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窃隋好驸马 >

第163章

窃隋好驸马-第163章

小说: 窃隋好驸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最终部分加热熔融接合起来,对冶金工艺的要求自然更低——这种接合工艺,可以大致理解为古代的“焊接”,只不过手段不同、“焊缝”强度也迥异罢了。
    至于身上的胸甲为什么不用哥特式,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大块件做出微量弧度的锻件如今的工艺水平已经可以做到了,而小件还没做到。同时胸甲也做成t…34那样的大弧度的话,一来是鸡胸造型太明显太丑,而且大件做出弧度等效防护重量增重也明显。最后么,自然是射在大倾角鸡胸胸甲上的箭矢万一发生“跳弹”后直接往上跳到身着铠甲者的脖子部位又怎么办呢?难道也和t…34一样形成跳弹后的窝弹区不成……总之t…34的缺点,在哥特式胸甲上一找一个准。
    ……
    罗士信看完了所有铠甲,一回头却见程知节正在那儿端着一柄连刀柄都是用钢筋与刀刃整体锻就、外头则套上钻孔木棍、缠绕麻布的雄浑陌刀。或许是程知节血液中的板斧情节发作了吧,虽然现实中的他并不是使用板斧的,但是看了这种可劈可捅的新式陌刀,依然忍不住技痒了。
    秦琼在一旁给程知节解释着:“贤弟试过了这陌刀的钢料,觉得如何?为兄敢说你此前见过的陌刀和这个相比都不算个事儿了。寻常咱说的好刀,那都是要反复叠刃锻打百次以上。而军中量产的兵器,纵然是陌刀这种昂贵的武器也不能保证每一把都如此用心,也只有将校使用的兵刃可以反复叠锻百次罢了,士卒用的顶多三五十次。
    而如今咱要装备的这批陌刀,都是水力锻锤反复叠打的,锻开了之后对折叠厚,重新再锻薄了,一把刀锻成之日,内里质地不知有几百层,委实坚韧非凡。寻常陌刀若是如此厚度,断然不能持续猛力劈砍,而此刀却要好上很多。”
    秦琼说着,程知节在一旁丝毫不会累一样地试刀,一个个预设的人小腿粗细的木桩被程知节不要钱一样砍断,而那些和真人躯干差不多粗的、扎紧浸湿的草席卷更是利落的很——据说这种和真人粗细相若的草席,只要捆得够紧,浸湿后砍断的难度便和砍断人的躯干难度相若了。如此便证明此刀足以轻松腰斩没有重甲的敌人,可以直接一刀两断。
    “这还差不多,那某日后便继续在冯孝慈手下拼杀,好歹到时候捞一个陌刀营的校尉、都尉啥的先干着。”程知节摸着陌刀和铠甲爱不释手,难得说了句讨喜的言语。
    秦琼见俩弟兄都想开了,拍拍程知节的肩膀鼓励说:“好好干,兄弟听上头说了,将来这骑军倒是没几倍规模好扩充,里头也没多少郎将、都尉的位子空缺,萧驸马总是打算着,骑军还是以用北人为主,也就只有从朝廷派给他的那几万参加过高句丽的老兵中挑选了,当然了萧驸马从高句丽带数次回来的六七万兵也不尽都是北方人,也有朝廷初次出征时就从江淮征发的府兵在其中。真正北兵不过半数,多是东莱一带的。
    不过不管怎么算,就算兵器的问题萧驸马钱粮足够好解决,兵源战马都是问题,将来充其量不超过有三四万人马的骑军便是顶了天了。倒是步军只要有钱粮钢铁、皮革物资,还不是尽可以扩充。新来军中的后进,自然是在步军中容易升迁得快了。”
    程知节被劝住了,已经进了骑军的罗士信却是又警觉了起来,追着秦琼问:“秦大哥,你如此一说小弟倒是想起这个问题了。如今小弟观察,萧驸马的军中满打满算也就不到五千骑军。若是真扩充这数倍规模,咱的马匹却是从何而来的?江东之地,似乎并不牧马啊。”
    秦琼左右看了一下,见并没有人,便扯过罗士信的肩膀,低声凑过去说:“萧驸马自然有他的办法,武先生今年可是够忙的了,陛下把安抚恢复高句丽故地的事儿也丢给了萧驸马,驸马便在高句丽东北寻了突厥人的仆从部族之一契丹,从那里买进了一些马匹,还拿雪盐、生铁、茶叶等胡人之中高价的物资与他们交换,契丹穷苦,自然应允。听说武先生还在州夷岛上也大肆开辟了牧场,原本只是养牛羊、种苜蓿为主,去岁高句丽亡国之后,东北易马之途畅通后,便大肆收入养在那里。咱只要一心杀敌报国,好好训练,还怕没有好马用么?”(未完待续。。)

