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68章

罗辑思维-第68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径不是很精确,可美国人技术好,一下子就把这个数字端出来了。说实话,我们心里是很吃惊的,因为这个数字并不小,但是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在全世界排名非常靠后。所以大家就在想,我们的粮食会不会不安全呢?

    到了1995年,美国有一个环保主义者布朗,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很耸人听闻,叫“谁来养活中国?”。文章里说,中国土地这么少,水资源这么匮乏,万一崩溃了,中国人就要抢全世界人民的粮食吃,所以中国人的粮食安全危机就是全球的粮食安全危机。

    我那个时候还在北京读研究生,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发现中国的主流媒体都在愤怒地驳斥布朗,认为他在胡说,我们中国人能养活自己。但是这个观点还是戳到了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和官员的心里,引起了他们的反思:“是啊,我们能不能养活自己呢?”

    于是,1996年国家认真探测了一下土地面积。测完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剩下19亿亩的土地了,已经不是美国人说的21亿亩了!

    这说明什么?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大量的工业开发,我们的很多耕地已经变成了房地产等,这样下去还得了?现在是19亿亩,那么,18亿亩耕地就是条红线,再也不能损失耕地了,我们一定要为子孙后代留足能让他们吃饱饭的良田。

    当然,18亿亩红线这个词是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才提出来的,因为当时人们觉得形势特别严峻,城市里的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所以严防死守这条红线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国土资源部门主要干的就是这件事。

    今天,我们站在2016年,看看又过去了10年,这件事情还有没有必要性。现在我们就把“18亿亩土地红线”当作一只麻雀来解剖一下,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中国经济制度中会出现这样的局部,像弹簧一样紧紧地压在那儿,而没有释放出经济上的动能。

    首先,18亿亩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国家探测了出全国的耕地面积是19亿亩,就在下面画了一道线,得出18亿亩这个数字。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算法,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时候,中国政府普遍预测将来中国大陆人口的峰值会达到15亿到16亿。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一个人平均一年消耗500公斤粮食的话,这就是8000亿公斤的需求。而那个时候中国粮食产出量一直稳定在5000亿公斤左右。换句话说,一旦人口达到那个数字,我们的粮食缺口是2000多亿公斤。就算将来我们的亩产还有增加,那也一定要保持18亿亩耕地的底线,才能够养活16亿人。

    但是,现在我们站在2016年再回头去看,会发现好多账都算错了。

    首先,对人口的预测出错了。根据现在的预测,中国大陆人口的峰值可能不会超过14亿,我看到最悲观的一个判断是,50年之后,中国内地的人口将会跌到10亿以下。既然我们这片土地没有必要养活16亿人,为什么还要留这么多耕地呢?现在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就是觉得中国人口不能维持一个极低的增长率,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口。这个观念正在转化。

    其次,我们把耕地总数量判断错了。当时觉得只剩19亿亩了,可是看看2015年公布的数据,我们现在拥有多少耕地?20亿亩以上。怎么凭空多出来这么多耕地?很简单,2006年中国取消了农业税,于是土地瞒报这种事情就没有了。过去我们认为18亿亩是通过层层口径统计上来的,数据比较准确。可是,那时每一亩土地都是要交税的,于是上下级之间互相打个埋伏,就少报了。所以这笔账从根儿上就算错了。

    再次,是哪笔账算错了呢?粮食增产到底靠什么?是靠土地面积吗?稍微有一点知识的人,一看美国农业就全明白了,真正靠的是技术,是资本对技术、土地、劳力的整合。美国的耕地当然比中国多很多,现在可开发的耕地是28亿亩。他们有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所以有大量可耕地,现在很多土地都撂荒了。

    但是美国出产了多少粮食呢?全世界10%的小麦、40%的玉米,都出产于美国,你能想象吗?美国还生产大米呢,美国的大米产量只占全球的1%。但是,请注意另外一个数字,美国大米的出口量占全球大米出口量的10%,养活了很多外国人。

    我们再来看美国的人口结构,美国只有1%的农业人口。简单地说,1个美国农业人口要养活98个美国人,还要养活34个外国人。同样是这一小片土地,虽然美国土地的总规模很大,它的出产效率也是极高的。美国农业那真叫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都是高技术的运作,所以农田的产量大幅度地提升。结论就是,单单保护耕地面积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让资本、技术进入农田,才能够产出更多的粮食。你看,这笔账是不是也算错了?

    最后,还有一笔账算错了,就是关于粮食危机的估计。前些年我看过媒体公布的一个关于中国粮食自足率的排行榜,排在末尾的是上海,只有10%。也许有人会觉得上海人民很可怜,可我的感觉正好相反,上海怎么能有10%的粮食自足率呢?这个数字不应该是0吗?上海的土地是多么值钱啊,就算是留下一部分耕地,也应该种植经济作物,比如水果、蔬菜,或者养殖鱼虾才对嘛。粮食缺口怎么解决呢?上海有的是钱,从产粮大省买就好了。从这个排行榜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规律: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它的粮食自足率就越低。

    如果把这个规律放到国家层面,不也适用吗?像我们中国,要追逐经济的长足发展,难道不应该尽可能地进口粮食吗?对这个看法,很多人持反对意见,认为欧洲在追逐粮食自足,日本也在追逐这个结果,美国更是粮食出口大国,作为大国,粮食安全非常重要。

    可是我们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粮食很可能酿成重大危机,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粮食安全的底座应该放在哪儿?难道是放在我们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国土上吗?当然应该放在全球的协作架构当中了。

    产权逐步落实的总趋势不会变

    在20世纪90年代做出那种判断还可以理解,那个时候我们国力很弱,还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所以我们带有一种弱者心态,怕那些强者围堵我们,不给我们进口粮食。但是2016年的中国是什么经济状况?从总量上说已是全球老二,在不远的未来,没准儿还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gdp老大。作为老大,再这么思考问题,那就不对了。

    我们的粮食安全一定要建立在全球协作的基础上。现在不光是中国,全球好多发达国家都在一些第三世界的不发达国家租种大量的土地,来确保自己的粮食安全。越是像中国这种人口庞大、有潜在粮食危机的国家,就越应该这么干。用一个不太好听的词形容,叫“驯化”——驯化你的协作伙伴的经济结构,把它捆绑在你的经济体系当中,让它去承担你的粮食安全问题。

    有人可能会问:“美国人要是围堵我们,不卖粮食给我们,我们中国人不就饿死了吗?这些小兄弟万一都让美国人拉走了呢?”

