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慈禧曾孙口述: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

第6章

慈禧曾孙口述: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6章

小说: 慈禧曾孙口述: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换句话说,如果把孝庄放在慈禧的背景下,她也不会把权力交还给皇帝的。把慈禧放在孝庄的背景下,她也不会落得最后这样一个结果。
 
 
                  
四、养一个不争气的儿子(1)
  
  
  在外人的眼中,慈禧贵为皇太后,肯定有吃不完、穿不完的幸福。但是在家族人的眼里,她是一个不幸的人。首先是嫁了一个平庸的丈夫,其次又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对于一个要强的女人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中国人对不幸的说法很多,其中最不幸的就是: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而这些都是说一个男人的不幸,而作为一个女人,这一切最不幸的事情都被慈禧赶上了。 
  慈禧的儿子,也就是同治皇帝,名叫载淳,也是我爷爷的表哥。爷爷说,他这个表哥6岁登极,在位13年,19岁的时候病死。关于同治,我也在阎崇年先生那里得到了求证:因为同治6岁就开始登极,并且还要念书,所以老师当然就管教很严。当时同治上学有陪读伴读,名义上是陪他读书,一块儿切磋学问,实为代同治受过。
  当时的同治是个小孩儿,上课的时候也免不了违反纪律,所以老师就要斥责或者惩罚他。又因为同治是皇帝,不能直接惩罚他,所以就斥责伴读,杀鸡给猴看。违反纪律很严重的时候,就要体罚,也不能体罚皇帝,同样体罚伴读。所以那两个伴读呢,就变成替同治受过了。
  在同治老师的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同治困的时候,就打盹,有了精神的时候,就胡闹,就是不好好念书。老师也着急,但是却没有办法,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亲政的时候,已经17岁了,可看奏章还很困难,更批阅不了奏章。
  但是同治并不是一个不孝顺的孩子。爷爷说,同治6岁就已经登基,由于母后的垂帘听政,他到了18岁才开始亲政。他也想像祖辈一样有所建树,但是更想讨得母后的欢心。于是,他不顾国力窘困的现实,决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但是没想到,这一举动在朝廷上下,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按照清朝的惯例,同治14岁时就应该亲政,因为顺治是14岁亲政,康熙也是14岁亲政。但是慈禧就是不放心,要垂帘听政,所以把同治的大婚和亲政的时间都推后了。等同治18岁的时候是不能再推了,于是同治亲政,太后退帘。而这一年慈禧才39岁,还很年轻。
  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的分析是:对于这件事情,慈禧的打算非常明显,退帘之后,两宫太后还住圆明园,但是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被英法联军给烧毁了,同治为了孝敬母后,同时又为了自己想做一点事情。所以在亲政之后,决定要重修圆明园。圆明园的恢复,要数以千万计的银子才可以,可这个时候朝廷并没有什么钱。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结束,捻军的事情也刚刚平定,又办洋务,建工厂,开矿山,买军舰,制枪炮,都需要钱,最可恶的是还要给西方殖民者赔款,所以朝臣里就针对这件事情有了议论。
  但是同治执意要重修圆明园。他发了一个上谕,说要重新修建,让京城内外大小官员“量力助修”,捐钱只是说得好听,“量力助修”,最后也是不捐不行。奕呢,本来就不大赞成。皇帝说了,两宫太后也暗示要修,所以奕就先捐了银子,两万两,奕又指示户部拨库银两万两。各地的大小官员也捐吧,捐了三十万两银子,这点银子对修圆明园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这样就有一个官员和一个御史上了奏章,说经济比较拮据,建议暂缓修园。同治一听就火了,罢了他们的官。从此以后,任何人都不敢再出面阻挠了。但是没钱,圆明园怎么能修建起来呢? 当然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实现,这让他非常郁闷。而更让他郁闷的是自己的婚姻。
  关于这一段,我们家是有说法的。
  爷爷告诉我,当年所有的秀女都到宫里来了,但是究竟选谁,慈安和慈禧意见特别不一致。慈禧看好一个,凤秀的女儿。而慈安看好另外一个,叫阿鲁特氏。两人交换了意见以后,意见不一致,慈安觉得这个女孩子好,慈禧觉得那个女孩子好,但总不能娶两个皇后,就让同治自己选择。同治就挑了阿鲁特氏,就是慈安选的那个。于是慈禧也非常不高兴:我给你选的皇后你不同意,那个东太后不是你亲妈呀,她选的你却同意了。后来慈禧没办法,拗不过同治,又碍于慈安的面子,最后只好选阿鲁特氏做皇后,凤秀的女儿做慧妃。
  毫无疑问,13年的皇帝,19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因为没有兄弟和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同时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后的关系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刚刚19岁就一命黄泉了。
  说起同治的死,很多人都认为是个悬疑。他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呢?同治之死与他的婚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有人说同治家庭不幸,所以就得病了。一种说法是天花。当然这是正史记载。清宫太医的《医案》说是天花,宫里就挂红帘避邪,官员也穿花的衣服,天花嘛,穿花的衣服。当时的讲究叫“前三后四”,就是穿七天花衣服,据说这个天花高潮的时候是七天,但同治规定是12天,就是穿花衣服12天,从大光明殿请痘神娘娘进了皇宫,供奉起来求神保佑。两宫太后也是祈求祖先来保佑同治,但是没救过来,这是第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翁同日记》却有这样的记载,因为他去看同治时发现同治身上有痘。
  除此之外,同治的死还有第二种说法,就是死于梅毒。当时有人描述说因为同治微服出宫,到了前门外八大胡同,也有人说到崇文门里,因为八大胡同太扎眼了。当时在崇文门有几家私院,太监引着他去,这样就染上脏病了。《翁同日记》里写到,他看到同治病重的时候,长了脓包,挤脓挤了一盅,还有一次挤了半碗,大一点疮口烂得像小碗那么大。所以有人就认为,同治是死于梅毒。因为官方不能这么记载,有人就说这个《医案》改了,是按照慈禧的口吻,按天花来记载,下药是也这么记载的。
 
