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超级能源强国 >

第296章

超级能源强国-第296章

小说: 超级能源强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城意外的看了他一眼,缓缓道:“大华一向很注意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工程软件,所以,我们已经有成套的计算机辅助的软硬件设备了。”
    大华在这方面,远远的走在国内企业的前面。这与苏城的个人经验有关。
    早在两年前,当国内企业还在讨论计算机有什么用的时候,大华实业就已经建立了电子化采购平台,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的采购和制造。供应链等项目的长期需求,也使得大华内部的IT部门迅速成长起来,不光负责维护企业内的网络,而且研发新的工业软件和技术。
    由于苏城很早就向周老做过展示,借此获得了一些部门的支持,在争取资源方面,颇有优势。到93年元旦,经过4次招聘的大华实业,已经聘用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这也得益于人才双向选择的制度。
    孙道孚有点惊讶,缓缓点头,转瞬笑了出来:“这么说来,与大华船业的合作,我们选对了。”
    “合作永远是有利的。中船重工若是对分段造船法有兴趣,我们完全可以合作研究。”苏城没提平地造船法,而是用分段造船法,挡住他们的其他要求。
    作为一种成熟技术,分段造船法的扩散速度是非常快的。70年代的时候,它还是一些船厂的核心技术,到了80年代,南朝鲜开始发力船舶工业的时候,分段造船法已经是比较平常的高技术了,随着韩国获得的技术越来越多,日本和欧美国家的船厂,对这种技术的保密性就越来越弱。1992年的中国,也许只在专业期刊上讨论这种技术,顺道进行一些实验和验证,但再过两年,至多三年时间,中船估计就能简单的获得全套技术。
    大华船业能提前几年得到分段造船法的技术,只是给钱痛快而已。任何国家的任何公司,只要拿着钞票,都能得到这种程度的技术。中船重工因为是国家企业的缘故,在技术引进方面反而麻烦了。
    纯粹的购买技术,要在国资委、发改委或者国务院获得批准,是相对较难的。正因为如此,国企才常常采取购买设备附送技术的方案。
    对中船来说,现在能获得分段造船法就不错了,连荣尚国都不好意思再说平地造船法的事,转而道:“正好我们的修船厂工时不多,我派200人过去学习。”
    学习分段造船法,哪里用得着200人,这些技工就是给苏城的回馈了。
    荣尚国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大家也觉得理所应当。
    总工麦文贵变的异常高兴,东问西问的,倒是没有让宴席冷场。
    自始至终,詹志芳都没有说话,想来是受到了孙道孚或更多人的警告。
    一名副部级官员,做到这个份上,也够憋屈了。
    苏城只当他不存在,直到临走前才瞥了他一眼。
    从詹志芳的眼里,能看到浓浓的不满,苏城只是一笑而过。现在的大华船业羽翼未丰,等到LNG船造出来,苏城有把握让他不敢正眼看自己。
    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工业产品就要用销量和占有率说话,比拼的就是技术和利润。
    元旦过后,1993年正式宣告来临。
    这一年的1月2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誓就职,开启了美国最后的美好时代。同年,中国申请举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不得不将梦想延迟8年。
    90年代的中国,蓬勃发展的私营经济,令许多人品尝到了富裕的味道,但并没有给国家的强大带来直接好处。军转民和国企下岗的浪潮,以大多数人想象之外的凶猛,扑面而来。改革的阵痛在某些时候,就变成了一个家庭永远的痛。
    随着农历春节的临近。节前的奖金和年货,供货商的讨债,成了许多国企沉甸甸的负担,中船也不例外。
    中船下属的工厂极多,不仅有船业相关的企业,还有多种经营的不相干企业,再加上学校、医院、研究院等附属单位,光是工资一项,就闹的孙道孚焦头烂额。在计划经济时代,扩张的规模越大,企业的威势就越强,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这些不能赚钱或陷入亏损的企业,就变成了一种不得不承担的责任。
    孙道孚措手不及,一下子被埋入了文山会海中,直到1月将尽,才如梦初醒似的,调配人手,前往新加坡竞标。
    说是如梦初醒,其实也是被赤字所逼的。
    苏城与荣尚国在机场见面,就发现他愁眉苦脸的。
    大华有自己的信息局,苏城知道,江南造船厂是将去年的利润给统计出来了。没赚到钱的还亏钱的财务单,哪个企业领导看了都要愁眉苦脸。
    江南造船厂这么大的企业,一旦亏损就是几千万上亿元的,要是一醉解千愁的话,这些钱能换成茅台,把所有的中船领导给淹死,顺便帮忙洗干净衣服。
    中船的麻烦,不是小小的大华所能解决的,未来几年,情况还会越变越遭,苏城只能暗叹一声。
    上了飞机,眼瞅着升空了,荣尚国才有了说话的性质,却是面对苏城道:“苏董,咱们这一单,绝不能空手而归了。”
    和前些天的随意比起来,荣尚国明显是憋着劲了。
    苏城先是点点头,然后才问:“江南造船厂的目标是多少?”
