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李煜传 >

第11章

李煜传-第11章

小说: 李煜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前进。这种溯源分流、切中肯綮的评析,表明从嘉对书法一道的功力深厚,是一位不乏真知灼见的书法评论家。

  从嘉善书,亦善画,而且书画同体,风格如一。他作画题材很广,人物山水,花木翎毛,无不涉猎。花木之中,墨竹尤精。他挥毫画竹,亦如握管书写“金错刀”体字,取遒劲与颤曲交融技法,从根到梢,一一勾勒,老干霜皮,烟梢露叶,披离偃仰,宛若古木,笔锋凌厉,状如削玉,神韵清爽不凡。后人品评,称其画法为“铁钩锁”。紕紟矠他作画不拘一格,有的庄重严谨,如工笔观音罗汉;有的诙谐洒脱,如写意戏猿游蟹。紕紡矠但或庄或谐,均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他的绘画作品,据《宣和画谱》载,直到北宋末年,宫中还藏有九幅,即《自在观音相》、《云龙风虎图》、《柘竹双禽图》、《柘枝寒禽图》、《秋枝披霜图》、《写生鹌鹑图》、《竹禽图》、《棘雀图》、《色竹图》。可惜,这些作品未能传世,致使后人失去了一笔无法弥补的绘画遗产。

  从嘉酷爱书画,又精鉴赏,更喜收藏。对历代丹青墨宝,特别是钟繇、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不惜重金悬赏,多方寻觅。紕紣矠他曾令翰林学士徐铉,将内府所藏的历代书法名家墨迹编次摹勒精拓,并命名为《升元法帖》。据说此帖比后世称为历代法帖之祖的宋初《淳化阁法帖》为时尚早,惜今不传。对于其他所得书画,从嘉则亲自以歌诗杂言题跋,以朱红印泥加盖“内殿图书”、“内合同印”、“建业文房之宝”、“内司文印”、“集贤殿书院印”等篆文印章(惟独加盖金印“集贤院御书印”时用墨)。然后命有司以特制的大回鸾、小回鸾、云鹤练、鹊黑锦等上等丝织品装裱,用黄经纸签帖,最后交后宫保仪黄氏统一保管。宋人邵博曾得南唐建业文房藏书《阁中集》,见该书第九十一卷《画目》载,内收上品九十九种,中品三十三种,下品一百三十九种,其中有贵重名画《江乡春夏景山水》、《山行摘瓜图》、《明皇游猎图》、《奚人习马图》、《蕃王放簇帐》、《卢思道朔方行》、《月令风俗图》、《杨妃使雪衣女乱双陆图》、《猫》等。紕紥矠仅此一斑,可见从嘉收藏之富,亦可想见其当初派人四出求索之不易。难怪他在求得梁元帝撰写的《金楼子》一书后,曾百感交集地书写了《题<金楼子)并序》:

  梁孝元谓王仲宣昔在荆州,著书数十篇,荆州坏,尽焚其书。今在者一篇,知名之士咸重之。见虎一毛,不知其斑。后西魏破江陵,亦尽焚其书,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何荆州坏、焚书二语,先后一辙也。诗以慨之曰:

  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是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然而,从嘉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他在诗中虽然指责博览群书、著作等身的南朝梁元帝萧绎紖紛矠,不该在西魏官兵攻陷都城江陵(今湖北武昌)时传旨纵火焚书,毁灭斯文;但在北宋官兵攻破金陵城廓之后,他竟是当局者迷,步梁元帝的后尘,命保仪黄氏将内府所藏书画图籍付之一炬,尽管焚余尚存六万多卷,业已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紖紜矠这种千古大错,必然要受到历史的惩罚。后人提起此事,无不对他进行谴责。

  精擅翰墨的从嘉,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此,他特别重视收藏和改制被历代书画大师奉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对于有“天下之冠”美称的南唐特产李廷墨、澄心堂纸和龙尾砚尤为热心。紖紝矠不论是舞文弄墨的青年学子时代,还是位居九五之尊的帝王时代,都是如此。自然,这与李的耳濡目染有关。早在中主执政之时,南唐就于饶州(治鄱阳,今江西波阳)、歙州(治歙县,今安徽歙县)、扬州三地设置专官,督办墨务、砚务和纸务。紖紞矠从嘉即位后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扬光大,锦上添花,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文化用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历代帝王都不能望其项背。

