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24章

罗辑思维-第24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花上千万将科研转化成产品。产品成功,它就成功了,转化不成就死掉了。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是风险投资支持的。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做个计算,1000万美元的收入,5~8年的时间,那么每家公司每年的花费差不多就是200万美元,甚至更高。用600亿美元除以200万美元就得出这种企业的数量了,3万家。就是说,3万家公司拿到了最先进的科技、最先进的专利,它们的任务就是希望在5~8年里把这些专利做成最先进的产品推进市场。当然,失败率会很高,可能只有百分之一、十分之一的胜出机会,但胜出者无疑都是最优秀的,无疑都有机会成为下一个世界500强,因为下一个巨大的跨国企业会改变它所在产业的格局。

    这也就意味着,市场上不只3万家创业公司,不只3万个好的ceo,不只3万个好的创业者。这几万个优秀ceo有足够好的信用、有足够好的经验,都在干转化的事。

    而中国这个人群整体缺失,中国高校的科研出不来,企业不知道怎么把科研产品化。我们的政府虽然鼓励高校教授创业,但是产品化这件事是企业经营,需要个好的ceo。ceo和科学家的素质是不同的,所以,要求一个教授创业,又要懂研发,又要懂企业管理。理论上讲有可能,但实际上成功率会很低,因为两种能力集于一身的牛人实在太罕见了,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数量极少。

    所以,美国并不是这么干的。很多人跟我开玩笑说,乔布斯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信佛,所以他怎么怎么样厉害。我说:“你知道吗?乔布斯生前一分善款都没捐过,你听说过信佛的人一分钱都不捐的吗?”乔布斯伟大并不是在信仰上,而是伟大在他不是一个科学家。但是,他善于把最前沿的科技整合到自己的产品里,然后推向市场,使得一个科技进入市场的速度大大加快,造福社会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这3万名做产品转化的企业家的典型代表。这些人懂科技,但他们不是自己去搞科技,不是科学家,只是最善于用科技。

    打个比方,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英国人发明的。我们都听说过“凡尔登绞肉机”的故事。英军当时在打阵地战,希望阵地的某个点被突破的时候,坦克可以冲上去,把被突破的点堵住,避免造成整个阵地的崩溃。所以,坦克是防御用的,而且数量极少。

    那时候的战术是骑兵正面冲锋,后来有了马克辛机关枪,骑兵冲锋这个战术就终结了。到了“二战”,德国人发现坦克能够抗御敌人的机枪子弹,所以坦克又来到正面冲锋这个战场上来。在战争中,科技往往是被使用得最淋漓尽致的。

    我们可以用战争来类比商业,商业应该是二者的结合。要用最好的科技,用科技形成坦克。但是,不是纯科技就有用的,要用适应科技的所谓商业模式、战略战术来做调整,使得科技的能力被放到最大化。

    科技是高效的发明,但是科技的能力如何最大化,这个就是ceo的贡献。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研发出坦克的人,但他们是能研究出闪电战的人。

    但是别忘了,我们中国人鼓吹了半天业务模式,如果失掉了坦克这个前提,打闪电战无异于拿骑兵对着马克辛机关枪去冲锋。所以,我们有闪电战特别好,但是如果我们还能抓住科技,那就真的比科技发明人还有优势了。

    中国式创新的机会

    再举一个乔布斯的例子,乔布斯的成功始于ipod音乐播放器。当时,乔布斯有一个构想,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音乐曲库搁在兜里,能随身携带,想听什么就听什么。而不应该是当时的惯常做法,当时是买一个mp3,里面可以装10首歌,我的曲库还在我的电脑里,我想听什么还要导出来。他认为这是不对的。

    这就是一个闪电战的想法,关键是还要有坦克。所以,乔布斯到处去找,一个能装得进兜里,又能装1000首歌的小玩意,可惜美国没有。他一直找到日本,东芝研制出了一个3。5英寸的高密度硬盘。