第四章 全军整编
    果然秦琼一点都没有吹牛,仅仅到了六月末,罗士信就很是欣喜地分到了他这一旅士卒的战马,足足两百匹,一匹不少,都是高句丽东北的契丹人那里弄来的品种。
    如今的契丹,听说还只是臣服于突厥人的一个形同奴隶的仆从民族。说他们是契丹人,倒不是说如今地球上已经有以这个种族为主体民族所建成的国家政权了。充其量,只能说由契丹人构成的靺鞨、室韦盘踞在高句丽更东北方向、突厥正东,一直到大海之间的蛮荒之地;这些部落因为所处寒苦,所以虽然不得不臣服服侍突厥,但好在突厥人看不上他们那些破地儿,所以只要每年进贡以外,别的内务突厥人懒得来插手他们。
    更何况再早几年的时候,这些部族虽然弱势,但好歹高句丽的国势强弱是不属于图觉得,所以契丹人组成的靺鞨、室韦实际上是两边认主子投靠,在两强争小弟的年代,那些小弟们自然比只有一个主子的时候日子好过一些,不会被欺压榨取得太狠。就好比劳工虽然苦命,但是只要有外资能够进入竞争资本家的位置,那么本土资本家多多少少要提高点人力成本留人,一个道理。
    且不扯契丹人如今的命运境遇,单说这些契丹马看着自然不如突厥人惯用的偏西域马种那么高大健硕,但是耐力却是不错,尤其在负重后中速长途赶路上头有优势。罗士信虽然不懂得品鉴这些战马的品种诧异,但是本着一个天生骑手的敏感。还是可以从直观体察到这些差异。
    一般来说,亚洲战马的品种,只局限于讨论北方马种的话。从东到西大致有这么一个特色,那就是越往东的品种耐力持久力越强,而越往西的品种更高大健壮、爆发力显著。数百年后用阿拉伯战马出名的马穆鲁克骑兵,在战争的洗礼中也学会了出征时随时随地带两匹马:一匹塞尔柱突厥马,行军的时候骑乘,驼铠甲,另一匹大食马/阿拉伯马。交战冲锋的时候才用。而且往往还得是比较激烈的、需要正面冲锋短兵相接的战斗才用;如果只是小规模的骚扰斥候战,或者游而不击在侧翼逡巡骑射的战斗,依然使用惯于耐力跑的塞尔柱突厥马。而契丹马种。就是一种看上去比突厥马更加冲刺速度慢一些、但耐力持久的马种。
    ……
    第一批东北来的战马到位之后,萧铣的整军计划也差不多完成了。当初就留在江东镇守的本土兵、或是萨水大败后不愿回归朝廷、如今身份洗白的皮岛兵也好。亦或是后来从刘元进农民军和江淮农民军里搜刮的可用之兵,甚至后来租庸调法免兵役后征募的东阳兵、高句丽灭国后带回来的淮海行营残部,统统都被有机地重新整编了起来。
    原本第三次征讨高句丽之前。萧铣手头的嫡系部队只有平叛刘元进时的那些老家底而已。骑兵不过两千之数,几次战役下来有死伤,也有补充,大概保持在那个规模。后来一下子因为朝廷的海路军、淮海行营那些来护儿的旧部,有相当一部分兵力被杨广划拨给了萧铣,所以一下子骑兵总数才得以扩充到五千人。
    既然这些兵力到了萧铣手下,萧铣当然没有让他们再按照原本的编制分散使用的道理,反正手头权力也已经够大。经过小半年的整合,这些军队如今都是靠萧铣自己筹措的钱粮来管饭发饷。已经开始有军阀化的趋势,所以除了朝廷的武官官爵、军职编制不能动之外,实际上的指挥体系已经倍重新集中梳理了一遍。
    战马和板式胸甲的新式装备下来之后,萧铣几乎没什么阻力就把秦琼任命到了骁骑军郎将的位置上——军衔品阶自然还是继续沿用朝廷给的鹰扬郎将的级别,当然人人都知道哪怕同为郎将,手下领的兵马是否有实打实的战力,对于将领的权柄也是有很大影响的。秦琼虽然在军中资历和级别比不上周法明、冯孝慈等宿将,但是周法明这些人是要担任卫级将领的,自然看不上只有一个郎将规模的军队的统领权,所以也没什么有竞争力的人和秦琼抢。
