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鲁迅 >

第30章

鲁迅-第30章

小说: 鲁迅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陵杂,有《醒世恒言》之文四篇(《十五贯戏言成大祸》,《陈多寿生死夫妻》,
《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刘小官雌雄兄弟》),别一篇为《西湖佳话》之《梅屿
恨迹》〔14〕,余未详所从出〔15〕。文中有“发逆”字,故当为清咸丰同治时书。

  《续今古奇观》三十卷,亦一卷一事,无撰人名。其书全收《今古奇观》选余
之《拍案惊奇》二十九篇。而以《今古奇闻》一篇(《康友仁轻财重义得科名》)
足卷数,殆不足称选本,同治七年(一八六八),江苏巡抚丁日昌〔16〕尝严禁淫
词小说,《拍案惊奇》亦在禁列,疑此书即书贾于禁后作之。

         ※        ※         ※

  〔1〕《全像古今小说》 四十卷,明冯梦龙编纂。原书未题撰人,卷首有绿天
馆主人序。绿天馆主人姓名不详,序中所称“茂苑野史”系冯梦龙别号。此书后改
为《喻世明言》,与《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2〕《明言》二十四卷 衍庆堂刊刻,题《重刻增补古今小说》,其实是根据
《古今小说》残本二十一篇,加上《警世通言》一篇(《假神仙大闹华光庙》)和
《醒世恒言》二篇(《白玉娘忍苦成夫》、《张廷秀逃生救父》)拼凑而成。
  〔3〕冯犹龙(1574—1646) 名梦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
茂苑野史等。明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所撰诗集《七乐斋稿》,已散佚。
  〔4〕《双雄记传奇》 又名《善恶图》,冯梦龙编撰。叙写丹信和刘双被害入
狱,后征倭寇有功,官至征东将军故事。
  〔5〕《墨憨斋传奇定本十种》 又名《新曲十种》,冯梦龙更定。
  十种是:《新灌园》、《酒家佣》、《女丈夫》、《量江记》、《精忠旗》、
《双雄记》、《万事足》、《梦磊记》、《洒雪堂》、《楚江情》。下文所述《万
事足》、《风流梦》、《新灌园》三种,《万事足》系冯梦龙编撰,《新灌园》系
改编张凤翼《灌园记》而成。《风流梦》在上述十种之外,系改编汤显祖《牡丹亭》
而成。
  〔6〕《拍案惊奇》 据现存明尚友堂刊本为四十卷。三十六卷本系其残本。
  〔7〕凌濛初 参看本卷第89页注〔29〕。所撰《言诗翼》,四卷,采集前人
《诗经》评注。《诗逆》,四卷,诠释《诗经》之作。《国门集》,一卷,收凌濛
初旅居南京时所撰诗文。杂剧《虬髯翁》,全名《虬髯翁正本扶余国》。
  〔8〕清原 周楫字清原,号济川子,明武林(今浙江杭洲)人。
  据《西湖二集》湖海士序载,“周子家贫,功名蹭蹬”,很不得志。
  〔9〕戎昱 唐荆南(今湖北江陵)人。曾官虔州刺史,肃宗时贬为辰州刺史。
后人辑有《戎昱诗集》。
  〔10〕《醉醒石》 明无名氏撰,题“东鲁古狂生编辑”。李微化虎,见《醉
醒石》第六回“高才生傲世失原形,义气友念孤分半俸”。
  原系唐传奇故事,《太平广记》卷四百二十七引《宣室志》,题作《李徵》。

