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权臣 >

第80章

大宋权臣-第80章

小说: 大宋权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欲幸楚、蜀远地,若是陛下车驾一动,天下人心必然崩溃。那时,契丹人趁虚而入,天下怎可保全,宗庙社稷有当如何,试问陛下车马能快过契丹铁骑吗?”

    赵恒被寇准说的默然不语,显然正在紧张地盘算利弊得失,众人亦是在做各自的打算。

    王璇心中暗呼精彩,寇准短短一番激扬的陈述,就把王钦若和陈尧叟压的大气也不敢喘,果然是宰相风范。

    相比寇准而言,王钦若和陈尧叟或许可以说是聪明绝顶,但在军事上却是标准的呆子,对了,冯拯也好不到哪去,枢密院竟被此二人把持,不知是喜剧,还是悲剧。

    赵恒一脸的沮丧,他虽然不认为南幸、西巡妥当,也不认为亲征是上策,还是倾向于用各处将帅便宜抵抗,当下道:“王超、石保吉、王继忠、李继隆都是当今名将,有他们拱卫河北、河东,应该不会出太大乱子,但京城。”

    寇准当即就听出了赵恒弦外之意,他当即就道:“太子年幼,陛下昨日已定雍王留守。雍王为人谨慎、处事庄重,陛下大可宽心!”

    赵恒整个就楞住了,他还没有说出自己意思,就直接被寇准封住了退路,不得已只能目视毕士安,希望做为首相的毕士安能够替自己解围。

    毕士安却在再三权衡之后,已倾向于接受寇准的方略,昨天深夜进来的官塘,使他意识到契丹攻势凌厉。

    萧绰和耶律隆绪不惜一切的南下,说明契丹人这次必然要得到某种利益,看样子王璇的说法可能会应验。

    无论如何,一定要不惜任何代价挡住契丹人的攻势,不然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任何策略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因为国策是根据双方实力和战略态势改变的。

    他慢悠悠地说道:“陛下,寇大人所言极是。”

    寇准这时才舒畅地笑了,由于毕士安的表态,两位宰相达成了一致,枢密使又是个粗鄙武夫,根本没有说话的份,可以说再也没有哪个大臣能够撼动他的建策。

    赵恒也不傻瓜,昨天晚上,他也看过紧急呈送大内的官塘。一日之间,形势坏的不能再坏,不仅祁州沦陷,契丹大军主力已经进入瀛州地界。

    前锋几万大军越过瀛洲继续南下,己经接近了冀州、贝州,太犀利了!如果挡不住契丹军南下步伐,瀛洲南面的百姓可就要遭到灭顶之灾了。

    当年契丹即便打到齐州,大宋损失也不算大,那次毕竟是一支偏师,而今却是数十万主力,如果昨天白天给他的是震惊,深夜呈上来的给他的则是恐慌。

    “陛下,臣有本奏。”王璇鼓起勇气站出来。

第157章 阴人() 
在赵恒眼中,王璇在军事上的一套,很有可取之处,这次宣王璇来,也是想听听他的意见,下意识中也有王璇能拿出好办法的愿望,他问声说道:“卿家说来。”

    “陛下,如今契丹已绕过定州,王太尉的十万精锐无用武之地。”

    王璇清了清嗓子,朗声道:“臣以为当今之计,不能再指望定州大军了,应请天雄军分出一万大军,火速赴援贝州,令莫州方面策应,贝州方向坚守不动即可。高阳关路东线各处大将,各自率军杀入山南,许他们便宜行事,如禁军兵力不足,可以签发全州乡军。”

    “再者,诏令并、代副都部署雷太尉,率领广锐等河东大军东进,火速向澶州方向靠拢,以护卫陛下御驾。至于定州大阵,令王太尉把马军集结起来,火速东进,扫荡契丹后卫,步军分出三万进入威虏军,威慑山南,策应高阳关各部大帅,其余步军在唐河一线结寨,与威虏军城的魏能、北平寨的田敏等人汇合。”

    完全是关门打狗的办法,寇准立即听出王璇的意思,判断出王璇建议关键点。既然,定州唐河大阵已无用武之地,那就依靠河东马军火速东进,会和唐河大阵的马军,赶赴澶州。

    这样一来,河北、河东能支援澶州的马军,就有四万人。唐河大阵的步军部队分为两部,一部进入威虏军在于威慑契丹国境,一部沿唐河列阵,配合魏能、田敏、杨延昭等大将的马军部队,堵住契丹大军后退的道路。

