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南北杂货 >

第359章

南北杂货-第359章

小说: 南北杂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俩下来,就是罗用了。

    大伙儿如今也都看出来,长孙无忌明显就是在拉拢罗用,然而罗用却是不为所动。

    不为所动是对的,圣人虽然有意将新帝托付给他的这位大舅兼挚友,但他也不想让长孙无忌只手遮天啊,对于罗用的这种态度,皇帝显然也是比较满意。

    大伙儿将这些事看在眼里,有一回,一个人便当面讥讽长孙无忌:“君堂堂国公,因何竟要巴结罗用那块棺材板?我可听闻他都没给过你什么好脸。”

    这人也是不要命,明知长孙无忌将来很可能手握重权,还敢当面这样硬怼,要说唐初这时候不管是在朝堂还是在民间,普遍就是这种风气,硬茬很多,一个个虎了吧唧的。

    长孙无忌这个人手腕灵活,反应也很快,被人这样怼到面上,他都没有恼羞成怒,笑嘻嘻回道:

    “那既是块板材板儿,又能给谁好脸,可曾给了你好脸去,若果真有,你且说来,我定要办一桌酒席帮你好生庆贺。”

    旁边他的那些有人也是跟着起哄,闹得那个找事的人灰头土脸,很是没趣。

    后来罗用也听说了这件事,他也是头一回知道,原来棺材板这个名号不仅能挡许多麻烦事,还能当遮羞板来用。

    这官场之上闹哄哄的,罗用一般也不怎么掺合,就连交际应酬都很少去。

    他现在往来最多的,除了白家人之外,主要就是这些时日在罗氏机器坊与他学算术的那些郎君,这一次罗用要兴办女子纺织学院,在选址这件事上,也多亏了这些郎君的帮忙。

    考虑到这一次前来报名的人数比较多,这所新学校的地方一定要足够大,又因为是女校,为了女学生们的安全着想,也不能办在太偏僻的地方。

    罗用原本寻思着,大抵还是要往城南那边去,不想这些郎君却帮他寻着了一个好位置,就在那城东万年县辖下的升平坊,也算是在比较靠中间的地段。

    这庭院很大,前朝那时候,原本也是一个官宦人家的居所,那也是个大户人家,阖家老小加上仆从婢女,足有数百口人,前朝从旧城搬迁到新城的时候,以当时的安置标准,他们家便分得了很大的一个宅院,听闻后来又往左右扩了扩,如今这宅院大小,足有三百余亩。

    后经朝代更迭,这个宅院几经易主,却是皆不得长久,所以就有人说它风水不好,如今的持有者乃是一个波斯人,那波斯人在中原待得久了,也心风水,这院子他买是买下了,却并不住,只偶尔租给其他波斯商贾暂住囤货之用。

    那波斯人也想转手把这宅院卖了赚一笔,换些现钱,奈何这院子名声不好,再加上久不修缮,屋舍也都比较破旧了,卖不上什么好价钱,便宜卖了他又不肯,于是一直拖着。

    这一回,得一个友人介绍,长安万年两县的县令罗用看上了这个宅院,开出的价格也很不低,他先是高兴,可是转念一想,待罗县令在这里办起了纺织学院,将来这左右邻里的宅院土地,价钱定是要一涨再涨,他这时候卖了院子,那不是显得很吃亏?

    罗用听了他这一番话,便笑道:

    “也兴许我这学院办没两日便要倒闭了,届时左右邻里的房产依旧不很值钱,便只有你这个院子早早脱手,卖得了好价钱。”

    “那如何能够?”波斯人丝毫不信。

    若说别人在这里办学堂会倒闭,他也许还信,换了罗用,他是说什么都不会相信的,即便这庭院之中果真有什么邪祟,也断没有他罗棺材板儿压不住的道理!

