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小和尚的白粥馆 >

第59章

小和尚的白粥馆-第59章

小说: 小和尚的白粥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道是不是天气的缘故,这些日子戒嗔明显感到周围的人中,有一种忧伤的情绪在蔓延,就连生性活泼开朗的戒尘小师弟,面对他最爱吃的馒头的时候都会毫无缘由地长长叹一口气。

对于这种现象,戒傲师弟给出了一个很专业的解释,大概是说,人体的某某腺体会分泌某某激素,这种激素一旦分泌得过多,就会让人产生忧郁感,而每逢季节转换的时候,这种激素分泌量便可能增大,所以忧郁的人自然就多了。

其实,当时戒傲师弟说的话比戒嗔所描述的要专业很多,只是那些太专业的名词,戒嗔也记不清楚,但是戒傲举了一个例子,说他曾经计算过戒尘小师弟吃馒头的时间,在过去差不多是木鱼敲七声就可以吃完一个馒头,可是最近他的速度就大为降低了,差不多要敲上十二三下才能吃完,这就是典型心情不好的表现。

戒傲师弟对戒尘师弟的判断,戒嗔只是将信将疑,但是戒嗔知道有位常来寺里的香客张施主最近确实心情不太好。

张施主是淼镇的居民,他的年纪和戒嗔、戒傲相仿,前几年大学毕业,张施主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了小镇上工作。

张施主微微有点胖,从外表上看,让人感觉很是憨厚实在。他的性格很开朗,平日里就是走起路来,也是那种兴冲冲的架势,而见到戒嗔和戒傲这些熟悉的人,就是一副张着嘴笑呵呵的样子,再配上他圆圆的脸形,总让人觉得很是喜庆。张施主的脾气也蛮好的,有时候戒痴和戒尘与他乱开玩笑,他也丝毫不生气。

戒嗔和张施主也算熟悉,总的来说张施主这人也没有什么太远大的志向,他喜欢小镇平凡安稳的生活。戒嗔很欣赏张施主的生活态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只能过这种小日子,如果欣然接受它,生活也会过得如意。

只是最近一段时间,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张施主的情绪好像有些低落。据戒傲师弟说,好像是近期张施主的工作和生活都出了小小的问题,虽然并不严重,但也影响到了他的情绪。

当然,性格外向的人心情不好的表现和内向的人不一样,张施主没有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掉眼泪,只是遇到熟悉点的人就开始怀念曾经的美好时光。

张施主讲了很多小时候的趣事,那只是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但张施主每次说起来都是一脸的向往。

张施主说,人长大了就真的没意思了,小的时候多单纯,只要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就可以,完全不用考虑什么买房、赚钱这些问题,可惜这样的岁月过去了,便不会再回来。

张施主的想法,戒嗔还是挺支持的。长大确实要付出代价,我们不停地在纯白的纸张上用笔画下成长的印迹,这种过程永远是不可逆转的,即便我们寻到了最好的橡皮,也不可能把白纸擦回原样。

只是同意观点归同意观点,但张施主的问题戒嗔也是解决不掉的,毕竟戒嗔也不是哈利·波特施主,不可能拿一根木鱼槌指着张施主大喊“唵嘛呢叭咪吽”,就让他穿越回少年时代。

张施主的这次诉苦行为挺持久的,有段时间,张施主只要见到稍微熟悉点的人,便开始不停地说、不停地说,最后连戒傲师弟这样善于聊天的人,见到张施主也会找个理由躲避了。只有戒嗔这样反应相对迟钝的人,才会每次都被抓住旁听。

这样的日子差不多持续了有一个月,不知道从哪一天起,张施主忽然不再提这些往事了。戒嗔一度以为张施主想买的房子跌价了,或者是他的投资赚钱了,所以他的心情变好了,便不再伤怀过去了。但是戒傲师弟说不是,师弟说,张施主的现状并没有什么改变,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

张施主的变化,让戒嗔纳闷了好久,但是戒嗔也不太敢问,万一张施主只是暂时忘了这个话题,戒嗔贸然去提,反而会勾起他的伤心事。这种行为和捡块石头扔马蜂窝没有太大的区别。

有一次张施主和戒嗔聊天的时候忽然说,前段时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小学时候的课堂。戒嗔笑着问,那一定是好梦吧?可张施主说不是,他说梦中的自己正在考试,可怕的是试卷上有很多的问题,但是他自己却一道题都看不懂,最后差不多是哭喊着醒了过来。

