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太政大臣传之昭德将军 >

第173章

太政大臣传之昭德将军-第173章

小说: 太政大臣传之昭德将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多正信痛苦的摇摇头道,“已经来不及了,无战事的情况下,两日半数正就可抵达冈崎城,羽柴秀长何等聪明,他会看不出其中的疏漏么,肯定是匆匆让石川数正签下纳降状,连夜带人返回大阪了!”德川家康长叹口气,闭上眼睛说道,“如此快让石川数正来见我!”

原来战国时代,各个大名之间除了战争,还有最重要的一手攻势就是姻亲攻势,若一个大名和另一个大名结成姻亲,子女成了一家人,那约定俗成的就表明这两家或同盟或合并,比如伊达家和最上家连年征战,结果伊达辉宗迎娶了最上义光的妹妹,两家虽未声明言和,却从此不再对战,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送人质了,俗称的认养子,这个认养子在战国时代是非常微妙的,如果一家和另一家互换养子,比如某家把三子送给另一家,而另一家把四子送回,就表示一种同盟,互相溶入对方的血脉,生死与共,可若是一家把儿子送给对方做养子,对方只是接纳,并没有回赠,这就表示是一家臣服与另一家,比如孟昭德继任关东管领后,上杉景胜忙不紊的自认为孟昭德的养子,虽然还是孟家和上杉家两家,实际上孟昭德却坐拥了越前,越中,信浓,甲斐,上野五国,因为他接受了上杉氏的臣服。德川家康的想法是,我虽把儿子送给秀吉,也没有要求秀吉回送养子,可我并没有答应臣服,这约定俗成的事情其实就是双刃剑,漏洞不捅破,就大家都不说而已,他送完养子,解了围困之苦,却坚持不承认臣服过,按说秀吉拿不出字据,也没有办法,可哪知石川数正对于各种约定俗成的外交礼仪太熟悉了,先入为主的以为德川家康送养子就是臣服,不过是不想割地,不想纳贡而已,结果羽柴秀长完全不需要德川氏纳贡和割地,石川数正这才痛快的签署了纳降状,还心情甚好的把自己的儿子也送给秀吉,一家大名的主君和家臣同时把儿子送给另一家大名做人质,这是羽柴秀吉都没料到的意外收获,这下子,莫说签了纳降状,就是没签,也已经名正言顺的说明德川氏降伏于秀吉了。

果不出德川家康和本多正信所料,羽柴秀长连夜就带着胜千代和纳降状赶回了大阪城,石川数正回到滨松城后立刻被扣押起来,剥夺了一切官职和俸禄,惴惴不安的家康等了十日之后,羽柴秀吉便在大阪城昭告天下,“德川氏将人质于义丸送到大阪,另有家臣附送人质数名(就一名),谨在此表示臣服!”此言一出,不说天下大名如何想,单三河德川一家就炸了锅,所有武将都去见德川家康,非要问个明白,为何好好地就要大败孟军,断其粮道的时候和孟昭德议和,为何明明答应羽柴秀吉借粮五万石,送于义丸做养子,换取两家和平,变成了俯首称臣,这一年来,加上对抗秀吉联军的两年,总共死伤的武士和步卒是否都白牺牲了,最后德川家康实在无法,只能叱责石川数正,说是他慌乱签下纳降状,并非自己本意,剥夺了石川数正次子旗本的资格。

10月9日,不管德川家康怎么烦恼,孟昭德已经退兵了,他把全军分散回三国休整,带着阿倍秀明和护卫惠隐院,三人前往京都,奉命去大阪城述职。到了21日,三人抵达大阪,石田三成接待一日后,第二日中午羽柴秀吉便在大阪天守阁接待了孟昭德一行人。

孟昭德和羽柴秀吉一年左右未见,两人都有些欣喜,可毕竟此时都乃大名身份,且虽名义一上一下,可实力竟在数一数二之间,天下除了羽柴秀吉之外,只有毛利辉元,孟昭德,北条氏政,德川家康几人坐拥超百万石,好了说,是天下除秀吉外最有财富的人,坏了说,是天下间唯一能要挟到秀吉政权的人,所以开口却无话说,两人都互相提防,一个怕对方不服自己,一个怕对方算计自己。