  宣州笔匠诸葛高,是南唐的制笔高手。其族人诸葛元、诸葛方、诸葛丰等,也都是制笔能手。诸葛氏家族制笔有术,技艺精湛,尖、齐、圆、健四大特点尤为突出。他们制造的笔,笔锋尖锐、整齐,笔腰浑园饱满,笔头不散锋,不脱毫,经久耐用。从嘉的妻子娥皇生前专用诸葛笔,特命名为“点青螺”。紖紟矠从嘉弟从谦亦用诸葛笔,每枝酬价十金,甲于当时,号为“翘轩宝帚。”紖紡矠据说,宣城特产的诸葛笔,笔头是用鼠须制成的,故又有鼠须笔之称。直到北宋,鼠须笔还颇受青睐。苏轼在《东坡题跋》中写道,他撰《宝月塔铭》,用的就是“一代之选”的鼠须笔。梅尧臣是宣城人,他将家乡这种名笔馈赠文友欧阳修,欧阳修得笔后与京城笔工制造的毛笔比较,挥毫写下了题为《圣俞惠宣州笔戏书》评议高下:

  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

  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

  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

  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

  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

  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

  或柔多虚尖,或硬不可屈。

  但能装管榻,有表曾无实。

  价高乃费钱,用不过数日。

  岂如宣城笔,耐久仍可乞。

  “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李廷墨是南唐一宝。这种久不褪色的书画墨,因其研制人为墨工李廷而得名。廷原姓奚,祖籍易水(今河北易县),父辈以制墨为业。唐末,中原大乱,民不聊生。廷全家为了躲避兵灾战祸,随其父奚超背井离乡,从北方制墨中心易州辗转南下,过黄河,渡长江,最后落脚在新安江畔的徽州(治今安徽歙县)城里。奚超见黄山一带盛产优质美松,适宜烧烟制墨,便带领二子廷、廷宽重操旧业,改进制墨技法、造型和题识。

  他们研制的“新安香墨”,用料考究,造型美观,装潢典雅。这种墨是以松烟为基本原料,以麝香、冰片、犀角、珍珠、樟脑、藤黄、巴豆等十几味防腐防蛀、除臭散香的药物为辅助原料,和胶时添加生漆,制成形制各异的墨锭,如剑脊龙纹圆饼、双脊鲤鱼、乌玉块、蟠龙弹丸等;然后在墨锭上描绘或镌刻诸如二龙戏珠、海天旭日、喜鹊登枝、松鹤祝寿等精美图案,再配以古朴大方的锦盒包装,遂成为皇家享用的贡品,文人书房的珍品和婚礼寿诞的佳品。奚超死后,廷光大父业,配料、用胶和杵捣等工艺愈加炉火纯青,在南唐制墨名家

  迭起的竞争中,成为遐迩闻名的巨匠。他创制的“坚如玉,纹如犀”的廷墨,被人誉为“天下第一品”。

  工艺超群的廷墨不愧为墨中神品,它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墨迹留香,经年不减。擅长书法、酷爱佳墨的徐铉,幼年曾得一挺奚超墨,长不过尺,细方如筋,与其弟徐锴二人共用,每日各写五千字,历时十载,方才用完。这挺墨磨处锋利似刃,可以裁纸。

  关于廷墨的佳话,当时传得神乎其神。据说有一贵族子弟,于夏日读书之余,爱不释手地摆弄着一挺廷墨去后园赏荷。临近荷花池畔,他停下脚步,仔细端详眼前景物,但见那重重迭迭的荷叶上,滚动着大小无数的晶莹露珠,一枝枝亭亭玉立的荷花,红若玛瑙,白似素玉,争相怒放于荷叶之中,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尚在含苞待放的蓓蕾,也羞怯地若隐若现于荷叶之上,更加妩媚娇美。忽然吹来一阵香气扑面的凉风,使他心旷神怡,便情不自禁地弯腰俯嗅花香,想与手中香墨比较,究竟是荷香还是墨香?谁曾想失手将墨遗落池中。他望着池水,懊悔莫及。心想,香墨入水,定将迅即销形,就是唤人捞取也是枉然。无奈,他只得悻悻离去。相隔数日,他偕家人来池畔消夏饮茶,不慎将一件金器掉入水中。这次,因为器皿贵重,他只好唤人入池捞取。万没想到,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前次落入池中的墨锭也被捞出,而且还像新墨那样坚实细腻,清香扑鼻。他为此惊喜若狂,逢人便讲,遂使廷墨身价倍增,不胫而走。

