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王朝伪皇帝 >

第47章

王朝伪皇帝-第47章

小说: 王朝伪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位王公含恨而逝,实乃蒙古各部共同大恨。近闻大汉天朝出兵平贼,皇太极大败,东蒙各部人心振奋,知道大汉圣主治国,天朝大兴已在眼前,故一鼓作气驱逐金虏使臣,兴铁骑东进襄助大汉天兵。此时东蒙古兀良哈各部几个王爷已经派使臣来我大汉,乞望皇上体察他们一片效忠之心。”东蒙古兀良哈的王爷们终于转过头来投靠大汉了,就是在一年前他们还假惺惺的派使臣来要求同意他们向金国称臣,现在居然把金国称为金虏了。难道真的是他们知天命、畏天道吗?这纯粹是异想天开,要不是马树华在关外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我就是敲锣打鼓的去求他们,这些东蒙古的骑墙派也不会理我的,看来还是打胜仗管用啊,什么道义不道义纯粹是……肚子里排出的气。“皇上,东蒙古此次来归看的就是马树华打掉了皇太极的威风,这事当好好嘉奖马树华才是。”七王兴奋但又有点失落的建议道。我宽慰的笑了笑:“马树华有功劳不假,朕自然也少不了他的赏赐。不过要没有王爷的举荐,他也得不了这个大功。要赏也得先赏王爷,等他们回来一起赏吧。”七王很有点不好意思,躬了躬身道:“臣不敢居功,臣刚才失礼了。”我没再与七王说闲话,向史景隆吩咐道:“东蒙古兀良哈来归,这是大事,必然会影响东蒙古其余各部,你兵部要和他们接头商讨调军的事,其他的事让理藩院与他们交涉,有什么进展,速速报与朕。”“是,皇上。臣这就下去办便是。理藩院敏诚做惯这事了,交给他没问题。”史景隆说完便要出去。“史大人先回来。”七王爷叫住了史景隆,转头对我说道,“皇上,去年兀良哈部派使臣来时让大汉朝廷很是失颜面,这次若是太过善待他们只怕不妥。不可让他们以为自己太重要,不然以后不好驾御。”“嗯,说的也是。”我点头道,“传旨敏诚,接待蒙古使臣应当有礼有节,他们是作惯了这事的,里面的分寸如何掌握不用朕交代吧?以后朝鲜来归,就以蒙古例。”真是说曹操曹操到,我话音刚落,理藩院大臣敏诚就疾步走进御书房来了:“皇上,朝鲜来消息了。”我顿时乐了:“今天是什么黄道吉日,怎么这些外藩都选今天遣使投诚?”“皇上,朝鲜并非遣使投诚。”敏诚一脸紧急军情的表情说道,现在是战时,就连敏诚这种管“外交”的官也是一副“打仗”的表情,“据我遣朝使来报,东海倭国闻大汉出兵讨伐金虏,乘机谴派三万余倭兵与浪人在朝鲜南部泗川道登岸,此时正向晋州突进。朝鲜国不敌倭寇,节节败退。朝鲜国王李世仲向金国皇太极派使求援,说‘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大金,而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大金’。现在皇太极忙于应付我征北天军,只对朝鲜虚以委蛇。皇上,再这样下去,朝鲜只怕不保。”“朝鲜国为何不向我大汉求援?”我酸溜溜的问道,这个朝鲜一向就是中国的附庸,现在倭寇犯边,他们不向大汉求援,却去求那个皇太极,它们把大汉放哪里了?又把我放哪里了?“皇上,这事也不能怪李世仲,大汉这些年退守长城,朝鲜整个北疆为金虏所掌控,金虏连年相逼,朝鲜表面上虽依然向大汉称臣,可实际上已经是金虏附庸。现在他们有难,再加上汉金交兵,朝鲜虽然危急,但却只敢向金虏求援,实在是因为对我大汉不放心啊。不过朝鲜虽是无礼,但倭寇却更凶残,前些年倭寇在我江南沿海为寇,很是难对付,不论怎样,绝不可让倭人控制了朝鲜,不然他们登岸之策成功,以后必然会成另一个金虏之祸。”七王爷从旁边解释道。这话说的有道理,小小朝鲜日子确实难过,周围全是强国,谁来了都能统治他们,大汉势力收缩,他们不向金国称臣怎么办?我也不能太过计较了,要怪只能怪大汉的先帝们把江山弄沉沦了。“朝鲜之祸绝不能不管,小日本绝不是什么好东西!”我挥拳说道,一想起日本人我心里就忍不住生气,这是所有中国青年人共同想法(那些不把自己当成中国人的除外),即使我来到异时空依然改变不了这个心理。“小……小日本?”七王爷他们不解的问道。噢,是倭寇。我没去解释什么,接着说道:“倭寇凶残是天下皆知的,他们要占朝鲜,只怕眼睛盯的是大汉的花花江山,要学那蒙元的倒行逆施。因此朝鲜咱们帮定了。”“皇上圣明,不过朝鲜并未向大汉求援,咱们出兵总得有个说法吧,不然贸然出兵朝鲜引起朝鲜国误会,以为咱们是乘机灭亡其国,大汉便会与金朝倭三国同时结仇,实在是得不偿失。”七王爷考虑深远的说道。七王爷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没被邀请便出兵这是名不正言不顺,即使胜了也收不了朝鲜的心。这时我突然想起军器局主管焦言秀以前跟我说的一句话,他说倭寇在海上缺少大型火器,敢于犯边,所持的乃是精短火器。好,就这么办。“朝鲜既然未请我大汉出兵,那咱们就派水军从朝鲜南边海上阻击倭寇运兵船,以火炮将其退路阻断,然后向西北收口,使倭寇没有退身之路,到时朝鲜国也应当明白大汉是在帮他们,必然诚心邀我汉军登岸,然后我军在朝鲜南北两头水陆并进,即可消灭倭寇,并使朝鲜重新诚心归附大汉。”七王爷和史景隆交换了个眼色,都点了点头表示同意:“皇上圣明,就当如此。”呵呵,没想到我和他们接触久了,居然也有些军事常识了。“那依你们之见,在海上阻击倭寇,当派谁统兵为好?”我问了个实质性的细节问题。七王爷考虑了半天,向我推举了一个人来。注: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率军进攻朝鲜时,明廷救援朝鲜时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这里因为故事需要作了改动并变成朝鲜国王的话,另外这里说的朝鲜国王也并非历史上的那一个,时间也不要对号入坐。

