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

第26章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第26章

小说: 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狄奥尼修是那样一种平庸的人,他诚然也企求荣誉和优胜,但只是半途而废,缺乏深度和真忱,虽然装作这样,却没有坚强的性格;——有了半途而废的性格,纵然怀着好的愿望,终不能达到,就好像我们近来

    ①“柏拉图书信”

    ,第七卷,第三二四——三二九页(柏克尔本第四二八——四三七页)

    ;“柏拉图书信”

    ,第三卷,第三一六页(柏克尔本第四一○——四一一页)。

…… 177

    471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舞台上表演的讽刺剧所讽刺的人一样,心想要作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但结果只落得作一个傻瓜。

    这样的情况所表示的,只是这样。仅仅三心二意地让人领导,但也就由于三心二意而破坏了计划,使得计划的实行成为不可能,——以这种三心二意的态度去提出一些计划,也同样使得这些计划不能贯彻。

    虽说由于柏拉图和狄奥尼修的其余的环境的影响,也曾引起他对于科学和教育一定的重视。但是他对于哲学的关心也是同样肤浅的,一如他对于诗歌的多次尝试一样。他想要样样都会,兼作诗人、哲学家、政治家。他又不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指导。他受了教育,但他却又不能被带进较深入一点的地方。

    这种不情愿的情绪爆发出来,造成了人物间的分裂。

    狄奥尼修弄得与他的亲戚狄翁不和,而柏拉图也就被牵连进去,因为他不愿意放弃他同狄翁的友谊。狄奥尼修是不能把友谊建立在互相尊敬和严肃的共同目的之上的,他之所以愿意同柏拉图作朋友,一部分是由于他个人的情感上的偏爱,一部分也只是由于一种虚荣心。但是狄奥尼修不能够达到与柏拉图紧密结合的愿望,他希望能够独自占有柏拉图,这种要求是柏拉图所不能容许的。

    于是柏拉图只能离开他。

    ①等到离开了之后,他们两人都觉得有会合的需要。狄奥尼修为了要达到同他恢复友谊的目的,又召回柏拉图。他不能够忍受的是不能够使柏拉图与他自己紧密地结合,他尤其不能忍受的是

    ①“柏拉图书信”

    ,第七卷,第三二九——三三○页(柏克尔本第四三七——四三九页)。

…… 178

    甲、柏 拉 图571

    柏拉图不愿意抛弃他同狄翁的友谊。柏拉图不只顺从了他的家庭同狄翁的迫切要求,而且也特别顺从了阿尔基塔以及别的从塔仑丁来的毕泰戈拉派中人的迫切要求,因为他们曾受到狄奥尼修的请求,都很关心于调解狄奥尼修与柏拉图和狄翁的关系;他们并且进而担保柏拉图的安全和离去的自由。

    但是狄奥尼修既不能容忍柏拉图的离开,也同样不能容忍柏拉图的在场,他觉得柏拉图使他不安。他们因此没有建立很深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他们再度接近了,又重新分离了。所以他第三次到西西里的居留还是得到一个很冷淡的下场,而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没有恢复了。

    ①这一次由于狄奥尼修与狄翁关系之恶化,情形异常紧张,当柏拉图由于不满意狄奥尼修对待狄翁的态度而想要离开西西里时,狄奥尼修就不愿给他任何交通工具,甚至要用暴力迫使他不能离开西西里,直到最后塔仑丁的毕泰戈拉派中人出面干与,向狄奥尼修索回柏拉图,让他动身,回到希腊;而狄奥尼修害怕他与柏拉图不能友好相处的恶劣消息传出去,②这也有助于柏拉图平安离开西西里。

    这样一来,柏拉图所有的希望都被粉碎了,而他依照自

    ①“柏拉图书信”

    ,第三卷,第三一七——三一八页(柏克尔本第四一一——四一五页)

    ;“柏拉图书信”

    ,第七卷,第三三七——三四○页(柏克尔本第四五三——四五七页)。

    ②“柏拉图书信”

    ,第七卷,第三四五——三五○页(第四六八——四七七页)

