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南北杂货 >

第358章

南北杂货-第358章

小说: 南北杂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是从长安城那边传来的消息。”黄父这时候也道。

    “既是在长安城,因何要来我们这里招人,可是他们长安城的小娘子不够多?”

    “阿娘你不知晓,那长安城的小娘子们也是削尖了脑袋想要进去,那机器坊是什么样的地方,在那里面又有钱挣,又能学手艺,二娘若是进去了,她这辈子还有甚忧愁。”

    “不妥不妥,人家便也只要三百人,哪里轮得着她?这千里迢迢地跑过去,光是路资就要费去许多,这家里哪里还有那份闲钱……”

    “你这妇人,就是短视……”

    “她这都十四岁了,又不识得字,人家能要她?”

    “听闻并没有什么要紧……”

    “她若走了,你那婆姨又当如何,眼瞅着又要生了。”

    “……”

    “我看还是莫要折腾,再过一二年,与她寻个好人家。”

    “……”

    他们这一商量,便商量了好几日,黄家父兄算是得到消息比较早的,没两日,城里不少人便都开始议论这件事。

    很多小娘子都想去那个机器作坊,也有害怕的,担心是在骗人……

    黄二娘终究还是走了,出行那一日,她阿娘依旧早早便去上工,只阿耶和兄长将她送出来。

    在巷子里走了一段,黄二娘回头去看,只见她那嫂子正站在院门那里,挺着大肚子,伸着脖子看她……

    与黄二娘一同去往长安城的小娘子还有十几个,这两日刚好赶上南北杂货的人在孟门关这边采买,她们家大人便与人家打好了招呼,让人将她们带到长安城去。

    也有家里人也一同前去的,黄二娘便只有自己一人,背着一个包袱,那里面有几件衣裳,几斤干粮,另还有几十个铜钱。

    南北杂货的人在前面赶着车运着货,她们这些小娘子们便跟在队伍后面,一步一步地走。

    车队里的人时常也会喊她们到牛车上坐会儿,还有人与她们说,待到了隰城便好了,届时他们便要换了水路,一路乘船南下,不需再走这许多路,南北杂货的人包了大船,船资亦不需这些小娘子们出。

    待行到了离石县,便又有许多小娘子跟着一同上路,运货的队伍也更壮大了。

    一同行路的那些小娘子们,其中不乏性格开朗的,这一路虽然走得辛苦,却也有说有笑,车队的人还肯借给她们铁锅,盐和豆酱也随便她们用,这一路上,她们都在一起做饭吃。

    若是逢着集市,便凑钱去买些瓜菜回来,眼下正是夏季,正是瓜菜价钱最贱的时节,在那些个乡野草集之上,菜蔬更是不值什么钱。

    后来换了水路,到了汾水河上,就有很多鱼,价钱也便宜,有些小娘子身上带的钱实在很少,其他人也并不很计较,依旧邀她们通吃,南北杂货的管事还与她们买过几回肉,让这些小娘子们很是高兴。

    这越往南走,队伍里的人也就越多,一些同一个地方出来的小娘子们,便聚在一处,形成一个一个的小团体,多则五六十,最少的就只有十来人,相互之间大抵也都相处得很好。

第441章 乘风而起() 
与中原以及江南地区的众多河流相比; 汾水并不很深; 水流不是很稳定,季节性也比较强。

    是以汾水之上少有大船; 运货载人的,多是一些中等大小的船只。

    南北杂货这一次运货南下; 租用的船只就不止一艘; 并且一路上还需经过数次换船。

    这个年代没有什么先进的探测技术; 在陌生的水域行船十分危险,再加上这条水道之上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势力; 各有各的地盘; 所以那些船只以及船上的船夫; 通常只在自己熟悉的流域活动。

    每到需要换船的地方; 那些码头上都汇聚了许多壮劳力,人来人往货物云集; 看起来十分忙碌又欣欣向荣。

    南北杂货的人与这些小娘子们说; 眼下正是夏季,汾水之上运输繁忙,待到秋后水位下降; 有些河段便走不了货船了。

    “那便改走陆路了?”一名小娘子问道。

    “倒也未必。”那人言道:“在这条商道上行走的; 自然知晓什么时节运货最划算,是以很多南边来的商贾; 都是在秋冬时节北上收货囤货; 待到开春之后水位上涨; 汾水之上好行船了; 届时再运货南下……”

