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末之力挽狂澜 >

第207章

明末之力挽狂澜-第207章

小说: 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煜那张胖脸上也掠过了一丝忧愁之色,他咬了咬嘴唇,叹了口气,“那大哥你的意思是?”

    王廷锡转过身来,看着高煜,一字一顿地说道:“你手下那么多私盐贩子,各个都是刀尖舔血之徒,听说这几天赵无忌每日都在城中乱走,你不妨,”说到这里,他伸出手掌,做了一个挥斩的手势。

    高煜哆嗦了一下,低下头避过了王廷锡的目光,“大哥,行刺朝廷命官,这可是灭九族的大罪!这个,”他又抬起了头,看向王廷锡,“没有不爱财的官,要不,我用金子砸死他?”

    王廷锡想了一会,颓然摇了摇头,“不行,听说他是庆记的幕后股东之一,月入万金,先前在京师,短短两个月便为皇上筹集到了五十多万两银子,这样一个人,你居然想用金子砸死他?”

    王廷锡斜了高煜一眼,心想赵无忌可比你有钱多了,他用金子砸死你这个猪头还差不多。

    高煜眼珠转了转,盯在正在为自己伤药的美貌侍妾身上,“他岁数不大,便身居高位,春风得意之时,想必喜爱醇酒美人,要不小弟搜罗几十个美人送给他?”

    王廷锡又是摇了摇头,“此人心志坚定,非美女可以拉拢,他初到青州府那天,有个美貌小娘子好像唤做王盈儿的,你可记得?”

    高煜眼睛一亮,急忙说道:“记得记得,那个王盈儿是个绝色,还有那身为女子的杜百户,虽然看不见容貌,但是以身姿来看,也是难得的美人,这不正说明他贪花好色吗?小弟以为,只要多送美女,肯定能打动他!”

    王廷锡斜了高煜一眼,无奈地叹了口气:“他要是好色倒是简单了,那个王盈儿,若我没看错的话,应该还是处子。”

    “啊?”高煜大吃了一惊,“大哥,你确定那女子还是处子?”

    王廷锡点了点头,高煜的美貌侍妾正弯着腰给高煜伤药,王廷锡盯着那侍妾的姣好身姿说道:“老夫阅女无数,这点自信还是有的,那王盈儿肯定是个处子,那样一个绝色在身边,赵无忌都没有下手,高煜,你觉得你的计策可行吗?”

    “高煜,你要想清楚了,如今不是他死,便是咱们死,再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咱俩是一条线上的蚂蚱,谁也跑不了。”王廷锡阴恻恻地说道。

    高煜脸上的肥肉不断抖动,他时而咬牙,时而叹气,思忖了半晌之后,最终还是脸色灰白地叹了口气,“大哥,这事太大,容我考虑几天,事情或许没这么严重,也许还有转圜余地呢?”

    王廷锡霍地站起,面色阴沉,“你快些拿主意,再晚就来不及了,此外,”他盯着那侍妾,眼中露出淫光,“咱们刚才说的话,可都被她听了去……”

    那侍妾听了,身子猛地一颤,急忙跪在地上,对着高煜连连磕头:“老爷,妾身什么都没听到,妾身当真什么都没听到……”

    高煜无所谓地摆了摆手,“一个贱婢而已,听凭大哥处置罢。”

    王廷锡哈哈大笑,上前一把便向那侍妾抓去,女子猛地向后一退,只听得布料撕裂的声音传来,王廷锡却是拽下了一块布片下来,露出女子雪白滑腻的一截小腿来。

    王廷锡淫笑着上前两步,猛地抱住那侍妾,转身便走了出去,那侍妾连声惊叫,连连踢腿不止,不多时,隔壁便传来衣服被撕裂的声音和女子的呼喊声,还有王廷锡得意的笑声……

    半晌之后,王廷锡自隔壁房间走出,他那张连续遭受挫折的苍老脸上终于带上了一丝满足之色,在窗外和高煜招呼一声后,便扬长而去。

    高煜皱着眉头在锦榻上又趴了一会,听得隔壁再无一丝动静,这才大声喊来家中的仆人:“隔壁那个贱婢偷盗府中财物,被我发现,畏罪自尽,你去把她尸身收了,找个地方埋了,另外再去官府报备一声。”

第四百一十一章人人可杀() 
青州城内,一辆黑色马车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慢慢驶过,王廷锡坐在马车中,身子随着车厢的摇摆而左右晃动,刚才在高府中的得意之色早已消失不见,此刻他皱着眉头,目光不断闪动不知在想些什么。

