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波谢洪尼耶遗风 >

第9章

波谢洪尼耶遗风-第9章

小说: 波谢洪尼耶遗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放她走。”

“你看,他没有胡来吗?”

“没有,她说,他役有把她怎么样,光是抢走了她的吃食。听说,这个丘八还是本地人呢,维里坎诺沃庄园里那个叫谢辽日卡的前导马骑手。”

“可是洛姆村那边有熊。要是太太派我们到那里去,熊准会请我们上它家去做客!”

“它只消一口就把我吞了!”矮子波里卡接口说。

她是个终年有病的不幸的丫环,年纪已经二十四五,身长却只有一又四分之一俄尺①,长着一对猫眼睛,挺着个楔子似的尖肚子。但是主人强迫她干的活儿和身强力壮的丫头一样,只是替她做了一只比较低的绣花架,板凳也矮一些罢了。

①约合我国二市尺七寸。

“听说,”闲谈中有人问道,“在莫斯卡列沃,熊把一个乡下女人拖到窝里,让她过了整整一冬,真有这种事吗?”

“怎么役有!她还当了熊的厨娘呢①!”听的人取笑说。

①这是一句反话,意思是被熊吃了。

这时,值日的小丫环飞快地跑进工作室,小声报告大家:

“太太!太太来了!”

丫环们的喧闹声顿时沉寂下来。她们埋下头干起活儿来了;绣花针敏捷地闪动着,编花边的小木轴来回敲打着。门口出现了太太的身影,她睡眼惺忪,没梳头,没洗脸,穿着油污的上衣。她打着哈欠,在嘴上划着十字①。有时,她这么站一会儿就走了,有时,她还要检查一下干的活儿。遇到后面一种情况,少不了一清早就听到两三下掌嘴的响声。特别倒楣的是那些小丫环,她们正在学手艺,因此常常把活儿做坏。

①俄人迷信,打哈欠时在嘴上划十字,意在避邪。

不过,这一次倒平安无事地过去了。安娜·巴甫洛夫娜站了一会儿,便拖着沉重的脚步往女仆室走去。穿着破烂的上衣和油污的围裙的老厨子,正背着双手在那儿等候她。女管家也呆在女仆室的角落里。太太在桌旁一只木柜上坐了下来。桌上摆着几盘“隔夜的”剩菜和一锅隔夜的汤。旁边放着比较新鲜一点的食物:一块腌牛肉、半只熏鹅、牛头肉、牛油、鸡蛋、几块砂糖、面粉,等等。太太开始吩咐了。

“我们的汤好象已经吃了两三天了吧?”她察看着锅子问道。

“是呀,已经吃了两三天了,太太。都发酸了,太太。”

“那好,今天就烧新鲜汤吧。新鲜牛肉还有吗?”

“新鲜牛肉全吃光了。”

“怎么?好象还有一块吧?你还说过,准备给老爷做肉饼的。”

“两个肉饼,老爷已经吃了两天啦。”

“哪里用得了这么多牛肉?老是在买,买,可是问起你来,总是没有了,没有了……”

“当然啦,吃掉了——就没有了,”厨子用讥讽的口吻说。

“啐!真没有办法,宰只鸡吧……不不,还是这样吧:烧一锅腌牛肉白菜汤,让鸡多活几天。……口头再到马雅洛沃村去买一、两普特①牛肉。……你给我小心点儿,老家伙……哼,‘当然啦,吃掉了!’如今牛肉太贵,吃不起啦,四个卢布(纸币)一普特……你给我位省点,别乱糟蹋!好,热菜就这样定了,凉菜有些什么呢?”

①一普特约合我国三十二市斤半。

“昨天的肉冻还剩下一点儿,差不多没有了……”

安娜·巴甫洛夫娜仔细察看剩下的肉冻。盘子里都是粘糊糊的肉冻,当中有几块残存的牛脑髓和牛头肉。

“你想法把它重做一下吧;你是厨子呀。把剩下的肉冻化开,再倒进模子里,加点牛头肉,就做成新鲜的肉冻了。”

太太放下牛头肉,接着说:

“昨天的调味汁大概也没有了吧……不,你先说说,昨天的牛肝还有吗?”

“牛肝没啦,太太。”

“我亲眼看见盘子里还剩两块!到哪儿去了?”

“不知道,太太。”

太太两步跳到厨子紧跟前。

“说!你把牛肝弄到哪儿去了?”

“是我的错,太太。”

“弄到哪儿去了?说!”

“狗吃掉了……我没有看管好,太太。”

“哼,狗吃掉了!是你拿去喂了你的姘头瓦西里苏什卡!赔我的牛肝,哪怕你给我生出来!”

