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夫夫孩子热炕头 >

第45章

夫夫孩子热炕头-第45章

小说: 夫夫孩子热炕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良吉和于宝宝同样单吃,黄大厨给做了蒜蓉小油菜,清炒小白菜,以及一个油炸黄生米。
  主食跟大家伙儿一样,是苞米面贴饼子。
  说实话,要不是看在小老爷非要跟着一起吃大锅饭,黄大厨还不想往贴饼子里头放鹅蛋呢!
  一口气放了二十个鹅蛋进去,黄大厨都心疼自家的蛋了!
  因为有着公共浴室,谁想洗澡了,看好日子,单日子是女的去洗澡,双日子是男的去洗澡,避免尴尬和冲撞。
  帮佣的衣服脏了,也可以留下来,家里的几个妇女洗个衣服还是能办到的,还给晒干送回去。
  他们只要一个目的,就是铲地!
  好吃好喝的伺候着,这些人玩命的干啊!
  结果第二天,黄大厨就找上了刘文喜,采买去!
  家里东西用的飞快!
  尤其是蛋类,已经只能支撑一天了,肉类没有新鲜的,只好就地解决,刘文喜买了两家大鹅多的人家的大公鹅,一个八九斤的样子,一口气买了四只回来,也仅够一顿饭吃的。
  这个时候青黄不接,连土豆都没吃了,白菜更不用提了,就剩下点干菜,也不能顿顿都吃啊!
  刘文喜只好找了大老爷石宏大,板着脸告诉他,家里缺东西,要去县城采买了。
  于良吉听说之后,立刻认真的用馆阁体写了繁体字的“十八学堂”,让去县城大采购的石宏大带着去牌匾店做个牌匾回来,挂在学堂正门上。
  “这个名字好!”石宏大一看这名字,就觉得起得不错!
  从前就知道有的村子排外,尤其是什么石家村,张家村的,对外姓人都很不友好,但是十里铺是杂姓村,同样,因为杂姓村的关系,很受人欺负,更团结,要是相处不好的话,同样排外,别的村子可能是冷暴力,这个村子恐怕就真的能出手赶人了。
  “这两天都累瘦了,今天去城里采购东西,就当歇一天了,骑马慢点走,不着急。”于良吉看到石宏大有些晒黑了的脸心疼了下。
  都说不让他跟着干了,偏偏不听,非要跟着一起下田。
  “多一个人多份力,咱家地多,铲地快的话,二遍地的时候就能轻巧些。”石宏大看四周没人,猛地欺身上前。
  于良吉惊讶的抬头看他。
  就看到石宏大的脸,对着自己就盖了下来!
  “啵”的一声,亲在了他的脸上,然后一脸偷油老鼠的表情,美滋滋的就开门出去了,吆喝声:“老刘,跟我去趟县城,今天采购去!”
  于良吉捂着发热的脸颊对着窗外石宏大的身影啐了一口:“就知道搞偷袭!”
  有本事你光明正大啊?
  哼!
  于良吉傲娇了一下,石宏大是带着刘文喜和巴多去的县城,骑了三匹马,带着三匹马,基本上来回快能很多。
  巴图这个老实人,被打发去跟帮佣门一起下田了,他主要是扶犁和监工,实际上,更像是帮工们在教导他怎么犁地。
  临走的时候,黄大厨给了刘文喜一个菜单,让他照着买,刘文喜看完就一脸黑线了。
  又要花不少钱!
  这钱箱子空的太快了!
  这让小气又抠门儿的刘账房很不得劲儿!
  石宏大他们前脚走了,后脚帮工的人就下田了,然后孙大爷也给送豆浆过来了,黄大厨又跟孙大爷定了一板豆腐,下午四点的时候送来。
  于良吉接了豆腐,给孩子们送了进去,他们都在一起玩儿,这几日都熟悉了,越发玩到一起了。
  等小侄子他们喝完豆浆,让刘宋氏看着,他就去找老村长了,商量一下开学的事情。
  “什么时候开学都成,越早越好!”老村长一听,果然眉开眼笑。
  “怎么这么着急啊?”这些天,老村长几乎每天都要去学堂逛一圈。
  “你是不知道啊,张家村的学堂,换了个先生,那个先生就是跟你一样是举人老爷的家伙,已经放出话来了,想去上学就要准备拜师礼,礼金不能低于五两银子,不包括礼物在内。”老村长苦笑了一下:“本来大家都习惯免费了,突然要钱上了,都有些接受不了。而且外村的还要更厚三分才行。”
  “这学堂是公立的,他有俸禄可以拿,为什么还?”于良吉震惊了,这就跟以前的学校校长公开要贿赂一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就不怕被人告发吗?