戒嗔被张施主的描述逗得大乐,可是张施主却说,后来他想了想,其实那个梦还是挺真实的,自己童年最怕的就是考试,而自己的老师还特别喜欢隔上几天便来个小测验什么的。那时候的张施主其实心里也不是完全快乐的,因为天天要为了考试发愁,而且功课也很繁重。

戒嗔忽然发现自己找到了张施主不再追忆美好生活、抱怨现实生活的真正原因。因为张施主忽然发现了,原来回忆中的美好生活其实也不完美。

戒嗔想:我们常常会向往失去的时光,觉得那是最美好不过的,可是如果有一天时光可以倒转,让我们回到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刻,或许我们会发现,那时的自己正在抱怨生活太苦、日子太难,就如同今天的我们一样。

身在酸甜苦辣小日子中的我们,从来都是这样忽视自己的快乐,用抱怨声把快乐挤到一边,直到完全抓不住了,才想到怀念。

第18个 儿童教育专家释戒傲

曾经有位施主问过戒嗔,向佛祖许愿会成功吗?对于这个问题,戒嗔觉得很难回答。虽然施主们觉得如果诚心拜佛,外加自己足够努力,愿望自然会实现,可事实上,如果许愿不切实际,那么即便烧再多的香、用再多的心思,一样很难达成心愿。

戒嗔生活的小镇,应该说教育的风气还不错,即便小地方的经济条件一般,但是有孩子的家庭多数会把子女的教育当作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

戒嗔见到对子女要求最严格的人,莫过于小镇上的俞施主和刘施主了。

说起来,俞施主和刘施主这两位施主的情况差别还是挺大的,工作、年龄、家庭背景等情况都不相同,两位唯一相似的地方,就是他们对子女严格的教育方式。而据戒嗔了解,他们两位的孩子都算非常优秀的,可是两位施主自己反而不太满意。

戒嗔记得有一次,俞施主唉声叹气地对戒嗔诉苦,说自己的孩子这次考试没有考好。俞施主伤心的样子,让戒嗔以为她的孩子不是考了班上的倒数第一就是考了倒数第二。可是后来俞施主的诉说很让戒嗔吃惊,原来俞施主所谓的成绩不好是指孩子没有考全班第一。

听到这样的结果,说实话,戒嗔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俞施主了。因为在戒嗔的心里,能考到班上的前十名,已经是难得的好成绩了,更何况俞施主的孩子是班上数一数二的尖子生。

不过俞施主自有一番道理,她说,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就像赛车一样,跑得慢的人就只能被前面车子扬起的灰尘弄得灰头土脸,想要呼吸新鲜的空气就要加快速度勇夺第一。

起初的时候,戒嗔觉得她是多虑了,总觉得日子如果这样过,是不是太过辛苦,可是后来戒嗔发现,原来不只是俞施主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镇上的刘施主也有类似的想法。

刘施主说,咱们小镇学校的条件其实挺差的,不可能和城市里的学校相比,若在这里都考不到第一名,那以后万一外出发展,定然要吃亏的。

听了两位施主的言论,戒嗔发现自己迷糊了,总觉得是不是自己住在山里太久,不知道世事的险恶,也不知道努力进取的重要性了。

俞施主和刘施主都是常来寺里的香客,他们对戒嗔的师弟戒傲兴趣最大,因为戒傲师弟自小便喜欢看书,懂得的乱七八糟的知识很多,他在施主中的名气很大,施主们公认戒傲师弟很有学问,而且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两位施主来寺里的时候,必然会拉着戒傲师弟探讨一下孩子的学习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戒傲师弟也挺用心的,他说自己虽然觉得两位施主的孩子争夺第一的目标有点高,但考虑到两位施主的孩子的底子都不错,也许稍作努力真的有可能拿到第一名。而且戒傲师弟还说,正好两位施主的问题雷同,花一样的精力可以促成两件事情也挺好。

戒傲师弟为此还特意去网络上查询了不少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然后特意针对两位施主的孩子提出了教学建议。

