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世英魂 >

第646章

乱世英魂-第646章

小说: 乱世英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似佳人对镜台。”

迎客松,在黄山南部玉屏楼东,文殊洞顶。松破石而长,枝干苍劲,形态优美,寿逾千年,世称黄山十大名松之冠。一枝长丫低垂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伸手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故“形神合一”而名之。它的形象已作成铁画,悬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内,作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美好象征。

黄山温泉,又名汤池、汤泉。古名朱砂泉。在黄山紫云峰下。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常年水温42℃,可饮可浴。每小时出水量48吨,久旱不涸。具有一定医疗价值,相传轩辕黄帝浴后,白发变黑,返老还童,故誉为灵泉。唐大历间,歙州刺史薛邕浴此治好愈时疫,于是在此立庐舍,设盆盂,名声大振。古诗云“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今辟有浴室和游泳池。

一线天,在黄山南部玉屏峰,为登玉屏峰顶之咽喉要道。道在两峰之间,狭长如巷,只容一人通过,曲折如蚁穿珠。仰望高空,蓝天一线,“天人合一”,故名。

蓬莱三岛,在黄山南部玉屏峰,过一线天,登数十级,回首再望,可见三座参差不齐的石峰,峰上奇松挺拔,峰下白云荡漾,宛若仙境,人称蓬莱三岛。

飞来石,在黄山西部飞来峰上。石高0余米,孤耸峰头,根部和山峰截然分离,似天外飞来,故名。又因石上尖下圆,形如仙桃,又名仙桃峰。明程玉衡诗云:“策杖游兹峰,怕上最高处,知尔是飞来,恐尔复飞去。”石上镌在“画境”二字。

猴子石,为黄山著名巧石,在狮子峰顶,形若石猴,故名。宿雨初晴,云铺深壑,絮掩危岩,峰顶展望,眼前、脚底似汪洋一片,风吹云动,波涛汹涌,巧石伫立云海之上神似远望,故称猴子观海;云海散去,对面群峦林立,深壑为堑,石猴状如跳跃,又称猴子过山;久晴之日,石猴前方太平县境绿野平畴,别呈一番景象,人们称之为猴子望太平。

九龙瀑,在黄山罗汉峰与香炉峰之间,为黄山最壮丽的瀑布。源于天都、玉屏、炼丹、仙掌诸峰,出丞相源,悬在千仞青壁之上,飞流九折而下,一折一潭,瀑折为九,故名九龙潭,潭潴亦九,故亦名九龙潭。大雨之后,飞瀑宛如九条白龙,腾空起舞,气势磅礴,堪与庐山飞瀑相媲美,古人有诗赞曰:“飞泉不让匡庐瀑,峭壁撑天挂九龙。”

清凉台,原名法台,为黄山九台之首,在狮子峰腰部。海拔700米,是黄山后山观云海和日出的最佳处;而光明顶是黄山中部观云海和看日出的最佳处。我就纳闷了,这狮子峰海拔690米,可在它腰部的“清凉台”却海拔700米?看来,这“腰部”不是“山腰”的“腰”,而是“狮子后腰”的“腰”,它的“腰”鼓起来得比头部还要高出0米对,竟然还是个“驼背”狮子!此台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周围置有栏杆,游人凭栏远眺;台下是峰云绝妙的后海,台侧有破石、扇子等古老奇松,附近有望仙台、猴子观海、猪八戒吃西瓜等著名风景。台旁山岩上“清凉世界”、“天然图画”等题刻,笔力苍劲。

百丈瀑,在黄山青潭、紫云峰之间,顺千尺悬崖而降,形成百丈瀑布,故名。枯水季节涓涓细流,如轻纱缥缈,称百丈泉,泉上为布水源,下为百丈潭。大雨初晴,当山风将飞流吹离岩壁,好象无数条洁白绸带在空中舞动,美妙多姿,观者赞不绝口。近有百丈台,台上观瀑最佳,台前建有观瀑亭,越南胡志明为亭手书题额。

人字瀑,古名飞雨泉,在黄山紫云、朱砂两峰之间。危岩百丈,石挺岩腹,清泉分左右走壁下泻,成“人”字形飞瀑,声震如雷。965年董必武游此,得句云:“晴望诸奇峰,雨看两飞瀑,黄山当吾前,晴雨皆悦目。”瀑床间岩石凿有云梯般磴道,名罗汉级,古人由此登山。