    “最少要4艘2万吨以上的大船。要是能竞到2万吨以下的船也行,拿去和其他公司换,或者自己做,都随您。”荣尚国这么说,自然是征求苏城的同意。
    苏城手上不缺订单,而且,大华船业的规模和中船的规模也差的远了,他微微一笑,道:“就按你说的,小船交给他们好了。”
    “多谢苏董。”荣尚国是真的感谢。别看中船持有的订单,还够1年多做的,但那里面能盈利的船并不是很多。国内混乱的商业环境,让国企无论是赚公家的钱,还是赚私人的钱都变的困难。许多船只的利润都逼近船厂的控制线,荣尚国只有找到高价的订单,配合着那些低价的订单,才能让整个工厂的生产活起来,如果全是低价订单,在垫资严重的船舶制造业,那就是濒临破产的节奏了。
    一路无话,转机抵达新加坡,已是傍晚时分。
    主持竞标的新加坡航运集团,派人将他们接到下榻的酒店,荣尚国立刻派人去调查,最终抵达的公司有多少家。
    汇总而来的结果,却让他的脸色白了又白。
    (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五章 参与竞标
    参与竞标的船厂,从预计的十几家增加到了32家。
    这个数量,还有可能随着晚上的红眼班机而增加。中船集团和下属的江南造船厂,也不是没有出国竞标过,但从未遇到过这么多的竞争对手。毕竟,走出来才是最近几年的事,中船仍然在适应世界船舶业的发展。
    荣尚国将高垫肩的西装脱了下来,一把丢在酒店的床上,迅速将新加坡航运集团送来的竞标说明书放在隔壁套间的桌子上,对着里面的繁体字一阵大眼瞪小眼。
    “船东也增加了。台湾长荣集团加入了船东序列,你知道吗?”荣尚国抬头看向苏城。长荣集团和大华集团的关系相当密切,大华的瑟坦油田出产的原油,以及大华包销的阿联酋天然气,大部分通过长荣集团运销全球各地。韩国现代集团愿意签约转让LNG技术,里面也有长荣集团向他们订购船舶的缘故。
    苏城只是微微点头,道:“长荣集团每年都要买好几艘大船,联合放标也不奇怪。”
    “苏董能不能通过长荣集团……”
    “我不能要求长荣损害自己的利益。”苏城没等荣尚国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
    荣尚国叹了一口气,道:“竞标方式是暗标,后天早上开始,我看咱们也别睡了。商量一个数字吧。”
    “嗯……”苏城也翻开竞标书看了一会,道:“你看这样如何,我们把船东分成两类,一类是比较在乎价格的,一类是比较在乎完工时间的……”
    “好主意。”荣尚国马上动手。
    两人的下属也忙碌的开始分类查找资料。一些船东的倾向在竞标说明书上就是非常清晰的,但另一些船东的倾向,就要根据他们公司的情况来判断。
    荣尚国带来的4个办公室人员,整理房间和领会上意是一把好手,真到分析资料的时候就抓瞎了。尤其是世界航运公司的资料,他们根本是两眼一抹黑。除了其中一人之外,剩下三个人甚至读不出资料里所有公司的名字。
    将竞标说明书上的名单照抄下来以后,中船的4个人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只听信息局的两个人,在那里哗啦啦的翻书,还不停的打电话回国核实情况……6个人的一望可知,荣尚国的脸刷的就红了。
    但说实话,那些没有在竞标说明书上说明自己意向的船东,荣尚国也不知怎么判断他们想要什么。
    在国内的时候,他们还可以询问,如今到了国外,难道打电话给他们?