“您看着办吧,太太。”

厨子站在那里,望着太太的眼睛。安娜·巴甫洛夫娜踌躇一阵,终于跟既成事实妥协了。

“嗯,我们今天就不用调味计了,”她拿定主意。“你就这样告诉大家。老家伙拿调味汁给他姘头吃了。瞧吧,老爷不叫你罚跪才怪呢。”

接着谈第二道热菜。太太面前的盘子里放着一只剔得干干净净的羊腿,上面连一丝肉影子也找不出来。

“没有了也只好没有啦。昨天,莫斯卡列沃村的安德留什卡送来了一只兔子;看来只好烤兔子……”

“太太,容我给您出个主意吧。那只留着待客的烤牛腿,在地窖里都放了五天了,最好是今天吃掉。兔子还可以放些时候。”

安娜·巴甫洛夫娜舔净了食指,握住拳头,将大拇指夹在食指和中指中间①,伸向厨子,说:

①一种表示轻蔑的手势。

“哪!”

“行行好吧,太太,牛腿都有臭味了。”

“怎么,有臭味了!总共才冰镇了五天就有臭味啦!你那儿没有冰吗?”太太声色俱厉地对女管家说。

“冰倒有,可是您老自己也知道,天气多热呀,”女管家替自己辩解说。

“不是天热就是天暖……你们就知道说这种话!老母狗,我这就派你去管火鸡,让你也知道知道,糟蹋主人的财产会有什么下场!那么,就这样办:把牛腿热一热,当今天的第二道热菜。豁出去了:没有调味汁,我们多吃点牛肉好了。以后来了客人,再烤新鲜的牛腿。唉,我的那些贵客啊!吃了你的,喝了你的,临了还骂你!他们还随身带来一大群臭男仆、臭女仆,你全得供他们吃,供他们喝!还得用好饲料喂他们的马!他们坐的车子是用六匹马拉的……得喂多少干草,多少燕麦呀!”

“这是免不了的……”

“你也给我小心点,吉莫什卡,那只羊腿千万别扔掉。上面还有一点肉,刚下来做凉杂拌儿倒挺合适。昨天的白面点心一点没剩下吗?”

“一点没剩下,太太。”

“那就做草莓糕吧。说实话,莓子放在地窖里不吃,都长霉了。再去领两三块糖,一两个鸡蛋……好了,好了,你别唠叨啦!够啦!”

安娜·巴甫洛夫娜吩咐割下一块腌牛肉,拿出两个鸡蛋、三块糖,又用指头在一块牛油上划了一条线,并且因为厨子想多要一两牛油争论了老半天。

厨子离开后,她向钢盆走去;那铜盆的顶端挂着一个有活动拉杆的铜制盛水器。太太洗脸的时候,女管家随侍在她背后。太太用的肥皂散发着酸气;用的面巾是土麻布做的普通面巾。

“怎么样?看出什么苗头没有?李普卡有了身子吗?”太太问。

“我还说不准,”女管家回答,“从外表看,是有了。”

“要是……要是她真的有了……我就把她嫁给最穷的叫化子!她是不是跟普罗什卡搞上了?”

“有人看见他们常常呆在一起。对了,还有一件事,太太,昨天有人在黑麦地里发现了一个逃兵。”

安娜·巴甫洛夫娜一听到“逃兵”二字,脸色立刻发白了。她停止洗脸,把湿漉漉的面孔转向女管家,问道:

“逃兵?在哪儿?什么时候发现的?怎么不报告我?”

“离这儿不远,在黑麦地里。一个叫达舒特卡的乡下姑娘到狐穴林去采蘑菇,那兵在半路上拦住她,所说是抢走了她的面包。达舒特卡认出了他。原来是维里坎诺沃庄园那个前导马骑手谢辽日卡……您记得吗,他还吓唬过他们的村长,说要杀死他呢。”

“你为什么不报告我?到处都有逃兵荡来荡去,大家全知道,只有我蒙在鼓里……”

太太伸出两手走到女管家跟前。

“我怎么好报告呢,这是村长管的事呀!我对村长说过。你去报告太太吧。可是他说,报告太太有什么用!他也许是怕您心烦。”

“怕我心烦!怕我心烦,嘿,多会体贴人!要是那个逃兵放火烧庄园,谁负责?告诉村长,一定要抓到那个逃兵!天黑以前带来见我!带着达舒特卡到她看见逃兵的那块地里去搜查。”

“人都割草去了,谁去抓逃兵?”

“今天是各人干各人的活儿①。替主人干活的那些人②,不要叫他们去。让那些给自家割草的汉子③去——让他们怨他们自己。谁叫他们尽图快活;养出这些逃兵来!”

