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637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637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速行驶的列车上,但沈犹龙却有一种强烈的虚幻感和不真实感。

    他总觉得,这一切,实在太过难以置信。

    赵无忌弯下腰去,从地上捡起一小块煤炭的碎渣,放在手心里, 展示给了众人,“所谓蒸汽机,是靠烧煤来驱动的!只要煤炭不断,这机车便可以一直这样地开下去!”

    在列车车厢的另一侧,则坐着众多来自各地的大豪商。

    广东的谢氏兄弟,江浙的胡雪延,福建的俞松,苏瑾,李泰文,以及钦州商会会长孙曦等人皆都在此。

    除了孙曦之外,其余众人脸上的神情,都是又震惊,又兴奋。

    这些聪慧异常的顶级豪商们,很快便注意到了蒸汽机车的高速度以及超大载重量,还有,隐藏在这背后的巨大商机。

    而赵无忌在这半年来的主持修路过程中,也让众多商家见识到了这位年轻侯爷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不出意外的话,甚至再用不了一年,广西至江浙的这条超长水泥路便可修好,到时,便是当初出巨资的诸位股东的收获之时。

    这使得众人对赵无忌的信任感不断加深。

    对赵无忌将自己等人叫来此地的目的,众人心知肚明。

    每个人都在笑语晏晏,饶有兴趣地东看西看,心中却都在暗中紧张计算,自己以及自己背后的商家们,此次又能拿多少钱出来,投入到这项看似前途无量的新生事物中去。

    一个时辰的时间很快便消逝而去,随着又一声尖锐的鸣笛响动,伴随着刺耳的刹车声音,这辆巨大的钢铁怪兽,缓缓地停下了它的步伐,最终稳稳地停在了终点站,防城港站的站台上。

    又惊又喜的众人纷纷下车,来到了站台之上。

    宋应星,黄宗羲,归庄等蒸汽机车的开发者和制造者,如今就在站台上等待着众人,看到机车准点到达后,他们的脸『色』也是既激动,又兴奋。

    防城港的列车站台地势很高,众人站在这里,毫不费力地便能看到不远处的港口以及美丽的蔚蓝大海。

    早已在站台等待多时的民夫们纷纷上前,将车厢中运载的牲畜,商品以及粮食等物,一一地卸了下来,很快,站台上便出现了一座又一座的货物堆积。

    宋应星开始耐心地给众人解答种种有关蒸汽机车的问题,而在站台的另一边,赵无忌和李邦华等人,也是聊得火热。

    “赵大人的意思,这蒸汽机车初次投资成本很高,但随后的使用成本却很低?”李邦华问道。

    赵无忌点了点头,“正是如此,虽然投入大,但最终获益更大,以成本算,这短短的一百多里地,从钦州到防城港,便花了本官一百万两银子。”

    众人顿时便是咋舌不止。

    “不过,随后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价格就会低廉很多,并且这铁路,是一桩非常非常赚钱的买卖。”赵无忌补充说道。

    两个多时辰后,民夫们终于将车厢上的货物全部卸了下来,而后又开始往车厢上装载新的货品。

    列车站台上,一盏盏路灯慢慢地被人点燃,明亮的灯火驱散了黑暗,为众人带来一片片的光明。

    如此盛况,却没有被人所注意到。

    李邦华带着胡雪延等浙商,沈犹龙则带着周师爷以及谢氏兄弟等广东商人,正分别围着宋应星和归庄两人,热情地咨询着。

    不知何时,曹化淳悄悄来到了赵无忌身旁,“侯爷,可否借一步说话?”曹化淳很恭敬地问道。

    赵无忌心中暗叹一口气,点了点头,便带着曹化淳,穿越重重的人群,向着远处的海边走了过去。

    “宋先生是说,建议我等先修建南京至杭州的线路?”胡雪延的声音顺着微风传来。

    “正是如此,南京,苏州,杭州三地,乃是我大明最为富庶的几个所在,此三地亦是聚集了众多财力雄厚的缙绅富豪,修建连接这三地的铁路,不但资金上不成问题,并且一旦铁路修成之后,收入亦是不菲,有助于尽快收回投资。”这是宋应星的声音。

