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彼得原理 >

第37章

彼得原理-第37章

小说: 彼得原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需要多方配合,如农夫需要种籽、饲料、肥料、除虫剂以及其他化学药品,以帮助作物
的种植与生长;卡车及火车载运农作物到达经销商之手。但是以往云雀的叫声已被隆重的机
械引擎声所取代,除草时各种油料排气淹没了原有的干草香。在城镇的肮脏仑库中,新鲜的
农作物被加工处理,最后运抵商店或超市供人们购买及消费。
    文明的道路,系由锡罐所铺设而成。
    ——哈伯德(Elbert Hubbard)

●建立再生系统
    今天,以系统的观点分析这些过程,显而易见的有许多现象未被察觉,像是在整个过程
中的产生之废料,就从没被解释或加以说明。泥土中的有机物可转化成可食用的植物、但亦
有些在过程中被抛弃或被经销者丢弃。有些部分如皮、叶、残余等变成家庭垃圾,这些垃圾
不是在城市的垃圾场中就是在下水道中,逐步流入益精湾中,这是一种单向的流动。,农地
上的有机物逐渐耗尽,而河流、海湾却满布氮及肮脏的废物。系统分析家可以断定整个自生
产到加工处理以及行销是种精密而有组织的流程,然而对于所产生的废弃物能够再利用、再
循环重生的简单道理,即视之为“无利可图”或“毫无价值”。因此,一个完备的系统应当
是在政府愿意支援及补助计划下建立,或是由产业界本身发现所谓的“废弃物”有利可图,
在如此的概念下,所有自生产到消费的流程系统,包含所产生的“废弃物”之再生利用,使
有机废料回归泥土,借以维持生态平衡,才能使整个流程达到零污染的境界。
    这种再生的概念,对长年以耕作为生的人们而言是理所当然,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过去
几千年以来,同样的土地被耕种却仍生生不息,原因即是有机养料能回归到泥上中。
    系统分析家指出,益精山谷由于腐植土的流失,使得撒人士中的化学肥料在渗人士中之
后流到河里,农民更因土中化学肥料不足而变本加厉地添加,于是河流的污染更加严重。另
外,生产化学肥料的普利葛拉特工厂座落于河流上游的益精湖岸,化学物质及废弃物流入益
精河,加上农业污染物质,使得沟渠到处涨漫着有毒的易燃性气体,甚至已有多次在河面上
起火而甚至毁坏河面上桥梁的纪录。船只航行在繁忙的水道中也会污染水面,大部分的龟类
因而死亡,河流更因此丧失了娱乐休闲的功能,而这河水正是益精市的水源。讽刺的是,当
这一切发生的同时,我们短视的市长却仍在为益精市的工业化,不遗余力地大力鼓吹。
    我们再检视这些农、工业,亦可发现另一问题,那就是杀虫剂的使用方式。以往我们均
小心谨慎地使用,然而现在杀虫剂也加入污染的行列,肆无忌惮的冲入河流及空气中,即使
杀虫剂能够发挥效用,但同时它也杀死了益虫及食肉动物,而这些正是害虫的天然敌人。借
着风力、毒剂四处飘送,毒害野生及家养的动物,甚至农民本身亦身受其害。毒剂亦借由雨
水的流失而渗入河水,流入海中,使得原本即因化学工厂排水污染的海湾更形恶化,鱼类大
量死亡一赖捕龟为食的海鸟亦因此遭殃,无法生蛋孵育;人类吃了有毒的鱼导致细胞毒素累
积,而婴儿亦喝进食用毒草的乳牛所产的牛奶等,怪象比比皆是。
    系统分析家须再审视这些农业残留物的问题,或能发现在整个流程中其数量是如此巨
大,虽然经销商在流程中因使用了瓦楞板而便利不少,却没留意它是否可以回收,这些纸板
最后全部堆积在益精市的垃圾场中。在市场中,消费者选购水果及蔬菜,然后用塑料袋加以
盛装,顾客在柜台结帐,又将这些塑料袋集合置入纸袋中,当消费者回家之后,这些纸袋、
塑料袋全部成了家庭垃圾。
    目前最令人忧心的是,整个系统从生产到行销,并没有所谓回馈于泥土的过程,其结果
往往是生产率提高了却又造成另上次灾祸的发生,每一时生命所依赖的土地,因环境恶化的
循环而每下愈况,污染愈形严重。
    若由盲者引导盲者,则两人皆跌入沟中。
    ——马太福音十五章 十四节(Matt.15:l4)

