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军事电子书 > 决战1984 >

第56章

决战1984-第56章

小说: 决战1984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即随着操纵杆上的发射键被方正哲的大拇指骤然摁切下去;机翼下的‘响尾蛇’空对空导弹在发射导轨上的抓弹臂打开时的微微轻颤声中,从挂钩上微微掉落下去,随即点火呼啸而出。

“哦,是该死的战隼”

阿尔廖沙中校的座机雷达告警器一阵鬼哭狼嚎,一个急转横滚动作,由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的双轴低涵道比、采用共十一个单元体的单元体结构的PД-33涡扇发动机发出剧烈的嘶吼,抛洒而出的干扰弹在天空下中勾画出一幅别样的美丽。

漫天飞舞的金属泊条和红外诱饵弹终于让凶猛扑来的‘响尾蛇’失的了,不过擦着机腹而过的导弹还是让阿尔廖沙中校惊出了一身的冷汗。

当然了不是所有的飞行员都有中校这样的幸运,当然了技术也是一个方面,两架米格-29被打的凌空爆炸的同时,似乎这是在说明米格-29的本身问题。

其实苏联人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加上米格-29的设计思想本就是以短期战斗的可靠性,苏军要求这些飞机能够广泛的疏散并迅速投入使用,而不依赖某个固定的空军基地。加上米格-29的电子设备并不先进,作战时非常依赖地面指挥,依照苏联前线歼击机设计思想,米格-29只是用来配合苏联境内完善的空防网使用的。

的确,这是一场极其不对称的空战,米格-29战斗机有着为西方社会所公认的设计独到之处,尤其是大迎角飞行能力更是几乎与F/A-18相似,加上先进的头盔瞄准器和P-73红外格斗导弹的配合更是使得离轴攻击角度可以达到左右各45度。

而且由于配备的P-73的矢量喷口使得这种空对空飞弹的机动性极为出色,配合以米格-29能做出的26度迎角的持续飞行,甚至还能突破26度迎角限制,以更大迎角姿态飞行数秒钟,使机鼻迅速指向敌机发起攻击。再有就是米格-29的机体结构设计也允许飞行员作出超过9G的短时机动,这一切在现在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而中国空军的主力呢,都是老旧的‘歼-7’、‘歼6’,可以说根本没有可比性。

而且由于米格-29座舱设计与其他苏系战斗机非常相近,诸如米格-21、米格-23、苏-25和苏-27。这样做苏联人的意图是一通百通,就是说以前飞米格-21、米格-23战斗机的飞行员可以很容易就转型到米格-29上,这样大大缩短培训时间、还节省费用。当然了,这也就是说很多飞米格-29的飞行员都很了解米格-21、米格-19的性能。而‘歼-7’、‘歼6’的发展基础就是在这两种飞机。当相比之下,这种优势也是一个问题,诸如电子设备并不先进,作战时非常依赖地面指挥,比如由于座舱设计与其他苏系战斗机非常相近,座舱仪表设备似乎也相当原始,没有什么多功能显示器,基本都是圆形表盘式仪表,座舱系统的综合化水平也很低。双座型号虽然前舱的能见度很好,但后舱却很糟糕,由于有仪表板档在前面,驾驶员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后舱飞行员要想观察前方景物都得靠座舱盖上方装有的反射镜。

这也难怪,只要看一看米格-29的整体外形,所有人都觉得受够了,机体是大型薄钢焊结构。加上苏联人使用的是最普通的焊接法,甚至在座舱盖、起落架舱门等这些无足轻重的部位的一些连接件、紧固体并不都是齐平的,铆钉的部位更是有些坑坑洼洼。完全没有通常西方战机的那种表面光滑的美观感。更别说隐身性了。

加之米格-29则是依照苏联前线歼击机设计思想,用来配合苏联境内完善的空防网使用的,所以设计上本身并不需要飞机面面俱到,所以在面对‘歼-7’、‘歼6’的时候,也许苏军占优,但面对F-16的时候,这种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随着更多的前线航空兵的歼击机赶来支援,双方一片混战,大打出手,死亡的导弹轨迹密布空中,被击中的战机在空中迸裂开一个又一个绚丽的火球。

而就在这个时候,正发射了一枚导弹将一架‘歼-7’打得凌空爆炸的阿尔廖沙中校却从目光的余光中看到远处几个黑影飞速掠过。“那是?”阿尔廖沙中校骤然的一惊。



第七章:尘封之翼(三)

