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窃隋好驸马 >

第162章

窃隋好驸马-第162章

小说: 窃隋好驸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说这江南的百姓日子还能过得差么?若是过得差。饭都没得吃了,谁有这个闲工夫去吃肉?要我说。萧驸马能敛财倒是真的,可江东人过得差我老程第一个不信。至不济,那也是江南人太富,所以萧驸马如此敛财治军,百姓都还承受得起。”
    罗士信一听果然有理,但随后便被更大的不可思议震住了:难道江南真的富到了这种程度?
    北府兵营地里是设了伙房食堂的,军官们都在一处吃食,哪怕平时训练任务不紧张的时候也是如此。旁边的人一开始都不在意他们的悄悄话,也和他们二人不熟,所以没注意到。此刻却是秦琼从外头进来,一看到程知节也在,便取了饭食径直走过来了。二人一看连忙给秦琼让了座——虽然程知节和秦琼在山东时就有些交情,罗士信这些日子也渐渐和秦琼亲近起来,但是毕竟秦琼在官军中多了五六年的资历,如今已经是郎将了,和二人的旅帅身份差了三级,秦琼可以和他们称兄道弟,他们却不能失礼。
    两人原先正聊着那个话题,秦琼来了也少不得接下去,只是变得委婉一些。秦琼不用几句话就听懂了他们的狐疑,很是轻松地笑了笑。
    “二位贤弟初来江东不久,看来还不知道萧驸马的治民理政之才,以及武先生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本事。
    江东之地虽然在萧驸马当初以辞官向陛下力谏之下,有资格试行了租庸调法。不过租庸调法最多也就是让富庶的郡县多收两到三倍的税赋钱粮而已,不可能超额得太多。而且要对等地免去徭役,甚至兵役。萧驸马如今给咱新建的北府营,用的民夫都是官府管口粮雇来的,还额外略微给民夫些米粮布帛养家。这么大的开支,要说靠租庸调法额外聚敛的这点财富哪里够用?自然是别有门路了。”
    秦琼略微思忖了一下,把他那个盛满了猪排汤饼的粗瓷大海碗放在木桌上,拿起桌上的一个小黑陶瓶子,指给罗士信、程知节二人看。
    “这盐,二位贤弟总熟吧,比北地的如何?”
    “着实是好盐呐,小弟在北方从未吃到过如此洁白如雪的盐。而且纵然是军中服役的,执掌军需的行军司马哪里敢让直接把盐罐子丢在军官的伙房里让自个儿加?咱这种粗夯汉子,每日流汗如流水价流,吃得自然咸,逮着机会还不可劲儿地自个往汤饼里头搁盐……呵呵,说句丢人的话,刚搬进这营里头两天,小弟和程大哥可是吃得咸的不行,只怕过几日这盐用尽了便没人补上。倒不是咱没眼见,实在是北地吃不到这样好盐。”
    秦琼一副摇头叹息,又似乎想到了什么陈年糗事一样,就好像他当年刚如乡下人进城时一样也赶过类似的丢人事一般。随后才说道:“便是这盐,如今这事儿在江东也这么大阵仗了,凡是稍微在公门里混的,瞒也瞒不住。某也不怕告诉二位贤弟,这些盐名叫平湖雪盐,若是两年多前,也就是朝廷第一次讨伐高句丽失利那阵子,便只有吴郡市面上才找得着。然而又过了一年,到去年最后一次出征之前、也就是萧驸马平了刘元进那阵子,已经发展到江东七郡各处都是这种雪盐售卖了,而且萧驸马在本地也着实把这些番盐直接充入官盐,对上只要继续给朝廷纳税便可。到了今年,淮南王世充的地界,以及江西那些地方上,都已经被这种雪盐卖过去了,更别说淮北杜伏威虽然是朝廷死敌,与萧驸马也交战过,但是这些越是朝廷管不着的地方,此类买卖就越多。二位贤弟是南下得造了,若是再过一两年,铁定孟让、左才相、翟让李密的地界也都是这些盐了。”
    罗士信还没反应过来,程知节却是江湖经验老道,听秦琼如此说,马上说道:“那萧驸马就是靠这个海外番盐的贸易,直接聚敛了如此之多的钱财。营造这新城、还重金养兵、器甲精良的么?”