尴尬片刻后,羽柴秀吉还是主动开口了,他故意伸了伸懒腰,好像特别疲乏的样子,眯缝着眼睛打量孟昭德,喃喃道,“管领一路辛苦了,以后在二条御所也给管领留个府邸,不然一天到晚想要问计都找不到人,秀吉现在有烦恼啊,想管领大人为我排解,也要等一个月来回呢!”孟昭德和德川家康打了个不胜不败,自己虽威逼城下,可也险些让对方断了粮道全军覆没,这才信阿倍秀明说的得天下非一朝一夕,亦非今日可做之事,所以彻底安心,要发展领地,富民强兵,等待天下时变,这正是要三军用命,全力协作的时候,突然秀吉说话,孟昭德真怕是秀吉又要软禁他,赶紧拜倒说道,“属下所在之信浓和甲斐,确实往来京都不便,天下五畿(京畿,陆奥,关东,中国,两海)七道(东山道贯通陆奥,东海道贯通骏河,北条五国,远江,三河,尾张,北陆道贯通越后,越中,越前,山**贯通出云,因幡,丹波,但马,山阳道贯通备后,备中,备前,西海道贯通九州,南海道贯通四国)久矣,未尝贯通东西,一不利地方部署面见内府大人,二不利内府大人用兵各地,之所以修不通,乃是怕中央权柄深入各地,各地外样难以自封自守,昭德只想天下太平,别无他求,所以来京之前已经命令国代山下政文征发民夫十万,动用钱粮五十万,贯穿饭田山道,修筑续东山道,连东海道和北陆道的大道枢纽,交岔口就在岩殿城,预计耗时一年半,成后可扩宽甲信境内大道一百五十步,新增官道二十里,彻底连通东国三道,大军出行可从此不必经一寸山路攀爬,若骑兵先行,以一万人计,五日间可从大阪城抵达上野馆林城,步兵春秋行军以一万人计,只需十二日(正常需要三十日),冬季亦可行军。”

羽柴秀吉深谙各地大名固步自封,不但不修官道,反而故意毁坏官道的手段,就是为了抗拒中央或者周边大名的侵扰,倭国多山多林,区区一里山栾,无路只翻山而行,个人需要一日半,军马齐动则须三日或者五日,极为不便,若山中开出官道,直达山之两侧,个人行需要一时即可,军马齐动亦不过半日,倭国各地大名军政都是闲时各自归家,忙时才紧急集结,往往动员部队都要三五日,若修开官道,敌人来偷袭,一日能行二十里,能从一个藩国直达另一个藩国,任谁都会来不及防备,这样的傻事是没人做的,可孟昭德偏偏凿开全天下最难攀行的饭田山山道,并赋予了这条崭新的道路冬天亦能行军的职能,这是连羽柴秀吉都万万没有想到的,难道孟昭德真的如此胸怀坦荡,真的无意和他秀吉争天下,从此臣服了么!

半信半疑的羽柴秀吉摸了摸下巴,试图用坚硬的胡茬刺痛自己,找到灵感,片刻后他才试探性的问道,“义弟啊,我倒是有一个事情很为难,你既然来了帮我想想如何?”孟昭德忙抬头答道,“一切都听内府大人示下!”羽柴秀吉嗯了一声说道,“现在天下太平了,只有北条氏风烛残年而已,我早晚也要收拾,到时候全天下都是我羽柴氏的家臣,名分却没有对啊,我只是区区内大臣,这不利于我日后治理国家,分封群臣,你说是不是啊?”孟昭德忙回道,“内府言之有理,当想法正名!”羽柴秀吉嘿嘿笑道,“既然如此,就请义弟这个天下第二大的大大名为我上书,按照本国古制,推荐我出任征夷大将军吧!”

孟昭德听罢心里咯噔一下,这秀吉办事好毒辣啊,倭国之事除天皇掌权之时,剩下时候都是征夷大将军代行国事,相当于汉朝大将军,大司马,廷尉,卫尉,持金吾的总和,不但总督内外军事,政务,人事,裁决,禁卫,还有世袭承继之能,且不说秀吉担当如何,就说他这个推荐人,倭国古制,征夷大将军排除血统之外,还要天皇说出人选,然后由除名单上人之外的各地大名选举,或者天皇先不说,由天下最有威望或者实力的大名直接推荐,然后第一个宣誓臣服,这样做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天下同时有几个有实力的大名存在,一人不服另一人当选,引致战争,所以才要一个推举另一个,不能自荐,推举之后,一旦对方继任,推荐人就要表示臣服,并一生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就好像织田信长被追封为征夷大将军,就是当时天下最有实力的大名羽柴秀吉和柴田胜家推举的,所以羽柴秀吉今日坐拥天下,可还是几次放过了背叛自己的织田信雄,就因为自己是织田信长的推荐人,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灭亡织田氏,而且在名义上,虽然织田信雄要每年到大阪城觐见秀吉,秀吉却要紧接着第二日取出织田信长的排位,穿家臣服侍回祭,秀吉现在让自己推荐他出任征夷大将军,不但是要自己臣服,而且是世世代代的臣服下去,就算将来有实力的人,比如德川家康,北条氏政,毛利辉元等人造反争夺天下,自己也再没有理由灭亡羽柴氏,也没有理由参与了。