铁线潭,又名赤线潭,在黄山西北部,石鼓峰下,丹霞与狮子两峰之间,是黄山二十潭中最深幽者。相传黄帝在此探玄珠,故又名神龙宫。

五龙潭,在黄山北部松谷溪中,青龙、乌龙、黄龙、白龙、油潭,总称五龙潭。五潭深浅不同,水色各异:青龙翠,乌龙黝,黄龙橙,油潭绿。乌龙潭岩两侧刻有巨大的“龙”、“虎”二字和乌龙将军像,北岸石凹如锅,俗称油锅。油潭岸南壁崖横迭,形似油榨,油潭岸北有石如瓮,名曰油缸。油锅、油缸、油榨齐备,就是没有“油条、散子、麻花和油馍馍”,天然巧合。

神仙洞,又名仙人洞,在黄山东北轩辕峰。洞为嵌在峰上石窟,深7米,宽约3米,前高2米,后高7米。洞额刻“简默洞天”四字,相传为容成子所题。因原奉观音大士像,故又名大士洞;洞外悬崖陡壁,洞内有一小池,终年不枯,名流杯泉;后壁有一小洞,人不能入,有风习习;前额又有一小洞,名曰天眼。游人缘石级攀入此洞,仰观诸山云景,俯听鸟语溪声,如入仙境。

慈光阁,在黄山南部朱砂峰下。古称朱砂庵。明嘉靖间,玄阳道士居此,题额“步云亭”。明万历三十四年(606年)普门僧来此,改法海禅院。神宗敕封“护国慈光寺”,皇太后赐以佛经、佛像、袈裟、锡杖、钵盂等物,盛极一时。清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和尚(弘仁)和国画大师石涛均曾居此。原址尚存部分楼房,解放后建为宾馆。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董必武手书题额“慈光阁”。四周群山环抱,茂林修竹相掩,十分幽静。有千僧灶、法眼泉、披云桥诸名胜古迹。

半山寺,在黄山南部老人峰与朱砂峰之间,海拔340米。因寺处前山温泉区登天都、玉屏峰路途之半,故名。原寺已圮,957年重建,有刘伯承所题匾额。上、下山游人多在此憩息、观赏风光。站立寺前,可望天都峰老鹰抓鸡、金鸡叫天门诸巧石,寺旁有空中闻天鸡摩崖石刻。

玉屏楼,在黄山天都、莲花两大主峰之间。海拔680米,为温泉区至北海必经之咽喉要道。背靠玉屏峰,前拱文殊台,左有狮石,右有象石,势若守门。明万历四十二年(64年)普门和尚攀涉至此。他在代州(今山西代县,在北岳恒山和五台山之间雁门关的东南约20公里处。)时梦见文殊菩萨(本在五台山修炼)端坐石台情景,与此境恰合,遂辟径构屋,名文殊院,悬文殊像。院左侧下方有文殊池(今名天池),前有一线天、文殊洞,西有立雪台;狮石前有迎客松,象石前有送客松;伫立于此,可望天都、莲花以及东海、黄海、后海诸峰,风光奇美。《徐霞客游记》称此是“黄山绝胜处!”民谣曰“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好家伙!看来,前面说了那么多有关黄山的名胜古迹,不说到此处,还是“不见黄山面”!我的个天哪!这简直是“不识黄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看这黄山要“飞天入地”地去看!时至952年,院毁于火,955年在旧址上建成500平方米的一座宾馆,名玉屏楼。楼东石壁有朱德题“风景如画”四字刻石和刘伯承《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诗刻。

这就是黄山派所据黄山的大致面貌,还望各位大侠于“华山擂”结束后前去瞻仰一下这中国的黄山!

在这五代十国的乱世之期,黄山之名依然赛比当初、不亚其后。虽然在此乱世之际盘据其中的黄山派并未列入名门正派,但其势力也是非同小可、名震江湖,而且在这次的“华山擂”之邀中,黄山派几乎是倾巢出动,准备投赴相府一边——

雁荡山,亦称北雁荡山,简称雁山,与燕山是“音同字不同,同音不同字!”此时的“雁”与“燕”却不通矣!在浙江省东南乐清县境,属括苍山脉。以山水奇秀闻名遐迩,号称东南第一山。主峰雁湖岗,海拔057米。雁湖岗顶有湖,芦苇丛生,结草成荡,秋雁常来栖宿,故称雁荡。雁荡开始知名于唐初,至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以后,声誉渐著,寺庙亭院相继而兴,当时曾有十八古刹、十六亭、十院。至明朝,雁荡百二奇峰的名称已全部形成。风景区东起湖雾羊角洞,西至芙蓉白岩,南起筋竹涧口,北至仙姑洞,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分为灵峰、灵岩、大龙湫、雁湖、显圣门五个风景区,东南部风景较集中,灵峰、灵岩、大龙湫为雁荡风景三绝。全景区总计有一百零二峰、六十四岩、四十六洞、二十六石、十四嶂、十八瀑、二十八潭、十三坑、十三岭、十泉二水、八门四阙、七溪一涧、八桥二湖、等风景点,共三百八十多处。中以峰、石、涧、瀑著称。特产有:雁茗、香鱼、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鸟。世称雁荡五珍。由此可见,这雁荡山的实力可观!雁荡山派乃吴越之地武林名派,此次“华山擂”前夕,此派也是在邀之列。但是,北雁荡派掌门燕赤侠和南雁荡山派掌门燕尾服耐于路途遥远,并不打算参加“华山擂”。

