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家天下 >

第1章

家天下-第1章

小说: 家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家天下》故事提要——穿越,还是被穿越?受奴役还是得自由?真正的家天下,不是称王称霸那么简单,而是要做到提升自我生命,达到天人合一。以六合为家,纵横宇宙,无往而不自由!
 ://185682

南朝奇人陆法和(一)() 
序:寿王寺

    百里洲是长江中游的一个江心岛,在后世湖北枝江附近。时当梁武帝在位,南朝大崇佛法。这日岛上工匠群集,夯地、打桩、凿石、锯木,忙得不可开交。精心平整过的土地上,一座寺庙已初见规模。

    一些木匠运来一批巨大的木材,正规划着起梁,有个管事匆匆跑来,对他们大喊道:“锯短,将梁柱锯短。不许高过这个尺寸。”

    他抢过一个匠师的笔来,在地下一根木材上划了个记号。众工匠一看之下,无不惊讶道:“截得这么短,不成样子啊。那大殿还能有什么气派?”

    管事不屑道:“你们懂个屁。这是陆大师的吩咐。陆大师神通广大,前知一千年,后知五百年。这么做,当然是有深意的。反正你们照做就是。记住切不可自作主张,否则是要坏了大事的!”

    管事一说完就匆匆离去。众工匠一边摇头表示不懂,一边还是恭谨的按指示照做。毕竟这是陆大师的指示,陆大师那可不是一般人,他说的话是肯定不会有错的。

    忙乱的人丛中,有个士人模样的青年男子正饶有兴味的东走西看。刚才这一幕落在他的眼里,他也不免疑惑。他走出工地,来到岛上另一头的一座茅庵。在门前大声通名道:“弟子南郡朱元英求见。”

    很快有个十多岁的少女跑了出来,替他开了柴门。此女身着僧服,头上却留着长发。朱元英知道她是荆山居士陆法和的侍姬越姥,于是含笑打了招呼。

    进到里面,同样僧服长发的陆法和正倚窗写字。等他写完,朱元英上前一看,见是“寿王寺”三个遒劲潇洒的篆字。

    朱元英与他见了礼,便询问起为何将梁柱截短。陆法和轻叹道:“四十年后佛法要遭劫难,我选择在百里洲建寺,以及将梁柱截短,都是为保全佛刹起见。如果你活得够长,是会看到那一天的。”

    这番话令朱元英大为惊异。但他深知陆法和是一代高人,并非妖言惑众的术士,对此只能存疑,且待日后验证。他又问道:“大师为何将此寺命名为‘寿王寺’?”

    陆法和微笑道:“我已经活得够长,看尽了人世沧桑。只希望在位的君王能济世安民,令我国民多福多寿。寺名即取其意。”

    这番解释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朱元英总觉得不太自然。他直观的觉得,其中蕴含的,与其说是对南朝君主的寄望,还不如说是陆法和对自己的一种期许。身为陆法和的弟子和敬慕者,朱元英并不怀疑陆法和兼善天下的胸怀。可是他有没有这种取而代之的能力呢?朱元英不由思绪流转,回想起其人的传奇身世。

    一,身世

    本地的长老们说,他们从小就认识陆法和。其人常在西起百里洲,东至八叠山(在今蕲春县)一带出没。他的容貌经常有微细变化,忽老忽小,予人神秘莫测之感。他自称荆山居士,常常身着僧服,行为也严守苦行僧的戒律。朱元英观察多年,发现陆法和虽然没有出家,但持戒之严还超过多数僧人。

    打听他的出身来历,却一无所得。连名字都是他自己说的。有好事者说他来自嵩山,游历足迹遍及天下。这倒解释了他的某些神奇之处。因为嵩山是名山、仙山。传说中常有神仙出没。连天竺高僧菩提达摩来到中土,最后也选择此山栖居。而游历多则见识广。所以他能替乡民诊病疗伤、指点休咎并不奇怪。最令朱元英感觉其人高深莫测的,是不久之前的一件事。

    那时陆法和还住在汶阳郡高安县(今湖北远安)的紫石山。某一天突然离山南下。这一举动毫无征兆,弄得大家莫名其妙。但没过几天,蛮人长江中游一带有许多少数民族,朝廷称之为蛮,如南郡蛮、武陵蛮等)头领文道期率众造反。这次造反声势很大,名将王僧辩连吃败仗。后来加派了淳于量前去,两人联手才把暴乱平定。紫石山附近被战火摧残无余。这个时候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陆大师早已预见到暴乱的发生。真是神奇无比。

