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22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22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他对鬼神之说,是笃信不疑的,听闻居然是一位老神仙治好了赵无忌,惊讶之余,孙元化却觉得也在情理之中,否则何以解释一个呆傻之人,突然开窍,不但成了第一才子,还取得了很多常人无法达到的成就,正如他刚才所言,呆傻之病,能治愈者,万中无一。

    赵无忌接着说了下去:“学生头脑一片混沌之时,终日不知身处何方,所在何时,直至一日,忽然在一片迷雾之中,出现一位老神仙,丰神迥异,鹤发童颜,手持拂尘,说道与我前世有缘,看我今世有难,特来相救,说罢用拂尘打了学生头脑一下,学生一个激灵,睁眼才发现是南柯一梦,但从此之后,呆傻之症不治而愈。”

    “哦。”孙元化说道:“可见世间真有鬼神,公子却是大难不死,因祸得福。”

    赵无忌点点头,继续说道:“适才学生突然记起,老神仙曾对我说过,今年六月初六,华夏当有一大劫难,应在黄河。”

    “哦?”孙元化闻言,一时也是大惊失色,历史上黄河经常改道,造成洪涝灾害,每一次都对黄河沿岸的城镇和百姓造成重大损失,是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治理黄河,而明朝的河南巡抚,身为一省巡抚,主管全省之大事小情,最重要的任务反而是治理黄河。

    明朝万历年间,名臣潘季驯发明了束水冲沙法,这才使得黄河主河道稳定下来,然而到了如今,潘季驯留下来的修防工程早已年久失修,河患再次严重起来。

    听闻赵无忌说道有一劫难,应在黄河,孙元化本能地想到,难道黄河又要再度决口?在中华文明有记载的两千多年来,黄河决口就有一千五百次,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但是既然有神仙点醒,想必此次决口规模甚大,非同小可,影响极深。

    孙元化是个典型的中华传统士大夫,忠君爱国,心怀天下,听闻会有劫难应在黄河,心痛之余,转念便说道:“黄河之长,长达万里,不知老神仙可曾提醒,这劫难应在何处?”

    宋应星在一旁说道:“此事事关重大,非同小可,公子可要谨慎言论。”

    赵无忌看了两人一眼,故作无奈地说道:“若非是为了天下百姓,学生又何必多此一举?若能提前预警朝廷,赵某也不奢望半点功劳;若是此番预测失败,学生必然身败名裂,身陷囹圄,学生若无把握,有何必做此吃力不讨好之事?”

    赵无忌穿越之前,闲暇间就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这次他也是突然想起,崇祯五年,六月初六,黄河将有一次大的决口,如今已经五月下旬,决口之日,近在眼前。

    他记得此次黄河决口危害极大,无数百姓受害,直接导致了河南省内民变四起,滋生了无数乱军。

    赵无忌又沉吟了一会,这才继续说道:“学生如果近期取得了一些小小成就,那也是赖这位老神仙所赐,比如大米花,肥皂,练兵之法,自从老神仙在学生头上打了一下之后,学生头脑里就好像多了东西似的,很多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就知道了。”

    “老神仙曾经说过,六月初六的劫难,应在黄河,具体地点,就在孟津!”

    “孟津!”孙元化陷入了沉思,黄河是出了名的“善淤、善决、善徙”,以致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孟津此处,确实是经常发生决口,河患严重。

    赵无忌说道:“晚辈的名声,安危都是小事,只是不忍见百姓遭受如此之大的患难而已,若是孙先生与那河南巡抚有旧,哪怕是略为提醒,让其提前预防,早做准备,能多拯救一些百姓,也是好的。”

    孙元化沉吟片刻,霍然而起:“反正老夫也是将死之人,此事老夫一力担之,绝不会牵连公子,请公子放心,明日老夫便星夜启程,前往河南,务必要提醒河南巡抚樊尚燝,万万要小心孟津决口!”