    秦琼终于捞到在老同乡面前显摆的机会了,大手一挥:“光靠这雪盐怎么够?贤弟可知道,光是某身上今日这身前胸整块精钢的重甲,便要多少贯钱么?贤弟可知道,萧驸马给冯孝慈冯郎将的陌刀营翻新的陌刀,又要多少一杆么?光靠雪盐怎么够,雪盐充其量只够萧驸马额外开支的三成光景。剩下的还要靠这大批的木棉布料、苏湖等地百姓织的缎子——如今江东的民户,但凡是有个新式织机的,日出宽幅缎子两三匹的都有,比咱齐郡老家的可要多出七八倍之多——他们连纱线和缫丝都不用自己纺。这些东西某也只是略知道个大概罢了。总之萧驸马让百姓生财的本事,我等总归是不可能看明白的就是。”
    秦琼说得感慨,却不知罗士信其实根本没有听完,自从秦琼开头那句吹嘘了他今日新领到的铁甲之后,罗士信便两眼放光地盯着秦琼身边带来那个大包裹,似乎可以透视过布料,看出里面的东西一般。
    “诶,贤弟你这是……不是愚兄小气,这玩意儿你看了,只怕就放不下了。”(未完待续。。)

第三章 不要钱一样的大杀器
    秦琼一个不留神,还是没能扯住罗士信的好奇之心,棉布包裹抖落开来,铿锵声响之中,却是一套簇新泛着晦暗金属色泽的精良甲胄露了出来。
    秦琼一声叹息:“唉……士信,做哥哥的也不是瞒着你,你将来是要和咱一起统领萧驸马新扩建的骑军的,这些兵器铠甲将来你也是要轮到装备的。不过义贞就没那么好运了——他的骑术也不精湛,武艺也是这般大开大阖,将来还是少不得要分到冯孝慈冯郎将的步军中,额阚棱那莽夫一处带兵。这些甲胄着实沉重,步军到时候形制定然不同,你让他提前看见了不是徒然惹人眼馋么。”
    程知节一听,耳朵“锃”地便动了一下,心中也是一阵骂娘。他出身农家,空有一身勇力,但是骑马着实不算在行,也是现在才开始学的。前阵子刚来不久看到冯孝慈带的陌刀营好生威风,便觉得那地方也挺适合自己,便打算要想办法调进陌刀营,现在一听秦琼说起骑军配了新装备,便心痒难耐,好生郁闷。
    秦琼马上安抚他说:“义贞勿要失望,萧驸马对治军上,最肯下本钱,如今这一批甲胄,一来还是对步军来说太沉重了,不易施展,才不给你们配的。而且骑军不比步军,是坐在马背上的,两腿只要户主正面便可,你看这幅重铠也只是上身厚重,双腿处只有半块铁片挂着,给你们步军用了。还不头重脚轻?过些日子,等到改良好了,萧驸马自然不会亏待你们的。
    而且你们用的陌刀。便是长兴铁厂最新改良的,咱骑军用横刀长枪马槊之类兵器的,也就只有枪头适合新式锻造法,其余马槊横刀之流,毫无改良余地,依然费工费时。长远来说,还是你们步军多占便宜。”
    听了秦琼这番话。程知节好歹是按捺住了,不过这饭是再也没心思吃了,催着秦琼三下五除二一顿扒拉完。就扯着秦琼去武库看新出来的器械。有些东西还在研制阶段的他们自然看不着,但是已经要配发部队装备的则不在话下。
    秦琼面子大,几人赶到北府营校场的一处库房内,便看到了即将装备部队的新玩意儿。秦琼自己领到的那种铠甲。这里也有不少。也就是到了这儿,程知节和罗士信才有功夫慢慢欣赏。
    给骑军用的新式甲胄,其实颇有两层式铠甲的风格,算得上是中西合璧——只是在场诸人都不知道“西”的风格是啥样的罢了。
    哪怕是在欧洲,全套的纯板甲也是十五世纪在米兰出现的。所谓的纯板甲,那就是全套甲胄一点链甲、锁甲、鳞甲的部件都不用,所有防护部位都靠板甲来提供。这样的甲胄对于软质弹性钢材的冶金技术要求自然会比较高,因为手套、靴子或者护臂之类的部位曲率太大。钢材的冷锻工艺不过关的话,在成型的时候尤其容易断裂。
    在全套板甲出现之前。在13世纪末到14世纪中叶,板甲是以补强构件的形态出现的——也就是胸甲、大腿甲、护裙这些部位做成弧形板甲,然后用皮带固定在一套鳞甲或者链甲的外头。而里面的鳞甲或者链甲一般在胸腹部位就只做城皮革质地的,以免得重复防护、重量过重。同样的甲胄在倭国也有出现过,而且时间更早数百年——只不过倭国人那丑怪的铠甲,基本上是和后世乡村非主流的小吊带样子差不多,前后两块木板,然后两根小吊带一样的肩带挂在那儿,再一根腰部的麻绳把前后两块木板绑紧贴着身体,木板覆盖不到的部位还有别的竹甲或者布/皮甲提供防护。