    ;(“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三卷,第一八——二三节)

    ;“柏拉图书信”

    ,第七卷,第三○○页(第四五七页)。

…… 179

    671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己的哲学观念的要求通过狄奥尼修而制定国家法制的梦想,也成为泡影了。后来,虽说别的国家如居勒尼同阿卡底的人民曾经请求柏拉图替他们立法,柏拉图却拒绝担任立法者的职务。那个时候正当许多希腊城邦都感觉到它们的法制不很令人满意,但是他们又不能制订任何新的法制。

    ①现在,在过去三十年内,②人们曾经制定了很多的宪法,对于每一个从事这种工作很多的人,起草这样一种宪法:并不是难事。但是,单是一些理论并不够用来制定一种宪法,因为制定宪法者并不是个别的个人,而乃是历史造成的神圣的和精神的东西。

    世界精神的这种力量是如此强大,个人的思想与它对比起来简直无关重要。如果这类的个人思想有某种重要性,就是说能够实现出来,那么它们不是别的,而是这种普遍精神的力量的产物。柏拉图应当作立法者的想法,是不适宜于那个时代的;梭仑和吕古尔各曾经是立法者,但在柏拉图的时代,这类的工作已经不切合实际了。

    他拒绝再顺从这些城邦的愿望,因为它们不同意柏拉图所提出的第一个条件,这就是废除一切私有财产。

    ③这一原则,我们以后讨论到他的实践哲学时将再加讨论。

    这样,柏拉图受到全希腊特别是雅典人的尊敬,他活到“第一○八届奥林比亚赛会”

    (公元前三四八年)

    ;“死在他的

    ①“柏拉图书信”

    ,第七卷:第三二六页(柏克尔本第四三一页)。

    ②这是黑格尔一八二五年的讲演所说的。

    〔译者按:指法国革命后三十年内的欧洲而言〕③“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三卷,第二十三节:AelianVarHistor。

    Ⅱ,42;普鲁泰克:adprincipemineruditum,init。

    p。

    79,ed。

    Xyl。

…… 180

    甲、柏 拉 图771

    生辰那天,在一个结婚的筵席上,享年八十一岁。“

    ①

    柏拉图的哲学是从我们所拥有的他的著作中流传下来的。他的著作的形式和内容都同样对我们有引人入胜的重要性。但在研究他的著作时,我们须知:第一,什么是我们应当在他的著作中寻求的,而什么是我们在里面能够寻求到的哲学;第二,柏拉图的观点所不能作到的,他的时代一般地也不能作到。所以也许他的著作不能满足我们,——而我们追求哲学的需要也是不能满足的。但即使我们不能完全得到满足,也比我们把他的结论当作最后的〔真理〕还要好些。

    他的观点是确定的和必然的,但我们不能够停留在他那里,也不能退回到他的观点,因为理性还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把他的观点当作我们必须接受的最高观点,这是由于我们时代的软弱,不能够担负人类精神所提出来的要求的伟大性,感觉到被这些要求的负担所压倒而想作怯懦的逃避。

    〔我们必须超过柏拉图,这就是说,我们必须熟悉我们时代中有思想的头脑的需要,也可以说,我们必须体会到这种需要,〕②一如现在在教育方面,努力教人以使人防御世界的侵害,或者使自己保持在一个特殊的范围内,譬如作会计工作,如果说得形象化一点,譬如种豆,在这种工作里,他们既不知道世界,也不注意世界,于是在哲学里便回到了宗教信仰,因而也就回到柏拉图哲学。

    两者都是有它们的重要观点和地位的环节,但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

    ,第三卷,第二节;布鲁克尔:“批判的哲学史”

    ,第一册,第六五三页。

    ②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卷:第十页增补。——译者

…… 181

    871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是它们并不是我们的时代所需要的哲学。我们有理由回到柏拉图,借以重新学习什么是思辨哲学的性质,但是用过度的热情把它说得一般地是如何的美妙优胜,也有些无聊。我们必须站在这样的地位,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认识我们时代的思维精神的要求,或者不如说,我们必须具有这种要求。再者,从语文学的观点去研究柏拉图,如史莱尔马赫先生所作的评注那样,对这个或另一个次要的对话去作批判的考察,看看是真的或是伪品(按照古代人的证据;绝大部分是无可怀疑的。)