    于是孙元化当晚就宿于赵家庄,与宋应星两人彻夜长谈,第二天一早,他心忧黄河之事,匆匆吃了早饭,便与赵无忌,宋应星告辞,一路急急忙忙往河南而去。

    孙元化走后不久,叶家庄庄主叶修文前来拜访,听闻是未来老泰山登门,赵无忌不敢怠慢,急急忙忙迎了出去。

    叶庄主一路行来,他是眼看着赵无忌从无到有,一片荒凉之中,建设起了赵家庄,而今赵家庄已经一片生机勃勃,热火朝天,一路所见,所有人的眼神,都充满着希望和快乐,先前那种难民的麻木绝望眼神早已消失不见。

    整个庄园,时不时可见有妇女老人,打扫街道,又有幼小儿童,三三两两地背着个小筐,筐里装满猪草,送往远处的养猪场,原来赵无忌免费给工匠和家丁的家属提供住宿,食物,众人感激之余,也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整个赵家庄一片和谐,安宁,健康向上的气氛,叶庄主看在眼里,心里也是暗暗赞叹赵无忌手段高明。

    两人进了客厅,分别坐下,又有人奉上香茶,寒暄了几句,赵无忌这才说道:“不知叶伯父今日前来,可有何事?”

    叶庄主想了想,这才说道:“今日我也是受附近村庄所托,想和贤侄商量个事情。”

第四十三章樊尚燝() 
叶庄主说道:“贤侄此番剿灭匪人飞天鼠及其部众,为附近百姓除掉一害,百姓们无不感恩戴德,昨日高各庄,七里屯,王家庄的里正,宿老,一起来叶家庄拜访,与我商议。”

    “他们见识了贤侄的士兵雄壮,威武昂扬,所以推举我来和贤侄商量,若是贤侄的部众能够担当起保护这些村庄的任务,他们愿意每月拿出十两银子,作为养兵之资,算上我叶家庄,每月贤侄可得银钱四十两。”

    赵无忌想了想,说道:“只是我手头人力有限,无法面面俱到,不能同时在四个村庄布置家丁。”

    叶庄主说道:“无妨,贤侄只需定期派一队家丁,去各个村庄巡逻一番即可,日常保安,自有各个村庄自行解决,只是若是再有飞天鼠这种窥伺一旁的贼人,贤侄便有征讨之责,务必要保得村庄平安。”

    赵无忌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没有问题,我可以每天派一队家丁前往各个村庄巡逻一遍,若是有歹人犯境,我必带领人马,给予歹人迎头痛击。”

    叶庄主说道:“如此甚好,一言为定,我回去便去联系这几个村庄,明日再带他们前来,与贤侄约定具体事宜。”说罢,他深深看了赵无忌一眼,又说道:“若我没记错的话,贤侄今年已经十九岁了吧,岁数也不小了。”

    说完叶庄主再不言语,只是低头饮茶。

    赵无忌心思缜密,反应快捷,猛然想起一事,急忙开口说道:“叶伯父,小侄也有一事相求。”

    叶庄主抬起头来,面带微笑:“贤侄有事请讲,老夫定然无有不允。”

    赵无忌面色微红,说道:“小侄与伯父爱女向来已有婚约在身,如今年岁渐长,也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还望伯父成全,将叶婉儿许配给我,赵无忌感激不尽。”

    叶庄主等的就是他这句话,听闻赵无忌开口提亲,心内欢喜,然而却还要矜持一番:“嗯,你也确实到了该成家立业的时候了,贤侄最近的努力,老夫也看在眼里,也罢,今年年底,老夫择个吉日,便给你们完婚吧。”

    “要是宦晗兄还在人世,那不知道该如何欢喜。”眼看两人婚事落定,想起亡故的老友,叶庄主感慨万分,孩子们都大了,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了,而当初的知交好友,曾经的风流少年,早已化为黄土,天人两隔。

    想起当初与赵无忌之父,两人同窗好友,无话不谈,也曾一起立誓要得个功名,出人头地,两人知交莫逆,意气相投,更是在孩子们尚小的时候便定下亲事,如今孩子们已经长大,即将履行当初的婚约,结为夫妻,可是老友却已不在人世,看不到这一切了,想到这里,叶庄主眼中隐隐有泪光闪动。

    赵无忌看到叶庄主的神情,知道他想起了自己的亡父,他穿越而来,对这一世的父亲并未谋面,也未有太多感觉,此刻也只好低下头去,沉默不语。

    过了半晌,叶庄主才从思念亡友的情绪中回过神来,看着赵无忌,温言说道:“老夫知道贤侄一向很忙,也就不打扰贤侄了,明日我便带着周边村庄的里正,宿老,前来与贤侄商谈保安一事,另外今年秋收之后,我便择一良辰吉日,给贤侄完婚。”