  别的行业收受贿赂还要重罚,更何况是教书育人的学堂了。
  “听说他跟上头关系好,不然他考的都比你名次低,怎么可能当上山长?要当也是你当啊!”老村长小声跟于良吉抱怨:“不就是他认识府成里的人,面子广,才得了这个肥缺么?”
  于良吉还真没想到!
  他考试的名次很有些说不出口,怎么还有比他靠后的呢?
  “他就是考了第二百名的那个!”老村长跟于良吉嘀咕:“你还是一百九十八名呢!”
  于良吉尴尬的摸了摸额头,不要强调他的名次好不好?很尴尬的!
  “按理来说,应该是你就任学堂山长,才不是他呢!”老村长不服气:“可他们张家村就找人活动,非给了他!”
  于良吉这才理解,当时他说盖个学堂出来,老村长为什么那么激动!
  不只是十八里铺有了自己的学堂,孩子们上下学也方便了,更因为给他出了口气!
  平时十八里铺的人再硬气,也不能不对张家村低头,因为人家那里有学堂,你对人不恭敬,人家只要报复到你孩子身上就行了!
  不说别的,只要教学的时候,不好好教,你家孩子就完蛋了!
  所以于良吉才不想送孩子去他们那里上学,实在是怕给耽误了!
  “不管他,咱们自己有学堂,等咱们这里出几个秀才举人的时候,让他们后悔去吧!”于良吉听出来了,对方暗箱操作,老村长很气愤,老头儿一辈子倔,临老了还要受委屈,当然不甘心。
  但是这也没办法,人家关系硬,他不甘心也不能把人怎么样。
  不过于良吉有办法啊!
  不就是教书育人么?
  他们暗箱操作就操作去,只要十八里铺的学堂教出来人,不多说,只要出几个秀才,对方就得做不住!
  公立学堂被死立学堂碾压,这名声可真是不好听,到时候别说府城有认识的人了,就是府尊大人是他亲爹也不好使了,管理学政的可都是名儒大家和武林宿老,到时候一份弹劾的折子递上去,哼哼哼!
  原主可能想不到这些,但是于良吉是从未来到这里的,还有穿越前辈珠玉在前,自有一套反腐的规矩,还有各种监控系统,他就不信了,一个小小的张家村,还能一手遮天!
  “对!”老村长也是个聪明的老头,一想到关键处,直拍大腿:“到时候就直接打脸!”
  老村长高兴了,于良吉也笑了。
  一老一少商量好了,三天之后就开学!
  “不能让孩子们没学上!”于良吉于是说。
  老村长送走小于举人之后,立刻乐呵呵的出了门,挨家挨户的通知,因为人少,老村长也不嫌麻烦,还让他们准备好拜师礼。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献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那个时候给的是腊肉,十挂腊肉。
  到唐代的时候,仍然采用“束”之礼,并由朝廷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
  先生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
  “束”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以及拜入门下的愿望。
  这个时代入学拜师时,学生需要提供给学院或者先生的六种带有特殊寓意的礼品。
  “束”六礼分别是:肉干(谢师恩),芹菜(业精于勤),龙眼干(启窍生智),莲子(苦心教学),红枣(早日高升),红豆(宏图大展)组合成的六礼束。
  这个六礼束,可比张家村那个公立学堂要的东西好弄多了,而且没有要现金的说法。
  家里除却莲子和龙眼干,红枣喝肉干,需要去县城买,剩下的自己家都有!
  哪怕一样一点,也是那么个意思。
  全村人都动了起来,家里开着杂货铺子的祁家,直接去了县城进货,回来都包装好,一份六礼六个大钱
  他家倒是知情识趣,没多赚大家伙儿的钱。
  因为只是个表示,腊肉什么的,都是切成了条,穿着线拎着的,并不是真的要人家十挂腊肉,别说村民们拿不出来,就是拿出来了,于良吉他们也不会要啊!
