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23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23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樊尚燝点点头,说道:“这几日黄河多处告急,尤其以孟津为甚,本以为这回也会如同前次一般,有惊无险,洪水自行退下,今日既然有神人示警,佐以孟津如今的水情,看来决口之事,显然即将发生。”

    王师爷也频频点头:“不论孙巡抚所言神人是真是假,所谓有备无患,大人多加小心,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樊尚燝低头思索了一阵,这才下定了决心:“来人!”于是便有下人上前,樊尚燝说道:“请王普参议,吴英泰都事前来见我。”

    听闻巡抚相召,王普,吴英泰二人不敢怠慢,一个时辰之后,两人双双出现在樊尚燝府中,樊巡抚见到二人,便说道:“今日急召二位,实在是事情紧急,孟津最近水势危急,二位可知?”

    吴英泰最近一直在巡查河道,孟津的水势浩大,他已经和巡抚大人禀告了好几次,但是似乎巡抚大人一直不甚在意,没想到今日却主动说起孟津水情。

    吴英泰当即说道:“启禀大人,孟津如今水势浩大,下官昨日刚从那里回来,水势汹汹,岌岌可危啊。”

    王普在一旁说道:“大人,黄河水患绝非孟津一处,在下官看来,曹县,鱼台,兰阳,原武,东明等地水势都是十分浩大,危机重重,大人不可只顾一点,不顾其他。”

    樊巡抚默然半晌,方才说道:“我先前也有此种考虑,不过适才登莱巡抚孙元化,曾来本官这里示警,说道六月初六,黄河将会在孟津决口。”

    王普说道:“孙大人虽然精明强干,但是治水一道,并未听闻孙大人有何建树,不知大人何以如此笃定,相信孟津将会决口?”

    樊巡抚叹了一口气,说道:“仙人示警。”

    吴英泰猛地一拍大腿:“看来孟津决口,确凿无疑了,这几天我在孟津越看越怕,总觉得有什么泼天大事即将发生,如今看来,下官的预感绝非空穴来风,今日已经五月三十了,距离孙巡抚所言的日子,还有六天。”

    王普也说道:“既然如此,事不宜迟,大人可有什么安排吩咐,属下定然加紧办理。”

    樊巡抚思索了半晌,这才说道:“吴都事,你加紧募集人手,于孟津一带严防死守,发现一处隐患,就排除一处隐患,不要吝惜银钱,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我只要你确保黄河孟津段万无一失。”

    吴英泰慨然说道:“下官遵令,下官这就回去,全力募集人手,日夜巡查堤岸,查缺补漏,万万不敢懈怠,下官打算这几日就吃住在堤岸之上,堤在人在,堤破人亡!”

    他深知责任重大,一旦黄河决口,他这个主要负责的都事,必然会被追责,反正都是个死,宁可死在堤岸之上,也比决口之后,被朝廷逮捕,处分而死要强的多,最起码还能落个忠于职责的名声,此刻说话,却也显出了十分的悲壮。

    樊巡抚又说道:“王参议,你负责在孟津协调后方,吴都事若有任何需要,你都要协调地方,一力满足,也要和孟津军民说清形势,一旦堤岸失守,则全县人口,甚至河南全境,都会变成一片汪洋,号召他们全力支持吴都事抗洪之举。”

    王普也急忙领命,二人走后不久,王师爷想了半晌,上前说道:“孟津一旦决口,非同小可,那时恐怕朝廷也会追究大人的责任,事关重大,不若我替大人走这一遭,前往孟津,督促大小官员,全力支持王,吴两位大人抗洪救灾。”

    樊巡抚点点头:“如此甚好,那就辛苦王师爷了,本官坐镇开封,做你们的最大后援,若有什么需求,只管尽快告知本官,本官会加急命人前往处理。”当下王师爷也领了命令,匆匆而去。

    六月二十五日,京城,紫禁城内,建极殿上,官员们分成两派,正为孙元化该如何处理,而争的面红耳赤,崇祯皇帝高坐宝座,面无表情,让人分析不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六月八日,孙元化入京请罪,随即便被打入大牢,听候处理,这些日子以来,围绕着孙元化的问题,两派官员,争论不休。

