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渣了那个陈世美 >

第39章

渣了那个陈世美-第39章

小说: 渣了那个陈世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姨娘一进来,刚要行礼,就被老夫人免了礼,两个丫头小心翼翼地把她搀扶到长几后面的椅子上坐好。

    她一坐下,顿时把旁边盛妆的蓉表妹显得暗淡无光。

    真是有比较才能见高下,本来挺漂亮的蓉表妹立刻就沦为绿叶了。

    这王延龄真是艳福不浅,娇妻美妾,好不风流!

    艾怜同情地看了一眼王夫人,古代女子真是可怜,自己的丈夫被别的漂亮女人光明正大地分享,还怀着丈夫的孩子,经常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晃来晃去,怎么受得了?

    反正她是受不了,还是秦永好,听她的话,和那些女人断的干干净净。

    现在自己离开了他,他那样好色的一个混蛋,是不是很快就会另有新欢,不出几年就会把她忘得干干净净,不再记得曾经给她打过一只亲手设计的鎏金莲花簪子,不再记得她夜夜翻窗去和他幽会了?

    一想到曾经这么亲密的两个人,彼此成为对方生命里的过客,她心中禁不住悲哀起来。

    很快丫头摆上菜品,艾怜看了看,她面前的几上摆了四个高足的冰裂纹荷叶边浅碗,装的不外乎是鸡鸭鹅兔羊等各种煮的酥烂的连骨肉,旁边有一个小水晶碗,里面是用生葱韭蒜醋调好的汤汁,想必是用肉蘸着吃的。六个小碟子里有四个分别是肉炒的蘑菇、木耳和其他绿色的菜蔬。另两个碟子一个装满了各种果品干脯,另一个里面整整齐齐码着莲花肉饼、撒着芝麻的胡饼、油饼等精致的面食。最后又上来一个长盘子,里面是整条浇汁的鱼。

    宰相家的晚宴也不过如此呀,古代饮食的烹制还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太多煎炒烹炸的花样,也没有丰富的调料入味。

第52章 威严() 
待银注子里的酒温热了之后;丫头把酒倒在酒盏里奉上。老夫人热情地说:“这是我自家酿的香酒;就连皇后娘娘都称赞它好喝;潘娘子尝一尝。”

    艾怜端起酒盏;先看了一眼;白瓷的酒盏里酒色晶莹透明,呈琥珀红色。她抿了一口,是很好喝的黄酒。

    “酒香浓郁,酒味柔和,确实是好酒。”艾怜真心地夸赞道。

    见她喜欢,老夫人很高兴;吩咐王夫人说:“一会儿给潘娘子送去一坛。”

    王夫人点头称是。

    艾怜夹了一块肉;蘸了蘸料汁吃了进去,出乎意料地是料汁调得非常鲜美,咸中带着微辣;还隐隐有些发甜,有种海鲜汁的味道。

    她特意看了看下面的两个孩子,虽然年岁小,但都吃得斯斯文文的;小的那个筷子拿得有些不稳;经常有食物掉到几上,旁边的小丫头只是拿着抹布;不停地收拾桌面;并不为他布菜;也不伸手帮忙喂他吃饭;看样子王延龄是很注重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艾怜想起瑛哥吃饭时连筷子带手齐上阵,吃完饭后手上脸蛋上一片狼藉。她还因为孩子不用她喂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是在培养孩子独立,瑛哥那吃相和这两孩子一比简直是太粗鲁了,怪不得人说“礼出大家”。

    大家的用餐礼仪都很优雅,两个小孩一点儿动静都没有,老夫人和艾怜不紧不慢地说着话,偶尔王延龄会说上两句凑趣儿,王夫人也会微笑着应和一两声,其余人都默不出声,秉承“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

    尽管每个人后面都立着手拿巾帕、漱盂的丫头,但这些下人都鸦雀无声,行动听不到脚步声,可见这家里管教极严。

    艾怜很怀念秦婶子家里那种宽松的氛围,一家子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彼此述说着一天的经历,说一些家长里短,谈一些左邻右舍的大事小情,八卦一下街面的各种小道消息,那种浓浓的市井味才是她喜欢的日子。

    这种贵族家庭,家人之间有种疏远感,艾怜总觉得王延龄和王夫人之间太过客气,年轻的夫妻之间互相尊敬礼貌成这个样子,哪还有情趣可言,不知道他们两人在床上情形如何?难道也这般礼貌客气吗?艾怜脑子里不厚道地想了半天,想象着王延龄不着寸缕、彬彬有礼地向王夫人求欢、王夫人则一脸端庄、客气回礼地请他上床的情景,不禁心里哑然失笑。