第七十六章三策

当我向七王询问谁可以统领水师救援朝鲜时,七王很是为难,考虑了半天依然没有想到一个合适人选。这时偌大的御书房一派压抑的气氛,让我感到了自己手中海上力量的贫乏。“皇上,大汉多年未经大水战,这水师统领人选……”七王皱着眉在那里搜肠刮肚,仿佛这是令他很为难的事,“福建水师都督郝承祧似乎可用,不过……唉,这些年西洋红毛番逞其海舰之威逐渐占了东番(台湾)、澎湖诸岛,福建水师虽有出兵收复之意,怎奈军无大船,只能眼睁睁看着红毛番胡为,这红毛番虽比不上倭寇那般凶残,但也不是什么好人,他们占了东番澎湖,下一步必是要图金厦福建,因此福建水师不可调,郝承祧也不可调。至于其他人……”七王说了一个不能调的将领以后,再也想不出更合适的人选来了。此时我突然想到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这个时代正好是欧洲人开始海上扩张的时候,美洲已经被发现,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而在东方本来是海上力量最强大的中国却因为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并没有参加已经开始的海上争霸,不但如此,天朝上国的迷梦使朝廷忽视了海上力量的发展,最终使中国从一个有能力组织大规模全球航行的海上强国变成了没有大战舰,只能靠着中小战船进行近海防御的海上弱国,这样的状况怎能不让人欺负呢?“皇上,王爷。”兵部左侍郎史景隆见七王爷想不出什么人来了,于是看了看我鼓足勇气说道,“臣倒想起一个人来,只是不知可用不可用。”“你说的是谁?”七王爷疑惑的问道,在这军中还有谁比他更了解情况?现在史景隆要提一个他不知道的将领,让他不疑惑才怪。“王爷,您还记得五年前的江浙水师都督同知余贺伦这个人吗?”史景隆小心翼翼的说道。“不行,这等狂妄之辈绝不可用!”七王爷一听这个人名,顿时坚决否定了。余贺伦是什么人?为什么史景隆要保举,而七王却坚决反对?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说法。“余贺伦是何许人?朕怎么以前没听说过?”史景隆不等七王爷说话,抢先回道:“皇上,余贺伦本是江浙水师都督同知,五年前倭寇进犯江浙,余贺伦率战船出击,将倭寇赶回了海里。不过后来因为忤犯了上官,被革去差使,现在正赋闲在家。皇上,余贺伦虽有些狂悖,但对倭寇却是有一手的,他是洛阳人,现在正在京中,皇上要是用他,即传即到。”七王爷没等我说什么,接着驳道:“史尚书身为军国重臣,怎可向皇上举荐这等狂妄之人,难道我大汉除了他便没人可用了?”“王爷恕罪。”史景隆作了个揖,态度还算谦恭,但语气里怎么听怎么有“我看你还能举荐谁”的意思。“听两位这样说,朕看这人倒有些意思,七王,余贺伦如何狂妄,你说给朕听听。”我故作轻松的问道,但潜意识里总感觉余贺伦这个人有些说道。七王爷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说了出来:“皇上,要说这个余贺伦对倭寇是有些办法,可他太过狂妄自大,难以驾御。五年前倭寇浪人欲在钱塘登岸为祸,当时江浙水师都督兼钱塘总镇守备姚徽准备诱敌深入,放倭寇登岸,然后予以一网打尽,这本来是最稳妥的办法,可余贺伦却当面顶撞姚徽,说什么这是‘以人命为饵钓鱼’。说这话倒也罢了,不管怎么说多少还有些爱民之心。可是姚徽斥责了他以后,他不但不听,反而引本部船舰出海截击倭寇,最后虽使倭寇不敢登岸,但却也未能一举歼灭。