    王廷锡的对面,坐着一个留着两撇小胡子的中年干瘦文士,此外还有个体型强健的大汉也坐在车中,面色极为凶恶,一看便不是什么善类。

    这个中年文士是王廷锡的幕僚郑师爷,那个大汉是王廷锡的家丁队长,也是他最忠实的打手兼走狗,名叫于健,他原是江湖上有名的巨匪,手上有几十条人命,由于他树敌太多,仇人遍布江湖,最终不得不投靠了王廷锡这棵大树,王廷锡见他武艺高强,便提拔他做了家丁队长,这些年他跟着王廷锡,暗中为他做了很多肮脏见不得人的事,是王廷锡心腹中的心腹。

    王廷锡想了一会,望向于健,“高煜这个饭桶,胆子越来越小,指着他做事是不成了,你这几天多带人手,小心隐蔽,寻个机会,把赵无忌做掉,一定不要留下什么线索。”

    于健目露凶光,对王廷锡抱拳说道:“请老爷放心,小人定会取了那狗官性命。”

    王廷锡又看向郑师爷,说道:“赵无忌嚣张跋扈,身为文臣,公然插手军中事务,似有不臣之心,这几日他便会前去巡视青州左卫军营,郑师爷,你看,本官若是以他野心勃勃,插手军务之事上奏朝廷,能不能扳得动他?”

    郑师爷摸了摸小胡子,想了半天,轻轻摇头:“大人此计不妥,属下窃以为,此举怕是动不了赵无忌分毫。”

    “这是为何?当今皇上,可是最担心地方官吏做大,仿效唐代藩镇故事。”王廷锡阴阴地说道。

    郑师爷自衣袖中摸出两份邸报,伸手递给了王廷锡,“大人请看,这里有两份邸报,其中一份昨日刚刚收到,想必大人还没有来得及看,监军左良玉的汤开远汤大人,被皇上一怒贬斥了,其中内情,大人一看便知。”

    王廷锡接过邸报,打开后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原来汤开远上了一道折子,直指崇祯对待文武大臣待遇不一,对待文官抚臣,若是犯了过错便会加以惩罚,贬去官职甚至逮捕下狱;面对武将镇臣,则优待之,姑息他们的错误。

    以至于造成文官不敢作为,唯恐犯错,而武将拥兵自重,日益骄横,一旦有敌袭警报,只是逡巡退缩,即使皇上严词下旨,也装作充耳不闻。

    汤开远提出,只有文武赏罚平等,才能发挥文官的主动性,将士用命。

    崇祯见到汤开远的奏折,勃然大怒,当即便将汤开远免去官职,贬为庶民。

    第二份邸报则是说因总兵左良玉等人共同上奏,乞留汤开远,崇祯皇帝便让汤开远恢复原职,戴罪立功。

    王廷锡看了这两份邸报,又思索了一会,便向郑师爷问道:“你的意思是?”

    郑师爷无奈地看了王廷锡一眼,“大人,汤开远不过是要求文武平等而已,却被皇上贬斥为庶民,你可知皇上为何如此生气?”

    “莫非是说到了皇上的痛处?”王廷锡想了想,说道。

    “正是,”郑师爷又摸了摸自己的小胡子,“如今不是乱世,更似乱世,这些军将拥兵自重,遇敌不前,皇上何尝又不知道,皇上敢随意贬斥文官,却不敢对那些武将们加以颜色,就是怕他们含恨在心,起兵造反。”

    郑师爷长长叹了一口气,“如今的武将,皇上已经不大能控制得动了,这是亡国之兆啊。”

    “你是说,皇上如今也不敢动赵无忌了?”王廷锡似有所悟。

    “大人说的不错,赵无忌绝非普通文臣,此人外有察哈尔部为强援,内有西北葭州的雄兵在手,其实力相比左良玉只强不弱,皇上连拥兵自重、遇敌不前的左良玉都不敢惩处,大人你想,皇上肯为了你,贬斥赵无忌吗?”