    宴毕,王延龄借口有事要处理,遂起身告辞。

    男主人一走,艾怜松了口气。

    这时,她觉得房里的气氛开始变得轻松起来,两个孩子马上也都有了小男孩该有的样子,席面撤下去之后便开始欢声笑语,你追我跑地玩起来。王夫人的神情也松懈下来,眼神慈爱地追逐着儿子们,梅姨娘被丫头扶下去歇息了,蓉表妹也靠近老夫人撒着娇说些讨她高兴的话。

    看来,王延龄这个男主人在家里是很威严的,家里人都很惧他。

    老夫人笑着对艾怜说:“潘娘子,你可别见笑,我的两个孙儿平时被他爹拘得极严,他爹一走,就调皮得跟猴儿一样,我上了岁数,就喜欢看孩子们蹦蹦跳跳,生气活泼的样子。”

    艾怜也笑着说:“小孩子的天性就该是活波好动的,两位小公子教养极好,知道什么时候守礼,什么时候孝顺祖母,真是聪慧懂事。”

    听艾怜夸自己的孩子,王夫人心里当然高兴。她从王延龄那里早已得知她的两个孩子被陈世美夺走了,身为母亲,却与孩子骨肉分离,这是最残忍的事情,她怕艾怜触景生情,便转移话题,给她介绍了一些京城中适合女眷的值得游玩的地方。

    艾怜又坐了一会儿,怕老夫人累着,便起身向她告辞。

    老夫人说:“我整日闷得很,儿子忙国事,儿媳妇忙家事,孙子们也要上学,你闲时多来我这里走走,跟我说一说京外的风土人情,你说的民间这些个事,我们这样深宅大院里女人都没听说过,很是新奇。”

    艾怜答应了,告辞而去,随后薛玉蓉也回去了。

    老夫人对王夫人说:“这个潘娘子倒有些见识,不管她是不是驸马爷的原配正妻,我都很喜欢她。你得闲时,也多找她说说话,别冷落了她。”

    王夫人答道:“是,媳妇也觉得她很特别,很投缘。”

    服侍婆婆歇息后,王夫人带着俩孩子回到了自己的院中。

    在宰相府里,艾怜的日子过得很是滋润,吃穿不愁,身边还有成群的丫头婆子伺候,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有时会觉得很寂寞。尤其是晚上,熄灯以后,空荡荡的大床上只有她一人,这孤独感就越发明显。每晚都要摸一会儿鎏金莲花簪子,思念着秦永。

    有时半夜心里烦躁得厉害,便爬起来,立在窗前,望着星光残月,胡思乱想着自己的未来。

    光阴似箭,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

    一日,在朝会上,有官员奏道:“圣上,青州知府上报,贼寇白昼入州府公然行凶打劫,擅开府库,杀戮官吏两人。被青州兵马都监张岩击杀三人,抓获四人,臣奏请表彰张岩。”

    皇帝允道:“着吏部考核后处理此事。”

    刑部侍郎上报道“圣上,民贫乏食,仅去岁就发生劫盗九百七十七之多,实在是触目惊心。”

    又有官员接道:“如今贼寇遍起,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臣以为应加强刑罚力度,使百姓心生畏惧,才会安分守己。”

    底下文武官员议论纷纷,有人奏道:“臣反对。圣上,秦朝刑罚严酷,官逼民反,秦二世而亡,可见刑罚严酷并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圣上是仁慈之君,如今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臣以为应轻徭薄赋,奖励农桑,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户部尚书驳斥道:“轻徭薄赋?说的轻巧!如今大夏和契丹虎视眈眈,窥觐我大宋。去年一年光养兵的费用就占全部赋税收入的十之七八,还有官员俸禄的支出,每年付给契丹的岁币,这些都快入不敷出了。还要留出赈灾的钱,修水利的钱,修缮衙署、寺观的钱等等,还要有预防不测、应急的过河钱,再轻徭薄赋,这日子要怎么过?”

    皇帝听了觉得头疼,问王延龄道:“王爱卿,你怎么看?”

