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锦衣传奇 >

第26章

锦衣传奇-第26章

小说: 锦衣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初严禁白莲教。洪武、永乐年间,川、鄂、赣、鲁等地多次发生白莲教徒武装暴动,有的还建号称帝,均被镇压。

    明中叶以后,民间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禅、无为、龙华、悟空、还源、圆顿、弘阳、弥勒、净空、大成、三阳、混源、闻香、罗道等数十种,有的一教数名。

    它们各不相属,教义、仪轨颇多歧异,信奉的神极为繁杂,有天宫的玉皇、地狱的阎王、人间的圣贤等等,最受崇奉的是弥勒佛。

    从正德年间开始,出现了对无生老母的崇拜,又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所谓八字真言。据称,无生老母是上天无生无灭的古佛,她要度化尘世的儿女返归天界,免遭劫难,这个天界便是真空家乡。

    各教派撰有自己的经卷,称为宝卷。统治者认为这些不同的教派实际上仍是白莲教,民间也笼统地称它们为白莲教。

    而白莲教一直被朝廷视为贼寇一流,几乎每次动乱都少不了他们的影子。

    因此,提到白莲教,有个人,陆炳怎么也不能忽略。

    那个人就是李福达。

    李福达,山西代州崞县现山西原平县人,弥勒教首领。

    正德初年与王良、李钺组织宗教反明,被判处山丹卫充军。

    自山丹卫逃出,改名为李午,被发现,再次发往山丹卫。

    后来又逃到陕西洛川,传习白莲教,“远近争附,随其贫富,有献至千金者,破产也所甘心,或子女,或器物,接撞而至”。

    和邵进禄、惠庆等人在陕起事。事败,再改名张寅,编立族谱,呈献黄白术,投靠武定侯郭勋。

    嘉靖初年,输粟捐官,任山西太原卫指挥使。

    嘉靖五年,被仇家薛良告发到山西巡按御史马录,郭勋写信给马录,希望大事化小。马录却联合巡抚江潮上奏弹劾郭勋。

    郭勋请张璁进言嘉靖帝,将焦点移转到大礼议。

    嘉靖帝命刑部尚书颜颐寿、左都御史聂贤、大理寺卿汤沐等复审。

    嘉靖六年四月,锦衣卫逮捕马录入京,布政使李璋、按察使李钰、佥事章伦皆入狱。薛良被处死刑,马录发配边疆。桂萼、方献夫等平反有功,李福达官复原位以终。

    就这样,一个传奇的弥勒教首领,白莲教余孽,居然堂而皇之的成了大明的大臣。

    因为这个,陆炳特别注意这个家伙,把他查了个底朝天。

    这些资料,陆炳第一时间就递给了嘉靖帝,可是嘉靖帝看了看,便笑了笑扔到了一边,这件欺君大罪也就不了了之了……

    在嘉靖六年时,因为大礼议,嘉靖帝利用此事巩固皇权,陆炳可以理解。可是如今皇权稳定了,嘉靖帝仍然不愿意除掉李福达——也就是现在的张寅,就让陆炳有些不理解了。

    所以陆炳一直留意着张寅的一举一动,如今遇袭,匪首居然是弥勒教的……这是不是说明,地下马市,张寅掺了一脚,如果有他的份,那么武定侯郭勋……

    这是不是说明,武定侯郭勋也参与在内?那桂萼呐?方献夫呐?

    这可就牵扯大了。

    武定侯郭勋,明初开国勋臣武定侯郭英六世孙。正德三年承袭武定侯爵位,进封翊国公。

    正德时,镇两广,入掌三千营。

    世宗继位,命掌团营。“大礼”议起,揣测帝意,首助张璁,于是大得宠幸,督禁军。加至太师。

    郭氏家族,从郭英起,子孙三代与皇室联姻,本是权势显赫的勋臣国戚。

    至郭勋进国公、加太师时,地位和权势达到了顶峰,成为权倾朝野,威福莫比的世家贵族。

    而桂萼。虽然没有这个权倾朝野,而且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影响力更是不同反响。

    桂萼字子实,号见山,余江县锦江镇人。

    明正德六年中辛未科进士。历任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知县,所经各任都能端正风俗,抑制豪强,政绩颇著。

    嘉靖二年升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这时嘉靖皇帝朱厚熜因其生父不能受太庙享祀伤透脑筋。桂萼主张在太庙之侧,另建小祠祭祀,使嘉靖争得了面子,又比较好地解决了所谓“统嗣”问题。

    因此下令晋升桂萼为翰林院学士。

    嘉靖四年升詹事府兼学士,很快再升礼部右侍郎。不久,转左侍郎,旋又晋职礼部尚书、调任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并升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升迁之快,史不多见。或说,他是依靠“议礼猝贵”。