    至于高阳关路东面各军州,可以说是放权让他们进入山南烧杀抢掠。

    如此,沿河在短期内,可集结至少十三万步军,数万马军,河北方向各路大军形成侧翼威胁、后方堵截的态势,且高阳关路东线全力北上,西线威慑牵制,。

    一旦契丹主力攻势被遏制,等待他们的至少是被重创的命运。他眼前一亮,兴奋说道:“陛下,王直阁所谋大善,如此整个河北局面就活了。”

    毕士安瞟了王璇一眼,亦是慢慢颔首,他看的要比寇准深一层,不单从军事角度,还从政治角度来审视王璇的建策。

    在肯定王璇策略可行之后,又发觉其中威逼的成分很大,心下暗付:看来这小子是借题发挥,既然他如此肯定,老夫就帮他一把。

    他心下计较之后,说道:“陛下,王直阁所谋南堵北攻,契丹必然顾此失彼。”

    既然老成的毕士安也表示赞同,赵恒放下一半心来,轻轻颔首道:“既然宰相都说了,那就定下个日子,整军亲征。”

    “陛下,如今契丹攻势猛烈,河北南线继续稳住阵脚,否则一切都是妄谈,天雄军的得失关系到全局,如今天雄军的三万大军要分兵支援贝州,军州兵力单薄。在各路大军汇集之前,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镇守大名,总摄天雄军防务。才能让军民稳定,消除市井间说陛下要放弃河北的言论。”

    寇准却不认为赵恒最终下了决心,当他忽然发觉王璇说话后斜眼看了看他,又看了看王钦若时,目光充满玩味。

    他眼皮子微跳,顿时明白王璇的用意,心下大呼上当,这小东西要把他当枪使。

    寇准知王璇提出天子重臣,先行出镇大名府,摆明要阴人,而且要借他的手来完成,这个人正是王钦若。

    他虽不知王璇为何对王钦若下手,但王钦若和陈尧叟私下扰乱抗战大体,持逃跑主张,早让他怒火中烧,暗骂为懦夫、混账。

    王璇的建议绝对是一次机会,而且他刚才也闪过报复王钦若的念头,当一回恶人又能怎样,他从心底看不起王钦若,压根不怕着懦夫的反击。

    目光猛然瞪向王钦若,目光中闪烁着痛快淋漓的报复,既然王钦若留在赵恒身边是个祸害,一旦要再嘀咕两句,又会把赵恒搅的摇摆不定,索性赶出朝廷,一个陈尧叟也翻不起大浪。

    一瞬间的犹豫后,几乎是一字一句,非常平淡迟缓地说道:“陛下,如今都堂唯独王定国王大人可去。”说罢,又似乎很庄重地道:“王大人,如今河北事急,正是为朝廷分忧的时候。”

    “陛下,臣愿出镇大名。”王钦若脸色微微一变,转瞬间就恢复了镇定,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此果断,让王璇颇为吃惊,王钦若为人怯懦,行事也不太光明磊落,断然的态度,却说明对方终究是出众人物,看来无论此人在历史上的评价如何,对于赵恒却是忠心不二的。忽然,他有一种自己心态没有摆正,看轻天下士人的感觉。

    赵恒有些不舍地看了看王钦若,脸色又几分不舍,终究是轻轻一叹道:“既然如此,那王爱卿出权天雄军,持节节制防御事宜,即日启程。”

    当大臣们退出后。王钦若的神情很平淡,甚至和寇准打了声招呼。但在王璇看来,沉默冷静往往是极致的愤怒。

    这一次,寇准算把王钦若往死里得罪了,好像还是他把火给点燃的,想想当真可笑。

    毕士安若有所思地看了眼王璇,便和王钦若、陈尧叟一同先走,作为首相,他需要安慰王钦若,也需要交代事宜。

    寇准却在后面,对王璇笑道:“贤侄好算计。”

    王璇心里咯噔一下,暗骂寇准真不不识好歹,他挑了个头让寇准报了一箭之仇,反过来又似乎是他使的阴招。

    心中虽然腹诽,脸上却一阵笑容,说道:“相公说的,下官不明白,只是以事论事,为朝廷尽一份心力而已。”

    寇准目光复杂地看了王璇一眼,平心而论,他对王璇的才敢还是挺欣赏的,尤其是那股坚持己见的骨气,让他颇为相惜。

    但在欣赏之余,又有几分不自在,这个年轻人实在太诡异,每每出招无一不中,让他有种惶惶的感觉。

    王璇感到话尽于此,不便久留,以免造成他和寇准走的太近的传言,于是长长一揖,向枢密院方向而去。

第158章 天子的犹豫() 
当河北战事正酣之际,朝廷忽然接到莫州部署石普派出的信使,持有的信件竟是咸平六年望都之战中,本应战死沙场大将王继忠的书信。

    赵恒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在感叹之后,对王璇说道:“卿家所言,句句应验啊!”