    一派以首辅周延儒为首,认为孙元化虽然登州兵败,但是人才难得,罪不至死,建议皇上让其戴罪立功,重新率军讨伐孔有德。

    另一派以次辅温体仁为首,温体仁与孙元化倒是无甚仇怨,但是他与首辅周延儒不和,一向是周延儒赞同的,他就设法反对,周延儒反对的,他就赞同。

    这次周延儒想要力保孙元化,他便唆使自己的人马,出面弹劾孙元化,只说孙元化居心叵测,暗中勾结孔有德,图谋造反。

第四十五章如何处置孙元化() 
温体仁知道崇祯皇帝最恨有人造反,这一块是他的逆鳞,触之即死,是以便唆使手下,一顶造反的大帽子扣了下去,只盼通过打击孙元化,来实现打击周延儒的目的。

    这时只见御史余应桂挺身而出,说道:“臣余应桂,弹劾登莱巡抚孙元化,山东巡抚余大成,有负天恩,枉顾职守,致使孔有德叛乱,祸乱山东,危害社稷,首辅周延儒收受孙元化人参,貂皮贿赂,举荐孙元化,也负有失察之责,也应一并处分。”

    兵科给事中李梦辰也站出附议,说道:“孔有德造反,一路杀官破县,何以对孙元化另眼相看,轻轻放回,此必是孙元化与孔有德早有勾结,图谋造反,皇上不可不察。”

    又有御史路振飞出列,禀道:“皇上,山东如今糜烂一片,山东巡抚余大成,登莱巡抚孙元化两人乃是罪魁祸首,其罪当诛,又有首辅周延儒,包庇二人,意图开脱,也应一并获罪,严加责罚。”

    周延儒气得浑身发抖,但是他一向涵养甚好,过了片刻,平息了一下心情,这才出列说道:“皇上,臣从未接受过孙元化任何贿赂,臣之所以力保孙元化,也非想要包庇于他,实在是孙元化人才难得,当初宁远一战,轰死老奴努尔哈赤的火炮,就是元化带人建造,其人精通火炮,擅长铸炮,火炮技术,在我大明无人能出其右。”

    停了停,他又继续说道:“孙元化从师于徐光启徐大人,孙元化为人如何,徐大人想必是最清楚不过的。”

    礼部尚书徐光启此时也在场,此时他年岁已老,今年刚好七十岁,德高望重,深受崇祯皇帝信赖,听闻周延儒提到自己的爱徒孙元化,心忖这次是躲不过去了,当即也颤巍巍地出列说道:“皇上,老臣有话要说。”

    徐光启历经万历,天启,崇祯三任皇帝,堪称三朝元老,便是崇祯也不能不给他个面子,当即便温言说道:“老大人有话请讲。”

    徐光启定了定神,方才说道:“孙元化乃是老臣门生,登州兵变,他御下不严,用人失察,其罪当诛!”

    “然而诚如周首辅所言,孙元化天资聪明,勤勤恳恳,自从上任辽东以来,直至登莱,一路裁减兵源,节省辽饷,为国家节省了大批银钱,又安抚难民,研究西学,于火炮一道,颇有建树,乃是难得的人才,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虽然有罪在身,诛杀此人,一了百了,但是何不使他将功折罪,利用其擅长火炮的长处,为我大明继续效力。”

    说完这一席话,已经是气喘吁吁,崇祯连忙使人看座。

    这时次辅温体仁也站了出来:“皇上,徐大人言之有理,周大人身为首辅,怎会收受贿赂,此必空穴来风,信口雌黄,孙元化人才难得,皇上还是使他戴罪立功吧。”

    崇祯原本深恨孙元化,原本山东一片太平,只因余大成,孙元化两人无能,本来还想使二人派人增援祖大寿,结果按下葫芦起了瓢,不但没有救出来祖大寿,反而把原本平稳的山东也弄得一片战火,糜烂千里。

    孔有德起兵反叛至今已有半年之久,至今官军仍然束手无策,这让朝廷的面子往哪放?孔有德反叛闹得越久,崇祯心里就越是生气,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当属用人不察的余大成,孙元化两人。

    本来崇祯早已下定决心,若是孙元化两人死在乱军之中,倒也罢了,如今被乱军放回,岂能轻饶他们,所以孙元化刚进京城,便被抓到京城镇抚司,严刑拷打,奈何孙元化坚称没有造反,拒不认罪。

    周延儒一向深获崇祯信赖,徐光启又是三朝元老,两人双双力保孙元化,崇祯一时也有些动摇,尤其是徐光启所言,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孙元化虽然有罪在身,但是这样的能臣,也许让他戴罪立功,才是明智的选择。

    然而一向与周延儒不对付的次辅温体仁也赞同释放孙元化,周延儒,温体仁两人几乎就是代表了朝廷上大部分朝臣的声音,自己若是轻轻放过孙元化,岂不是说明自己这个皇帝,就任由群臣摆布,虽然自己满腔怒火,但是也不能不遵循群臣的意见,如此一来,自己天子的威严往哪放?

