汗国的领导人虽然不愿意臣服大明,但对于沙俄的侵扰更加反感。为此朱显波也不想把这些人逼到沙俄一边去。
    于是在加强统治内蒙古各部关系的同时,频频遣使前往,希望稳住准噶尔。而袁承志则极力主张远征,也许他已经习惯了蒙古生活,但他忘了自己的部下,数以万计的大明士兵也许并不适合远征。朱显波的想法是准噶尔只要不是铁板一块,朱显波就觉得自己的机会很大。统一大漠是早晚的事情。
    何况大明现在西北和东北的大量移民已经初现成效,到时候东西伸出的触角足以围拢大漠时,再谈远征不迟。
    与此同时,巴图尔珲台吉为保卫厄鲁特领土,与沙俄入侵者进行坚决斗争。
    1640年后,沙皇政府曾多次遣使携带大批财物来见巴图尔,妄图对他们进行利诱拉拢,遭到了巴图尔的拒绝。他严正地向沙皇使者提出,要侵略军把原属其管辖的地区和布鲁特(柯尔克孜)人归还给他,并揭露了侵略军种种罪行。巴图尔不屈服于侵略者的淫威,仍派人至被侵略军占领的厄鲁特属地巴拉宾地区征收实物税。侵略军见利诱拉拢无效,就向厄鲁特驻地进行军事进犯,遭到准噶尔等部的顽强抵抗。
    1641年沙俄侵略军的魔爪伸人准噶尔驻地亚梅什盐湖地区,大肆劫掠,受到准噶尔部2000人的围袭,侵略军遭受很大伤亡,以失败告终,这就是准噶尔著名的保卫亚梅什湖之战。此后,巴图尔又组织力量袭击被沙俄占领的地区和全歼入侵的侵略军,取得节节胜利,有力地遏制了侵略者的野心。
    消息传到大明,朱显波和兵部商议,认为不能让沙俄进一步侵袭大明领地,在朱显波的眼里,整个大漠甚至西伯利亚都是亚洲人的,都是大明的,至少是大明的臣属国的,沙俄是欧洲人种,绝不允许其踏足半步。经过多轮的交涉,巴图尔珲终于同意大明以盟军的方式派遣一千人的步枪骑兵队前往漠西驻防,防止沙俄的再次侵略。
    友军从洪承畴的大军中精挑细选,并混入了约一百锦衣卫,朱显波一方面要帮助巴图尔珲抵御沙俄,一方面要及时掌握准噶尔政权核心的情报,防止政权更替时,准噶尔投向沙俄。
    对于明朝援军的到来,说实话巴图尔珲并未加以重视,他也只不过是借此向沙俄证明准噶尔汗国和大明的亲密关系,希望沙俄能知难而退。并不指望着一千人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正是这一千人的步枪骑兵,在后来巴图尔珲去世时,汗位更替时替准噶尔和大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稳住了准噶尔,而且能让巴图尔珲接受大明驻军这本身就是个重大胜利,至少朱显波再次强化了巴图尔珲的归属感,也就是说如果真到了山穷水尽,巴图尔珲的第一选择是投降大明而不是沙俄。这也算是个政治保障吧。剩下的就要看西北和东北的经营情况了。如果大明的势力强盛到占据西伯利亚,彻底阻断沙俄东进的步伐,那一切的都在大明的可控范围内,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
    求收藏、红票等各类支持!)