    在场大臣们听周怀政宣读书信之后,一个个都愣住了,每人的目光都掠过王璇。

    但这件事让寇准大光其火,立即请罢黜王继忠被追封的大同军节度使,夺回其四子的赐官并下狱。

    赵恒却迟迟不表态,场面令人压抑。

    “陛下,不斩王继忠子嗣,已是朝廷恩德,王继忠既已经是契丹的节度使,岂有担当朝廷恩赐显爵的道理?”寇准毫不客气地对赵恒步步紧逼,丝毫没有任何妥协。

    王璇白了眼寇准,心道人家王继忠也非一无是处,望都大战之时,王继忠部被契丹断了和主力联系,但他并没有怯战投敌。

    在王超和桑赞无力支援时,依然率千余人死战,拼死酣战直至白城,才在十倍之敌打压下全军覆没,自己重伤被俘获,仗打到这个份上,身为将军已尽了责任。

    当赵恒万分为难之际,他做出了大胆选择,站出来对寇准毫不客气地道:“王继忠率部血战望都,各路大将无力支援。继忠部仅有千余人,却与数万契丹军血战至白城,左右将士无一幸免,其重伤不能自尽被俘,已是为天子尽了最后一份力。”

    “臣看,王继忠并非贪生拍死、卖主求荣之人,观此战契丹人转战河北而无大功,便知王继忠并未出卖家国。或许他有不得已的苦衷,此时还是应谋定而后动!毕竟契丹贵酋有和解之意。”

    寇准吃惊地看了看王璇,却没有想到王璇竟会为一个贰臣说话,公然与他干上了,心下对王璇的好感顿时荡然无存。

    赵恒却非常感激地睹了王璇一眼,此时他不仅对王璇断事才能有了新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对王璇辩明事理的人格,也非常欣赏。

    但毕竟王璇只是直秘阁,说话力度不可能压过寇准,他把目光转向诸位大臣,希望他们能够站出来说句话,尽管他没有抱太大希望。

    毕士安淡淡地道:“王直阁虽是持平之论,王继忠诚然是尽了王事,但毕竟归降契丹,节度使相的官爵必须收回,只是为了全其尽力之功,其四子的官爵似乎可以保留。”

    王旦何许人,一个官场上真正的老谋深算者,他对于王璇的建策当然满意,且看出赵恒对王继忠留有余恩,他还是决定置身事外。

    权衡之下,说道:“既然契丹有请和意图,王继忠正可作为牵线之人,爵位可夺,后人还需照顾。”

    既然毕士安和王旦都委婉地表示法不容情,情有可原,寇准是独木难支,赵恒顺水推舟罢了王继忠的大同军节度使,但保留了王继忠四个儿子的官职。

    在场大臣已被王璇的判断先生为主,又排除石普贪生怕死,违造了信件欺瞒赵恒主动求和,仅仅还有契丹人的诡计这一点上有些分歧。

    寇准暂时忘记一点不愉快,很快从军事上分析契丹色厉内茬。毕士安几乎是一锤定音,认定契丹人的和解之意应该是真的,王璇倒是轻轻松了口气。

    让大家惊讶的是,当毕士安用典故分析契丹诚意之后,本以为赵恒会借驴下坡,却不曾想到赵恒竟摇了摇头,说道:“契丹诡诈,就算他们有和解的诚意,这一战朕也必须要北上,不然他们会狮子大开口,索要关南三州之地。”

    王璇当真有些惊讶,他万万没有想到赵恒想到这一层,更没料到一封书信,竟让赵恒坚定亲征信心,但他清楚如今亲征势在必行,一切都按照他的设想发展,没有必要多言。

    当众位宰执大臣退下后,王璇在最后退了出去,一名内侍却悄悄过来,小声宣诏让他留下说话,不得不转身回去。

    当他回到垂拱殿的东阁子内,看到赵恒正靠在卧榻上闭目养神,他还没有来得及行礼,就听赵恒缓缓地道:“卿家不用多礼,你我君臣二人说说话,看坐。”

    “谢陛下。”王璇在坐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