    当时,东芝研制出这个东西后像英国人搞出来坦克一样很尴尬,因为这个东西比mp3需要的存储量大很多,却又比一台电脑需要的存储量要小,所以两头都没市场:电脑不用它当硬盘,mp3也不用它当硬盘。这时候,被乔布斯看中了,这正好是他想要的,所以他就直接买断货了,让东芝以后所有的商品全供给苹果。等到ipod在全球大行其道以后,他直接花钱把对方的专利买回来了。

    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好的企业家,是一个懂得基于科技做闪电战的人,你可以借助你的市场优势反过来对科技实现控制。说白了,就是你能把坦克的专利买下来。

    这就是中国的危险带来的另一个机会,我们的危险是没有这群人才把科技产品化。那么,我们的优势在哪儿?我们有市场,我们有钱。阿里巴巴的上市在全球给中国做了一个活广告。以前,我们在海外做投资,别人首先会问:“您是什么基金?给我看一下您的背景,有钱没钱?”自从阿里巴巴上市以后,我们只要说我们是中国基金,就没人再问这些了,都知道中国人有钱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制造能力。现在,有很多的流行谬误,比如日本的马桶盖特别好,可是马桶盖支撑得了国民经济吗?德国人工业4。0特别好,为什么iphone不在德国做,却选择在中国做呢?因为我们的制造能力是世界最优的。

    有人会说:“不对呀,你看中国有那么多假冒伪劣产品。”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中国能不能造得好?能。那些造假者想不想造好?不想,因为造好很贵。所以,中国在能力上没有问题,而且我们不是世界第一,而是世界唯一具有大规模的复杂产品的开放制造能力的国家。大规模的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力,德国有,韩国有,日本也有,但是它们不对外开放,这就是为什么iphone只能到中国造。中国沿海有一大堆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就是专门开放给第三方做大规模制造的。

    这个能力其实不简单,很多跨国企业是没有的。内部协调可以,对外它没法做,因为它不会,更别说复杂产品的开放制造了。美国人自己在作坊里能鼓捣出特别复杂,但是不能大规模制造的产品。

    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有句名言:“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这也是现在硅谷的问题之一,它喜欢轻模式,喜欢投完了以后迅速膨胀,最起码投涨1000倍。硅谷的vc风险投资分析排行榜有一个特点,排名靠前的企业不是投赢的企业多,而是投中了那几个最大的企业。你只要投中了facebook,就算其他投资都失败,在硅谷的vc里仍会排第一。

    他们追求的并不是知识产业,而是能投中facebook就中奖。这种时候,他们会重软轻硬,因为软的成长速度快,成为facebook的机会更大,所以美国的硬件企业日子不好过。

    我在美国跟客户交流的时候说:“我们真投了飞行汽车公司,但是我们只是投资人。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把它介绍给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见面谈了两个小时。”这时,中国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第一个优势,大规模制造对中国不是事儿。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力美国人也有,但是大规模就不行。这家公司很优秀,它在自己的作坊里造了两辆车,已经在天上飞过无数次了,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两张牌照的公司:它的车可以随时开上公路,也可以随时开进机场;把翅膀放下来,跟塔台一联系就可以起飞,因为它还有飞行牌照。但是,它只造出来两辆,造不出两千辆、两万辆来,因为量产需要很多钱,而且需要技能,这个我们中国人才有的技能:中国人觉得这件事很容易,而对方又有先进科技,正好可以对接得上。

    中国还有一个优势,我们的经济是快速发展起来的。其间,我们对环境的适应和迅速反应的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吉利跟他们谈了两个小时,一周之内,负责投资的高级副总裁就带着团队去考察美国企业了。一个月之内就签了投资合同,2016年春节前后第二笔投资就到位了。

