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传习录 >

第11章

传习录-第11章

小说: 传习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识天理人欲,只知道嘴里闲讲讲,有什么用处呢?其实只要去克己克得自己无私欲可克,再去忧愁自己不能尽知,也不迟呀。”

【解读】

王阳明认为,克己功夫就是“存天理,去人欲”,由此,陆澄问不完全了解天理人欲如何用克己功夫时,王阳明回答,天理之澄明只能在真实切己的功夫实践中日见一日,否则,无论讲得如何,也总是闲话,天理毕竟“不自见”。阳明在这里还用走路作为例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第42章 道无方体

【原典】

问:“道一而已,古人论道往往不同,求之亦有要乎?”

先生曰:“道无方体,不可执著,却拘滞于文义上求道,远矣。如今人只说天,其实何尝见天?谓日、月、风、雷即天,不可;谓人、物、草、木不是天,亦不可。道即是天,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若解向里寻求,见得自己心体,即无时无处不是此道。旦古旦今,无终无始,更有甚同异?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又曰:“诸君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译文】

陆澄问:“道只有一个,可是古人论道时却个个说的不一样,那么求道也有关键吗?”

先生说:“道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求道的人不能偏执。如果仅局限于某种文字的表述,那样求道就越求越远了。譬如今人说天,其实他们何尝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天?认为日月风雷是天,不行;说人物草木非天,也不行。其实道才是真正的天!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什么不是道?先人只是各自把自己所认识的道一个方面认做了无所不包的道,以为道仅此而已,所以才会有不同的道出来。如果明白向心里寻求,认识了己心本体,那么,无时无处不是道。从古至今,无始无终,哪有什么异同?心即是道。道即是天。认识了心体就认识了道,就认识了天。”

先生又说:“诸位如果确实想认识道,务必从自己的心上体会,不要借助外物去探求才行。”

【解读】

道无方体,是说本体不能用具体的事物或语言来表示或描述。我们知道,佛教说圣境,是空性光明,或说“不可思议”“不可言说”,在逻辑表达方式上,王阳明所说的“道无方体”与这些是一个意思。阳明又说,道不是从眼耳鼻舌身感知,而是由心灵智慧开启,无所不见而又实无所见。不执著在一事一物上,才能见到真理的全体。什么是“不假外求”?就是向心内寻求悟入。

第43章 阳明的自然观

【原典】

问:“名物度数,亦须先讲求否?”

先生曰:“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苟无是心,虽预先讲得世上许多名物度数,与己原不相干,只是装缀临时,自行不去。亦不是将名物度数全然不理,只要‘知所先后,则近道’。”

【译文】

陆澄问:“事物的名称、用处和数量这世间百般的学问,也必须预先学习吗?”

先生说:“人只要能成就自己的心体,那么运用就包含在其中了。倘若把心体修养得真有一个未发之中,情欲发出来自然会符合中正平和,自然是做什么都没有问题。如果没有这颗心,即使事先学得了许多名物度数,与自己却毫不相干,仅是临时撑撑门面,自然不能处事应物。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去学好名物度数,只是要‘知道做事的先后顺序,这就接近圣道了’。”

【解读】

王阳明的哲学被称为“心本论”,似乎他只讲“心”的存在,而否认自然界事物的存在,排斥自然知识。其实,王阳明虽然从道德心性修养的方面强调“格心”,要求把握心中的天理,但他又认为,仅仅于此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认知天下事物,包括自然界事物。因此,只能说王阳明在道德心性修养方面忽视自然知识,而不可以认为他完全否认了自然界事物的存在而排斥自然知识。

第44章 随才成就

【原典】

又曰:“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

又曰:“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皆是‘不器’,此惟养得心体正者能之。”

【译文】

先生接着说:“人要根据自己的才性成就自己,这才是他所能做到的。例如,夔(舜的乐官)精通音乐,稷(尧舜时主管农事的官)擅长种植,是他们的才性符合,所以如此。成就一个人,也只是要他的心体纯正地合乎天理就行。他做事都是对天理的自然运用,然后称他为有才能的人。达到纯天理的境界,也就能成为‘不器’之才。假如让羲和稷改变角色,夔种谷,稷作乐,照样能行。”

先生又说:“《中庸》中说的‘处于富贵,就做富贵时能做的事。处于患难,就做患难中能做的事’,都属于‘不器’。干什么都能成功,这只有把心体修养得纯正的人方可做到。”

【解读】

“随才成就”是阳明先生的基本教育方针。他认为每个人也应该选择自己才性相近的专业去努力才有可能成才。从这里来说,也是只有“爱理”才能成就“理”。理为统领,这是一切的道德基础。所谓“纯乎天理”,其实也就是“全乎天理”,这样就能“不器”。

第45章 做学问要有源泉

【原典】

“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时先生在塘边坐,傍有井,故以之喻学云。

【译文】

先生说:“与其掘一个数顷大而没有源泉的池塘,不如挖一口数尺深而有源泉的井,井里的水源源不断,有生机而不会枯竭。”

当时先生正坐在池塘边,旁边有一口井,所以他就用井和池塘来比喻做学问。

【解读】

王阳明强调做学问绝不是书本上死的、教条的东西,而是与心融合在一起、具有生命力的“源泉”。很多人在做学问上有一种想法,总以为学得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如果光有知识,而没有获得一种能力,就只是一池大而无用的死水,远没有一口仅数尺深但有源泉的水井有生机。

第46章 贯通古今

【原典】

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见得?”