①指劳役租和代役租的两种农民。

②指劳役租农民。

③指代役租农民。

安娜·巴甫洛夫娜用面巾迅速擦干手脸,心情稍微乎静了一些,重新跟阿库丽娜谈起话来。

“今天把那些母马赶到哪儿去呢①?还是让她们留在家里?”她问。

①母马指使女;全句的意思是:给使女们派什么活儿。

“听说马林果熟了。”

“那就派她们到树林去摘马林果。上狐穴林去摘:叫她们路上注意,见了逃兵就逮住。”

“吃过午饭再去吗?”

“给她们每人发一块面包,一撮盐,再给她们两三斤燕麦粉,大伙儿一道吃——够她们吃啦。回来再吃晚饭……来得及填饱肚子的!还有,你要好好监视李普卡……对我负责,如果出了事……”

当女仆室里演着这一幕一幕戏的时候,瓦西里·彼尔菲雷奇·札特拉别兹雷正关在书房里张罗圣饼。他象一个不折不扣的东正教教士一样做着奉献祈祷:喃喃地念着规定的祈祷文,高高地举起双手,深深地行着鞠躬礼。但这并不妨碍他不时窥察窗外的动静:是否有人穿过院子,有没有偷走东西。他的眼睛特别尖利地监视着果园的大门。眼下正是浆果成熟的时期。果然有人蹑手蹑脚地进来了。

“你上哪儿,上哪儿去,小混蛋?”他的吆喝声穿过敞开的窗户,传到一个小男孩的耳里;这小厮违反规定,走近了为防盗而筑起的果园栅栏。“瞧我揍你!你是谁家的?说,谁家的?”

可是,他的吆喝还没落音,那孩子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仿佛钻进地缝里去了似的。

老爷转回半个身子,准备继续做祷告,忽然他的视线落到了从果园里出来的老园丁的妻子身上。她双手藏在围裙底下,看样予她手里好象拿着什么东西。老爷正要吆喝,可是园丁的妻子及时发现他站在窗前,立刻把手从围裙底下拿出来。原来她两手空空,并没偷东西。

瓦西里·波尔菲雷奇在我们那一带以聪明和知书识礼闻名。他懂法文和德文,虽然很多他都忘了。他有许多藏书。其中最出色的是一部旧的德文《Conversations…Lexicon》①,全套《标准历书》,一部《勃留斯历》②,一部《祈祷指南》,最后,还有一部艾卡茨豪森③的《自然之谜》。最后那一本是他心爱的读物,大家因为他读过这本书而对他非常钦佩。除此之外,他还是个出名的教徒,熟悉教会的各种仪式,懂得什么时候必须深深地膜拜,什么时候必须表现出深受感动的表情,还能勤恳地随着神职人员诵读祈祷经文。

①德语:《口语字典》。

②勃留斯(1670—1735),彼得大帝时代的一位学者,曾在俄国传播哥白尼的学说,他所监制的历本在当时流传甚广。

③卡尔·艾卡茨豪森(1752—1803),德国神秘论者;撰有大量宗教著作,其中有一些当时已译成俄文,包括《自然之谜》,在内地贵族圈子里流传甚广。

时钟敲了八点。外面开始感到炎热的暑气。孩子们齐集在下人饭堂里,各就各位,喝着早茶。他们每人面前摆着一杯淡茶和一块薄薄的自面包。那茶是预先放好糖、羼了去脂的牛奶,颜色有些变白。不用说,“可爱的孩子”们的茶甜得多,牛奶也多得多。家庭教师马丽亚·安德烈耶夫娜监督孩子们喝茶,她从清早起就在搜寻着她该处罚的对象。

“我的茶,马丽亚·安德烈耶夫娜,压根儿没有放糖,”蠢货斯杰班说,尽管他在没开口之前便知道,他的呼声是得不到回音的旷野的呼声。

“没有放糖,你干脆就别喝吧,”玛丽亚·安德烈耶夫娜冷冷地断然答道。

“您敢不让我喝茶!我们雇您来,不是要您不让我们喝茶的,是要您听我们的话的!”斯杰班含着眼泪反抗说。

“啊!我是你们‘雇’的!你敢撒野!……不准你喝茶!”

“不准你喝,不准你喝!您就知道这么嚷嚷!我偏要喝,马上就喝!”

“不准你喝!你要是认错,请求宽恕,我也许饶了你,但是现在……不准你喝!”

斯杰班推开茶杯,屈服了。

“那您让我吃块面包吧!”他请求说。

“面包……你可以吃!”

这样,一天刚开始便有了牺牲者。

喝完茶,孩子们走进课室,坐下来读书。即使是酷热的夏天,也不让他们休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