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57章

罗辑思维-第57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少?用今天载重量3吨的卡车来装,要100多辆卡车才能装完。

    张集馨听说这件事后,说我不能接任。中间署理的官员就劝他还是接了吧,方用仪之所以掺4000石,既不掺5000石,也不掺3000石,算好的了。署理的官员说,我给你算一笔账,第一,方用仪现在已经回老家了,你现在一封文书告上去,上面把他召回来,让他补亏空,总要几个月。这几个月如果你上任了,收点儿“陋规”,这点儿亏空早就捞回来了,何必呢?而且在官场里你会被认为不通情理,再加上这个名誉损失,你赔大了呀。所以我建议你现在就办交接。

    张集馨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所以,多贪是不行的,你只能在大家都认可的市场价格中去贪。

    看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了,在这样一个官场体系当中,不是谁道德高洁就能摆脱这个规律,这是一张网,所有人都在网中央。谁自命清高,那请退出市场,去当你的正人君子,愿意跟我们沆瀣一气、接受这些潜规则的,请到网中来,继续建设我们的仕途之路。

    官僚系统自查有用吗?no!

第56章 现代化的本质(4)() 
可是谁会不爽呢?最不爽的当然是黎民百姓,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因为对皇帝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们凭什么要分一杯羹?所以历代反腐积极性最高的就是皇帝。可是,皇帝也在网中央,他有什么办法来对付这张网呢?我们不妨一条一条地替皇帝来推算一下,看看他的办法能不能奏效。

    第一个办法,就是依靠官僚系统自己的自查自纠效应。

    我们现在反腐不也是用这招吗?让各部门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自查自纠。有用吗?没有什么用。很多人说这叫官官相护,也不尽然,官大一级压死人,凭什么要护别人呢?但是对于每一层官僚来说,最大的政治利益不是清查了多少弊案,而是在他的治理下一切安稳,什么事都不发生。官员最害怕的就是不确定性事件,所以会衍生出一整套办法,来对付这个自查自纠系统。

    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张集馨讲了一个故事。山西介休县有个县官不讲规矩,四处说钦差大臣吃拿卡要,藩台收了他的礼等,一通乱捅。这件事虽然后来被平复了,但是给巡抚大人敲响了警钟。巡抚大人一想,山西官场怎么会出这样不讲规矩的人呢?这不是让同僚笑话嘛!所以把这件事平复之后,巡抚大人说要整饬吏治,就让山西所有县官以上的官员自己写清楚,都给谁送了礼,又收了谁的礼。底下官员只好一个一个写下来,交到巡抚衙门备案。

    巡抚大人拿着这一沓纸条,放心了,以后谁再捅出这种事,我先问他为什么翻供。你看,多么高超的官场技巧!他不是没有查,查了,但是结果跟没查一样。

    这种事我在生活中也遇到过,我有一个朋友,是某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制片人。他说,他知道底下有些记者在查案子的时候吃了原告吃被告,可是作为制片人,他能怎么办呢?

    首先,他没有能力管这件事情,因为收钱往往都是秘密进行的。其次,他查清楚了又不落忍,愿意要这种钱的,通常都是收入不高的小记者,他也能理解,他怕的就是他们给自己惹事。

    后来他想了一个招,为栏目组买了一台录音电话,还专门派了一个人看着。所有记者一旦采访回来,这个人就会问他们,采访了谁,把名片交出来。然后按照名片,拿着录音电话挨个儿打电话问对方,记者到他们那儿采访有没有要钱,有没有吃拿卡要,采访态度怎么样。试想,对方即使送了钱,还指望记者给他办事呢,自然不会说。就这样,所有事情都用录音电话记录在案,朋友完美地推卸了责任。

    所以,用官僚系统解决官僚系统的腐败问题,就是一句笑话。

    监察系统有用吗?no!

