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回到唐朝当皇帝 >

第215章

回到唐朝当皇帝-第215章

小说: 回到唐朝当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在说出军报的内容的时候脸色没有任何的表情,可是离他近的房杜和长孙无忌等人还是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欣慰之情。这说明李世民对李恪的这份奏报很满意。

  李世民没有给众臣说话的机会,继续开口说道,“既然朝中有这么大臣支持李靖为北征突厥的行军大总管——”李世民话说道这里,语气停顿了一下,看了一眼大殿上顿时安静了下来众臣,这开口说道,“中书省拟圣,任命李靖为征北行军大总管,李恪为行军副总管兼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谨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合兵二十万,全部受李靖节度,即日起封面命分道出击突厥。”

  李世民的任命一下达,群臣哗然,特别的长孙无忌和太党的众臣显得很沮丧,但在这个时候不敢开口谏言。就听见李世民继续说道道,“另外粮草辎重由房玄龄会同兵部和民部(唐朝是户部叫民部)一起协同负责。”

  “另外——”李世民话说道这里,又对站在朝堂上不远处的尚书左丞狄孝绪看了一眼道,“狄孝绪年事已高,任职尚书右丞公务繁忙,恐难胜任,改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任命岑文本为尚书右丞,监督兵部和民部负责钱粮之事。”

  尚书右丞正四品下,佐仆射,掌钱谷等事,李世民让这个职位的官员负责监督钱粮之事倒是很正常,只是突然中书舍人岑文本升任尚书右丞,难道这是李世民的一个信号?这让众臣心里疑惑不解。只是让正五品上的中书舍人升任正四品下的尚书右丞只能说的一种常理的提拔,众臣倒也说不出什么。而狄孝绪的银青光禄大夫是从三品,要比正四品下的尚书右丞官阶要高两个档次。虽然只是散官闲职,但对他这样的臣也是一种安慰。

  李世民见自己的任命众臣都没有意见,便下旨散朝,而他让王德将几个心腹召集到两仪殿,开始具体商议出征突厥的事务。

  第五卷第三百一十八章命中克星

  早朝结束,李世民回到两仪殿,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王珪、高士廉、魏征和岑文本还有李靖等几人得到王德的通传,慢了几步跟着李世民来到了两仪殿。众人刚走进大殿,李世民就开口说道,“北征突厥军情刻不容缓,中书省要立刻拟旨,兵部要尽出兵。”

  “诺”兵部尚书李靖道。

  李世民扫了众人一眼,将目光定格在李靖身上,语重心长的说道,“药师,北征突厥就靠你了,朕和诸位臣工还有大唐的民等待你们凯旋归来,不知道大军需要准备几天,什么时候出发?”

  即便是作为帝王,李世民对李靖很尊重,军事方面还是要询问李靖的意思。

  李靖本真韬光养晦的策略不想北征,不是说他推卸责任,只要他觉得李恪能够胜任。如果没有李恪这个异数出现的话,李靖会毫不犹豫的担任北征的行军大总管,就因为李恪的异军突起,他知道以李恪的能能够胜任这个任务会多方拒绝。现在,朝中有那么多大臣在举荐他,李世民又很倚重他,他岂能推辞呢?再说李世民让李恪作为副总管,李靖很明白李世民的心思,李世民就是在告诉他的一个道理:你放心,不会有人妒忌你的功劳,你就当成是给我儿保驾护航吧!

  所以,李靖想通了这一点,对北征突厥心里没有芥蒂,见李世民询问自己,便严肃的回答道,“回皇上,定襄道,通汉道,金河道,畅武道思路兵马都在边塞,都跟突厥接壤,只要兵部发诏书,他们收到诏书就可以立即出兵。而且,定襄道,通汉道的大军都在汉王手中,他们已经出了漠北,进入了突厥腹地。所以,现在紧缺的就是粮草辎重问题,臣认为该尽送到边关是。至于老将我,军随时都在准备着北征突厥,随时都可以出发,老将准备明天就想率兵尽赶定襄城。”

  “恩——药师,辛苦你了,朕明天就拜你为行军大总管,为你和军将士们送行。”李世民听到李靖豪言壮志,颇为佩服李靖的对待战争的态度,语气凝重的说道。

  然后,他看了一眼房玄龄和岑文本,对两人道,“玄龄,你和文本要尽组织民夫将粮草和辎重送到前行。文本,粮草辎重涉及到前方战事的胜败,你要严格督查。”