 
                  
四、养一个不争气的儿子(2)
  
  
  但是同治的死至今仍是一个历史的疑案。同治死之前,两宫太后召见了恭亲王奕,醇亲王奕等人。宣布立醇亲王奕的儿子载湉,也就是光绪继承咸丰的皇位,因为光绪和同治是平辈,都是“载”字辈,所以他继承的是咸丰。于是光绪继位,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
  这之后十几年的时间,政权一直是非常平稳的。而到光绪16岁的时候,慈禧不能再垂帘听政了,但她又不愿交出大权。于是她暗地里指使亲信大臣上书,请求她“训政”,就是一 切大事都由她训教。到光绪19岁时,慈禧最后不得不撤帘,结束了“训政”。
  后来到了1898年的9月21日,光绪变法失败,慈禧从颐和园来到皇宫,当着光绪的面,高声对大臣们说:“皇上得了病,今后不再理事。我虽然老了,但没办法,只好临朝听政了。”随后把光绪幽禁起来,她又重新把握了政权。
  1908年,光绪皇帝病危,由于他没有儿子,所以慈禧又把光绪弟弟载沣的儿子,当时只有3岁的溥仪立为皇帝。但这时的慈禧,也重病在身,快要死了。
  同年10月22日,光绪皇帝病逝后的第二天,74岁的慈禧也死去了。
 
 
                  
五、政治之外的慈禧(1)
  