    ,——这对于哲学也是多余的,这也是属于我们时代过分琐细挑剔的批判。

    于进而阐述柏拉图哲学时,我必须首先说一说他的哲学所表现的直接方式。柏拉图的著作本身的性质,是它的方面很多,向我们提供出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形式。如果我们还保有柏拉图的纯粹哲学的(口授的)作品的话——布兰狄斯的文章里①提到过这些作品,这些作品的题目是“论哲学”

    ,或“论理念”

    ,曾经为亚里士多德引用过,当他描述柏拉图哲学时,似乎手头是有这些作品的——,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他的哲学的比较简单的形式了。但是我们只有他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形式,使得我们难于对他的哲学获得一个观念,作出明确的阐述。对话的形式包含着许多极不相同的成分和方面;我所说的形式,就是指这一种。在这种形式中,讨论绝对存在的真正的哲学理论,是与关于绝对存在的想像夹杂地

    ①布兰狄斯:“亚里士多德散失的著作论理念、论善、或论哲学”一——一三页。

…… 182

    甲、柏 拉 图971

    混在一起的,这一情况便造成了柏拉图著作之方面很多的性质。

    柏拉图哲学的另一个困难,据说在于区分“通俗”和“专门”的哲学。邓尼曼①说:“柏拉图利用了每一个思想家所享有的权利,即是在他的发现中只传授他认为适宜于传授的那么多,而且只传授给某一些他认为有能力接受他的学说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有一个通俗的和专门的哲学,但是有一点不同,就是这种区别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只是形式上的,而。。。。

    在柏拉图里面则是实质的区别。“

    这真是毫无意识的说法!

    这。。。。。

    似乎是说,一个哲学家之占有他的思想与占有外在的物品是一样的。但思想却完全与此不同。不是哲学家占有思想,而是哲学思想占有他这个人。当哲学家讨论哲学问题时,他必然要依照他的理念的线索进行,他不能够把他们的思想藏在他的口袋里面。当一个人与别人说话时,如果他的语言具有任何意义的话,则理念必然包含在他的语言里。把一个物质的东西传递给他人是很容易的,但把理念传递给他人,却需要一定的技能。理念总是有一些专门性的,因此我们不会单有一些哲学家们的通俗的东西。所以,这种分别是很肤浅的看法。

    此外,柏拉图在他的对话里,并没有亲自出来说话,而只是介绍苏格拉底和一些别的人作为谈话者,在这些人中我们常常弄不清楚那一位真正代表柏拉图自己的意见,——这种外在的历史事实也不能算是了解柏拉图的思辨哲学的真正

    ①第二册,第二二○页。

…… 183

    081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

    困难。表面上看来,好像他只是历史地特别表述苏格拉底的方法和学说。像我们从西塞罗那里得来的那几篇苏格拉底对话里,我们是很可以考证出当时的人物来的;但是在西塞罗那里不能提供出什么有深远兴趣的东西。在柏拉图这里我们却不能真正说有这种模糊不清的地方,这种外在的困难也只是表面的。在柏拉图的对话里,他的哲学是十分明白地表达出来了的。因为他的对话不是作为许多人的座谈的性质,在座谈里,有许多独白,这一个人说出这样意见,那一个人又说出另一种意见,并且各人保持他自己的意见。反之,在柏拉图的对话里,所提出来的不同的意见,都是经过批判的研究而达到了一个作为真理的结论;或者,如果那结果是否定的,则那整个认识的过程就代表了柏拉图的思想过程。

    另外一种适足以表明柏拉图思想的多方面性的历史情况乃是:在古代以及近代都常有人说,柏拉图在他的对话里采取了苏格拉底、采取了这一个或那一个智者的思想,但特别地采取了毕泰戈拉派的著作,——他显然曾讲述到许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