    这是个被嘉靖帝大肆褒奖过的人,嘉靖八年八月,桂萼自请退休,九月复奉召回京,更得嘉靖优遇,称赞他“俊彦宿学”,赐银质印章两方,一刻“忠诚敬慎”;另一镌“绳愆匡违”。桂萼于嘉靖九年十二月告老还乡,不久病死私第,朝廷追赐太傅,谥“文襄”。

    谥号“文襄”……这个评价可是非常高的。

    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为“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因此授予谥号“文襄”不仅仅是对文韬的肯定,也是对武略的肯定,这要是传出桂萼居然和叛国案有关,不是直接打嘉靖帝的脸吗?何况,中国已向死者为大,这要是翻出旧案,会不会被士林敌视,也很难讲啊。

    而方献夫也不是个善茬儿。

    方献夫,字叔贤,南海人。弘治十八年,方献夫中进士,任广西某县知县。

    当时朱厚照被孝宗皇帝封王镇守广西,某夜梦自己头戴白巾,便认不祥,众人俱不解其意,厚照终日闷闷不乐。

    方献夫便解释道:“大王头带白布,是当皇帝的征兆,王字头上加个白字,不正是皇帝吗”?厚照听后十分高兴,不久,弘治驾崩,厚照登基作了武宗皇帝,建号正德。

    武宗皇帝念方献夫在广西解梦之情,忠心有加,便召方献夫进京,辅佐皇朝。

    正德十五年,一日方献夫入朝见武宗皇帝,皇帝见他愁眉不展,便问道:卿家今日何以面色与往日不同呢?方献夫答道:小臣虽在家吃穿不愁,恐防日后子孙不思长进,坐吃山空,破家败业,未能报效国家。我在想这些事啊!

    皇帝问:“那怎么办呢?”

    方献夫道:“若皇帝下诏保证或御笔批示:方家之产业将永不典卖。若有买者斩,若有卖者亦斩,就可以了。

    皇帝答应,即御笔下诏。

    后来,方献夫的子孙恪守家传祖训,勤奋耕读,自食其力,与邻里和睦相处,时为乡里传为美谈。

    嘉靖继位后,为使其母名正言顺作皇太后,欲将其母灵位移入太庙,但一时苦于无人上本保奏。

    时有石湾人霍滔任礼部尚书,深知嘉靖的心思,但欲奏又不敢。

    巧逢方献夫回京上任,霍滔对方献夫说起此事,方献夫劝道:大人为何不上本保奏此事呢?霍滔道:我若上奏时遇皇上大怒,无人保我,怎么办呢?不如你上此本,倘有不测,我可保你。

    方献夫便即日上朝奏请把嘉靖母亲灵位移入太庙。嘉靖听后十分欢喜地说:论才智没有人比得上你!遂封方献夫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辅政。

    更重要的是,他是阳明先生王守仁的学生,王派学说的重要人物。

第58章 王守仁()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汉族,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人。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

    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王阳明生于成华年间,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称之为“真三不朽”

    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太夫人郑氏娠十四月生文成公于余姚,嘉靖七年十一月廿九日辰时卒于南安,享年五十七岁。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农历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据传,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

    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

    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

    其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

    他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

    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习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

    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十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

    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

    如十三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

    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

    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王守仁自幼聪明,非常好学,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他书籍。

    思想也比较怪癖,很多私塾先生一直都不能理解他。

    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诗很能说明他的这种思想: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此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让当时之人,大为惊异。

    当时王守仁,时年十二岁,这首诗叫《蔽月山房》,是王守仁第一首流传下来的诗作。

    其父亲王华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带他去塞外,领略大漠的浩渺。

    也是在那时,他看到了蒙古人,也了解到了蒙古人和中原人,这两个不同生存之道的民族之间,无法调和的仇恨。

    这一次,王守仁诞生了第一个为国家效力的念头。

    不久之后的一天,王守仁一反常态,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严肃地对他爹说:“我已经写好了给皇上的上书,只要给我几万人马,我愿出关为国靖难,讨平鞑靼!”

    王华沉默了,过了很久,才如梦初醒,终于作出了反应。他十分激动地顺手拿起手边的书,劈头盖脸地向王守仁打去,一边打还一边说:“让你小子狂!让你小子狂!”

    此事过去一会儿,王守仁又平静地说道:“我上次的想法不切实际,多谢父亲教诲。”

    王华十分欣慰,笑着说道:“不要紧,有志向是好的,只要你将来努力读书,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用了,出兵打仗我就不去了,现在我已有了新的志向。”

    “喔,你想干什么?”

    “做圣贤!”

    这次王华没有再沉默,他迅速做出了回复——一个响亮的耳光。

    心中念想:“完了,完了,一世英名就要毁在这小子手里了。”

    这位怪人,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