    联想到这一切,朱元英既有些担忧,又充满期待。自从发生五胡乱华的大悲剧,北方被胡人占据,华夏的百姓已经苦得太久。两百多年间,英雄名士代不乏人,却始终不能打过黄河以北,解放在胡人铁蹄下苦苦挣扎的华夏遗民。如今的梁朝号称承平,但自梁帝萧衍以下,那些王公重臣实在不能给他以希望。朱元英与陆法和相处日久,深深服膺于对方的慈悲与见识。假如陆大师真能应时而起,未必就不是华夏生民之福。

    二:预言

    梁武帝中大同二年(西元五四七年)二月十三,东魏重臣侯景向梁朝递交降表,声称要将其十三州地盘献给萧衍。还表示如梁朝支持,将领衔北伐灭掉东魏。消息传到荆州,朱元英乐颠颠的跑去告诉陆法和。哪知陆法和一听就说:“好好准备,咱们打侯景去。”

    朱元英象被当头泼了冷水,他不服气的问道:“侯景背叛东魏归降我大梁,这是一件大好事啊。大师您却说要去打他。这是怎么说的?”

    陆法和也不多解释,只是微笑答道:“相信我,没错的!”

    朱元英想再追问,陆法和却已盘膝打坐,对外界一切不再闻问。朱元英只得带着满腔疑问退出。

    本来他来报告此事,是想借此讨教天下形势的发展。此时北朝分裂为东西魏,实力大大衰减。虽说梁朝君臣无心进取,但如今侯景这么一降,黄河以南不战而入梁朝疆域。如若适时进取,一举击垮东魏,则困守关中的西魏已不足为虑。天下一统,洗雪民族百年耻辱的良机似已在望。然而陆法和却似完全不看好如此前景,而且预言侯景将反。那岂不是好事反成祸事?

    朱元英心中充满不安。他当即来到江边,解下一只小船驶向北岸。所谓南船北马。在这南北朝时期,北方士人多会骑马,南方士人多会驾船。朱元英急着赶回荆州首府江陵城。这座城是长江中游的重镇,消息极为灵通。身为大族子弟,朱元英自有他的消息渠道。侯景归降是一件大事,一有消息,朝廷的邸报就会传抄过来。

    三,时代

    此时寿王寺早已建成。陆法和在阁楼上目送朱元英离开,不由微微一笑。笑容中既有自信,又充满一种无边的寂寞。他出身寒门,完全凭自己的智慧和奋斗,一步步达到今天的成功。如今他名满天下,弟子万千,财富山积,救助了无数平民。不论是从个人奋斗的角度,还是实践理想的角度,都是一个成功者。可是要再进一步,济世安民,成就千秋伟业,那还需要一个时机,一个推动。侯景归降,或许就是他期待已久的变数。

    ——时无英雄,遂使中原陆沉。所谓中兴名士,王、谢之辈何尝真能济世!

    仰望北方辽阔的天空,陆法和从心底发出一声嘶喊。两百多年前,晋朝内乱,汉人政权极大削弱,迁居塞内的胡人趁势而起,建立一个个血腥残暴的胡人政权。

    先是匈奴人的汉,然后是羯人的赵,鲜卑慕容氏的燕,氐人的秦,最后是鲜卑拓拔氏的北魏。这些政权暴起暴落,只留下满地尸骸供人凭吊。

    每当想到这些往事,陆法和的心中就充满屈辱与不忿之感。以神州之大,人才之众,如何就会让那些还未开化的胡人成事?祖逖、桓温、谢玄、刘裕……英雄名将代不乏人,然而心志不一,矛盾重重,致使北伐无一成功。如今北朝内乱,梁武帝又是所谓一代圣主,不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反而上行下效,胡作非为,将内政外交搞得有如儿戏。

    看来,也只能自己干了!