    皇上能想到的第二招是什么呢?就是监察系统。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当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创新,就是御史台制度。这套系统和官场是独立存在的,任用一些低层级的官员来行使上书言事之权,监察整个官僚系统。

    有效吗?用大脚趾头想也知道无效。因为御史老爷也是京官,京官就要收地方官的炭敬、冰敬、别敬、节敬,他早就在网中央了。皇帝派御史去查案的时候,且不说御史到查案现场会被收买,他可能早就被地方这种盘根错节的网络收买了。

    所以中国古代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皇帝不放心地方官,就派一个监察御史巡回视察工作,但是监察完了之后,御史就会变成地方官。明清的巡抚听着像地方官,实际上就是一个检查制度,属于监察系统,但是最后也不得不当了地方官,跟原来的官僚系统合而为一。这是从秦汉一直到明清,政治体制演变的一个大趋势。

    那官场中就没有海瑞这样的人吗?突然有一天良心发现,实在受不了乌烟瘴气,就来检举。有没有这样的现象?有。

    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台的时候,才十七八岁,非常年轻,血气方刚,而且他是真想励精图治,把国家改好。所以他上台之后说,我们大明王朝现在被折腾到了这个份上,这个国家要想治得好,你们文武百官就要激发天良。“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他的执政方针就是这10个字。

    结果有一个六品小官,户科给事中韩一良,就给皇帝上了一道折子,说哪有当官不爱钱的呢?关键是不要太过分。所以皇帝你要改一改这个口号,文官都是要钱的,俸禄这么低,没有钱怎么混得下去呢?我这个人非常廉洁,极少与人来往,但是前不久还有人给我送了500两银子呢。

    看完这封奏折,崇祯皇帝高兴得鼻涕泡都出来了,终于逮着一个忠臣了!第二天,文武百官在朝堂上聚会,崇祯皇帝说,户科给事中韩一良,你出列,把你自己的奏折念一遍给大家听,我要给百官树立一个典范。韩一良哆哆嗦嗦把这封奏折念完了,崇祯皇帝说,大家看看,我大明王朝还是有这样忠君爱国的臣子的!没想到吏部尚书在旁边说,他不是说有人送了他500两银子吗?我们就从这个地方打开一个突破口,来查一查贪污腐败,请韩一良先生告诉我们,谁送了你这500两银子?

    韩一良万万没想到,最后一个回旋球打到了自己的嘴巴上。他说,我不能说,我若把这个人给供出来,太不地道。崇祯皇帝说,你说得有道理,确实不能当这种不地道的人。那么你密奏给我好不好?这可把韩一良给愁坏了,回家写了多少封奏折,都是语焉不详。过了一阵子,皇帝再逼他说出这个人,韩一良干脆改口说压根儿没有人送,他只是风闻有人要送,所以随口就说出来了。

    这弄得崇祯皇帝很没有面子,皇帝原来准备树一个正面典型的,甚至准备封他做佥都御使,就是御史台的副长官。韩一良想了想,还是打死不说。最后,这个韩一良被崇祯皇帝罢了官。

    为什么他宁愿被罢官,政治前途都不要了,也不说肯说出送礼的人呢?因为一说出来,就不是得罪一个人的问题了,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他是在违反整个网络的规矩,他会成为这个系统里面最不讲道义、最不懂规矩的一个人。就算他当上了那个副部级的佥都御使又如何?整个官场都会与他为敌,到最后死都不知道自己会葬在哪里。如果不说,不过也就是革职。所以韩一良打了打算盘,想想还是不说划算。

    所有有良心的官员都是这样,他敢于自己站出来承担后果,也敢于把敌人指认出来,可是你让他去触犯整个官场的系统,给他100个胆子他都不敢。

    君臣一起来分赃

    既然监察系统不管用,自查自纠不管用,指望能人异士也不管用,皇帝还有一招。你们不是要贪污吗?你们贪污得到的钱,给我也来分一分吧。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皇帝这种事干得最多,一个是明代的万历皇帝,还有一个就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的生活非常精致,凡事都很讲究,再加上他的文学造诣很高,特别喜欢臣子向他表达像小狗对主人那样拳拳的忠爱之情。

    他晚年有个毛病,特别爱让臣子进贡。乾隆皇帝一生六下江南,沿途每走到一个地方,地方官就会敬献一些家传的宝贝,这可不是用俸禄买的,也不是贪污腐败得来的。皇帝一看,这是忠君爱国的表现啊,就收下了。几次南巡之后,乾隆皇帝就落下了这一毛病,特别喜欢臣子给他送东西。其实,当皇帝的有几个心里不明白?但是他也缺钱用啊,平日里随手赏个人,给皇太后办个寿,都需要钱。那怎么办呢?你们天天在外面捞,我心里清楚,你们心里也清楚,捞的都是我们家的,那是不是应该割一块出来给我?