戒嗔看到戒傲师弟一本正经的样子,却直冒冷汗,因为戒傲师弟平时的花样太多,虽然确实解决过一些问题,但是也导致了相当多的问题向反方向发展。而以前呢,戒傲处理的多是一些小事,这也就算了,可这次事关两位施主的孩子,是属于终身大事万万不能出错。

等到戒傲师弟的教学计划出炉的时候,戒嗔特意跑去检查了一下,看完之后对戒傲师弟信心大增,因为戒傲师弟的计划中规中矩,几个创新的建议,也都不离谱。戒嗔甚至觉得,如果按照这种思路,说不定真的会有提升成绩的效果。

戒傲师弟的儿童教育计划交给两位施主几个月之后,据他反馈,两位小施主的成绩都有所提升,只是得第一却依然不是次次都能做到的,名次依然和从前差不多,有时第一,有时第二。

通过戒傲的描述,戒嗔基本肯定戒傲师弟的计划是失败了,毕竟如果是两位小施主有一个成功了,那么还可以解释成另一位小施主学习的方式有问题,可是现在两位小施主都没有完成目标,那只能说是戒傲师弟的学习计划有问题了。

戒嗔心想,看来隔行如隔山的说法是正确的,就像戒傲师弟一样,虽然花了那么多心思整理出了学习秘籍,但事实证明,戒傲师弟的学生的进步程度,并没有胜过正常读书的小朋友。

这事也让戒傲师弟郁闷了一段时间,毕竟花费了精力,却没有效果,自然有些不快。

这事再次被提起是因为小镇里学校的一位老师,他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戒傲师弟的教学计划的事情,所以便拜托戒傲师弟把文档提供给他做参考。

他找戒傲师弟要计划的时候,戒傲师弟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戒傲师弟觉得,既然是一份不太成熟的计划,还是不要提供的好,万一再误导了别人就不好了。可是老师说,其实问题并不是出在戒傲师弟身上,因为俞施主和刘施主的孩子其实是同班同学,也就是说,不管戒傲师弟的教学方法多么得当,都没可能同时完成两位施主的愿望,因为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

有时候戒嗔在想,其实我们世间的很多事情、很多愿望都是不切实际的。可能自幼开始,我们便接受过无数次的教导,要争取成功、要争夺冠军。而事实上,空洞的励志故事与心灵鸡汤替我们勾画出的不切实际的人生目标,远远比无知无识祸害更大。

所谓的成功永远都只是个案,“永夺第一”这个命题,只要放在两个人身上,便可以证明它只是一个伪命题。可是现实中,我们却有太多的人把它当成了人生信条,将它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绝大多数失败的人,只能仰望着站在顶峰的少数成功者哭泣。

或许人生的信念必须是完善的,我们不仅仅需要进取心,同样需要平和心。只能接受成功的人生是消极和危险的,坦然地接受失败,坦然地接受努力之后的一切结果,一样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第19个 见义勇为的郝施主

最近,淼镇来了一个“名人”,他就是刚到镇政府工作的郝施主。郝施主之所以有名,和他的一次见义勇为有关。

郝施主今年刚刚大学毕业,据了解他见义勇为事情经过的林施主说,这件事情就发生在郝施主来镇政府报到的前几天。那天,郝施主在街头溜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劫匪,劫匪抢了一位中年妇女的皮包,骑着摩托车准备逃跑。

林施主说,郝施主就是在这个时候和劫匪遇上的,那时候劫匪的摩托车刚刚启动,郝施主便抄起了路边绿化用的水管喷向劫匪,就是因为这样的干扰,劫匪从摩托车上掉了下来,被围观的群众制伏。

郝施主因此受到了关注,还接受了媒体的访问,虽然最终郝施主的事迹只是登在了一家影响力不大的报纸的不重要的版面上,而且篇幅也不大,但在淼镇这样偏远的小镇,还是引起了轰动。

告诉戒嗔事情经过的林施主,也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除了日常工作,他还要负责做一份政府的内部简报。这件事让林施主很开心,因为那一期的简报内容不再是一些陈词滥调,而是变得丰满起来。

林施主后来很得意地把他写的故事读给戒嗔和戒傲听,大体陈述了整件事情的经过,最后总结出郝施主的英勇行为是和单位的培养分不开的。

从戒嗔的角度来看,林施主的文章还是挺感人且充满激情的,只是戒傲师弟提出了一点质疑,他说,当时郝施主见义勇为的时候,好像还没有来单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