    波斯人说什么都不信,就是认定了罗用这个新办的学校肯定会红红火火,到时候他们这一片的房产都得跟着涨价。

    罗用也是无法,着实中意他这一处房产,于是只好又给他把价钱涨了涨。

    另外这名波斯人还提出,要罗用允许他们波斯女子入学这个女子纺织学院,今年头一年,要给二十个名额,以后每年再给十个。

    罗用经过一番思量之后,答应今年先给他们五个名额,以后的事情暂时不做承诺,不出意外的话,再过几年他应该也会陆续开始招手一些外国的学生。

    招收一些外国籍学生,在眼下的长安城也不算什么稀罕事,太学那边就有很多各个国家的留学生,这几年兴办起来的长安城内外的许多私学当中,常常也可以看到一些外国籍学子的身影。

    罗用的这个女子纺织学院,因为涉及到一些比较先进的纺织技术,目前并不打算大规模招收外国学生,等过几年以后,就可以慢慢将这些技术开放出去。

    那波斯人得了五个名额,当面表现出很失望的神色,等罗用一走,他转脸就兴高采烈地找自己那些波斯人朋友炫耀去了。

    生活在长安城中的波斯人数量很多,绝大多数都是以经商为生,也有在各地行走运货的,也有在长安城中定居的,甚至还有不少人现在已经不经商了,买宅置产,过起了像员外郎一样的生活,有一些波斯人门面很广,识得长安城中许多郎君,在他们波斯人中间,也享有比较高的身份地位。

    这五个女子纺织学院的名额,对于这些生活在长安城中的波斯人们来说,自然也是十分可贵。

    将其中几个名额略卖一卖,这名波斯人便要大赚一笔了,而弄到名额这件事,也让他倍儿有面子。

    “……”

    “那罗县令因何会来买你家宅院?”

    “便是那王家郎君做的中间人。”

    “可是琅琊王氏?”

    “正是。”

    “你竟还识得那王家的郎君?”

    “如何识得的?怎的我们竟不曾听闻?”

    “……”

    “那名王氏郎君,近日可是在罗氏机器坊与那罗县令学算术?”

    “……”

    这五个名额虽然珍贵,但他们心里也都很清楚,那些真正最先进的技术,怕是还在罗氏机器坊那边。

    可那罗氏机器坊不是进不去吗,就连长安城中的那些达官贵人世族大家都未必能够办到,他们这些外籍人士,那就更难了,再说也不知道那中原黄帝对于这件事是什么态度。

    此次波斯女子入学罗用的纺织学院,他们议定了要尽量做得低调,最好选择他们与汉人女子生育的孩子送进去……

    而此时此刻,罗用要在长安城中开办女子纺织学院的消息也早已在长安城中传开了,平民大多都很高兴,因为家里的女子又多了一个入学的机会,至于那些个大家族,态度就各不相同了。

    有些人家比较开明,像那些眼下正在罗氏机器坊与罗用学算术的郎君们,大抵便都很支持自家女儿去罗用的纺织学院。

    虽说那纺织学院的等级比机器坊这边略低,主要培养的就是纺织方面的匠人,但所谓技多不压身,人这一辈子长着呢,多学一些技术在身上又能有什么坏处,再说那织造的活计,本来就是女子们要做的,去学这个也不算什么很离谱的事。

    但总是还会有一些看不开的人家,自持身份,不愿家里的女儿去那种地方学那些低贱的手艺。

    那些人家的女儿有认命服从的,也有自己也那般想的,也有激烈反抗的,罗用近日最不愿听到的,便是哪家的女子又上吊了,哪家的女子又跳井了,虽眼下还未有真正闹出人命的,却也很叫人担心忧虑。

    这一日,罗用又听闻有一个小娘子,半夜里翻墙逃家,结果被人捉回去,狠打了一顿,又给禁了足。

    当天下午,罗用便让人将那《贞观律》上的相关条文抄写下来,清清楚楚的白纸黑字,张贴在长安县与万年县公府两处。

    按那条文上所言,如若打杀活人,即便是亲生父母,也是要被判刑的,即徒刑,眼下这长安城中所谓徒刑,基本上就是送到矿区去挖矿。

    这件事让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冒犯,各种讨伐批判的声音很多,好在这几日不用上朝,一时倒也没人能够当面弹劾得了罗用,只是听闻在那小朝之上,有人议起此事。

    这些个风风雨雨的,罗用也并不很在意,反正他的底线就摆在那里,清清楚楚地贴在两县公府的外墙上。

    那些家长要如何管教儿女,罗用确实管不着,也无法可依。

    可谁若胆敢闹出人命,那便要到公府里来试一试他这块棺材板了,看他可会像过去那许多官员一般,轻轻将事情揭过。

第443章 潮期() 
黄二娘一众抵达长安城的时候; 正是农历六月底; 这长安城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