    赵无忌急忙拜谢不已。

    几日后,上午时分,河南巡抚樊尚燝今日闲来无事,正在府邸中,与幕僚王师爷聊天,忽然有人来报:“大人,门前有人求见大人,自称是登莱巡抚孙元化。”

    “哦?”樊尚燝与孙元化乃是同年进士出身,两人关系也算亲密,孙元化兵败登州,他也只能为老友惋惜,这次登州之乱实在闹得太大,牵扯极深,他也不敢贸然伸手帮忙。

    他当即说道:“快快有请。”仆人走后,他就陷入了沉思,这位同年今日前来找他,不知是因为何事,孙元化办事一向颇有分寸,显然不会是向他求援,让他在朝堂上为其分说,显然是另有他事,然而究竟是何事,他一时半刻,也想不出来。

    不一会孙元化便进了客厅,樊尚燝急忙起身相迎:“初阳兄,好久不见,近来可好?”

    孙元化苦笑一声:“还好,暂时还没死。”樊尚燝说道:“初阳兄这是哪里话来,老兄何必灰心丧气,来日总结经验教训,迟早有卷土重来的一天。”

    双方坐定之后,樊尚燝这才说道:“老兄登州之事,我也略有耳闻,虽然误用孔有德,所托非人,然而瑕不掩瑜,若是朝廷能让初阳兄戴罪立功,想必定能卧薪尝胆,一雪前耻,兄弟这几日便会上奏皇上,尽力保得初阳兄周全。”

    孙元化摇了摇头:“山东之事,是我一人之责,怪不得他人,皇上怪罪下来,也是应有之义,樊燝兄的好意,老夫心领了,只是老夫今日前来,乃是另有要事相托。”

    “哦?不知初阳兄所指何事?”

    黄河决口之事,事关重大,赵无忌前途远大,孙元化不想把他牵扯进来,只怕万一示警失败,反而影响他的大好前程,于是便说道:“老夫偶得仙人指点,说道六月初六,黄河将会有一次大决口,危害甚广,故老夫特意前来提醒。”

    樊尚燝向来知道孙元化信奉西学,又加入了一个外国教会,没想到兵败之后,竟然神神道道,不知从哪里听到的妄言,便前来示警自己,心里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孙元化见他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便知道他定然是不信,说实在的,他自己心里也有些忐忑,不知道赵无忌所说的老神仙是否真是灵验如神。

    只是此事事关重大,非同小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想到这里,孙元化继续说道:“这位老神仙颇为灵验,尚燝兄切切不可等闲视之。”

    “哦。”樊尚燝看着孙元化,面露怜悯之色,登州兵败,初阳兄看来是深受打击啊,竟然连神棍妄言都开始相信了,他随口敷衍道:“却不知这位老神仙,有没有说明,黄河究竟是在哪里决口?”

    孙元化看着樊尚燝,一字一顿地说道:“就在孟津!”

    “啊!”樊尚燝闻言,猛地站起,悚然而惊!

第四十四章孟津水患() 
樊尚燝身为河南巡抚,自然知道治理黄河乃是自己职责中的重中之重,这几日已经有手下禀报孟津一带水势渐涨,隐隐有要破堤而出的迹象,但是如今黄河多处存在水患隐忧,并非只有孟津一处。

    他手下人力也是有限,处处提防,面面俱到,显然是不可能的,是以他也存了侥幸心理,或许这次孟津的河水高度,会和以往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自行落下,化险为夷。

    如今冷不丁的听到孙元化提及孟津,这才发现果然天道恢恢,自有鬼神存在,一语道破了目前黄河沿岸最危险的地方,也直面他内心最不愿意触碰的现实,看来孟津果然有危险了。

    他当下也不敢怠慢,于是正色说道:“多谢初阳兄提醒,孟津一带,最近形势确实不甚乐观,既然已经有神仙示警,我一会便安排下去,使人重点巡查,务必严防死守,不使黄河决口,荼毒百姓。”

    孙元化眼看目的已经达到,自己又心急上京请罪,于是也便起身告辞,樊尚燝一直将他送到门外,方才回来。

    樊尚燝回到客厅时,王师爷已经自屏风后走出,见到他脸色凝重,便说道:“看来刚才孙巡抚所言之事果然不虚?”

    樊尚燝点点头,说道:“这几日黄河多处告急,尤其以孟津为甚,本以为这回也会如同前次一般,有惊无险,洪水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