先生曰:“一日便是一元。人平日一时起坐,未与物接,此心清明景象,便如在伏羲时游一般。”

【译文】

陆澄问:“如今世风日下,伏羲以前远古时期人类淳朴的景象如何才能再现?”

先生说:“一天就好比是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一元。人从清晨起床后坐着,还未应事接物,此时心中的清明景象,好像在伏羲时代遨游一般。”

【解读】

王阳明认为,如果人能持守本心不被遮蔽浸染,此心便贯通古今、同于圣贤。远古的事情,后人没有直感的接触,如何能够知道呢?因为上古是一派清明通透的景象,毕竟远古的生活是极为简单的,所以其本色都是清朗的。

第47章 心统五官

【原典】

问:“心要逐物。如何则可?”

先生曰:“人君端拱清穆,六卿分职,天下乃治。心统五官,亦要如此。今眼要视时,心便逐在色上;耳要听时,心便逐在声上。如人君要选官时,便自去坐在吏部;要调军时,便自去坐在兵部。如此,岂唯失却君体,六卿亦皆不得其职。”

【译文】

问:“心要追求外物,怎么办?”

先生说:“国君庄重肃穆地坐在朝堂上,六卿分别履行不同的职责,天下才能治理得好。人的心统治五官,也要这样。现在眼睛要看时,心便去逐色;耳朵要听时,心便去逐声。如果国君要选拔官吏时,亲自坐到吏部去忙活;要调大军时,自己跑去兵部。这样的话,难道仅仅是有损君王的身份吗?六卿也都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呀。”

【解读】

古人认为心具有思考能力,在各种器官中处于统帅地位,所以将它称为“心君”,而眼睛耳朵不会思考,与外物接触时容易被吸引而误入歧途。所以,只有首先把心树立起来,确定一个目标在心中的绝对权威地位,我们才不会让外物扰乱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做好任何一件事。

第48章 一念发动

【原典】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更多好书请访问。 ≯

【译文】

先生说:“善念萌发时,认识到了,就去充实它发扬它。恶念萌发时,认识到了,就去遏止它。知道扩充善念、遏止恶念,就是心志,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圣人只不过是拥有这种智慧,而学做圣人的人,则要时时刻刻都把这放在心上。”

【解读】

作为思想修养的一种方法,这“一念发动”的确值得充分注意,这样做是智慧和道德的表现。但学者和圣人不能只在善恶念头上用功夫,还应该去努力改造社会,改造自然,并在改造社会和自然的实践中更好遏止恶念、扩充善念。

第49章 静中体悟

【原典】

澄曰:“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如闲思杂虑,如何亦谓之私欲?”

先生曰:“毕竟从好色、好利、好名等根上起,自寻其根便见。如汝心中决知是无有做劫盗的思虑,何也?以汝元无是心也。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译文】

陆澄问:“好色、贪财、务名等心,固然该算是私欲,但像那些闲思杂念,为什么也被叫做私欲呢?”

先生说:“闲思杂念归根结底还是从好色、贪财、务名等这些病根上滋生的,你自己寻根溯源时定会发现。这就像你发自内心的绝无干些个抢劫、盗窃的想法,什么原因?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这份心思。你如果对财色、名利等心思像不做盗贼的心一样,都铲除了,只剩下完完全全的心之本体,还有什么闲思杂念呢?这便是‘心本身的宁静不动’,便是‘感情的未发之中’,便是‘心胸宽广,大公无私’。到此地步,自然会‘与万事万物感应相通’,自然‘感情发出来时中正平和’,自然可以‘遇到不同事情时坦然自如地应对’。”

【解读】

人的私欲是影响人心清明的根本原因,所以王阳明主张通过静坐的方式,屏息思虑,去除私欲,恢复自己的良知本性。阳明认为,这种静中体悟的功夫,就是《周易·系辞》所说的“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思想。

第50章 持其志

【原典】

问“志至气次”。

先生曰:“‘志之所至,气亦至焉’之谓,非‘极至次贰’之谓。‘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无暴其气’,则亦持其志矣。孟子救告子之偏,故如此夹持说。”

【译文】

陆澄向先生请教“志至气次”的问题。

先生说:“这说的是志到了一定程度,气也就到了相同程度。并不是像朱熹所说的,必须先立志向,然后才能存养意气。‘坚持志向’,那么养气就在其中。‘不随便意气用事’,也就是坚持志向。孟子为了纠正告子的偏执,才一分为二来说的。”

【解读】

这里讨论志与气的关系,气,应该在心中,才能守气。阳明先生说“‘持其志’,则养气在其中。”这里的“志”即指“道”,和气生于道,气和养育其志,志与气,皆在道中,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二者互为兼顾,不可偏废。

第51章 圣人如天

【原典】

问:“先儒曰:‘圣人之道,必降而自卑。贤人之言,则引而自高。’如何?”

先生曰:“不然。如此,却乃伪也。圣人如天,无往而非天。三光之上,天也;九地之下,亦天也,天何尝有降而自卑?此所谓大而化之也。贤人如山岳,守其高而已。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引而自高则伪矣。”

【译文】

陆澄问:“程子说:‘圣人之道,必然自降身份让自己卑微,贤人说话则抬高自己。’这话说得如何?”

先生说:“不对,如果这样就虚伪了。圣人就像天,没有到哪里不是天的。在日月星之上它是天,在九泉之下它也是天,天什么时候自降身份让自己卑微了?这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