虽然中国空军展开了一次极大规模的反击,当这个时候,苏联红军的更大规模也再次开始了。第37航空集团军、第30航空集团军、第46航空集团军的那些图-95、米亚-4远程轰炸机;图-16、图-22中程轰炸机率先拉开了这次自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这些挂载着巡航导弹、航空炸弹的重型轰炸机成群结队的飞掠过大、小兴安岭。

前线航空兵第27航空集团军的那些米格-21鱼窝JKLN、米格-27鞭挞者、苏-17装配匠CD、苏-24剑术师歼击轰炸机、米格-29前线支援歼击机、还有更多的‘苏-25蛙足’强击机遮天蔽日样的从呼伦贝尔草原之上飞掠而过。

第29集团军的摩托化步兵第52师,摩托化步兵第91师和摩托化步兵第245师全线展开,向东南方向推进,直扑向海拉尔一线。由第36集团军的摩托化步兵第38师和摩托化步兵第122师组成的强击集群,则是从呼伦湖以南的诺门罕直扑向满洲里,配合此时正攻击受阻的近卫摩步第11师从侧翼直插海拉尔,大有一付自北而南,横切呼伦贝尔地区,并消灭中国陆军第64集团军的架势。不过对于第64集团军来说,最为致命的并不是这些,致命的一招杀棋来自北面。从三叉河一线杀奔出来的第29集团军的近卫坦克第5师直接沿着三叉河而下,直接和64集团军发生交战。

而处于近卫坦克第5师侧翼摩托化步兵第131师是各支苏军部队中推进速度最快的作战部队,趁着中国陆军第64集团军被近卫坦克第5师牵制住的时机,其所属切巴尔库尔摩托化步兵第259团在投入进攻一个小时内,便突入中国境内30公里。

而紧跟在其后的摩托化步兵第276团、摩托化步兵第324团、摩托化步兵第239团也在‘BM-21’型火箭炮、自行加榴炮的火力掩护下,向前突击。高呼着“乌拉”的苏军士兵们在潮水样的БTР-60P装甲运输车、BMP-2型步兵战车的伴随下,在‘米-24母鹿’武装直升机的支援下,直扑前进。

БРДМ-2装甲侦察车一马当先,为装甲部队提供情报支援,成群的苏-24剑术师歼击轰炸机、‘苏-25蛙足’攻击机在米格23歼击机、‘米格-29’前线支援歼击机的掩护下,疯狂轰炸着一切所能给被炸毁的目标,很多中国守备阵地纷纷在‘FAB-250M1’激光制导炸弹、还有那铺天盖地的航空火箭弹雨的洗礼下化作一片火光。

从那些图-95、米亚-4远程轰炸机;图-16、图-22中程轰炸机上呼啸而出的型巡航导弹、落下的航空炸弹则是将那地面炸得是一片浓烟烈火。

而此时,远东滨海州那成片的森林之中,数十辆SS-23中程地对地导弹发射车正带着低沉的马达轰鸣声缓缓行入发射阵地。

这是红色苏联的重锤打击力量,负责对那些中国的重要军事反击部队展开致命的战术弹道导弹攻击。尽管携带的不是核子弹头,但这些‘蜘蛛’仍然是极其致命的。

数公里之外的所有警戒部队都已经撤离到了安全距离之外,天空中那些直升机也再也不见,只有缓缓树立起SS-23战术弹道导弹的发射车和那些正在撤离的技术保障车。车舱之内,技术军官们正在最后一次确立目标坐标。戴着耳机的技术军士则面对着电路板上的闪烁着的各色指示灯,紧张的忙碌着。

猛然之间,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之声,大地骤然的发生了阵阵颤抖,滚滚而起的热浪顷刻之间便是烤焦了大地,那些树梢之上的树叶也被抖落得沙沙而下。

一枚‘蜘蛛’在巨大的咆哮之声中,骤然拔地而起,拖着红橙色的灼热火焰在一团烟尘之中猛然冲上云天。轰,又是一声巨大的轰鸣之声,第二枚、第三枚、越来越多的‘蜘蛛’拖着火光,在浓烟之中,咆哮着冲起,很快便是闪入到蓝天之中。

那是怎么样的一种令人心悸的发射场面,大地在阵阵的颤抖,无数的灰白色羽烟拔地而起,而这些羽烟之上又是那橙红色的点点火光。碧空之间都是这闪烁着远去的流星。

整片森林都是被笼罩在一片浓烟之中,到处都是呛人的烟尘。带着防毒面具的保障部队很快跟随着技术保障车再次进场,准备给发射车补给导弹、油料、充电,为下次发射做准备。

此时更远之处的中国战场上,那架孤零零的的‘A-50’型空中预警机依然在独自的游荡在空中,四台‘Д-30КЛ涡扇发动机发出沉闷的轰鸣声。雷达天线罩内脉冲多普勒雷达,精确地测定着四周的所有辐射源。

