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三国韬略 >

第8章

三国韬略-第8章

小说: 三国韬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韬略家们在动之以情之际,往往随即晓之以理。这种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理,具有无限力量,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迷者不知,胡作非为,轻举妄动。一旦揭明,则从之如流,迎之若宾。

@奇@韬略家们运用情与理结合的力量,能挽狂澜于既倒,解生命于倒悬;能化险境为坦途,变艰难为平易。从三国时代运用情理韬略的实践中进行分析,即可探知这一韬略的份量:

@书@——张范之子张陵和张范弟弟之子张戬被盗贼逮住后,张范径直入贼营请求放还二人,盗贼将张范之子释放。可是张范却说,你们释放我的儿子,这份好意是很重了。人之情虽爱其子,但我可怜张戬年龄更小,请恩准我用张陵换回张戬。盗贼闻言,觉得张范义重如山,最后将张戬和张陵一并释放。袁涣拒绝吕布要求写信辱骂刘备的命令,田畴哭刘虞之墓险遭公孙瓒的杀害。司马芝避乱途中遇盗,同行之人均抛弃老弱逃亡了,而司马芝则独自坐着守卫母亲,盗贼以刃相临,司马芝叩头说。母亲已老,我死之后,只有拜托各位了。盗贼们说,此人是孝子,杀之不义。于是司马芝母子得以免除被害。韬略家们以至情感人,至理动人,迫使对手放下屠刀,改弦更张。情理韬略在这里成了生命的保护伞,反击的杀手锏。

@网@——刘晔对吴杀死关羽之后,蜀国动静形势的分析,对吴派使节到魏国称臣内幕的洞察,对魏文帝伐吴之举的评价。杜袭对曹操攻杀许攸想法的劝谏,诸葛瑾对于关羽死后,刘备东伐吴国的劝告……无一不是从情与理的角度得出中肯的,也是极有力的结论,使得论说对象有所感悟。情和理的分析、探讨,也是韬略家们棋高一筹的奥秘所在,这些分析,使得他们能比别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情与理是相对立的,由于人的素养不同,对立的程度也很不一致,为了夺取天下,必先夺取人才,特别是智囊型人才。但这些人中,有一大批与自己的政治主张、立场、观点不相一致,而且有时候是截然相反的,如何克制私忿,按理行事,以情殉理,则成了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决策者们运用情理韬略,成功与失败,这是一个试金石。三国时期,袁绍、袁术、刘表、董卓、吕布、刘彰等人的失败,从根本上说,就败在不能成功地运用情理韬略。他们周围原本是智士如云,猛将如织,可最后的成功者却是起于微末的曹操,走投无路的刘备,寄人篱下的孙策……

三国时代的情理韬略不仅只是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达到真知灼见的一个手段。懂得人的情感,进而影响、打动、牵引、控制这一情感的走向,就能使对方自觉步入事先设定的轨道。在孙权面对曹操大军压境,是降是战的关键时候,诸葛亮、鲁肃以强化刺激,引发认识。诸葛亮以激将法唤醒孙权对利害的认识,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贾诩回答曹操立储的问题、诸葛亮指点刘琦避祸的办法,都是强化事件对于情感的刺激,使对方猛然醒悟,选择正确的解决办法,三国时期大量以弱击强,以寡击众的战争,都受环境刺激的影响,投之死地后生,置之绝境而不亡,就是强化环境刺激,使战斗者调动全部情感,从而获得解救。打开情感的通道之后,必须以理随之。事理、物理、哲理、伦理、情理……本身都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指示着通往成功之门的途径。一旦认清其理,便具不凡见识,解决问题的办法、手段也就随之而生。

三国韬略家运用情理韬略调整意识,控制情感,根据环境、需要、目标制定对策、渡过难关,营造优势:

——诸葛亮强忍刘备身亡白帝的巨大隐痛,从蜀国的根本利益出发,控制、调整蜀国将领的情绪,与吴国恢复外交关系,这是基于对事理的认识,调整情感。

——刘备败于吕布,依附曹操,运用韬晦之计,以示胸无大志,等待时机,与曹操分庭抗礼。司马懿在不利形势下,韬光晦迹,装疯卖傻,蒙蔽曹爽。而一旦机会降临,则突然反击,一举成功。这是压抑情感,以符合身处危急时不引人注目,从而被打击的道理。