  
  在各种著作中,慈禧是一个不近人情、蛮横霸道的人,甚至会有许多对人残忍的故事。但是,长年在慈禧身边的人却不这样看。在她们的描述中,慈禧不但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太太,而且对身边的人非常照顾。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在爷爷的描述中,老年慈禧是一个非常爱照相的人,甚至还有一点小孩似的顽皮。
  通常爷爷说到心目中的慈禧的时候,都会显得有些激动。每到这个时候,爷爷的手就会 微微发抖,嘴唇也嗫嚅着,眼睛望着夜空的星星,脸上则是一种不能说清的复杂表情。
  从我很小的时候,也就是刚刚记事的时候,就记得我们家曾经有一张慈禧的照片;是她与我的曾祖父母和祖父祖母的合影。这张照片和我们家历代祖宗的画像不一样,是镶在一个有底座的相框里,放在很显眼的位置。后来“文革”的时候,和我们家的历代祖宗画像一起,被烧掉了,不过相框到现在还留着。这张照片洗出来后,正赶上我爷爷当时到宫里去,所以隆裕就将这张照片和底版给了爷爷。因为当年我爷爷经常去宫里看望姑姑和姐姐,所以慈禧也会经常赏爷爷一些东西,但是都是一些书籍之类,有时候也问我爷爷缺钱不缺。我爷爷是那种好面子的人,从来都不说缺钱,但是慈禧也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因此,她总是在爷爷离开宫的时候,派人送我爷爷,同时也给二三百两银子。慈禧有时候也给我爷爷一些新鲜玩意儿,但是给我爷爷东西最多的还是他的姐姐隆裕,比如光绪亲笔画的画什么的。这张慈禧与娘家人合影的照片,也是那时候传入我们家的。
  在我们家,慈禧的照片不单单只这么一张。1903年1月,结束了4年法国外交官生涯的大臣裕庚回到国内。3月份的时候,慈禧派人请裕庚的夫人和两个女儿到颐和园去觐见。慈禧非常喜欢裕庚的两个女儿,在一次裕庚的大女儿德龄推荐美国女画家卡尔为慈禧画像的时候,慈禧在德龄的房间看到她以前在国外的一些照片,所以就开始对照相有了兴趣。于是,德龄就推荐自己的二哥,懂得照相技术的勋龄为慈禧照相。
  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有一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建立的慈禧《圣容帐》,记载她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七十大寿庆典活动拍摄的照片情况。同时还有她身着各种服饰、摆出各种姿态的照片三十多种一百多张,并有玻璃片底版。这些照片都是由德龄的二哥勋龄拍摄的。后来我们家也有很多张她的照片,也基本上都是勋龄拍摄的,但是也都毁于“文革”。
  后来看到德龄关于慈禧照相时的描述,基本上与我们家掌握的一些情况是相似的。据说当时慈禧在照相之前,总是先翻阅皇历,选定良辰吉日后才可以。拍的时候,为了能够找到更好的角度,勋龄往往要连续拍几张,最后挑选一张最好的,交给慈禧。不过慈禧对这些新鲜事物感到非常惊奇,还让一个太监站到照相机的前面,她自己通过镜头看到底是什么样子。当她看到镜头里太监的头是朝下的时候,她觉得非常新鲜,问太监:“为什么你的头是朝下的?你到底是用头站着还是用脚站着啊?”这些故事,在德龄的回忆录里也是这么提到的。后来德龄就向慈禧解释说,照好以后就不是这样的了。她还让德龄站在照相机前面,她从镜头里看德龄的样子,这让她觉得真实了一些。最后慈禧自己也站在照相机前面,挥了挥手,问德龄看到什么。德龄说她挥了挥手。这个时候,慈禧就非常高兴。慈禧对勋龄的照相机很满意,还说这个东西真是了不起。后来爷爷一家到宫里去“会亲”的时候,慈禧就向祖爷爷推荐照相,说这个“家伙儿”实在很好玩,所以后来我们家就有了慈禧与家人的一张合影。
  据说第一次拍照完的时候,慈禧就到暗房里去看新鲜。因为暗房太黑,所以大家都劝慈禧不要去了,但是慈禧还是抑制不住好奇,非要到暗房去看到底是怎么冲洗照片的。看到自己的照片泡在药水里,脸都是黑的,就非常吃惊,问德龄:“这脸怎么都是黑的啊?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兆头?”德龄就解释给慈禧听,说照片印出来还要漂洗,否则暴露在太阳底下就是黑的。慈禧马上说:“倒是非常有趣,还要费很多手脚。”等到把底片泡在药水里,慈禧看着自己的照片一点点变清晰的时候,就非常兴奋,像个小孩一样几乎用喊的声音说:“多神奇,全都活灵活现呢。”等到冲洗的过程全部完成以后,慈禧就把自己的照片拿回自己的房间,坐在她自己的椅子上,一张一张长时间盯着看,甚至拿过镜子,对比着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她还常常拿着照片请身边的宫女太监过来看,看看能挑出来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家的那张照片,就是勋龄为慈禧照完以后放大的。
  在我们家保存的一些慈禧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在她70岁以后照的,因为她第一次照相的时候就已经69岁了。
  据说在咸丰、同治年间,我国会照相和有机会照相的人寥寥无几,人们所熟悉并向往的依然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