    我们发现,皇帝在这个时候陷入了一个逻辑误区。他老觉得,他跟官僚系统是对立的,他从贪官们的既得利益的存量中切一块出来,这个天平就会往公平这边稍微倾斜一点,殊不知,他这个行为反而引发了更大规模的贪腐。

    乾隆朝最著名的贪官就是李侍尧,李侍尧的官当得非常大,当过军机大臣、云贵总督,还因出征台湾有功,入列“紫光阁平台湾二十功臣”,这些都不细说了。总之,他是乾隆皇帝的宠臣,而且这个人最是“优于办贡”。所谓“办贡”,就是替皇上办理进贡事宜。他在给皇上办贡品这一点上,真是尽心尽力,贡品的单子一列就是好几页。

    可是面对各地官员以及各藩属国的上贡,皇上也不能什么都收,当时有个规矩叫“进九回三”。李侍尧是怎么贪污的呢?就用这个规矩贪污。给皇帝办贡,总不能我一个人表现啊,兄弟们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吧,于是全部都给分摊掉了。他挣的是什么钱呢?就是皇帝退回来那三样。

    后来李侍尧把乾隆皇帝得罪了,抄家的时候,满屋子的金银财宝,一点数全是当初退回去的贡品。所以李侍尧其实就是在办贡的过程中,利用“进九回三”这个差额,得到了大量的利润。

    官僚制度有一个特征,就是顶层信息有放大作用。皇帝贪一点点,可能是1万两银子;总督大人向下勒索的时候,可能就变成了10万两。这10万两又是怎么来的呢?那些衙役、胥吏们从民间搜刮的时候,可就不是10万两的问题了,他们至少会搜刮100万两。

    在皇帝眼里看来,你们贪了那么多,我只拿了一块。而实际运行的效果是什么样呢?皇帝想拿一块的这个举动会对官僚系统的放大器起推动作用,在民间造成洗劫性的搜刮。所以皇帝这种反贪的做法——跟官僚系统分贪污的利润,最后又变成了官员们贪污的理由。

    这件事情运行下去就更可笑了,比如说在乾隆后期,和懔艘幌钐觳诺闹贫龋小耙樽镆薄J裁匆馑寄兀烤褪枪僭狈噶朔ǎ瞬唤抵啊⒉槐豢惩罚坏愣涂梢园颜馐潞チ恕5胤焦俣啻厦靼。豢淳兔靼渍馐腔实鄣男〗鹂獾囊还射镐赶噶鳎月砩暇陀腥丝夹卸恕

    河南巡抚毕沅就立马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说皇帝让我搜捕大盗,但是我到现在还没有搜着,我自罚三万两银子。这封奏折一递上去,乾隆皇帝非常高兴,觉得小毕真聪明。于是各个地方的官员都蜂拥而来,要求自罚。最荒唐的是毕沅后面的一任河南巡抚,我看了他的故事真是笑喷了。

    他说一天晚上我在家里写奏折,但是不小心把香灰弄到奏折上了,我就惶惶不可终日,觉得自己怎么能对皇帝这么不好呢?我罚银三万,行不行?皇帝一看,这个错误实在是太小了,这样吧,宽免两万,罚一万算了。你看,君臣之间通过这一万两银子的眉来眼去,爱意油然而生。原来你是这么忠君爱国,这么懂我的暗示。

    其实,当皇帝想要分润官僚系统这笔不义之财的时候,他也成了一个共谋者,也被卷进了我们前面描述的那个大网之中。

    最可笑的一件事是,乾隆皇帝曾经因为甘肃的冒赈案,杀了王亶望。王亶望这个人原来也是“优于办贡”的,给皇帝送了很多东西。有一回正好送了九样东西,乾隆皇帝这一看,个个都好,但是有“进九回三”之例,没办法,想了半天,忍痛割爱,回了三样玉器。但是很快就后悔了,心心念念着总想什么时候再弄回来。

    结果王亶望出事了,要处斩、要抄家。乾隆皇帝一看,正好到他们家把东西全部弄回来。过了几个月之后,几十辆大车浩浩荡荡运到紫禁城,皇帝让人全部弄到内务府里,亲自开箱验货。可是箱子一打开,发现根本找不到那几样东西,只是一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