    宋应星如今也不过五十多岁,虽然最近一直忙碌不休,但他却是乐在其中,听他这声音,中气十足,非常的有精神。

    “一千万两银子的投资,稍微有点高。”旁边又传来了周师爷的话语。

    “钦州至广州,长达一千二三百里地,一千万两银子,已经是在下尽量压缩开支而得的结果了,不过我家侯爷已经说了,先期他会投入二百多万两银子,作为钦广铁路的启动资金,此外,我们钦州的商家也能提供一百万两银子,加起来就是三百万两,只要你们广东方面,能提供哪怕一百万两银子,咱们便可以把这条铁路先建起来。”夏允彝信心十足地说道,“若是能把钦州和广州用铁路连接起来,将来的收益,将会远远超过一千万两银子本身。”

    赵无忌和曹化淳默不作声地穿过人群,最终来到了码头的最边缘,在这里可以俯瞰大海。

    赵无忌背着手,望着不远处辽阔无际的海面,不知在想些什么。

    “侯爷,杂家前几日跟您提起的那件事,考虑的怎么样了?”曹化淳低声问道。

    赵无忌摇了摇头,“没得商量,婉儿是本官的结发妻子,让我休妻,那是万万不可。”

    曹化淳叹了一口气。

    良久。

    “那,杂家明日一早,便去侯爷府中,宣读皇上的旨意。”

    “……,那就有劳曹公公了。”

第一千零六十四章日益窘困的崇祯() 
夜『色』笼罩的钦州城中,此刻却是灯火辉煌,城中主要街道的两侧,一排排路灯接连亮起,驱散了黑暗,照亮了夜晚。

    “怡儿姐姐,这路边的灯火好漂亮啊。”长平公主指着街道两侧的路灯说道,“这样漂亮的灯火,长平在宫中也未曾见到过呢。”

    徐怡温和地笑了笑,“不要说你没见到,便是姐姐我,也是前几日才刚刚看到,这些路灯,是侯爷命人在半月前搭建起来的,以前这里还是什么都没有呢。”

    长平仰着头,望着高高的,散发着明亮光芒的路灯,眼中『露』出憧憬之『色』,“好漂亮的灯火,来到钦州后,长平方才知道,什么叫‘火树银花不夜天’,对了,怡儿姐姐,这些路灯烧得也是灯油么?这一晚上的开销,怕是不菲吧?”

    “钦州都这么有钱了么?”想起虽然贵为九五之尊,却在宫中节衣缩食的父皇,长平的心中,突然感觉有些黯然。

    灯油可不便宜,为了省钱,崇祯更是限定了夜晚宫中使用灯火的数目,结果弄得偌大的皇宫,一到晚上,只有稀稀拉拉的几道灯火,看上去跟鬼蜮似的,既空『荡』又吓人。

    这是因为古代的灯油,使用的主要是植物油,有时也用动物油。

    比如豆油,便是一种植物油,猪油则是动物油。

    无论是植物油还是动物油,价格都很昂贵,所以长平公主才会有此一问。

    徐怡笑了笑,尚未开口,一旁的叶婉儿却微笑着抢先答道:“好叫公主得知,婉儿听夫君说过,这些路灯使用的燃料,乃是煤油,至于这煤油,是侯爷命人从原油中提炼出来的好东西,特别的物美价廉,你别看城中这么多路灯,实际上,便是烧上一晚上,也花不了多少钱的,因为煤油很便宜。”

    “哦,镇南侯真不愧是我朝栋梁,居然还能发明煤油这种神奇之物。”长平公主实心实意地赞了一句。

    “公主若是喜欢,过几日徐怡便派遣人手,运送煤油前往京师,为皇上在宫中也修建一些路灯。”

