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南北杂货 >

第231章

南北杂货-第231章

小说: 南北杂货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要一担,你要两担半,我便要一担半,如何?”

    “可!”

    他们这几人方才说定,那一边动作快的,这时候都已经上秤去称了。

    五担以上便按二十三文钱一斤,十担以上便按二十二文钱一斤,很多财力雄厚一些的商贾,也不需找人合买,独自便能买了那五担十担的去。

    “这刚熏出来的肉,水分还是多些,待到在梁上挂过一些时日,难免又要失些分量。”

    这边有人称好了十担熏肉,罗用又令人在每个箩筐上面,给他又多放了一两条熏肉,算是补足了那些水分流失以后将会失去的重量。

    “罗县令豪爽!”

    “这买卖做得实在啊!”

    “快些,与我也称五担。”

    “我要十担。”

    “我们也要五担。”

    “……”

    原本那点重量差,罗用若是不吭不响,这些商贾便是自己担了也没有什么怨言,谁都吃过腊肉,也都知道这肉挂在那里晾一晾肯定会变轻。

    这会儿他们都没说什么,罗用自己就站出来说要补给他们一些熏肉,这样的态度,让这些商贾心中很是舒坦,即便是个别不差钱纯粹买了熏肉回家吃着玩的富户们,对于这一点同样感到颇为满意。

    这第二批熏肉虽是做得多,可哪里顶得住这般五担十担地买,最后除了留下一小部分在铺子里头,继续招待那些过往的商贾,剩下的全都卖完了。

    之后十余日,有人再想来他们这里买熏肉,那是买不着了。

    这一担担的熏肉,最后又被送到这些商贾们住着的客舍里头,当天晚上,这些人各自又点了不少好酒好菜,与那些当地的店家亦是相谈甚欢。

    这些个从敦煌等地过来的商贾,普遍要比常乐县本地这些个要精明些,很多人一早就想到了,这新来的罗县令惯会整治新鲜物什,他们往后应是还会再来这里采买,如此一来,和当地人打好关系自然很有必要,若能有些交情,兴许还能帮着代买。

    “来来来,吃酒吃酒。”在阿麻家的铺子里,几个商贾与店家阿麻同坐一桌,正在饮酒吃肉。

    “阿麻啊,你们这位罗县令可真是没的说。”其中一位商贾言道。

    “那是。”自家县令被夸,阿麻心中与有荣焉:“自打他来了以后,咱这县里头可是热闹多了。”

    “我看你们这常乐县,很快就得大变样。”

    “按这个势头,要不了多久,你这家客舍便要扩大了。”

    “嗨,哪里敢想那个,就这几间屋子,能住得满就算不错了。”

    这几个人从刚才开始,就一直给阿麻灌迷汤戴高帽,好话一箩筐一箩筐,横竖不要钱,使劲说便是了。

    他们也是看这阿麻是个实诚人,就想着把他给哄高兴了,将来对方能为他们出力气,到时候自己要是叫他帮着买点东西什么的,兄弟一场,你好意思不尽心?你好意思提钱?

    却不知,这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汉子,那肚子里头这会儿也在想事情呢。

    罗县令今日与他说了些人脉渠道什么的,他也听不太懂,不过叫他自己铺路的那个话,他是听懂了的,这个路要怎么铺呢……心里这么想着,阿麻又抬头看了看眼前这几人。

    “哪里就不敢想了,你想想他们离石县。”

    “正是,听闻那离石县从前也是颇穷,就是因为出了这个罗三郎,你看现如今这天底下,还有谁人不知离石县?”

    要说这天底下无人不知离石县,那是有些夸张了,只不过常乐敦煌这一代处于胡商们通往西域的交易要道上,那些胡商们都在倒腾一些什么东西,他们也都比较清楚。

    早两年别地儿的羊脂皂羊毛衫还没怎么出现的时候,那些个东西大多都是从离石过来的,还有墨水瓶胶底皮靴自动伞啥啥都有,花样多着呢。

    这两年羊脂皂到处都是,羊毛衫大多都是从凉州城那个罗二娘的作坊里出来的货物,离石那边的货物少了,但是相传还是有不少胡商在倒腾他们那边的弹簧轴承啥的。

    别个地方的人兴许还有不知道离石县的,但他们在这片地方上,确实是无人不知离石县,尤其是他们这些城里的商户们。

    “阿麻你这可是赶上好时候了。”