南雁荡山,在浙江平阳县城西北50公里。主峰海拔237米。北起穹岭,南至施岭,东始鳌江雁门,西迄山门顺溪,面积约00平方公里。奇峰怪石,异洞飞瀑,绚丽多姿。有六十七峰、二十八岩、二十四洞、十三潭、八瀑九石,及石梁、云关、月牖、石屏风等风景点。古建筑物现存者有会文书院、报国寺、观音洞、新庵、仙姑洞、棣萼世辉楼、托云亭、鸣玉亭等。它的风景点,大都集中在东洞和西洞——

无独有偶,众多小小不然而又不可等闲视之的江湖小派系,也已成为“华山擂”的在邀之列。诸如庐山派、潜山派、五台山派、九华山派、九宫山派、武夷山派(江西、福建交界处;另有小武夷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普陀山派、香山派、终南山派(陕西)、鸡足山派(云南宾川县城西北40公里)、天台山派(浙东)、龙虎山派(赣东)、齐云山派(皖南)、狼山派(内蒙)、白云山派(一为江西泰和、吉安、兴国三县交界处;另一为广州市北郊处;再一为贵州长顺县文顺东20公里。);

以及中岳嵩山派、南岳衡山派、北岳恒山派、东岳泰山派,崤山派(河南)、伏牛山派(河南),乐山派、长白山派(吉东南)、完达山派(黑东)、阴蒙山派(鲁南)、祁连山派(甘肃)、六盘山派(甘肃)、贺兰山派(宁夏)、大兴安岭派(内蒙)、阴山派(内蒙)、戈壁阿尔泰山派(蒙古)、燕山派(豫北)、喜马拉雅山派、横断山派(横越藏南、滇北)、大别山派(鄂东、皖西)、巴山派(蜀东)、巫山派(蜀东)、武陵山派(湘西、贵州东北)、雪峰山派(湘中)、君山派(洞庭湖内)、九嶷山派(湘南)、罗霄山派(湘东与赣西交界处)、南岭派(湘南与桂北、粤北交界处)、云台山派(江苏连云港,黄海中,有花果山、水帘洞、郁林观名胜古迹,据说孙悟空便降生于此。)、天目山派(浙北)、四明山派(浙东,天台山之北)、阿里山派(台湾)、九万大山(横穿贵州、广西界线)十万大山派(广西)、云开大山派(广西、广东)、云雾山派(广东)、青云山派(方东)、九连山派(广东)、罗浮山派(广东)、莲花山派(广东)、乌蒙山派(滇北、贵西)、娄山派(贵北)、苗岭派(贵阳市南)、巴颜喀拉山派(青海)、唐古拉山派(西藏、青海交界处,长江的发源地。)、五指山派(海南岛)、井冈山派(江西省)等等等等全部派员奔向了华山擂。

但是,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门派,只不过说其门派之多而已,并非是一个准确无误的数字。在这些诸多门派之中,可以说江湖八大门派一应全往!这八大门派就是少林、武当、天山、峨嵋、华山、昆仑、青城、崆峒。“五岳门派”,自然不必再加多言。“三山派”,也就是青城、潜山和庐山三大门派。

除此之外,还有“佛教四大名山派”、“佛教八小名山派”以及“道教四大名山派”。

这“佛教四大名山派”即为五台山派、峨眉山派、普陀山派、九华山派,是佛教的“金、银、铜、铁四大名山”,依次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修炼地所在;

“佛教八小名山派”即香山派、终南山派、嵩山派、天台山派、鸡足山派、衡山派、庐山派、狼山派;

“道教四大名山派”即鹤鸣山(青城山支峰)派、龙虎山派、武当山派、齐云山派,又有一说为武当山派、龙虎山派、青城山派、武夷山派。

诚然,这种派别的分类综合叫法,与“三山派”、“五岳派”以及江湖八大门派等叫法之中有交叉重合的派别,只不过是分类不同而已,并不影响其各自在江湖武林界之中的地位。常言道:“天下名山佛占多”,宗观上述言,又何偿不可以说是“天下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