    “嘻嘻,太好了,那媺娖便先谢过怡儿姐姐啦。”长平公主对着徐怡做了个鬼脸,然后便嘻嘻哈哈地向着不远处灯火通明的沿街商铺跑了过去。

    今日长平公主买了很多东西,而徐怡为了尽地主之谊,全部都替长平公主付了款,这让小丫头非常开心。

    望着前面不远处,欢呼雀跃的朱媺娖,徐怡微笑之余,眼中却突然掠过一丝忧『色』,因为她想起了前几日赵无忌对她说过的话语。

    赵无忌曾说,影响天下的大变局,即将到来。

    念及此处,徐怡只觉得心中一沉。

    “怡儿姐姐,你看,好漂亮的走马灯!”长平公主抓着徐怡的手,指着一家商铺门前悬挂着的花灯说道。

    半透明的画纸上,人和景物不断转动,演绎着一出出的悲欢离合……。

    叶婉儿与徐怡,长平三人,含着笑容,满怀憧憬地望着那盏漂亮的花灯,身边则是明亮的路灯下,人来人往喧闹的人群。

    而历史的齿轮,也在不为人所知地,缓缓转动。

    一年后。

    大明崇祯十六年十月初一,京城。

    如今已是深秋,天气开始慢慢变冷,但比这眼前这深秋更冷的,恐怕就是崇祯皇帝的一颗心。

    执政十六年,却连连遭到挫败的崇祯皇帝,如今已经开始有些不自觉地自欺欺人,有时他甚至会强迫自己去相信那些明显是手下臣子们编造出来的谎言。

    因为,他慢慢发现,他已经有些再不敢面对残酷的现实。

    崇祯正在雄伟壮丽的太和殿上,今日正是大朝会。

    文武百官群聚一堂,在此商议国家大事。

    收回飘散的思绪,想起今日朝会的主要目的,高坐龙椅宝座上的崇祯轻咳一声,不动声『色』地给一旁的户部尚书李待问使了个眼『色』。

    李待问咬了咬牙,只得硬着头皮出列,拱手禀道:“启禀皇上,陕西总督孙传庭有加急文书到,孙大人催饷甚急,更称新募士卒因无饷可发,导致兵无战意,军心涣散,请皇上明察。”

    “竟有此事?”崇祯皇帝看了李待问一眼,装模作样地哦了一声,“那户部为何还不速速押送饷银至前线?须知孙卿如今剿匪,正在紧要关头,切切不可有误。”

    “皇上,如今户部只有白银五万两,今岁黄河决口,河南,山东等地受灾甚巨,这点银子,是老臣留作赈济救灾的备用银,老臣不敢轻动。”李待问一脸愁容地答道。

    此刻李阁老,愁眉百结,声音苦涩,再加上他那斑白的头发,苍老的面孔和伛偻的体型,让人看上去,立即便对他充满了同情之感。

    崇祯皇帝不禁在心中默默地对李阁老的演技点了个赞,暗想不愧是老戏骨,这演技果然不凡。

    就在昨夜,御书房中,因苦于户部没钱发饷,崇祯与户部李待问,礼部蒋德景两位阁老商议了半晌,方才商议出了一个号召群臣募捐的法子。

    按照李待问的提议,崇祯打算模仿赵无忌向地方缙绅募捐那样,向文武百官募捐银钱,希望他们能捐献出银子,帮朝廷度过这段经济危机。

    但崇祯皇帝贵为九五之尊,直接向朝臣化缘,难免面子上难看,所以昨夜君臣三人最终商定,今日将由李待问起头,随后崇祯发问,最后礼部尚书蒋德景提出解决之道,到最后崇祯再‘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完成这项募捐工作。

    据崇祯所知,一年前赵无忌仅仅在福建一地,便募集到高达七百万多两白银,崇祯觉得自己贵为天子,这面子可比赵无忌好使多了,七百万两崇祯也不奢求,能募集个两三百万两银子,那也是好的。

    “这又该如何是好?”崇祯叹了口气,配合着李待问,按照预定剧本继续往下演。

    殿下群臣一片静谧,无人出声。

    由于崇祯『性』子急,又刚愎自用,刻薄寡恩,他在位这十六年,死在他手下或是遭到贬斥的大臣可谓是不计其数。

    仅仅以兵部尚书为例,短短十六年来,他便已经换了十三个兵部尚书,几乎一年换一个,如今的兵部尚书乃是接替陈新甲位置的张国维。

    在这种情况下,越有能力的,越爱出头做事的官员,死得就越快,如卢象升,曹文诏等人皆是如此。

    崇祯将臣子们杀的杀,贬的贬,到最后,朝堂上剩下的几乎全是一群唯唯诺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碌之辈。

    此刻一听崇祯皇帝在为钱发愁,思虑过后,众人谁也不肯开口。

    并非他们不像为国效力,只是面对眼前的局势,实在是他们也没有办法。

    望着下面犹如鹌鹑一样战战兢兢立在一旁的臣子们,崇祯只觉心中一股无名之火,噌的一声就上来了,直冲大脑。

    这帮无能的饭桶!

    无奈之下,崇祯只得将目光投向站在一旁的,另一位艺德双馨的老艺术家。

    感受到崇祯热切的目光,礼部尚书蒋德景只得也硬着头皮站了出来,“皇上,老臣有一策献上,应可稍解当前局势。”

    “哦?蒋阁老快快请讲。”崇祯迫不及待地说道,“朕洗耳恭听。”

    “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