    走陆路的也有,他们南北杂货每年便有好几次要通过陆路运货,时常也能遇着其他商队。

    还有每年冬季南下卖粮的农人商贩,更是数不胜数。

    听闻早年间,关中常常闹饥荒,这些年确实再没听闻了,这一方面要归功于玉米,另一方面,就要归功于这些南下卖粮的河东父老。

    当年圣人令官道上的关卡不得收取这些河东父老的过路费,又令人特地在新丰开设了一个集市,不知他当时有无这方面的考量。

    这些小娘子们从前大抵都没有出过远门,头一回出远门又听人说起这许多事,总是十分新鲜。

    在他们的船队行到临汾的时候,随着人数的增加,原先那些船只有些坐不下了,南北杂货的人便预备要多租一条船。

    临汾城中一名郎君听闻了此事,便自己出钱租下了一条船,让临汾当地的那些小娘子们乘坐这条船南下,又邀请其她小娘子们同乘。

    这名郎君对小娘子们说,此次去往罗氏机器坊学习技艺,是一件很好的事,让小娘子们学成之后,莫要忘了将这些技艺带回故乡,造福乡里。

    这越往南走,要去机器作坊的小娘子就更多,因为南边更靠近长安城,消息也更灵通,很多人都听闻过罗氏机器作坊,很多家长都支持自家女儿去那里学艺。

    听闻还有一个小娘子自己不愿去,被父母逼着打着非让去的,黄二娘等人听闻了这件事,也是觉得很稀奇。

    待到了潼关,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首首巨大的船只,那些船只那般大,桅杆那般高,一个个人站在船上,仿佛都只有鸟雀大小。

    他们在潼关也换了船,然后沿黄河往上游走了一段,接着便入了渭水,听闻在长安西面,有水渠直通渭水与长安西市,西市距离南北杂货就很近了。

    他们这一行人还未抵达长安城中,罗用这边早早便已得到了消息,着手开始准备这三百多人的安置问题。

    夏季的长安城十分炎热,这些小娘子们从河东道过来,大约没有经历过这般炎热的夏季,罗用担心她们到时候会有人生病,这个年代缺医少药的,生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于此同时,同样得到消息的还有长安城的各大家族,以及朝中许多官员。

    罗氏机器坊说是秋招,这才过去没多少时日,各地便有不少女子往长安城汇聚而来,单是河东道,这一口气就来了三百余人,这还只是一拨人而已,后边还不知道能有多少呢。

    于是这一日早朝,便有人弹劾罗用,说他这是扰乱人心,使天下女子从此不愿再相夫教子,一心只想往外跑,有违人伦纲常,不利于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这种上纲上线的套路,在这朝堂之上十分常见,一般倒也好使,只是这一回,却是注定玩不转了。

    原因是随着新式纺织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家族都已经意识到了这项技术所带来的一个契机,那就是布料的对外贸易。

    几个月以前,在这个新式纺织技术刚出来的时候,一些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如今这么长时间过去,即便是自己没想到的,听也该听说过了。

    据说在波斯大食等国,当地布料价格要比大唐这边贵得多。而那些波斯大食的商人,除了从西面的商道过来,另外还有一条路,是从那边的海道而来。

    这几年随着指南针的出现,南方海运愈发兴隆,岭南道那边的海港也是越来越繁荣,今春以来,已有不少大家族安排族人去往岭南道。

    现在很多人都在等,等到市面上布料的价格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大肆收购狠赚一笔,就算自家人不跑海运,那也可以卖给别人啊,贩到岭南道那边,无论是卖与汉人也好胡人也好,转手赚个差价总是不难。

    另外还有一些传言说,那些个皇亲国戚,如今也正盯着这个买卖。

    在这种时候,有人跳出来弹劾罗用,他们这些人虽然也不至于说个个都会站在罗用这一边,但谁又想跟钱过不去呢。

    就连朝中有几个平日里最看重这些事的老臣,这一次大多也都不出声,毕竟他们这些人在这朝堂之上,所代表的往往并不止是自己一人,常常也要考虑家族的立场,另外还有一些盟友姻亲之类,方方面面都有顾忌。