  东边这边本身的腊肉都是用松针儿熏出来的,一股子松香味,于良吉表示,意思意思就行了。


第134章 招生授课
  于良吉是举人,有权利开设学堂,更别提他还有两个秀才先生教文授武。
  反正他现在有钱,举人的福利很不错,他盖的那个学堂,可是个很大的三合院。
  一进的正堂上自然是开会的地方,好比礼堂;正屋东边的房间,是书房,里头全都是书籍,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正屋西面的两个房间是给大家休息的地方,里头都是大铺炕,上头摆满了寝具。
  东边的三间厢房,给小学的孩子学习三百千用;西边的三间厢房,给想要科举的学子作为学习的地方。
  院子很大,里面种了两棵黄杏树,两棵黑李树。
  因为是学堂,全村的人都热情高涨,极度关注!
  当时盖的时候着急,因为马上要铲地了,除却雇佣的工程队,工程队的队长还雇佣了不少人来帮忙,就用了十天的时间,盖好了学堂,雇佣的人都是附近村子的,都很羡慕十八里铺有个私人学堂。
  随着这些被雇佣的人的离去,消息也跟着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十里八村儿。
  没办法,这附近的学堂就一个,张家村的公立学堂。
  免费的教人三百千。
  想要学的,就得交钱了。
  公立学堂因为是朝廷立的,里头的人虽然没有品级,却也是在朝廷里挂了号的,所以在十里八村儿都是受人尊敬的。
  但是因为垄断行业,教学水平就不太让人恭维了。
  自打村子里有孩子去上学后被人欺负回来了,他就这么想过了,什么都是假的,孩子不在自己跟前,发生什么事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为了宝宝,于良吉决定自己上!
  不就是教几个小孩子么?
  还不是他亲自教,他只要教导大孩子们就行了,别的没把握,秀才还是可以让大家都考虑考虑的,不管文武,秀才的考试都是固定的那些,当年应试教育培养长大的于良吉,能挤过千军万马,考上重点的农业大学,足可以证明他的智商。
  十八里铺的孩子并不多,虽然这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但是有穿越前辈在,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知道,连续生孩子是极伤身体的一件事,所以大多数都是隔个两三年,孩子年龄拉开一定距离,当然,一家也就生个三四个,绝对负担得起。
  十八里铺二十四户人家,抛却自己家的就一个于宝宝,别人家的就算一家两三个的名额,也才七十左右而已。
  他那房子建的大,一百个孩子也够装,而且也不是都来上学,有些十二三岁的大孩子,不打算科举的,都是要下地务农,不会送来学堂,这样一算的话,也就四五十个。
  他算计好了人数,又过去跟两个先生打了招呼,告诉他们三天后就正式开始招生授课。
  临走的时候,洪泽涛还跟他大嗓门的喊:“别忘了把学堂的椅子换回来!”
  于良吉一个踉跄。
  他们家雇用的坐着的可是学堂的椅子!
  这下回来他犯愁了,孩子们上学是重要,可他们雇用吃饭的时候,总不能站着吧?
  中午吃饭的时候,于良吉特意出去看了一眼,今天中午吃烧大鹅,还有个韭菜炒蛋。
  汤是粉丝胡辣汤,味道很冲,但是很好喝。
  因为今天是双日子,是男的可以洗澡的日子,喝了胡辣汤出了汗,去洗个澡,中午休息一下,下午就去下田,晚上回来吃了饭再歇歇,睡一觉,别提多得劲儿了。
  他们是得劲儿了,于良吉还犯愁呢!
  下午孙大爷给送了一板水豆腐过来,如今青黄不接的时候,菜少,冬天的储存也都吃没了,新菜下得少,豆腐正是旺季,于家定了每日一板水豆腐,没办法,人太多,不做豆腐黄大厨是真的想不出来做别的了。
  幸好豆腐可以做很多种菜肴,例如昨天的酱炖豆腐,今天的油煎豆腐。
  接了豆腐,黄大厨又跟孙大爷说了:“明天麻烦送五香豆干,就十斤好了。”
  都是下力气的汉子,吃十斤应该没问题,家里还有不少大粒花生,也用五香料给煮了,到时候跟五香豆干一起调拌,也是个凉菜。
  “好,还有几天能铲完地?”这么每天供人吃喝,可是一大笔开销,孙大爷有点担心小于举人能不能有钱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