  “微臣遵旨!”房玄龄和岑文本拱手道。

  “皇上,兵书尚书李靖率军出征突厥,兵部没有主事不行啊!”房玄龄继续说道,钱粮方面需要和兵部打交道,现在李靖这个兵部要统兵出征,兵部没有了主事的人,房玄龄负责钱粮方面的事情,他不能不考虑到这个问题。

  “恩——这倒是一个问题!”李世民淡淡的道,他看了一眼自从走进两仪殿都没有啃一声的长孙无忌,开口对杜如晦道,“克明,你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杜如晦是吏部尚书,主管就是官员的考察和调动,李世民首先问的人必然是他。

  “回皇上,臣暂时没有举荐的人!”杜如晦道,可以说能当兵部尚书的人不少,但是真要让他举荐,他倒是不好举荐,不想得罪任何一个人。毕竟,李靖现在已经做了行军大总管,李恪做了行军副总管,岑文本又升职为尚书右丞,以往那种的权利平衡局面已经被打破,现在举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说都是各方都要角逐的位置,是要重分配权利的位置,他杜如晦可不能在这个时候除差错。

  李世民听对杜如晦的回答显然有些不满,但他没有说话,看了一眼魏征,问道,“玄成你有没有推荐的人呢?”

  “回皇上,微臣倒是认为侯君集可以暂时入职兵部当差。”魏征回答道,他倒是不推辞,自己心里有了合适人选就说了出来,不管什么现在是各方权利角逐之类的利害关系,不像杜如晦那么思量太多,还体现出了一个铮铮铁骨的谏臣的风范。

  而在历史上,魏征确实举荐过侯君集,他曾经力荐过侯君集,说他有宰相之,正是因为魏征的力荐,侯君集会官至检校吏部尚书。而魏征不知道的是,等到他死后侯君集会牵连到太李承乾谋造反事件之中被下狱被杀。

  所以,刚在李世民征求他的意见的时候,即便是历史有了偏差,但是部尚书的问题上魏征还是举荐了侯君集,可见历史还是有很多不可改变的地方。

  “克明认为呢?”李世民又问杜如晦,他这次征求杜如晦的意见,不是问杜如晦是否同意,而是杜如晦做为吏部尚书,他有职责考核官员的能和政绩,李世民问他的目的就是想知道侯君集是否达到这个要求。

  “皇上,侯君集编练军有功,可以入职兵部,只是现为他的官职是左卫将,官职从三品,要是让他入住兵部做侍郎的话,侍郎可是正四品下啊,这个在官阶上有冲突啊!”杜如晦为难的说道,毕竟现在李靖还是兵部尚书,侯君集要是在主管兵部事宜,只能单人兵部侍郎的官职。

  “侯君集编练军有功,这次大唐能够打败突厥,他的功劳不小,那就让他检校兵部尚书吧!”李世民思考了一下开口说道,“等到大军凯旋而归,再做封赏。”

  “诺”杜如晦道,他知道侯君集和长孙无忌之间的关系,既然李世民这么说,他就不在犹豫便答应了,他心里在想自己算是卖长孙无忌一个面吧,就当的自己这次跟他为行军大总管上争锋相对的补偿。

  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检校兵部尚书也是为了安慰一下长孙无忌,这次为了行军大总管之争,让长孙无忌落了下风,在群臣中的威望有所下降,他这样做算是对他的一种补偿吧,毕竟谁都知道侯君集和长孙无忌因为候若依的问题而关系比较近,升侯君集的官职算是增强了长孙无忌的势力。

  只是李世民自己也知道安慰了长孙无忌,就不能对不对李泰一党做出补偿,所以他便对李靖道,“侯君集入住兵部,军方面将领会有所欠缺,朕觉得程名振不错,这次出征就让他跟你一起去吧!”