姚徽见余贺伦忤逆军令,遂上报朝廷要对他降级惩罚,谁知余贺伦居然就此挂甲而去,留下话说什么姚都督用兵如神,用不了几年钱塘一地便都是兵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却说以姚都督之法御倭,出不了几年,钱塘百姓不死既逃,哪里还会有百姓?当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这等人如何能用?”我起身背着手踱步思考了起来,这个余贺伦的想法其实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虽然不能使倭寇绝迹,但却可以有效的保境安民,与他的想法相比,江浙水师都督姚徽的做法虽然稳妥,并有可能将登岸倭寇一网打尽,但相应的代价却是百姓生命财产的损失。七王之所以不希望我用余贺伦,不见得是看不上他的想法,更多的考虑应当是那一套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传统观念。“皇上,余贺伦在水师中有水战之神的称谓,即使在倭寇那里也有震胆之威。”史景隆见我在思考,便进一步的介绍道,“他多年防边抗倭,曾有制倭三策传于军中。”“怎么个三策?”我停下步问道。史景隆见我有兴趣,忙禀报道:“余贺伦说,防倭有上中下三策:倭寇居于海外孤岛,巢穴远离大汉,来则乘海船骚扰,去则亦乘海船避于深海,若想剿灭倭患,不使其再复兴起,则当遣大海舰直捣倭国巢穴,拘其百姓,控其国土,使贼寇无喘息立足之地,其患必绝,此为上策,不过这些年大汉少有大海舰,因此无法攻打倭国巢穴,这一策虽好,却用不得。”“嗯,说的有理,朕亦有建大海舰保卫海疆的想法,不过这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我点头道。“上策不能行,则还有中下两策。”史景隆接着说道,“中策者,陈海舰常年游于海上分片严防以形成威吓之势使倭寇没胆来袭,即使来了,也是见倭寇便打,不使其登岸扰民,纵使有倭寇登了岸也已是强弩之末,如此虽然不能绝了倭患,但却可以安境保民。然而现在朝廷兴的防倭之策却是诱敌深入,以优势官军对其围剿,这样做说起来是最稳妥的,毕竟倭寇能有几人,到了大汉的地盘,官军只要围住他们,还不是瓮中捉鳖,手到擒来。可倭寇既然敢来犯边,必然有其退身之法,要想全数剿灭只怕没有可能,况且这样做是以折损大汉百姓为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实为下策。”“余贺伦说的很有道理,为何水师不用这个中策,却用下策?”我认可了余贺伦的说法,于是问道。史景隆看了看七王,然后转向我说:“皇上,大汉水师一向是防边的,况且军饷有多少都在那里摆着,根本撑不起这中策,所以余贺伦这么说,朝廷也只能当笑话听听。”唉,说来说去还是因为缺钱,不过现在朝廷税入大增,要是建了大海舰直捣日本国,来个反客为主,把倭国变成大汉的土地,那不就可以绝了倭患嘛!既然余贺伦提出了这三策,那么他一定有他的全盘考虑,不管用不用他,我都有必要和他见上一面。“这样一个人看来是有些能力但却孤傲倔强的,真不知他怎么能做到水师三品高官。”“皇上,余贺伦确实是凭战功一步步上来的,如果他不是这么个脾气,恐怕现在弄个水师都督当都不成问题。”七王爷说道:“他原来是在福建水师都督郝承祧手下的。郝承祧用不了他,便把他推给了姚徽,姚徽一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