    郑师爷觉得赵无忌当真是大明的一个异类,身负文臣之名,却又有武将之实。

    “那本官只能坐视他步步紧逼,束手待毙不成?”王廷锡目光更加阴冷了。

    郑师爷不禁也哆嗦了一下,“属下只是说,大人想在官场上对付赵无忌,难度很大,他现在还是皇上的红人,还有为皇家赚钱的任务,圣眷深厚,只要他不谋反,皇上很难下定决心来对付他。”

    “不过,此事也并非无法可解,”郑师爷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王廷锡,“大人命于健刺杀赵无忌,便是一步好棋,此人最爱名声,喜欢收拢人心,听说他最近时常深入民间,此人轻身出行之际,正是于健下手的好时机。”

    “嗯。”王廷锡点了点头,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

    “此外,大人也不必担心,属下手脚做的一向干净,如今谢元、汪文圭都已死去,此案虽有疑点,却也牵连不到大人身上,大人只要不被他拿住把柄,他实力再强,却也奈何不了大人的。”郑师爷信心满满地说道。

    次日,青州府衙内,赵无忌的书房中,看罢了手中的邸报后,赵无忌摇了摇头,“皇上糊涂啊,如此纵容下去,这些武将怕更是要翻了天了。”

    “文官随意贬斥,武将尾大不掉,皇上似乎已渐渐失去了对朝政的操纵力,如此下去,只怕这大明,十年之内,种种矛盾必然会一起爆发出来,至于是什么后果,属下不敢想象。”这份邸报夏允彝也看过了,他对崇祯的作为也是不以为然。

    赵无忌不动声色地瞥了夏允彝一眼,如今是崇祯八年,再过九年,便是崇祯煤山上吊之时,正好在夏允彝所说的十年之内。

    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端起一杯香茗,品了一口之后,赵无忌靠在椅背上,陷入了沉思。

    这样一个勤政的皇上,为何最终说出‘文臣人人可杀’的话?把自己和手下大臣完完全全地切割成了两个阵营?

    按道理讲,皇上拥有四海,官僚阶层则帮助皇上统治天下,二者本应是一体,而如今的状况却是,崇祯拼命地想挽回局面,少数忠良辅臣紧跟在他身后辅佐他,而大多数的朝中大臣却集体抱团,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朝廷的利益。

    赵无忌又想起了朱元璋留下的庞大子孙群,这些耗费了大明财政几乎三分之一银钱的宗室,以各地藩王为首,他们占据了大量的良田,从事种种利润丰厚的垄断行业,过着米虫一样的腐朽生活,他们对大明的贡献,全部是负面。

    东林党为了一己之私,阻挠对地主阶级征税,而那些被财政供养的宗室们,却是大明开国以来,便从不纳税。

    崇祯临死之时,为何不说‘宗室皆人人可杀’呢?

第四百一十二章视察左卫() 
闭目沉思了片刻,赵无忌开口说道:“夏先生,本官想来想去,似是这京城晚报的办公地点,也就是他们的编辑部,还是搬到青州府来比较好,京师虽然消息灵通,位置却是有些靠北,以位置来看,不利于报纸面向整个大明的发运。”

    “只是大人既已将报纸冠以‘京城’之名,若是将编辑部搬到山东,似有名不符实之感。”夏允彝也习惯了赵无忌发明的新名词了,他觉得‘编辑’这两个字用得真是绝妙。

    实体报纸运输还是很费时间的,在北京印刷后,运送到山东,最快也要两日之后了,可惜这个年代没有电报和网络,否则大可以在京师编辑好内容,然后利用电报或网络瞬间传送四方,同时开始印刷。

    斟酌了一番后,赵无忌终于放弃了将编辑部搬迁到青州的计划,“夏先生所言极是,既然名唤京城晚报,那便留在京师吧,本官如今有个想法,要尽快实施下去,是这样的,本官打算在报纸上刊登一则广告。”

    说罢,赵无忌将早已写好的一张纸,递给了夏允彝。

    夏允彝匆匆看完,不由得吃了一惊:“大人好大手笔,这悬赏额度可是不低啊。”

    原来这是一份面向整个大明征集机床方案的悬赏广告,上面以庆记商行的名义,征集能够对金属铁器进行切削、锻压、冲压、挤压、磨制加工的机器或机器设计方案,凡是能提供实用的方案或机器者,奖励白银一千两。

    同时也征集在制作机床方面有天赋或是技巧的工匠前来青州,赵无忌开出的价格是五两银子一个月,凡是对自己的才能有信心的工匠都可以前来青州应试,赵无忌并附带说明,若是才能优异者,工钱还可以再商量。

    “一千两银子……,大人,这所谓的机床,当真值这么多钱吗?”夏允彝觉得赵无忌开的价格貌似有点高了。

    “值,太值了,夏先生,你可不要小看这机床,有了它,再加上蒸汽机,今后足可以使我大明便是在整个世界上,也足以立于不败之地,机床对我大明的意义,不次于蒸汽机。”

    “哦。”夏允彝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