第189章 谈婚论嫁
    ( )随着大明国家银行的营业额不断增加,存款也逐渐攀升。朱显波终于有机会修筑大巴官道,向着巩固蒙古统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随着纸质子弹的大批量生产,新的弹药也陆续运往各边和各水师舰队。各军接到新的弹药试射之后都对朝廷的新弹药大家赞赏。驻扎在哈密的李承宗也不例外,上书表示有此利器,步枪队装填速度大幅度提升,战斗力倍增。
    在信得末尾,李承宗提到了姚启圣,称姚启圣天资聪明,对自己帮助颇多。对于这些赞扬,朱显波认为李承宗属于走政治过场,反正是皇上看重的人,弄点好表现,争取早日回京做官而已。而李承宗在书信的最后提出,姚启圣建议他果断西进,用武力占据新疆之后向沙俄方向发展,切断大漠以西蒙古和沙俄的联系。这些是朱显波这个现代人的既有政策,从这个从军边疆的人嘴里说出俩,姚启圣还是很高兴。
    看起来姚启圣真的还有点货,既然有货,就不要浪费。于是朱显波给李承宗去了封密信,大意是让李承宗找机会让姚启圣戴罪立功,好让其能脱离犯人之列,为朝廷效力。李承宗是朱显波的老臣子了,当然明白朱显波的心思。
    很快李承宗就上折奏请朝廷,犯人姚启圣自从服役以来,屡为治边出谋划策。此人极富才华,而且良策颇多,今日在平定叛乱中仅以数百人军士勇敢的镇压了当地少数民族数百人的反抗,并且多以规劝为主,极大的减少了伤亡,同时广施吾皇仁政。恳请赦免姚启圣,并封其为哈密东城指挥(从六品)。
    奏折送到政务院后,吏部自然不同意,兵部不置可否,徐光启也就没放在心上,压了下去。这自然有李承宗告知朱显波,于是朱显波找来了徐光启。
    “徐相,朕听闻今日西北李承宗有奏折呈上?”
    “回皇上,李大人确实有奏折来京。只不过所奏确为小事,所以还未呈给皇上预览。”
    “边疆无小事啊,说说看,是什么事?”
    “李大人为犯人姚启圣请封,吏部以为不妥。”
    “那你以为如何?”
    “这个,皇上仁爱,已经饶他不死了。这才过半年,又要加封只怕。。。”徐光启欲说又止,他似乎想起了什么。
    “徐大人,如果朕不能让他利用自己的才华为朝廷效力。朕又何须费心救他?”
    “是微臣糊涂了,皇上请出皇后为姚启圣脱罪,一定是看中了姚启圣的才华。微臣不该循规蹈矩,埋没人才的。”
    “朕要说姚启圣有才你也许不信,但朕可以跟你打赌,姚启圣的才华绝不亚于李承宗或者戚宏亮。就看朝廷给不给他机会了。”
    “皇上,姚启圣真有如此才华?”
    “不信你可以招他回京试试。”朱显波开始将军。
    “皇上,这赦免朝廷要犯需要钦命,何况私自召回。”徐光启知道皇上心意已决,只好请皇上下旨了。
    “还是让他在边疆多锻炼吧。李承宗奏请的是封他什么官啊。”
    “哈密东城指挥。”
    “那是李承宗的范围啊。按说六品官不需要奏请,只要报备吏部知晓即可。你去吏部,让他们回信,准了吧。没官确实不好立功。”
    “是。”
    徐光启对于政治没那么多心眼,他的心思还是在科研上,朱显波提他坐首辅主要还是希望他利用资源为科研服务。君臣俩讨论好姚启圣的事情,朱显波就回宫歇息。
    第二天,小惠郡主找上门来了“皇上,姚启圣在西北立功了,为什么不招他进京啊?”
    “哎呀,是郡主大人啊。你随你娘回乡,回来啦?”
    “都半年了,蚂蚁爬也该回来了啊,何况我们在九江也没什么亲人了,最主要的是小惠想念皇上叔叔你啦。”
    “真的假的,是想念朕还是想念某人啊,你一进门就嚷嚷,姚启圣却说想念我,说出去谁信啊?”朱显波满脸坏笑的看着这丫头,心想女大真不中留啊。不过要是将她嫁给姚启圣,还真是一桩不错的姻缘。
    “皇上就知道欺侮人,我主要是想念念和皇后娘娘啊。只是昨天听说了姚启圣的事情,着急才来找你的嘛。”
    “还嘴硬,没姚启圣的事情,朕要见你都难啊。”
    “大不了,以后每天我都来看您。不过你可以别嫌烦。”
    “还是算了吧,我还想多活几年。说吧,想姚启圣了吧,这次朕已经帮他了。你可错怪朕了。”
    “您是好人,行了吧。只是小惠听说西北风沙很大,他一介书生吃得消吗?”
    “能杀死两个军卒的身体应该不差,而且西北锻炼人啊。”
    “这。。。”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