    定下秦琼这个骑军主将之后,萧铣规划了一番,从原淮海行营军的士卒中挑选出五千人左右齐鲁各郡出身的士卒、体格相对强健、可以扛得住重甲的那种,作为骑军预备训练的人马,充实到秦琼的队伍里头。另外从洗白的皮岛军里头也选出五千人,外加其余如平定江东、淮南时收服的刘元进杜伏威军、刘元进军降卒里头也选出这么多人,合计一万五千人的预备骑兵,和秦琼的五千骑兵相组合,总计两万人。这些人马按照以老带新的模式充实进去,以便经过一年半载的加强操练后可以快速形成战斗力。
    将领方面,秦琼麾下目前吸纳了罗士信、王雄诞等将来可以提拔到都尉级别的军官,当然如今他们还需要等待一些立功升迁的机会。
    一开始萧铣如此提出的时候,还有将领对这种掺沙子的训练方法颇为质疑,觉得会明显拖坏精兵的战斗力,但是萧铣对此坚持不疑,也就没人提出反对了。萧铣前世也算是半个伪军迷,好歹知道一些军事常识:第三帝国元首不就是靠塞克特将军在严重受限的“十万陆军”时期精心培养出来的十万士官,然后在扩军之后短时间内以老带新、只要钱粮装备跟得上,一年半载内就能让可战精兵规模翻到三倍之多……元首和塞克特将军的成功,自然让萧铣印象深刻。
    这些扩充进骑军的人马里头,最不用担心的就是皮岛军,皮岛军都是当初萨水之战中惨败逃亡、心灰意冷的关陇兵。本来个个都是北方人,而且是来自西北鲜卑化比较严重的地区,骑术自然不在话下。只要稍微合练一下骑军的军纪、战法,就可以直接用了。
    而从投降的农民军中选出精壮士卒来加入骑军按说是最不靠谱的,不过本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免得自己手下的将领将来尾大不掉形成军阀,所以萧铣还是不得不这么混编。尤其是可以很明显地想见,将来他的根基总归是在南方起家,一旦扯起反旗之后,一开始跟他来的北方兵肯定是打一个少一个。有可能数年内都得不到补充。如果坚持清一色用北军组成骑兵的话,那么很可能将来萧铣军略受挫折后就没有骑军可用了。
    如今萧铣麾下的战兵刨除掉那些必须留在地方上警戒治安的二线乌合之众外,真正一线的专业作战部队总计也就是八万人光景。去掉了两万骑军,步军便只能在剩下六万人里头做文章——
    当然,萧铣并没有再把朝廷允许存在的这八万人里头再分出什么专门的水军或者说海军来,把所有名额都留给了步骑军。因为如今萧铣占据的地盘论水战实力肯定是华夏第一的。将来内战彻底爆发后如果萧铣要主动进攻。无论往西还是往北发展,水军都不会是瓶颈,所以没必要再浪费朝廷的编制资源。而一旦真有哪个不开眼的势力要和萧铣打水战甚至海战的话,光靠沈法兴和武士彟多年来培养出来的海商船队的护卫兵丁,以及海路的渔民、盐政船队的水手就可以组成一支把别的军阀水师揍得屁滚尿流的可怕力量。
    六万步军,都搞成重装备的当然不成。按照隋唐军制,近战、远程兵种依然还是枪、弓为主,加上前排的刀盾兵、再辅之以少量集中使用的陌刀、踏弩。这个旧例萧铣目前当然还是沿用的比较省事儿。所以除了冯孝慈被摘出来专门独领陌刀营等集中使用的精兵之外,其余大部分人马还是由周法明和来整分领。
    来整的年纪本来比秦琼还小。虽然军职和秦琼相等,按说也是没资格独领一军的,不过来护儿因为在高句丽灭国之战中和萧瑀一并帮杨广扛下了背信弃义的黑锅、为皇帝挽回了面子,所以杨广明面上没法宽恕来护儿之余,好歹给他的儿子找机会升官安抚一番,萧铣最能揣摩上意,这事儿上给来整升格兵权,自然是上下皆大欢喜的事情。
    冯孝慈的陌刀营此前规模也不过两千人光景,如今虽然按计划扩军数倍,却也依然比秦琼的骑军少了一半,拢共不过一万人而已:两千是用了数年的精锐旧部,其余从皮岛军中抽出五千体格精壮的,再从淮海行营军、淮南农民军等处也选出三千,加起来凑出万人之数,而南方兵萧铣一批都没有安排。
    实在是陌刀这玩意儿虽然技术性不如骑兵高,但是对体力的门槛要求实在太严。尤其是萧铣军使用了新式锻造技术之后,打造陌刀时都是先拿一根带锥度的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