由于雷达天线罩位于机翼后缘处的机身上部,比美国的E-3A靠前,故‘A-50’的前半球视界不如后者,但由于采用高平尾,所有后半球视界优于E-3A,不过由于多少敌人是从后面出现的呢?此时机舱内,在中央处理机的协同数据处理下,焦头烂额的雷达控制员神色紧张的在数据显示控制台的显示屏幕上查找着附近友军的识别信号。

头锥内装有气象雷达,头锥下后侧雷达罩内估计为地形测绘雷达。机翼上面有凸起的天线罩,估计为卫星通信天线。机身腹部前后两侧有天线罩,装电子对抗监视天线。垂尾根部有辅助动力装置进气口。尾部有天线罩。看起来似乎整个飞机就是一个空中电台一样。

“目标四,方位121,高度15000,速度2。5马赫,正在高速接近中”突然出现在雷达屏幕上的四个小小的亮点让雷达操作员忽然的尖叫起来。

“确定了吗?是导弹吗?识别出了具体型号没有?”指挥员的神经一下子绷紧了,难道中国人要对苏联国土实施导弹攻击吗?这些导弹从哪里来的?

“距离20公里,仍然继续接近中”

“发现新的目标,目标二,是中国人的歼-8”雷达操作员紧接着惊呼起来

狭小的机舱内空气顿时的异常凝重,所有人顿时的都紧张起来,毫无任何自卫能力的螺旋桨式预警机对于杀气腾腾的喷气战斗机来说,犹如是落入虎口的小绵羊一样,毫无任何的抵抗能力。但这个时候,指挥员却显然对来袭的‘长须鲸’倒是并不在意,他依然在盯视着屏幕“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导弹吗?”看着高速直扑过来的四个绿色脉冲信号,他喃喃着。

“我们该走了,混蛋,走,走,走,离开这里”率先从懵懵中明白过来的飞行员惊慌失措的推动操纵杆,拉转机身,‘A-50’开始加速爬高向着北面的方向溜去。

手忙脚乱的调度指挥员再也顾不上什么了,他拼命呼叫应该作为这个战场上的护航力量的帕斯卡、欧米伽编队,让这些附近空域离自己最近的歼击机前来支援。

两架‘歼-8’战斗机猛的从高空中扎落而下,与被‘A-50’预警机紧急召唤而来的一组米格-23歼击机纠缠在了一起。

米格-23歼击机这种变后掠翼单座单发超音速歼击机,作为苏联第一种重型战斗机;由于其外形脱离了米格战斗机机头进气的传统样式,改为两侧进气;所有得以在机头装大直径天线的火控雷达;实现了超视距攻击。而且采用变后掠翼技术,改善了起降性能和增大了航程;同时减小了跨、超音速阻力。也因此米格-23突出的性能是平飞速度大;高空时达2。35倍音速;低空表速达1350公里/小时,且水平加速性好;利于低空突防、高速拦截和攻击后脱离。但也正是该机的高空性能不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较差;如在5000米高度、0。9倍音速的最小盘旋半径为2200米,比米格-21的还大,表明其近距格斗能力较差;无法胜任其主力制空歼击机的使命;只适于中、低空高速拦截使用。不过由于对地攻击型由于武器挂载量较大;航程较远;低空突防速度大、装甲防护较好,倒不失为一种对地攻击能力较强的歼击机。

所以这个时候,相对于‘歼-8’战斗机,米格-23倒也占不了太多的上风。过分强调高空性能和速度的米格-23歼击机因此在这样的近距离狗斗中显得很吃亏。一个照面,第一架米格-23被‘霹雳-2空空导弹打得凌空爆炸,纷飞成两朵绽放的死亡之花。

而此时正准备攻击自己目标的‘歼-8’刚雷达锁定起迎面而来的‘鞭笞者’就被呼啸而来的击中,拖着浓重的黑烟坠落而下。很快,另一架‘歼-8’战斗机也凌空化做了一团火球。

不过两架‘歼-8’战斗机的牺牲已经值得了,他们为自己的兄弟部队创造了机会。

“该死,那是一架中国飞机,就在我们身后,妈的,他来了!”‘A-50’预警机飞行员彻底的绝望了。看着远处的那四架高速而来的身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