第53章 语出惊人() 
陈世美闻言;出列启奏到:“陛下;宰相大人的话避重就轻;臣不认同。我朝自立国以来便官吏众多;政府机构庞大且臃肿;官员多贪恋权位,缺乏进取心,敷衍了事,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此乃‘冗员’。军中将领调换频繁,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使得兵将之间互相不熟悉、不适应,兵士虽多但不精,军队战斗力逐年下降;此乃‘冗兵’。俸禄、军费,及给大夏和契丹的岁币,这些费用逐年激增造成大量不必要的开支,此乃‘冗费’。这三者紧密联系最终形成今天我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如今朝廷入不敷出;百姓负担沉重;这种情况下决不能再加大税收力度;民生艰难,故而怨声载道;绝不能再严刑峻法;以免官逼民反。臣以为;要想使财政状况根本好转;光是裁减军中老弱者还不够,更应该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使不称职之人都能回乡从事生产,这样不仅能节省财政支出,还能发展生产、充实国库。国家富裕了,才能轻徭薄赋,才能使百姓真正地安居乐业。”

    此话一出,朝野震惊。

    百官在下面议论纷纷。

    有个老大臣提出疑问:“不知驸马所说的‘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是个怎么样的整法?”

    陈世美想了一下,解释说:“现在实行的官员升迁的‘磨勘’制度,只讲资历,不问政绩,导致官吏因循守旧,昏庸度日,无所作为。臣以为应改革‘磨勘’制度,破格提拔政绩卓着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如此才能提高行政效率。此外还应合并人数少的州县,这样可以大幅度减少官员数目,减少财政开支。再有就是要限制科考人员的年龄,有的秀才、举人五六十岁、甚至七八十岁还来参加科考,一旦被录取,老眼昏花、老态龙钟,如何为朝廷办差?反倒是耽误了一些年轻的大有潜力的人才,这也是国家的损失。”

    王延龄听了心里直摇头,暗想到:陈世美啊,你以为整顿吏治、裁汰冗员是你说的那么简单吗?我为相两年,至今也不敢碰吏治这一块儿,你倒是胆子大,就不怕日后死无葬身之地吗?

    皇帝听了陈世美这话,心里很是欣慰,他少年天子,如今已在龙椅上坐了近三十年,朝廷的积弊他当然清楚,只是,本朝自太祖开始便形成了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风气,世家的权势很大,有些事情单靠他孤家寡人也无可奈何,他需要一把锋利的刀为他披荆斩棘,加强皇权,巩固朝政。如今陈世美革新的提议,真是“急他之所急,想他之所想”,真不愧是他挑中的好女婿!

    他转向王延龄,询问他的意见:“王爱卿,你觉得驸马所言如何?”

    虽然陈世美对朝廷面临的困难以及形成的原因分析得很是到位,解决的办法也大致提出来了,但王延龄并不好表态。“整顿吏治、裁汰冗员”,官员们浸淫官场多年,谁敢保证自己是清白的?陈世美提出整顿吏治的建议,怕是他心里最想整治的人,头一个就是他了。

    本朝的官员虽然有不少是通过科举的途径上来的,但掌握重权的官员大部分还是出自世家,陈世美“整顿吏治、裁汰冗员”,说得好听,表面上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其心昭然若揭,根本就是想打击世家、提升寒门。

    宰相是百官之首,他站在大部分世家官员的角度上当然要扞卫世家的利益,反对陈世美的提议。但,他是宰相,比谁都清楚朝廷的积弊如果不设法去解决,将来肯定会危机江山社稷。所以,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他拥护陈世美的提议,但又不想打破如今的皇家与世家共治的局面。

    他左思右想,在极短的时间里,脑子里转了十八道弯,反对陈世美的意见,会引起圣上的不满,不利于国家长远发展;支持陈世美,就会引起百官对自己的不满,自己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而且就怕陈世美会先拿他开刀,到时候会把自己搭进去。所以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暂时先避一避风头好了。

    想到这些,王延龄便谦虚地说道:“圣上,驸马乃状元郎,惊才绝绝,分析时政,自然是慧眼如炬、一针见血。臣佩服。”

    皇帝对他的这个答案显然是不甚满意,继续问道:“爱卿觉得驸马的提议可以实行吗?”

    王延龄恭敬地回答道:“圣上,‘整顿吏治’关乎大宋所有为官之人,关系着社稷的稳定,圣上应广泛调查官员意见,而不应只听微臣和驸马的一己之言。”

    这只狡猾的狐狸!

    他是宰相,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他的态度,可以影响到朝中一部分官员。

    皇帝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