  谁都知道程名振是李泰的人,是李泰魏王党唯一的一位在军方任职的人,李世民让程名振跟随李靖出征,凯旋的时候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给他封官,可见他对李泰确实是不错。

  “诺——”李靖自然清楚里面的猫腻,所以他也没有反对,恭敬的答应道。而作为李泰魏王一党的党魁,王珪心里自然很高兴。

  “岑文本的中书舍人就让褚遂良顶替吧!他文采斐然,又写的一笔好字,很适合这个位置。”李世民不暇思索的说道,“至于玄龄任职尚书仆射之后还中书令的位置就一直在空缺,下旨任命萧禹为中书令,萧禹是两朝老臣,他有能力个资历做这个位置。”

  “诺——”两仪殿里的众人恭敬的答道,这次对除了侯君集之外的人的任命没有跟大家商量,可见是李世民势在必行的结果,众人也不敢在这时候触眉头。

  而萧禹,作为隋朝的臣,跟随李渊立国大唐,又在李世民的时候任职尚书左仆射,只是当初在李恪问题上被罢官免职,现在又被李世民重启用,而且做了中书省的高长官正二品中书令,职权比尚书左仆射的要小,但官阶别从二品的尚书仆射要高半级,也算是一种升迁!但是,大家考虑的不是这个问题,而是萧禹为什么罢免了他的尚书仆射?那是因为李恪的关系。现在又被任命为中书令,也肯定是因为李恪的关系。再加上李恪和萧禹的关系,众人不能看出这是李世民给大家的一个信号,同时让李恪在中枢有了一个可以为他说话的人。

  李世民一连任命了好几个人,看似是权衡各方势力,但长孙无忌自己心里清楚,他在这次的权利角逐中已经失败了,而且败的很惨。很多认为侯君集是他的人,是太李承乾一党,但是长孙无忌知道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当初他跟侯君集是合作关系,互惠互利,但现在候若依没有当上太妃,侯君集跟他的关系就淡了,根本不是朝中大臣想的那样。所以,任命侯君集为捡校兵部尚书对他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李恪和李泰在这次权利角逐中得到了不少好处。

  所以,即便长孙无忌想淡定,这个时候他也忍不住开口道,“皇上,李绩颇为熟悉朔方军务,他在并州的时候也经常跟突厥人接触,微臣认为他可以充当行军副总管,可以统帅军协助李尚书。”

  “李绩?”李世民淡淡的问道,不由的冷哼了一声道,“大军出征突厥,吐谷浑那边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性,而朔方既要出兵攻打突厥,又要防守吐谷浑,压力不可谓不小,李绩又是军中老将,论资历和威望都很高,就让他继续待在朔方负责监视吐谷浑的动向吧。”

  “诺——”长孙无忌从李世民的话语中听出了他对李绩的不满,只能苦叹一声沉默不语。

  而李世民对李绩很不满由来已久,他在并州布下钉可以刁难李恪的事情他有所耳闻,这点小问题可以当做是考验李恪,他李世民可以容忍。但是,李绩在事发之后倒向长孙无忌,这就让他很恼火,李世民觉得李绩也是跟随东征西讨的老臣,再怎么贪图权势,你还是自己的臣,你是老臣,你要是倒向自己是某个儿,自己倒是让够容忍,至少朝中很多老臣都选择了辅佐一些出色的皇。但是,你倒向了长孙无忌,这不就是说自己的几个儿不值得你辅佐,或者说你看不上自己的几个儿吗?再说长孙无忌再怎么欣赏你,他也是自己的臣,你倒向他不是公然要结党营私呢?

  现在自己还没有死呢,你李绩就看不起自己的几个儿要跟倒向长孙无忌,那自己死后你岂不要反看天了啊?

  而且,李世民认为李绩这次为了能够担任行军大总管的军职让长孙无忌跑到自己面前举荐他,不惜为此动用这么的势力,这是李世民不能容忍的。长孙无忌李世民可以容忍,毕竟关系摆在那里,但李绩就未必就有长孙无忌跟李世民的关系。要是不看在老臣的份上,李绩估计已经被李世民免职了呢。

  所以,综合李世民对李绩的这些不满因素,他会在说出李绩两字的时候表情很冷淡,目的就是希望借此敲打敲打李绩,让他明白谁是皇帝,谁是大唐真正的统治者。同时,李世民提拔李恪一党的人,重心萧禹就是对李恪大公无私的一种补偿。可怜的李绩,怎么说也是大唐仅次于李靖和李道宗的名将,没想到因为李恪的关系,会在李世民的心里留下这么恶劣的影响。而长孙无忌这次输的这么惨,李绩输的这么惨,跟李恪有很大的关系,直接关系就是他的这份奏报。但是,凑报是许敬宗写的,李恪只是让他提议李靖为行军大总管,没想到许敬宗将李绩为副总管的也给写上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