    你想过美国人拿什么拉走他们吗?一定是经济上的利益。我们现在已不是穷国,一个在gdp上已经立得住的大国,如果美国人给人家利益,我们就没钱给吗?

    假设中国人有的是钱,美国人就是不卖粮食给我们,那么不仅其他小国做不到,连美国的农场主可能都做不到。你只要有钱买,那些生意人定会把粮食弄到中国来卖。所以,粮食安全一定要架构在全球的协作体系上。

    假设中国会断绝和外界的一切经济联络,那别说粮食了,整个国家经济都崩溃了,就不只是粮食危机的问题了。

    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今天,我们必须完成从弱国到强国这种心态上的切换。我打一个比方,比如说罗辑思维还是一个小公司的时候,我们想做什么事就自己做了,即使要到外面找人做,也是尽可能占人家的便宜,一看这个服务是免费的,我们就占点儿便宜。可是一旦变成一个中型公司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问题了。

    今天,面对市场上那些企业协作软件的服务,一类是免费的,一类是收费的,你说我们会用哪类?当然用收费的了,甚至用收费比较贵的服务。为什么?不是我不想省下这笔钱,是收费的公司它才能存活下来。既然它已经跟我们形成了协作伙伴的关系,我们就要多给它利益,让它能单独地成长,然后去帮我们做一些我们自己做不了或者不愿意做的事情,架设一个更稳固的分工协作体系。越大的公司就越会具有这样的心态——我要去滋养我的环境,而不是保护我家里的哪个体系是完整的。所以中国的经济成长一定是建立在全球化的协作体系下的,想关起门来搞任何安全举措,都是不可能的。

    一旦你理解了这个逻辑就会知道,我们现在看待粮食问题的很多尺度实在是太狭窄了。比如说前两年北京有一家公司在海淀区占用了一片耕地,建了一座楼,根据现有的政策得“占补平衡”,就是你占了一片耕地,必须得补出一片面积相同的耕地。这片地补在哪儿了呢?补在延庆的山沟里。于是就有专家跳出来反对,说延庆那个地方天寒地冻的,一年作物只能熟一季,而海淀区能熟两季,所以吃了大亏。

    他站在粮食产量这个尺度上看问题是对的,但是站在整个北京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这笔账就错了。海淀区是什么地方?寸土寸金的地儿,建一座楼产生的财富总量,是种粮食能补得回来的吗?你既然拥有了更多的钱,拿去买粮食不就完了嘛!

    再比如说,前两年北京要在顺义发展汽车行业,很多粮食专家就提出,顺义是北京的粮仓,怎么能够建工厂呢?造汽车的工厂,在土地上产生的效益是种粮食能补得回来的吗?懂一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可是我们在当下的中国,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怪现象,一个居民小区已经拔地而起,可是周边还是耕地,还是菜园子。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土地配额,政府不能把周边的耕地转化成商品房建设用地。周边的农民明知道自己这片地很值钱,但就是不能把它兑现为经济收入。你放心,过不了多少年,中国政府一定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把这个强行的政策阻隔给撤掉,然后经济不就发展了嘛!

    你可能会问,罗胖你怎么这么有信心?这些大政策你三句话两句话就能把它们撤了?不是我有本事,我一呼吁中央就改政策,是这件事情它是水到渠成的。一旦认知水平改变了,决策就一定会发生变化。就像18亿亩耕地红线,如果站在20世纪90年代的认知水平上,我们做出这样的决策就是对的。可是到了今天,认知已经出现了变化,所以政府的政策也会出现相应的调整。

    其实,我不是想说什么耕地问题,我是想说中国经济发展真正的动因在哪儿。原来持续发展的产权逐步落实的总趋势会不会变?不会变,因为很多问题原来想是错的,现在想就是对的。随着我们生存环境的变迁,全民认知水平的提高,政府的很多政策一定会发生调整,只要产权逐步落实,就一定会推动经济发展,这个经济学上的规律不变,那么中国经济产权逐步落实的总趋势就不会逆转。

    市场交易会越来越自由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趋势——市场交易逐步自由。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市场交易会不会变得越来越自由呢?在此我也表达一个乐观的预期。

    当然有人会反对,说中国政府很多部门为了部门利益,会扼制经济自由。

    这个现象当然有。但是你看过去30多年的总趋势,为什么总是趋向于越来越自由呢?站在2016年的节点上,我们会发现中国正在等待一个新的东西,叫“消费升级”。也就是说短缺经济、匮乏经济的时代算是全面过去了,老百姓兜里的钱越来越多,经济的总体结构会发生一次升级,这会发生什么?从产业分析上来讲,一定是经济等待开发新边疆。

    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过去的经济都是满足确定的需求。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这些基本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企业只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生产、对应市场的需求就可以了。可是消费升级之后出现的最大变形是什么?是老百姓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不信可以回去问你爹妈,他们今年的生日礼物想要啥?老爷子、老太太一定会说:“哎呀,我什么都有,什么也不要。”你看,这个场景很普遍吧,说明老百姓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