“难道我孟昭德真的只能放弃,若秀吉非天下明主,我也无能为力了么!”孟昭德越想越心中黯淡,尤其是自己三人前来大阪,一个回答不慎都有可能从此被监禁,是放弃眼前还是放弃将来,孟昭德犹豫不决,心里七上八下,不知如何答复。就在此时,孟昭德身后的阿倍秀明突然伏倒说道,“主上不可答应,内府大人也千万不能继承征夷大将军。”

孟昭德心中一愣,可知道阿倍秀明必然有所决断了,于是低头不语,羽柴秀吉听罢呵呵一笑道,“原来是小牧山笑谈,一席话说得天下英雄都哑口无言的秀明先生啊,我为何不能继承征夷大将军啊,难道我秀吉做的还不够么,难道天下还有比我更有资格的人么?”阿倍秀明忙大声答道,“天下再无人能比秀吉公有资格了,天下也再无人能反对秀吉公了,秀明粗鄙妄言,今日反对秀吉公,并非觉得秀吉公不配担当征夷大将军,而是觉得征夷大将军配不上秀吉公,秀吉公若是担当了征夷大将军,才是枉费了天下之主的名号。”

羽柴秀吉自一见阿倍秀明后,就对此人倾心不已,早有收服之意,所以言语中关照不少,对阿倍秀明的顶撞他不但不恼,还笑眯眯的说道,“好啊,秀吉就喜欢听秀明先生指教,你说来听听,我为何不能担当征夷大将军,我又应该担当何职呢?”阿倍秀明此时抬起头来,坐的端端正正的答道,“若说秀吉公不能担当征夷大将军,其道理有三,其一,征夷大将军颠簸十余年,从足利义辉到足利义昭,从明智光秀到信长公,不是身死国灭,横遭非命,就是颠沛流离,毫无权柄,征夷大将军已经是天下人的笑柄,大名眼中的不吉之物,秀吉公无须蹚这趟浑水,其二,征夷大将军一职现在追赠给信长公所有,秀吉公想要继任,无非是征夷大将军乃幕府之象征,可传后世之位,乃望羽柴氏代代相承,香火不灭,可若是秀吉公继任,则等于违背了推荐人对上任大将军的忠义,也违背了代代相承,信长公传给三法师大人的规律,自古以来,征夷大将军身边多有笔头,老正等强权者,他们却从未擅取征夷大将军,就是因为他们知道,一切都怕先例,只要开了征夷大将军可以争夺的先例,那日后一定是有能者居之,谁抢得到就是谁的,这样又有哪一家能保证权柄代代不弱,将军名号永归本家所有呢,所以就算架空将军,当初信长公活着的时候亦不曾宣誓继任大将军之职,秀吉公未免落得不忠不义的骂名,还是当悬置征夷大将军,留给信长公享有才是。其三,征夷大将军乃开府之位,可历来受到古制制约,需要配备老正一名,佐政两名,笔头无数,京奉行两名或者一名,参知政事,秀吉公恩德无量,可难保后世之人能镇得住那些老正或者奉行,若白白被别人架空了权柄,岂不是天下白为他人打了,镰仓幕府的后七代就是教训,所以这样的烫手山芋和不保险的权柄不要也罢。”

说到这阿倍秀明顿了顿,见羽柴秀吉听得津津有味,才放心说下去,“既然乱世将止,秀吉公将要统领天下太平,那么不如开元创新,不以征夷大将军统领群臣,而以天下最至高无上的权位世代相传,史书有云,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天子,说的是当初西汉霍光,总理天下事务,代天子行政,后遣唐使回国,天皇则设关白一职,不过往代关白都是辅佐教导,天皇成年后便把权柄交换,这其实忤逆了关白之本意,与征夷大将军相比,一个是代行国事,一个是总督国事,一个代一个督就能见其中味道,督者需要分权,而行不正,代者万事不受拘束,一言一行皆代天子,才配得上秀吉公这样的不世奇才,天下一统之英主身份,此乃吾主关东管领之见,秀明亦赞同,不知秀吉公以为如何?”

羽柴秀吉虽然军事天才,政治高手,可毕竟是农户,哪听过这么高深这么精辟的分析,当即一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