    想到这里,他一时又改变了对孙元化轻轻放过的心思,开口说道:“孙元化虽然人才难得,但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毕竟大错已经铸成,若是放过此人,此后再有人犯下滔天大罪,岂不是也可以以人才难得而脱罪?”

    周延儒一听,心里一沉,看来皇上是不打算放过孙元化了,他偷偷瞥了温体仁一眼,暗骂温体仁老奸巨猾,明明是想处置孙元化,却装作赞同自己的意见,出列力保孙元化,结果造成皇上的逆反心理。

    原本上朝之前,他已暗中与徐光启通气,希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徐光启三朝元老的地位,保住孙元化一命,如今看来,皇上心意已定,自己却是无力回天。

    崇祯皇帝正想宣布对孙元化的处理,此时又有一人出列,禀曰:“臣听闻,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今头等大事,并非处置孙元化,而是应该如何应对孔有德这贼子。”

    崇祯一看,正是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张凤翼,此人擅长兵事,又有识人之能,陈奇瑜,洪承畴,卢象升等名将都是他一手发掘出来的。

    张凤翼也知孙元化是个人才,又善于揣摩上意,知道崇祯深恨孙元化,倒是大部分因孔有德而起,所谓处置孙元化,只是皇上无力应对孔有德,而把怨气发泄在孙元化身上罢了。

    他擅长兵事,当即出列,想要为崇祯皇帝解忧,只见他继续说道:“此前连续围剿孔有德失利,只因所用非人,臣保举右佥都御史朱大典为山东巡抚,朱大典深谙兵事,才略过人,定然能不负陛下所托,剿灭叛贼孔有德。”

    朱大典闻言,当即出列:“臣朱大典,愿为皇上,披坚持锐,讨伐逆贼!”

第四十六章困扰的魏国公() 
崇祯听闻朱大典主动请缨,心内欢喜,于是便说道:“既然如此,任命朱大典为山东巡抚,征讨叛贼孔有德!”朱大典连忙下跪谢恩。

    安排完征讨孔有德之事,崇祯皇帝感觉有些疲惫,于是便宣布退朝了。

    深夜,御书房中,崇祯批阅完了一天的奏折,轻轻地叹了口气,这才站起身来,活动了一下有些麻木的手臂和腿。

    王承恩急忙上前,给崇祯在后面用力按摩着肩膀,崇祯眯着眼睛,昏昏欲睡,说道:“大伴,朕为了这个天下,感觉真是操碎了心,但是为什么这天下大局,就不能让朕轻松几天呢?整天不是后金入侵,就是乱民造反,又或是朕的军队反叛,朕如今真的是有些倦了。”

    王承恩说道:“皇上,您的勤奋有目共睹,相信在您的治理下,天下会一天天地好起来的。”

    崇祯又叹了口气:“孙元化御下不严,致使孔有德祸乱山东,朕真的是很想杀了他,但是周首辅和徐尚书的面子,又不能不给。”

    王承恩一边用力地给他按摩,一边说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是皇上的天下,皇上您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做就是了,不用顾虑他们怎么想。”

    崇祯皇帝眯着眼睛,摇了摇头:“你以为朕真的是顾忌他们的意见吗?真正让朕犹豫的,是河南巡抚樊尚燝的奏折。”

    王承恩好奇地说道:“樊大人怎么说?”

    崇祯往后退了几步,又坐在了椅子上,闭上眼睛,仰头靠向了椅背,王承恩上前,轻轻给他按摩着太阳穴。

    崇祯似睡非睡,嘴里喃喃说道:“樊尚燝说,黄河孟津段差点决口,幸好孙元化及时预警,于是他加派人手,严防死守孟津河道,期间河道决口多次,都被军民们奋勇上前,不惜民力物力,牺牲了几百名民壮,才终于力保堤岸不失。”

    “他还说,若不是孙元化及时预警,黄河孟津段必然决口,届时影响将会极为深远,大半个河南将沦为灾区,是以他此番既是给他手下抗洪的下属请功,也是为孙元化说情。”

    王承恩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