    人家也不一定会说实话啊。谈判桌上,不就是猜来猜去,竞标更不用说了。
    当然,在国内的时候,中船也用不着委曲求全。大多数公司想要船只,只能到中船来订购,民用船舶的规格都是确定的,价格也是确定的,没什么商谈的余地。
    至于竞标?那就是开玩笑了。
    国企除非快要饿死了,否则都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怀。堂堂正部级的中船重工,就算不叫六机部了,那也不会参与国内厂商的竞标活动。
    你爱要不要。
    然而,时代不同了。中船今年拿到的订单不足,往年积累的订单利润不高,要是不插几个高价的订单进去,眼瞅着就要揭不开锅了。
    这种时候,五斗米也不能放过。何况是外国的五斗米。
    荣尚国只是没想到,刚刚迈出国门,自己的手下就变的如此不经用。
    在红白莫辩的脸色中,大华信息局的两个人,很快将一张名单变成了两张名单。这是他们最熟悉的工作,得到资料,分析资料,给出结论……大华战略部的工作,通常比这复杂几十上百倍。
    11家船东共计32艘船的需求,要分成两部分,实在是太简单了。
    苏城和荣尚国见到的成品里,在乎时间的有8名船东的25艘船,而剩下7艘更在乎价格的船舶,分属于6名船东。
    荣尚国发现了问题,马上道:“一共11个船东,有重复?”
    “这是我们根据船舶的吨位和型号来判断的。”信息局的董峰眉棱骨高,是个性格坚强而富有自信的男人,他不缓不急的道:“世界航运业经历了92年的萧条以后,正在强劲复苏,尤其是散货船市场,因为谷物的殷切需求,以及钢铁和林业产品的进口增加,使得散货船,尤其是灵便型的散货船的租金上升了25%到30%,所以才会有今天的集中订货会。不管是哪种船东都不会放过租金上涨的利好,所以,我们将所有订购2万到5万吨灵便型散货船都划分到了在乎时间的范围,预计他们能够承受船价10%以上的涨幅……油轮和集装箱船暂时并没有租金上扬的促进力,这几家船东保有量也比较高,参看他们手持的租契合同,应当会更在乎价格。”
    荣尚国听的呆住了,道:“你很懂船啊。”
    “临时研究的。”董峰稍表谦虚,道:“我们只是对信息做分析。船运业和造船业的价格浮动,主要还是供需决定的,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全球灵便型船只的订单增加了100%,租金上涨大约只会持续1年左右。”
    “一年时间哪够收回成本的?”荣尚国的秘书抓住时机说话,刷了一下存在感。
    董峰似笑非笑的道:“一年时间确实不够收回成本,但船东本来做计划8年收回成本的,现在能用7年半时间也很好啊。反正都是要订购,提前一点也没有关系。再怎么样,一年后,租金即使下落了,也会有正常利润的。而且,我们说的25%的租金,是要上百万的。”
    荣尚国赞同道:“外国人其实挺有耐心的,细水长流。”
    苏城微微一笑,道:“那就按这个名单来?”
    “就按这个名单来。”荣尚国说着放松下来,笑道:“那时间方面,咱们确定10个半月?我们预留半个月的时间,应该能保证完成。”
    就在荣尚国觉得几乎没有争议的情况下,董峰眉骨一抖,道:“10个半月,我们恐怕拿不到订单了。”
    “嗯?”
    “就我们得到的消息来看,现代重工能轻松的将时间压到10个月以内,因此,我想他们会选择9个月到10个月之间的交货期。”
    荣尚国面色不豫,道:“韩国的现代重工一家,难道能吃下30多艘船?”
    “现代重工刚刚扩建了工厂,手上订单不多,要是放给他们吃的话,10艘船肯定没问题。这次来的还有日本的船厂和欧洲的船厂,他们最少要拿走几艘大船。另外,三星重工和STX都有能力摘取订单,他们处于技术共享的状态……”董峰的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