  〔11〕王士祯(1634—1711) 字贻上,号阮亭、渔洋山人,清新城(今山东
桓台)人。官至刑部尚书。撰有《带经堂集》等。所撰《香祖笔记》,十二卷,是
一部考证古事及品评诗文的书。卢多逊,宋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太平兴国
时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加兵部尚书。后因交结秦王赵廷美,被流配岭南崖州。
  〔12〕这里所说的“取《古今小说》者十八篇”,应作取《古今小说》者八篇
(《今古奇观》第三、四、十一至十三、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二回),取《警世
通言》者十篇(《今古奇观》第五、六、十四、十九至二十二、三十一、三十三、
三十五回),“取《拍案惊奇》者七篇”,应作取《拍案惊奇》初刻八篇(《今古
奇观》第九、十、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七、三十九、四十回),取《拍案惊
奇》二刻者三篇(《今古奇观》第三十四、三十六、三十八回)。
  〔13〕《今古奇闻》 题“东壁山房主人编次”。有光绪十三年(1887)“东
壁山房主人王寅冶梅甫”序。王寅,字冶梅,清江苏南京人。
  〔14〕《西湖佳话》 全名《西湖佳话古今遗迹》,十六篇,题“古吴墨浪子
辑”。以西湖名胜为背景,叙述葛洪、白居易等人故事。
  《梅屿恨迹》,系《西湖佳话》第十四篇,叙写冯小青的故事。
  〔15〕《今古奇闻》除选自《醒世恒言》、《西湖佳话》的五篇外,其余十五
篇选自清杜纲《娱目醒心编》;另《刘孀姝得良遇奇缘》选自清无名氏辑《纪载汇
编》(墅西逸叟撰《过墟志》),《林蕊香行权计全节》选自清王韬撰《遁窟谰言》
(卷七《宁蕋香》)。
  〔16〕丁日昌(1823—1882) 字雨生,清丰顺(今属广东)人。
  一八六八年任江苏巡抚时曾两次奏请严禁淫词小说,所禁书达二六九种之多。
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唐人小说单本,至明什九散亡;宋修《太平广记》成,又置不颁布,绝少流传,
故后来偶见其本,仿以为文,世人辄大耸异,以为奇绝矣。明初,有钱唐瞿佑〔1〕
字宗吉,有诗名,又作小说曰《剪灯新话》,文题意境,并抚唐人,而文笔殊冗弱
不相副,然以粉饰闺情,拈掇艳语,故特为时流所喜,仿效者纷起,至于禁止,其
风始衰。迨嘉靖间,唐人小说乃复出,书估往往刺取《太平广记》中文,杂以他书,
刻为丛集,真伪错杂,而颇盛行。〔2〕文人虽素与小说无缘者,亦每为异人侠客童
奴以至虎狗虫蚁作传,置之集中。盖传奇风韵,明末实弥漫天下,至易代不改也。

  而专集之最有名者为蒲松龄之《聊斋志异》。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
人,幼有轶才,老而不达,以诸生授徒于家,至康熙辛卯始成岁贡生(《聊斋志异》
序跋),越四年遂卒,年八十六(一六三○——一七一五)〔3〕,所著有《文集》
四卷,《诗集》六卷,《聊斋志异》八卷(文集附录张元撰墓表),及《省身录》
《怀刑录》《历字文》《日用俗字》《农桑经》等(李桓《耆献类征》四百三十一)。
其《志异》或析为十六卷,凡四百三十一篇,年五十始写定,自有题辞,言“才非
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4〕,喜人谈鬼,闲则命笔,因以成编。久之,四方同
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是其储蓄收罗者久矣。然书中事迹,
亦颇有从唐人传奇转化而出者(如《凤阳士人》《续黄粱》等),此不自白,殆抚
古而又讳之也。至谓作者搜采异闻,乃设烟茗于门前,邀田夫野老,强之谈说以为
粉本,〔5〕则不过委巷之谈而已。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
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
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又相
传渔洋山人(王士祯)激赏其书,欲市之而不得,〔6〕故声名益振,竞相传钞。然
终著者之世,竟未刻,至乾隆末始刊于严州〔7〕;后但明伦吕湛恩〔8〕皆有注。