——刘备百折不挠,杜畿深藏不露,张昭犯颜直谏,都是以理想、信仰、志向、目标去控制情感,使之合于理。

总而言之,三国情理韬略的运用范围,从对人而扩大到对事、对己。从一般的劝说价值,上升到对于识见的有力帮助。从普通韬略原则,提高到事关前途、命运的总体对策。从个别的对象处理,演化为对历史发展、形势格局的洞察预示。

山外之山,天外之天:强弱论

自《孙子兵法》提出“以弱击强”的韬略名言后,历代智士竞相探索,到三国时代,已成就斐然。

三国时代,以弱击强几乎成了韬略家必须要完成的使命和履行的职责,否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事实上,韬略家们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以及许许多多的军事、政治、外交事件,强与弱的逆转、变化是令人震惊不已的。解剖三国韬略家手中的特殊武器——强弱韬略,将使我们能洞悉有关质与量的优劣多少之间的奇妙转变。

事物的由弱至强,有其自身的一套规律,例如: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逐步演化等等。同理,一个集团、一派势力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内外条件与时间空间。一旦各自独立发展的两种力量发生冲突时,其实力的比较,就会有强弱之分、大小之别。在一般情形下,弱肉强食。但每当双方冲突时,弱方有高明的韬略家参与决策,结果就不会那么简单,而是出乎常人所料,发生以弱胜强的奇迹。

三国韬略家们敢于以弱击强的第一个途径是找准敌方的致命弱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元缺,十全十美,无懈可击,天衣无缝。汉末黄巾起义烟炎蔽天、如火如荼,波才黄巾军围皇甫嵩于长社,皇甫嵩兵力单薄,与黄巾军强弱异势。全军震恐,危亡在即。但此时皇甫嵩发现波才军的致命弱点:依草结营,适逢大风。于是命令士兵各备束苇登城,命勇士乘间突围,在外纵火大呼,城上士兵也一齐举火相应,在这—突然事变中,皇甫嵩率军队从城中呐喊而出,直奔波才军,波才军惊乱逃奔。后逢曹操率军救援,并与朱儁军联合,同波才军拼搏,波才军大败,被杀数万人。强弱逆转,只在波才军的要害被皇甫嵩发现。董卓被杀、吕布被擒、孙策被刺、关羽被破、诸葛恪被暗算、曹爽被诛灭……无一不是其自身的致命弱点被敌手发现,结果显赫声势,灰飞烟灭;惨淡经营,溃于一旦。

以弱击强的第二个途径是集中己方的整体优势,攻击敌方的局部劣势。敌我双方强弱之势判然若揭时,不等于胜负结局的明白无误。敌方的整体之强不等于没有局部之弱。官渡之战,就是曹操以整体优势攻击袁军的局势劣势,取得胜利后,逐步扩大战果,以致全面影响整个战局。刘备率军进入益州,也是以整体优势攻击刘璋的局部劣势,先消灭葭萌守军,然后挥师南下。贾诩建议张绣袭击曹军、吕蒙取荆州、司马懿袭孟达、魏在合肥抗吴的反击战……均属这一类。

以弱击强的第三个途径是借天之力,反击强敌。韬略家们深知,最强大的人力也敌不过自然之力,如何使强大的敌方之力与自然之力相碰撞,而我方兵不血刃,即可安国定邦,平息敌军的威胁,已成头等重要的大事。其中,人们首先想是天险,魏之广、蜀之险、吴之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三国鼎立的重要因素。其次,在以弱击强的过程中,或以水淹,或以火攻,借自然界的不可抗拒之力攻敌军,一举而胜。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弱方均采用火攻,赢得成功。公孙瓒破青州黄巾、关羽水淹于禁七军、赤壁之战等,均运用水攻,助成声威,乘势而进,夺取胜利。《孙子兵法·火攻篇》上讲:“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不仅水火,风沙雷电、寒暑冷热等自然现象、宇宙之力,无不被三国韬略家们所借用,成为手中打击强敌的最佳武器。