  廷也因此名声大振,深得南唐朝廷赏识,被封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改称李廷。从嘉即位以后,对廷及其后人精心制作的廷墨也很器重,遂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说。据云,崇饰书具的徐铉兄弟,收藏一挺月团墨,价值纹银三万。北宋诗词兼书法大家黄庭坚,曾将李墨装入锦囊,试探墨商潘谷,让他鉴别优劣。潘谷用手隔囊抚摸,当即大声惊呼:“此乃天下之宝墨也!”随后解囊验证,果然是廷墨。

  廷为使更多的知音长期收藏凝聚他家几代人心血和汗水的“李墨”,根据多年制墨、藏墨的亲身体会,写了一首《藏墨诀》:

  赠尔乌玉玦,泉清砚须洁。

  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

  北宋文学家晁叔用,曾作《书廷墨》。这首追溯廷墨由来、功用和声誉的颂诗,可视为言简意赅的“廷墨小史”,兹录之于下:

  君不见江南墨官有诸奚,老超尚不如廷。

  后来承晏颇秀出,喧然父子名相齐。

  百年相传纹破碎,仿佛尚见蛟龙背。

  电光烛天星斗昏,雨痕倒海风雷晦。

  却忆当年清暑殿,黄门侍立才人见。

  银钩洒落桃花笺,牙床磨拭红丝砚。

  同时书画三万轴,二徐小篆徐熙竹。

  御题四绝海内传,秘府毫芒惜如玉。

  君不见建隆天子开国初,曹公受诏行扫除。

  王侯旧物人今得,更写西天贝叶书。

  澄心堂纸亦是南唐一宝。在这种柔韧细腻、光润吸墨的名纸出现之前,南唐朝野的诏令文牍、画幅书札多用后蜀盛产的“薛涛笺”。这种加工染色纸,由唐末女诗人薛涛创制,故而得名。相传,薛涛在成都浣花溪畔,指导纸工将蜀郡的麻楮白纸,用荷花、鸡冠花的花瓣捣成泥状再加胶汁调研涂抹,改制成雅丽的桃江笺,称“浣花笺”。有时还径直把花瓣撒在纸上,加工成色彩斑谰的彩笺,又称“松花笺”。因“薛涛笺”清新雅致,颇得时人赞誉。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诗云:“浣花溪纸桃花色,好好题诗挂玉钩”。紗紞矠北宋初益州人谢景初在“薛诗笺”的启发下,又研制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色的“十样笺”。

  由于南唐学馆画院林立,文人学子云集,尽管年年从巴蜀运进大宗纸张,但还是供不应求。李为此诏令有司,重金礼聘后蜀纸工,前来原料丰富的升州辖地六合制造,并设官督办,就地在南唐境内生产,逐步推广。至从嘉即位,歙州辖境内的黟县造纸后来居上,借鉴蜀地的经验,革新了南唐生产熟宣纸的传统工艺,独家生产的“滑如春冰密如茧”的名纸,被钦定为宫廷书画用纸。适逢从嘉理政重地澄心堂重修竣工,他便将这种质地与性能俱佳的纸命名为“澄心堂纸”,并传谕有司在宫内专设库房大加贮存,长期使用。如梅尧臣诗所云:“江南老人有在者,为予尝说江南时。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窥。”

  澄心堂纸虽然名满江南,但在南唐灭国后作为战利品运回汴梁,并未引起北宋朝廷重视,被长期堆置在结满蛛网、尘埃厚积的库房里。诗人梅尧臣对澄心堂纸遭此冷遇大鸣不平:“城破犹存数千幅,致入本朝谁谓奇。漫堆闲屋任尘土,七十年来人不知。”史家刘独具慧眼,始为礼赞:“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后人闻名宁复得,就令得之当不识。”随后又邀文坛名家享用赋诗,遂使澄心堂纸声名重振。欧阳修诗云:“君不见曼卿子美真奇才,久矣零落埋黄埃。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谁知哉!”梅尧臣诗云:“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苏轼诗云:“诗老囊空一不留,一番曾作百金收。”

  在以澄心堂纸为题的诗作中,最能反映诗家情感的莫过于梅尧臣的《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紗紤矠。这首诗是他收到欧阳修馈赠的两幅澄心堂纸以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咏物抒情的:

  昨朝人自东郡来,古纸两轴缄滕开。

  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

  蜀笺脆蠹不禁久,剡楮薄慢还可。

  书言寄去当宝惜,慎勿乱与人翦裁。

  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

  澄心堂中惟此物,静几铺写无尘埃。

  当时国破何所有?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