    因此这一日在朝堂之上,罗用虽然受了弹劾,说得也是义正言辞,众人却并不很当回事。

    还有人说让那些外地的小娘子到长安城来学得了技艺,将来再将那织布的技艺带回家乡,也可造福乡里,罗用如今所做之事,与那些地方官员劝农课桑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但罗用传授给这些女子的技艺,并非只有织造技术啊,还教他们修桥铺路,甚至还要起高楼呢。

    罗用回道,此番作为,着实也是无奈之举,即便是身为女子,也并非人人都善于织造,让她们去学那些个,也无非就是为了另寻一条出路而已。

    最后罗用又表示:“诸公言之有理,既是身为女子,织布裁衣才是正道,此番来京女子,便专心叫她们学这个,我预备要开办一个女子纺织学院,专门教授制造技艺……”

    待到这日下朝的时候,很多人都还有点云里雾里的,那罗棺材板儿不过吃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弹劾,怎的忽然又要搞起什么女子纺织学院来了?

    一些个反应快的,这时候早想明白了,罗用不就是嫌他们罗氏机器坊地盘太小,装不下那么多人么,这不,给他一个由头,他便又要再干一番大的,这就是打蛇随棍上了。

    对于这个什么女子纺织学院,很多人也都是乐见其成,罗用又要建新学校,各大家族又可以塞人进去了,根据以往的经验,开始这时候是最好进去的。

    而那罗用的胆子着实很大,这才刚刚得到一点重视而已,摊子就铺了一个又一个,他就不怕树大招风吗?

    罗用确实也是有些怕的,毕竟他两世为人,皆是贫民出身,没见识过什么大场面,对于上层阶级,多少存在一些畏惧心理。

    如今倒是有些想开了,不再事事都想求一个稳妥周全,说什么树大招风,他又何苦非要去做一棵树,因何不当一只鹰,风来,他便乘风而起。

第442章 县令() 
罗用今年虚岁二十八; 在这朝堂之上不算最年轻的; 那些士族名门之后; 比他年轻潇洒才高八斗的人物多了去了。

    长安城中许多士族郎君青年才俊; 都是在十几岁二十出头就已经有了名声,长安百姓对于他们的追捧; 不亚于后世的年轻人追捧明星偶像。

    罗四娘眼下正在经营的《长安趣味谈》,哪一期若是有这些年轻郎君们的篇章,那一期就会卖得特别好; 常常断货需要加印。

    一说起这些个青年郎君; 大伙儿的印象就是年轻帅气、出身高贵、风流倜傥、学富五车、君子风范; 云云。

    在这方面,罗用确实是比不过他们; 但是要说搞发展搞建设,那就别说这些士族小郎君; 就是他们的家富家翁站出来; 也没几个比得过罗用。

    如今在这朝堂之上; 若说拔尖的人物; 像房玄龄李靖那样的老臣暂且不提; 长孙无忌是个活跃的,李绩这个人也很能服众; 另外; 那褚遂良也很被人看好。

    褚遂良这个人很有文化; 不仅写得一手好字; 而且博古通今通晓经史子集。

    当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在洛阳办文学馆; 广招天下饱学之士。当时入馆的那十八个人,号称十八学士,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在其中,褚亮与虞世南、欧阳询乃是好友,褚遂良自小常受他们指点,年少便有才名。

    前几年褚遂良在长安城任黄门侍郎,后来又被圣人差遣到各地去视察,早前因为他父亲褚亮过世,褚遂良辞官回乡守孝。

    不过这个人既有才学,又是名士褚亮之子,为官这许多年也确实干得不错,那么重新启用那就是迟早的事。再加上他如今也才四十上下,待到新皇登基之后,应也还在盛年,所以可以说是前程可期。

    然而,若要说真有能力搞事情,能够左右朝廷局势的人物,那在将来的这些年里,主要还得看长孙无忌和李绩。

    他俩下来,就是罗用了。

    大伙儿如今也都看出来,长孙无忌明显就是在拉拢罗用,然而罗用却是不为所动。

    不为所动是对的,圣人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