●系统渐进法
    欲解决这些摧毁力强大的科技文明效应,必须制定必要之法律以规范废弃物流入河中,
废气排入空气及食物含毒量之检测等。这虽属必要,但这也只是减缓环境恶化的时间罢了,
实质上并没有改变这种单向系统终将导致灾祸的宿命。
    与“非得即失”的研究法相比,系统渐进法的主要目的即是将系统中每一单位能合作和
谐,这不是什么新鲜或神奇的方法,新颖的是分析家在系统中技术发展的程度,尤其是处理
较具规模的难题更是如此。渐进法的本质即在使常识能够合乎逻辑地加以有效利用,虽然只
是普通常识,但整套方法亦须大量而精确的知识予以强化,也需要学术的严谨纪律,使知识
能有效应用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之上,即使是再杰出的专家,若没有正确的信息资料,往往
导致错误的结果,但其强调的是分析与决策,并且此二项是建立在完整、有序、符合逻辑及
精确的前提要求之下。借着系统渐进不断地应用,就可先纠正这类的错误并重获和谐。
    “彼德计划”便是基于系统活动力,应用在解决人类一些问题、“彼德计划”不在塑造
一个乌托邦的社会,而在尽力使生存在此星球上的人类及环境能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彼德计划”是一种具活力的过程,使个人及社会能朝更高品质之生活迈进,而非居更危险
的环境。
    我们究竟有无系统,这倒无庸置疑——我们会有系统,因发明系统是人类的天赋。重要
的是,我们是否允许系统中任一单位破坏我们原本具有的本能?或者是应用系统中之任一单
位,配合知识的研究而使我们生存得更好,具备更合乎自然和谐之能力。我们愿意提升科
技,但在此成就的背后,我们能漠视环境生态的需求吗?若我们能深刻体会上述议题,则人
类更伟大的世纪,即将很快地来临。
    逝者已矣,而未来正操之在我。
    ——罗伯逊(F·w·Robertson)
我深信井然有序胜于混乱无章;创造优于破坏;温和胜于暴力;宽容优于复仇。整体而
言。我亦深信知识胜于无知,而且人类的同情怜悯之心比意识形态更有价值……虽然科学日
益昌明,但人类自过去二千多年以来改变甚少,因此我们仍须不断地自过往的历史中去学
习,易言之,历史就是我们自己。
    ——克拉克(Kenh Clark)
    年轻时的我如同一般人一样,对益精市所面临的困境只有粗略的了解,然而却对解决的
方案有着浓厚的兴趣,随着年纪的增长,才逐渐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我试图博览群书来充实
自我,举凡水土保持、人口、社会学、犯罪学、城市规划及历史之领域,也都是多所涉猎。
    早自十七世纪初,移民来美之欧洲人居住在詹姆斯敦(Jamestown)开始,整整耗费了
近一世纪,才自大西洋岸拓垦到阿利根尼山,而后又花费一世纪才移民到密西西比河,近前
一世纪方才遍布全国,而无所谓的“边境”概念。我们的先民开垦荒地、建筑铁路、猎杀水
牛,与印地安人对抗,进而掠夺大自然的资源。在一九○○年以前,可以说征服了土著占领
土地,尽管如此,其“先锋”精神仍持续存在。
    跟随先民的步伐,睁只眼闭只眼,毋须费力思考。
    ——考珀(Willianm Cowper)
    本世纪的前七十五年,充满了贪婪,只为了追求利益而不考虑其他后果,人们已无法使
工作求生与自然维持一种平衡关系,从拓荒至今日的情况,可说是一连串失败的证明。
    在前世纪未到今世纪初的时期,益精市遭受自然破坏的例子比比皆是,克里尔伐木公司
不断破坏环境及森林,然而河流仍可提供娱乐休闲,常见一家老小在河岸或河内游泳、郊游
与垂钓。
    人们恣意破坏大自然,唯有肆意地掠夺方能快速致富,在一九七五年,益精山谷在这种
追求利润的风潮下。逐步被破坏而死气沉沉。
    没有金钱攻不破的堡垒。
    ——西赛罗(Cicero)
    污染恶梦何时休?
    与益精县一样,其他区域也是被黄褐色的大片烟雾所覆盖,污染源无时无刻、无所不在
地渗透每一个角落,而人们亦深陷其中却无法解脱。
    在日本,学童自工业城被载送离开到其创建区域去体会什么才是清静的空气;在意大利
米兰,政府因为冬雾,建议乘客们搭乘火车,而不要乘坐飞机,因为严重的空气污染使飞机
能见度降低无法着陆;在墨西哥的雄伟大道旁的花树,由于强烈污染而枯萎死去,须每两个
月更换一次花树。
    每年有四千万磅的狗粪堆在纽约街道。
    ——赫尔(Raymond Hull)
    在繁忙的洛杉矾大道上,植物无法健全生长,树木枯黄,使得经过的人们哭笑不得或是
视若无睹。加州最美丽的休闲山区,圣巴拿第诺国家森林区在二十五年内将成为沙漠,烟雾
正逐渐地摧毁其松木林。(Zei8。COm电子书。整*理*提*供)
    在伦敦,一妇人被噩梦惊醒,因为她梦到正窒息而喘不过气,而她的幼子因污染而引发
气喘。
    在德国有一四百零六年历史的小村庄,甚至可能是人类文明初始即有的小镇,却因空气
污染而被宣告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它是磷酸盐的主要产地,所排放的废气迫使居民必须
远离,而他们的住房亦被迫拆毁,于是小镇便消失了。
    我痛恨那极端乐天派的人,因为他们总是说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亚当斯(F。P。Adams)
    大西洋被污油、石化业所破坏,自西非到美东、加勒比海沿岸约八十五万平方英里的区
域,都有载运原油的船舶渗出油渍污染海面,从渔网上便可看到一块块泥泞不堪,如意大利
面酱般的污染源附着在网眼间。
    要我接受地球环境正在急速恶化的事实并不容易。当我在小学时,找学到“科技即是进
步”,美国是一个有效率、重效率的国家,这点我这深信不疑——唯有美国的科技方能启蒙
全世界。
    何谓忠诚?一致即是忠诚,仿效美国并接受美国。
    ——康马杰(Henry Steele mager)