  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
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
人。如《狐谐》言博兴万福于济南娶狐女,而女雅善谈谐,倾倒一坐,后忽别去,
悉如常人;《黄英》记马子才得陶氏黄英为妇,实乃菊精,居积取盈,与人无异,
然其弟醉倒,忽化菊花,则变怪即骤现也。
  ……一日,置酒高会,万居主人位,孙与二客分左右座,下设一榻屈狐。狐辞
不善酒,咸请坐谈,许之。酒数行,众掷骰为瓜蔓之令;客值瓜色,会当饮,戏以
觥移上座曰,“狐娘子大清醒,暂借一觞。”狐笑曰,“我故不饮,愿陈一典以佐
诸公饮。”……客皆言曰,“骂人者当罚。”狐笑曰,“我骂狐何如?”众曰,
“可。”于是倾耳共听。狐曰,“昔一大臣,出使红毛国,著狐腋冠见国王,国王
视而异之,问‘何皮毛,温厚乃尔?’大臣以‘狐’对。王言‘此物生平未尝得闻。
狐字字画何等?’使臣书空而奏曰,‘右边是一大瓜,左边是一小犬。’”主客又
复哄堂。……居数月,与万偕归。……逾年,万复事于济,狐又与俱。忽有数人来,
狐从与语,备极寒暄;乃语万曰,“我本陕中人,与君有夙因,遂从尔许时,今我
兄弟至,将从以归,不能周事。”留之,不可,竟去。(卷五)
  ……陶饮素豪,从不见其沉醉。有友人曾生,量亦无对,适过马,马使与陶较
饮,二人……自辰以讫四漏,计各尽百壶,曾烂醉如泥,沉睡坐间,陶起归寝,出
门践菊畦,玉山倾倒,委衣于侧,即地化为菊:高如人,花十余朵皆大于拳。马骇
绝,告黄英;英急往,拔置地上,曰,“胡醉至此?”复以衣,要马俱去,戒勿视。
既明而往,则陶卧畦边,马乃悟姊弟菊精也,益爱敬之。而陶自露迹,饮益放,……
值花朝,曾来造访,以两仆舁药浸白酒一坛,约与共尽。……曾醉已惫,诸仆负之
去。陶卧地又化为菊;马见惯不惊,如法拔之,守其旁以观其变,久之,叶益憔悴,
大惧,始告黄英。英闻,骇曰,“杀吾弟矣!”奔视之,根株已枯;痛绝,掐其梗
埋盆中,携入闺中,日灌溉之。马悔恨欲绝,甚恶曾。越数日,闻曾已醉死矣,盆
中花渐萌,九月,既开,短干粉朵,嗅之有酒香,名之“醉陶”,浇以酒则茂。……
黄英终老,亦无他异。(卷四)




  又其叙人间事,亦尚不过为形容,致失常度,如《马介甫》一篇述杨氏有悍妇,
虐遇其翁,又慢客,而兄弟祗畏,至对客皆失措云:
  ……约半载,马忽携僮仆过杨,直杨翁在门外曝阳扪虱,疑为佣仆,通姓氏使
达主人;翁被絮去,或告马,“此即其翁也。”马方惊讶,杨兄弟岸帻出迎,登堂
一揖,便请朝父,万石辞以偶恙,捉坐笑语,不觉向夕。万石屡言具食,而终不见
至,兄弟迭互出入,始有瘦奴持壶酒来,俄顷引尽,坐伺良久,万石频起催呼,额
颊间热汗蒸腾。俄瘦奴以馔具出,脱粟失红,殊不甘旨。食已,万石草草便去;万
锺襆被来伴客寝。……(卷十)
  至于每卷之末,常缀小文,则缘事极简短,不合于传奇之笔,故数行即尽,与
六朝之志怪近矣。又有《聊斋志异拾遗》〔9〕一卷二十七篇,出后人掇拾;而其中
殊无佳构,疑本作者所自删弃,或他人拟作之。
  乾隆末,钱唐袁枚〔10〕撰《新齐谐》二十四卷,续十卷,初名《子不语》,
后见元人说部有同名者,乃改今称;序云“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感也”,
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自题“戏编”,得其实矣。若
纯法《聊斋》者,时则有吴门沈起凤作《谐铎》〔11〕十卷(乾隆五十六年序),
而意过俳,文亦纤仄;满洲和邦额〔12〕作《夜谭随录》十二卷(亦五十六年序),
颇借材他书(如《佟觭角》《夜星子》《疡医》皆本《新齐谐》),不尽己出,词
气亦时失之粗暴,然记朔方景物及市井情形者特可观。他如长白浩歌子〔13〕之
《萤窗异草》三编十二卷(似乾隆中作,别有四编四卷,乃书估伪造)。海昌管世
灏〔14〕之《影谈》四卷(嘉庆六年序),平湖冯起凤〔15〕之《昔柳摭谈》八卷
(嘉庆中作),近至金匮邹彛16〕之《浇愁集》八卷(光绪三年序),皆志异,
亦俱不脱《聊斋》窠臼。惟黍余裔孙〔17〕《六合内外琐言》二十卷(似嘉庆初作)
一名《璅杂记》者,故作奇崛奥衍之辞,伏藏讽喻,其体式为在先作家所未尝试,
而意浅薄;据金武祥〔18〕(《江阴艺文志》下)说,则江阴屠绅字贤书之所作也。
绅又有《鹗亭诗话》一卷,文词较简,亦不尽记异闻,然审其风格,实亦此类。
  《聊斋志异》风行逾百年,摹仿赞颂者众,顾至纪昀而有微辞。盛时彦〔19〕
(《姑妄听之》跋)述其语曰,“《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
之笔也。虞初以下天宝以上古书多佚矣;其可见完帙者,刘敬叔《异苑》陶潜《续
搜神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