    现在罗士信他们看到的,就是这种长相的东西,传统的护心镜被放大了数倍,几乎可以盖住整个胸腹,看上去防护效果很是夯实,而且还有优美的凸面弧度,但重量却反而比同样防护效果的铁鳞甲还轻便了至少三成,而胸甲的固定方式便是绑扎在普通皮甲外头。
    别以为这种固定方式很奇葩,其实古代中国人是很能接受这种方式的,因为当时的护心镜本来就是自成一体,绑在鱼鳞甲外头的,而非后世古装剧那般和铁鳞甲浑然一体的样子,后者只是横店流道具的样式罢了。《三国演义》上糜夫人投井自尽、把阿斗交给赵云保护突围时,都写了赵云“解下掩心铜镜,把阿斗护在其中,再扎紧勒甲绦”,可见那护心镜就是分离式绑在外头的,而“勒甲绦”就是这些外挂装备的系带。
    至于这玩意儿比等效防护厚度的铁鳞甲轻这一点,一开始外行人总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如果稍微理性定量分析一下的话就不觉得奇怪了——打个比方,如果都是等效5毫米厚度钢板防护强度,那么用板甲的时候便只要一块5毫米厚度的钢板便够了,而鱼鳞甲要达到这个防护效果,至少也要保证每一片鳞片有5毫米厚。
    但问题是鱼鳞甲连缀起来的时候是有交叠的部分的,上下两层甲叶叠加的部分至少有占到甲叶面积的三分之一吧?所以等效下来就相当于鱼鳞甲有三分之一的总面积是1厘米厚的,只不过这些地方厚的大而无当,并没有让防护得到提升,反而在鳞片打孔等部位留下了弱点。而如果非要做到万全等效厚度和板甲一模一样,丝毫没有叠加浪费的话,那就只能做成铁札甲了——铁札甲就是那种一片片甲叶做成矩形,然后拼接起来用皮绳左右绑定,而非上下穿孔叠层固定,这玩意儿理论上等效厚度和板甲一样重,但是其甲片之间接缝的强度就可怜得很了,如果倍射中了或者刺中了接缝部位,几乎相当于是零防御。
    除了厚实的胸甲以及和胸甲样子差不多、只是没有弧度的背甲之外。这套甲胄别的部位差不多都还是和传统明光铠、山文铠的鳞片形制相若的。当然所用的钢料品质自然是提升了不少,从光泽上就能看出来。
    放下铠甲之后,罗士信拿起一顶头盔时又大吃了一惊。这头盔的形状实在是太过天马行空,突兀非常了,不但是钢质浑然一体打造的,而且居然还棱角分明,而且还带了一个铁面具!
    古代中式铠甲也并不是没有面具,仅仅比隋朝早几十年的北齐时,兰陵武功王高长恭就是个打仗带面具的主儿。而且是金属面具,虽然高长恭带面甲的动机据说了为了防止被敌人看到他长相太帅太娘炮而鼓舞了敌军士气,但防护效果咱还是不能否认的。但是无论是何种面甲。至少看上去都还像一张人脸,但是萧铣军给新式头盔配备的下拉式活动面甲,却突兀地像一张尖锐的鸟嘴……
    这其实是萧铣博采众长后的结果。在铠甲上,他选择了制造工艺相对便于适用于大块件的米兰式胸甲。而在头盔上。他则是采纳了哥特式板甲的优势造型。
    让中国人区分西洋板甲的流派,其实着实有些强人所难,不过说人话翻译一下的话,米兰和哥特式的差别,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米兰甲造型很圆润,几乎没有棱角,而哥特式正好相反,到处都是棱角。
    这一点其实和另一个曾经让大部分中国人很头疼的高逼格话题——欧式建筑风格问题差不多。“巴洛克风格”的房子都是很圆润的,而带着大尖顶的比如科隆大教堂之类的建筑。就是哥特式。一切哥特式,似乎都和直欲刺破苍穹的尖顶有关。
    那么为什么哥特式的板甲在头盔部分比米兰式要有优势呢?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说米兰式板甲的头盔造型相当于t…59主战坦克的浑圆铸造炮塔的话,那么哥特式的大棱角就相当于60°斜面装甲,在面对正面射来的弹药时,后者显然“跳弹”的概率更大一些。而且在铸造金属强度不够用的情况下,后者可以使用数块分别锻造的材料再最终部分加热熔融接合起来,对冶金工艺的要求自然更低——这种接合工艺,可以大致理解为古代的“焊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