国民生产总值的假象
    美国长久以来即以其经济成就自豪,而这项自豪现已被人攻洁,理由是美国因追求规模
与经济实力,却牺牲了生活的品质。从我们的环境与社会危机中,可以重新检视在我们一切
追求经济增长的背后,是付出何等的代价,尤其是我们一向以为规模宏大以促进国民生产总
值(GNP,GroossNation Prduct)增长的概念,以及追求量的增长是否正确,每一次的坠机
事件都会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于是,从统计数字来看,它是提高了生活水准,不论是更换飞
机的机型、调查失事的原因、拯救幸存者、埋葬遇难者,诸多种种,均提升了国民生产总
值;同样地,小如汽车车祸亦对生产总值的提升“功不可没”;烟草、香烟的制造生产,肺
癌患者的治疗以及棺木的制作亦“贡献非凡”。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代表诸多事物的产量,
一切为了增长及大量生产,不顾劳务的品质恶化或是环境破坏殆尽,总之为了产量增加,并
不需要考虑到这种病态后遗症正逐渐增多。
    当你抵达目的地才发现那儿是一无所有。
    ——施泰因(Gertrude Stein )
    国民生产总值不代表生活品质的指标,它不过是反映了营务的成本罢了,就像以红利去
支付诸多负面效应成本,如欠缺效率、延误、浪费、多余、衰退及短寿。每一场企业都试图
捉高售价,但员工罢工、会过时的产品及生产许多不必要或过时的武器,甚至每一战争都可
促成总值的增长,国家生产总值即是国家病征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并不代表爱、美、自然奇景、洁净空气、纯水、平和之心、隐私、安宁,
快乐或许多生活品质的特质,这些都是无法计算的。
    经济增长不仅非属心要,甚至具破坏坏力。
    ——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vn)
    面对些事实,我必须重新省视以往的价值观,就我记意、所及,才感到过去的价值观似
乎有所偏差。
    一个时代所确信不疑的事物,却往往成为下一代的难题。
    ——托尼(R。H。Tawney)
    我记得我的经济学老师凯伊教授曾经说过:“若动力及汽车之生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