以弱击强的第四个途径是联合弱小,击败强敌。关东联军共同抗击董卓,张绣、刘表联合对付曹操,刘备、孙权一致抵御曹操等,都属于弱小势力联合,相对地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尤其刘、孙两弱相连,克敌制胜,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这一典范表明了韬略史上盟军作战、统一战线形式具有巨大的反击能力。

以弱击强的第五个途径是分化瓦解敌人的阵营,使对手不攻自破。王允计间董卓、吕布,刘备招纳张松、法正,曹操在赤壁战后破坏孙刘联盟,陆逊因隙使间,迫使魏江夏太守途式免职。解除一大对手。

总而言之,以弱击强的根本途径在于智谋韬略。敌强则用智,敌弱则用势,即以智谋韬略攻击强敌,以武力形势威慑弱者,“庙胜之策,不在强弱。”(《后汉书· 袁绍传》)诸葛亮《隆中对》中的一段文字,可以作为以智敌强的典型结论:

自董卓已(通“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所谓“人谋”,即人的智谋韬略。

以上所论,均为强弱定格后,以弱击强的情况。至于强弱韬略的其余内容,如“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六韬·武韬·三疑》)强敌不可怒,弱敌不可侮。“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管子·治国》)“兵不强,不可以摧敌。” (《商君书》)得士者强,失士则亡。以强示弱,以弱示强。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兵强者,攻其将……三国时代均有大量的案例可寻。

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是由弱而强,以弱击强的历史。三国时代的强弱韬略有着十分深刻的辩证思想,内涵极为丰富,这一韬略理论的总结和实践的经验,是三国时代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一份智慧贡品,因为强弱韬略不仅规定了可供操作性的原则,而且更可贵的还在于替弱小的、新兴的力量为战胜强暴提供了武器,使人们感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使大众懂得了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

藏于九地之下:真伪论

汉末、三国时代激烈竞争的形势,决定了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场合的真伪错位,或以假乱真,或以假乱假;或以真乱真,或以真乱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使无智者顿入迷途,无识者难出泥潭。ZE i8。电子书

真伪韬略在三国时代的军事斗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孙子在其所著《孙子兵法·计篇》中指出:“兵者,诡道也。”讲究诡秘,从而“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曹操注曰:“兵无常形,以诡计为道。”三国韬略家普遍认为,战无其诈,难以胜敌。而先秦两汉的不少智士认为,“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吕氏春秋·义赏》)欺诈的作战方法,可以偶尔为之,绝不可长此以往,一用再用,因为这不是长远能用的方法。这表示了与孙子相反的意见,至少是不一致的意见。这种不同的说法,到三国时代,就没有人再坚持了。人们不是反对这一军事定律,而是积极设法识破欺诈之术,在自身识见上下功夫。

真伪韬略在三国时代的运用十分广泛,大类有诱、迷、骄、误、挑、动、疲、间等法。孙权将领周鲂以兵不厌诈,利之诱之的韬略,大破魏曹休之军。曹操西征,攻打马超,曹军以肥牛健马引诱敌军,使其缓于追击,最后曹军全师渡过黄河,未受损害。此为诱敌。贾诩在危急关头冒充名将段颎外孙,威吓手操生杀大权的叛乱氏人。此外还有赵云空城计等,为迷敌。官渡之战中,曹操解白马之围,至延津南设下埋伏,解鞍放马,丢弃辎重,致使袁军中计,大将文丑被杀,此为示弱骄敌。郑泰阻止董卓征兵,张松、法正劝刘璋迎刘备,孙权致书曹操称帝,陆逊代吕蒙为统帅……均为误敌。三国末期,诸葛诞反魏,司马昭利用敌方矛盾,加以挑动,最后攻下寿春,杀了诸葛诞,用的是挑敌韬略。公元231年,吴将孙布向魏扬州刺史诈降,佯动欺敌,是为动敌。猇亭之战中,陆逊利用刘备求战心切的弱点,与其相持,疲劳蜀军,在长达半年之久的时间中,使蜀军的挑战、求战阴谋落空。当蜀军被拖得精疲力尽时,陆逊寻隙而攻,将蜀军打得落花流水,此为疲敌韬略。王允说动吕布谋杀董卓,杜预设法破坏东吴君臣关系,为间敌。真伪韬略在军事上的使用极为普遍。

政治上,董卓入京,关东联军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