    陆法和重重的吐了一口气,继续让思绪流转。

    北魏到了孝文帝时期,拓拔氏大力汉化,政风总算渐趋文明。可是随后胡灵后乱政,契胡族的尔朱荣窃得政权,政风又一次野蛮化。尔朱荣死后,鲜卑化的汉人高欢带着六镇戍兵起事,灭掉尔朱氏,取得对魏朝的控制权。可是关中的宇文泰不肯服从,挟制逃到长安的元宝炬另立中央,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互相攻战。

    为笼络手下的六镇武士,高欢采取重胡轻汉政策。东魏掌权者多是胡人。主体是鲜卑人,此外如斛律金、斛律光父子是高车人(高车又名丁零、敕勒。著名的即为斛律金所作),而专制黄河以南的侯景则是羯人。当年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死后帝位被侄子石虎窃得。石虎为人残虐,在其治下北方汉人死亡殆绝,人口从上千万急降至三四百万。石虎死后,养孙冉闵(汉人)取得政权,对羯人展开灭绝式的报复。血雨腥风之后,羯人做为种族已不存在,只有少量漏网之鱼。侯景即是其中之一。

    史载侯景此人瘦弱、清秀、跛足,与普通胡人相反,他不擅长骑射,却狡诈诡谲精于算计。由于屡立战功,高欢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河南道大行台,领兵十万专制河南。

    侯景为人野心勃勃。或者也可说是不知天高地厚。有点才气的人常常这样。局部的小聪明很多,但并不具备统筹全局的能力,自己却不知道。高欢今年刚死,侯景就迫不及待出头造反。但河南道西面是强悍的西魏,南面是国势强盛的南梁,如果三面受敌,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他一边备战,一边派人向西魏宇文泰诈降。无奈宇文泰是个老手,当即派人接收地盘,同时令侯景入长安述职。侯景一见把戏被人窥破,立即转向南梁,派出行台郎中丁和向萧衍递上降表。萧衍很快接受,册封侯景为河南王,加上大将军、大行台等一系列眩目头衔,并派羊鸦仁、桓和之、湛海珍领精兵三万前往接应。

    这些事实,早在朱元英到来前陆法和就已知晓。事实上,要是没有自己的私家班底及消息渠道,以前的种种“奇迹”又怎能玩得出来?

    四,迷底

    刚想到这里,鼻中闻到一缕幽香,一个女子从后将他抱住,温柔的亲吻他的脸颊。

    陆法和叹了口气。不用回头也知道,这是自从寿王寺建成后,一直侍奉自己的越姥。陆法和多年经营,为乡人治病,向蛮人传道,一点点积累声名。直到文道期造反之事发生,声名达到顶点,归依弟子如潮而来,敬奉的金银不计其数。于是陆法和集合人力物力,在百里洲上修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寿王寺。

    以居士(未出家的信佛者)身份主持传道并不奇怪。东阳郡(今浙江金华)主持双林寺的傅大士就是著名居士。他曾在梁武帝之前着道冠、僧袍、儒履,表明调和三家的主张。这种立新而不破旧的思维最合中国人口味。陆法和以居士身份主持佛事,不但别具魅力,而且取得左右逢源的极大便利。对俗,他是僧,对僧,他是俗。收留这个十多岁的少女侍奉自己,也没人说什么闲话。

    毕竟,他是居士!

    陆法和苦涩一笑。老子说过,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华夏的地盘上,很多时候要通过这种弯弯绕的技巧,才能勉强保有一点个人自由。

    这个国度,权力禁锢着一切。先秦时采用分封制度,虽然容易战乱,但因没有统摄一切的权力中心,贵族和士人阶层还能享有很大的自由。那时候,学术百家争鸣,人人个性飞扬。之后秦朝采用法家理论,大一统权力对社会的控御无孔不入。人口最多两千万,工具主要是青铜制品的秦,居然能南北各用三五十万军队打仗,西面大修宫苑,连绵纵横数百里。东面以庞大船队一再出海,“连弩射海鱼,觅药下扶桑”。浩大工程一个连着一个,万里长城、秦皇地宫,纵横驰道,销金铸铜。不是秦朝富裕至极,实是专制政权对社会的榨取能力已达极至!全天下的财富,只供奉皇帝一人。任他奢侈挥霍,任他以之穷兵黩武、觅药寻仙,实现个人种种“理想”!

    这是权力的胜利,却是万民的劫难。

    即使臣民不堪虐政,上吊自杀者不绝于路,秦皇帝仍悠然统治了几十年。政权在二世手里丢失不过是个技术失误,并非道德缺失的必然结果。这种控御一切独享一切的制度实在太好,没有统治者愿意主动放弃。汉朝秉承秦制,只是在细节上稍做改善。到了武帝时期,皇权又一次大膨胀。后世史家司马光评价汉武帝,说他跟秦始皇没多大分别。之所以秦亡汉不亡,是因汉武帝用人用得正确。尤其是托孤重臣霍光表现出色。胜在技术而非道德。

    及至东汉末年,世家大族势力膨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