    “哪能跟你们敦煌比。”

    “嗨,咱那儿啊,一年一年的,也就那样了。”

    “就指着夏季那几个月,老天爷若是不肯赏脸,便也没有多少买卖可做。”

    “确实,天气若是不好,那些胡商便也不来了。”阿麻也叹了一口气。

    从前年景好的时候,他们常乐县这边也能迎来一波又一波的商队,虽然只是过路,好歹也能给他们这个小县带来一些活水,年景若是不好,那日子可就难过了。

    “哪里是他们不肯来。”一个络腮胡中年商贾端起酒盏,饮了一口浊酒,复又叹了一口气,言道:

    “非是他们不肯来,而是那大半的人,都折在了沙漠里头。”

    作者有话要说:那什么,来晚了。。。

第274章 豆浆油条() 
穿越沙漠到遥远的国度去获取巨额的利润对于很多胡商来说,这件事都极具you huo,但它同样也充满了危险。

    沙漠中的气候变幻莫测非常容易迷路而且还有狼群和强盗,每年都会有人被永远地留在了沙漠之中再也走不出来。

    但即便是如此,每年依旧还是会有那么多胡商踩着前人的枯骨,驱赶着骆驼,沿着古老的商道一步一步走到大唐,带来西域那边的奇珍异宝,各种货物。

    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敦煌人早早就会开始准备,凉州张掖等地的商贾们也都纷纷向着敦煌汇聚而来。

    待到了农历五月底便陆续有西域那边的胡商穿越沙漠来到敦煌然后很快的,常乐县这边也迎来了今年第一个从西域过来的商队。

    这个商队足有一百多人组成,看起来颇具规模但是他们内部好像又分成好几拨,服装风格也不太一样瞅着像是临时组成的队伍。

    这些人从西域过来,没有在敦煌停留,直接就往常乐县这边来了显然他们并不打算在这一带chu shou自己手中的货物。

    对于这个商队的到来,常乐县的百姓们显得格外高兴,这不仅仅只是一百多人的买卖,它还是一个xin hào,告诉城里的百姓们这一年的旺季马上就要到来了,很快就会有其他胡商络绎不绝地来到他们常乐县。

    这群胡商风尘仆仆地来到常乐县,城中百姓对他们的到来也都十分地欢迎,城里就有热乎的饭菜和干净的被褥。

    但是首先,他们得过了城门这一关。今年这些守门的差役里头好像换了很多新面孔,这让胡商们感到有些紧张。

    领头那年轻人二十出头的模样,面容甚是俊美,相对于这片地方上的百姓来说,实在是有些过分地斯文和俊秀。

    只见这年轻人沉着脸,仔细检查了他们这些人的通关文牒,又细细查问过一番,之后才把通关文牒还给他们,示意他们可以进城了。

    胡商们如释重负,一个个吆喝着,牵着骆驼从城门口鱼贯而入。

    他们并非是什么大商股,只不过是为了抵御沙漠中的强盗和狼群,临时组成的队伍而已,他们这群人里面,最大的一个商队也就三十多人,最小的队伍甚至不足十人,那已经不能称之为商队了,不过就是由几个至亲好友组成的小团体。

    “客人这是要吃饭吗?小店有现成的粟米粥,各式菜肴也都能做。”

    “客人,客人,你们要住店吗?”

    “哎哎,这边来这边来……”

    “……”

    常乐县这些店家,在前面几个月都已经尝到了甜头,这时候招呼起生意来也是格外的热情主动,一个个精神头都不错,面上带着笑,看起来格外亲切好相处。

    最后他们这一百多人就分成了三拨,分别进了三间铺子,这三间铺子离得也特别近,若是有个什么事,相互间招呼一声,其他人便能及时赶过来。

    “客人先喝些粟米粥吧?”