    船队沿着那一条从沟通渭水与长安城之间的人工运河进城; 还未见着城墙; 便已先见了富庶景象。

    河岸上行走的农人小贩,成群结队玩耍嬉戏的乡间小娃,竟多穿着彩布衣裳,颜色鲜艳,隐约还有各种图案花样。

    船队靠岸休息的时候; 便有过来兜售; 他们那担子上甚物什都有; 最得小娘子们喜爱的还是那些五颜六色的头花,一文钱能买两朵哩。

    这边方才有人买了; 不多时; 那边又过来一个小贩,极相似的头花; 三朵才卖一文钱; 小娘子们挤挤挨挨地看头花,也顾不上天气炎热汗流浃背; 一个个新鲜异常。

    南北杂货的人与她们说,这样的头花长安城中有很多; 价钱相差无几,款式却要比这边多得多; 更有的挑拣。

    但还是有不少小娘子禁不住心中的喜爱; 花钱买了; 她们将买来的花儿戴在头上,吹着夏风看着两岸的风光,一路进了长安城。

    长安城的东西二市乃是过午开市,他们这些人刚好是下午那时候到,于是这些小娘子们便很是见识了一番西市的繁荣景象。

    这般的人山人海,她们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见,渡头上停着许多像他们这样的货船,无数的民夫正在来来往往地搬运着货物,他们竟不用肩膀扛,而是将货物一包包搬到那些低矮的小车上,再拖着小车上岸。

    那边船上几个领头的人去组织卸货的事情,这边小娘子们便在各自的船上等着,船夫不许她们下船,怕走丢了。

    不多时,只见岸边有人推过来一个十分高大像塔子一般的物什,一并推过来的还有一条坡道,那塔子上面有一根杆子,杆子下面垂着挂钩,将坡道一头挂在勾上,下面几人合力摇动手柄,旁边船上的那些小娘子们都还没怎么看清他们是怎么做的,那条坡道便装好了,搬货的民夫们拖着车子,鱼贯从那坡道上上了货船……

    待安排好了卸货的事宜,南北杂货的人又雇来几十辆马车,娘那些小娘子一个一个装到车上,运往升平坊。

    那马车也只是寻常的租用马车,拉车的乃是矮脚的驽马,车厢也很寻常朴素,眼下天气炎热,很多车厢前后都只搭了布帘子,至多再搭一个横木,避免车上的人跌下去,那布帘子未必洗得十分勤快,难免也会有些气味,小娘子们掀开布帘去看沿街的景象,一眼都不舍得错过一般……

    之后她们便被安排在了升平坊的那个院子里,那里的屋舍虽然久不修缮,却也还算住得人。

    后来她们这些人又按十人一组分了,每组各选一个组长,在各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了她们在长安城中的学习生活。

    眼下这时候时间还不到七月,距离八月初一正式报名还有一些时候,但提前来到长安城的外地女子数量不少,但凡是寻到了罗家人跟前的,便都安排在了这边。

    这消息很快也在长安城中传开了,原本还有一些借住在别处的小娘子们,在听说了这件事以后,纷纷都向升平坊汇聚而来。

    这么多人住在这一个大院里,每日里要吃要喝,各种琐碎杂物也很多,罗用便把这些事情交给五郎和七娘起打理。

    六郎早些时候去往河南道修路去了,他如今已是专心机器坊那边的学业,确实也是学得有模有样,罗用就打算让他先在那边静心读书,待几年后再看情况,他现在也才十几岁,年轻人只要肯钻研肯用功,就肯定会有出路,不愁什么。

    相对来说,五郎和六娘问题大些,五郎是对什么事都不怎么上心,瞅着就是一只闲云野鹤的模样。

    七娘则是对什么事情都太上心,贪新鲜又没定力,虽有几分机灵劲,却到底缺少恒心。之这两个人都比较让罗用犯愁,再这么放任下去显然也不太行。

    “不就是阿兄你自己不爱管那些杂事……”七娘哼哼唧唧地揭罗用老底。

    罗用自小就会哄他们干活,从前在西坡村的时候,他们都还没怎么会走路呢,罗用就哄她和六郎喂鸡,还总给他们戴高帽,搞得她俩还以为自己要是不好好喂鸡,家里头就要破产了一样,很忧心很认真,每日里勤勤恳恳地干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