第24章 创新,升级认知的工具(10)() 
制造是我们中国的一个大优势

    我们往往会去贬低制造业,过去有个“微笑曲线”,似乎研发端是好样的,营销顾客端是好样的,制造业最不值钱。但是,前提是什么?我认为一个东西值不值钱,要看它在产业链里面有没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和控制力。如果你是唯一的,你就值钱。比如,当初的windows,这个电脑操作系统为什么值钱?因为软件有一堆、硬件有一堆,只有windows是唯一的,唯一性就决定了赚不赚钱。

    当初,这个“微笑曲线”的提出,是因为pc机刚开始量产的时候,台湾人蜂拥而上搞第三方代工。他们窝里斗,谁来找,他们都做,而且代工的技术含量又不够高,造成他们不值钱了。并不是说制造真的不值钱,有唯一性的制造业还是值钱的。

    这个唯一性体现在哪儿呢?不是体现在传统大企业的制造,比如帮东芝代工,那不值钱,因为东芝自己能设厂。它体现在为创新者代工上,比如美国新搞出来一个产品,这个产品谁能帮它造?你找大公司都没戏,找谁呢?这帮人都会找到深圳去。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kickstarter现在是时尚产品的发布地,最牛的产品都会直接用这种众筹的方式发布。kickstarter现在形成了一种新模式,就是我先有个想法,然后拍成一个视频放在上面众筹。拿到钱了,立刻直奔深圳找人生产。这说明什么?说明只有中国能够制造,尤其是复杂的产品。比如terrafugia飞行汽车,你想到美国设一个汽车厂,根本没戏。只有在中国,找个汽车厂改改就能帮你生产了。

    大规模的制造能力其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尤其是针对第三方的、开放的大规模制造能力真的是不容易。现在,全世界企业都往中国跑。就我知道的扎到深圳的美国创新者就有一堆,因为真要实现量产,不到深圳几乎不可能实现。

    包括3d机器人公司,就是号称做无人机最领先的公司。前一阵子,这家公司宣布破产了。创始人克里斯安德森很诚实地说:“我破产的原因很简单,我干不过大疆。”

    为什么“干不过大疆”?这是一个开源领域,在这个领域里面做到世界领先,往往也和世界第二或跟随者差不了4~6个月。我曾经拜访过华为,他们说:“我们在全球的通信研发领域都有跟踪。一旦发现别人有什么突破,我们会立刻派兵去攻占。所以,我们和世界前沿的时间差永远不会超过6个月,6个月之内我一定做得出来。”

    这和我们评估的所谓从一万个小时理论变成一千个小时的理论差不多,就是4~6个月。这看似有点优势,但实在太短了,落实到制造上,就不是4~6个月能解决的问题了,就是一年半、两年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虽然美国人可能在开源领域领跑我们4~6个月,但一到设厂的环节就会比我们晚一年半、两年,加到一起我们会后发先至。他们实际上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所以,他们跟我们合作是强强联手,把他们的研发优势和我们的制造优势结合。如果不合作,指不定谁赢谁呢。这种时候,你就会知道制造是我们的一个大优势了,千万不要忽略。

    其实,全世界的经济规则都是很简单、很容易理解的,只要不断地往外卖东西,经济就会发达。美国过去经济为什么那么好?虽然对中国来说,中国卖给它的很多,但是对全世界来说,它卖给全世界的更多。它的软件、影视都是往全世界卖,就是把全世界的钱带到本国来,本国的经济当然就好。

    中国也是一样,过去30年,中国的优势就是我们的制造业不断往全世界卖东西。现在,很多人说,我们需要靠拉动内需来补足,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次要的部分。如果我们的制造业不能振兴,内需一定也拉不起来。

    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印度的制造业不灵,它也想提振内需,老百姓也想买东西,可是兜里没钱呀。厂子也没有,生产不出来,还得从国外进口,更贵。印度也有像阿里巴巴一样的电商,但是它的估值连阿里巴巴的1%都不到,就是因为印度以硬件制造为核心的产业没有形成。

    中国现在讲“双创”,鼓励创业、创新,鼓励海归回来创业,鼓励科技人员创业。说实话,我觉得其实最该鼓励的是我们的制造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