    “一人一碗端上来。”

    “哎。”

    “这是我们罗县令送的熏肉,客人吃吃看,凉拌菜可要一些?便宜好吃,十文钱一大盘。”

    “先来一盘。”

    “哎。”

    这些胡商在铺子里或坐或靠,有些人甚至不肯进屋,就在院子里守着自己的货物,偎在骆驼身上,端着粥碗喝几口热粥。

    街道上,不时又有成群结队的差役走过,这些人装荣整齐精神抖擞,一看就是一个纪律严明的队伍,再看看他们红润的面色和结实的身板,这座城里的官员显然没有亏待他们。

    “都说那罗三郎是个有钱的,果然不假。”一个胡商放下粥碗,抬起衣袖抹了抹自己面上的尘土,对身边的人说道。

    他们这些人之所以没在敦煌停留,宁愿多走一天的路,也要到常乐县来休息整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人大多听闻过离石罗三郎的名声,也相信像他那样的人物,应该是不会与自己这般小商贾为难。

    那敦煌城虽然热闹繁华,但是各方势力多了,难免也会滋生出一些乱象,像他们这样的小商贾,一个不小心若是栽在谁手上,今年这一趟,很可能就要白走了,若是遇着心狠手辣的,那就是不死也得脱层皮。

    “哒哒哒哒。”这时候,街道上又大摇大摆走过去一头毛驴。

    “这是谁家的驴,长得真不错。”一个胡商见了,忍不住称赞道。

    那店家的儿子这时候正在给院子里的骆驼喂水,听闻了这个话,抬头往院子外头瞅了瞅,接话道:

    “县令家的驴,也就前些日子忙春耕的时候见他骑过几回,平日里这头驴没啥事就自己四处转悠。”

    “不怕被人给捉了?”那胡人奇道。

    “那倒不能,就是被人给哄着出去驮了几日豆腐罢了。”店家儿子言道。

    他们城里一个破落户家里的小孩儿,从前整日就在城门口帮城里的酒肆客舍抢生意混饭吃,后来他们新县令整顿了,不许有人到城门口抢客人,于是他便没了营生。

    后来那厮见人卖豆腐挣了钱,他就总想干那个,哄着外地来的一个大个头帮他担了两回豆腐,后来城外开了水泥作坊,大个头上那儿干活去了。

    后来不知怎么的,那小子就把主意打到这头驴身上去了,罗县令也不管,就由着那小子赶着这头大毛驴往敦煌走了好几回,听闻这头驴就敦煌,出了城它就往敦煌走,你叫它去晋昌,那它不,晋昌哪有敦煌热闹。

    “你们县令不知道?”这城里的小孩胆儿也太肥了,主意都能打到县令家的驴子身上。

    “知道啊,咋不知道。”这骆驼还真能喝,转眼一桶水又没了,店家儿子抽抽鼻子,拎着水桶又上旁边大水缸打水去了。

    “那他不生气?”那胡人问。

    “不生气啊,说是小孩子闹着玩儿呢,只要那毛驴自己乐意就成。”他也想哄着五对帮他拉一拉板车呢,可惜人家对这活计显然是不感兴趣。

    就在他们说话的工夫,又有一队差役从街道上走过。

    胡人们对差役总是在街道上走来走去,还有刚才进城的时候也检查的相当严格这一点,都没有什么不满,相反,他们都觉得这样很安全。

    一个hé ping安稳的环境,必然需要有人去守卫,尤其是在这个各国边境时常会发生摩擦的年代,像这样的边境地带,土匪强盗往往也都比较多。

    乔俊林这个人心思缜密,做事也很认真,把这座城的安全交给他负责,罗用很放心,甚至比他自己亲自上阵还要更加放心几分。

    近来,随着往来于常乐县的商贾行人不断增加,乔俊林的工作量也增加了许多。

    除了巡城,他每日还要去跟进白酒酿造的进度,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他们现在已经基本能够制出白酒,只是口感还不够香醇,有些杂味,一时也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那几个酿酒的匠人,近来每日都在进行小批量酿造,试着去摸索经验,乔俊林一有空就总往那边跑。

    他这边两头跑地忙活着,罗用这几个月也不得闲,主要就是忙春耕。

    劝农课桑,是所有的地方官每年都要开展的工作,农户若是有什么困难,他也得帮着解决,一般就是跟那些地方上的地主富户们去协调。

    这些时日忙活下来,罗用鞋子都穿破了几双,嘴皮子都磨破了几层。

    今日难得空闲一些,腾出功夫整理整理内务,结果就给他整理出来一堆破袜子,那里头小半是他自己的,大半都是乔俊林的,乔俊林那小子穿鞋穿袜比他还费。

    于是这一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