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48章

罗辑思维-第48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国债都发行不出去。但民间经济非常发达,当时的中央银行完全私有,99。9%的股份都是民间股本,与汉初非常相似。

    汉初的时候,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面列了一个“福布斯排行榜”,里面有21个大富豪,前4个都是钢铁大王。民国初年也是这样,比如说荣家垄断了面粉业、棉布业,张謇在纺织业做得非常好,刘鸿生是火柴业,交通运输业则是卢作孚,各种大王涌现,陈光甫、张公权这些人在银行业也是声名卓著,民间资本非常活跃。

    可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全国表面上统一了,可他使了几招来收,国民党整个意识形态也是偏向收的。先是把银行收归国有,利用各种经济危机把私营企业搞到国家手里,变成我们一直在批判的官僚资本主义;然后把商人的自治组织——上海总商会解散掉,成立官办的组织,让商人都到政府这儿来报到。再然后,整顿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等等。

    从1927年到1935年,蒋介石上台之后三拳两脚就把国家经济全部搞到了自己手里。当然,这里面有抗战的因素,但结果导致继续国富民穷,老百姓只好抛弃这个政权。短短38年之间,就把这个逻辑演了一遍。中国老百姓这几千年,好像完全离不开这个像迷魂阵、鬼打墙一般的内在的逻辑缺陷。

    让我们回到公元前81年,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死了6年,桑弘羊在朝堂之上组织了一场辩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盐铁论”。很多地方上来的儒生指责他,说这40多年来,盐铁专营制度搞得国穷民贫,有三大害处:第一,国营企业与民争利,民不聊生;第二,国营企业产品质量太差;第三,国营企业导致权贵横行。

    桑弘羊那时候已经70多岁了,对答如流,一条一条地反驳。最有力的是桑弘羊最后的发言——你们说我这套制度不好,那我问你们三个问题:第一,如果不这么干,请问战争的军费从何支出?第二,如果不这么干,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从哪里来?第三,如果不这么干,地方割据如何避免?你们告诉我一个建设性的、替代性的方案。儒生们哑口无言。

    在吴晓波老师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把这一段提问称之为“桑弘羊之问”。如果桑弘羊这三个问题还得不到解答,那么中国经济不管总量有多大,有多么现代化,其实都没有走出左冲右突也不得突围的河床。

    中国历史始终逃不开的死循环

    中国历史中的这个死循环,这个闭环逻辑,在当代中国你以为不存在吗?不,我们也能找到它的影子。

    话说30多年前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怎么办?放啊,当时的话叫放权让利、分灶吃饭,激发各地的活力,先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再说。

    十几年过后,农民吃饱饭了,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贫穷的帽子也摘掉了,国家开始蒸蒸日上了。到了1992年,新问题出现了,并不是说中央遭到了地方的挑战,但是这种苗头已经开始出现了。

    1992年全国的财政收入是3500亿,中央只拿到1000亿,剩余的2500亿都归地方所有。分配还特别不均匀,当时共和国的长子,还没有启动改革的上海,一年上交国家的财政有120亿;而广东经济已经那么好了,只需要交10亿。所以当时有人戏言中央财政是“讨饭财政”,每年开两会的时候,总理都得到各个代表团去慰问,让他们多交点儿。当时的财政部部长刘仲藜回忆说,那时中央机关已经到了不借钱连工资都发不出去的程度了。

    接下来怎么办?只好收。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著名的经济强人,前任总理朱镕基先生。通过“分税制”的改革,他把税务部门一劈两半,一半叫国税,一半叫地税,把相对好收的、资源丰厚的税源放到国税里,把一些不太好收的放到地税里。这次改革是1993年启动的,到1994年底的时候,一算账,中央财政当年增长了200%,原本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2%,如今上升到了56%,所以解决了弱干强枝的问题。

    可是1994年之后,地方财政也发不出钱,很多乡村教师发不出工资,怎么办呢?中央开了一个口子,搞“土地财政”,就是地方政府可以经营城市,可以卖地,可以搞房地产。现在房价的飞涨正是植根于此。

    所以,你不理解几千年来的这个闭环逻辑,就没法理解现在这个状态是怎么来的,国营企业是怎么“垂死病中惊坐起”的。一切的前提都是,只要你想维持中央集权统一的、安定的局面,就走不出这个逻辑。

    你可能会说,干吗要统一呢?民国的时候就有文人提出“联省自治”,中华大地像美国那样,每个省都来自治,这多好?我敢铁口直断,在可见的未来,中国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有权威的中央政府,等待中国人民的一定是一场灾难。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地方自治,也不是没有好事,比如说残唐五代时期南方的藩镇割据,当时的地方经济发展得很好,老百姓也安居乐业。但紧接着,就发生了五代的互相残杀。

    民国时也搞过地方联省自治,广西就是那时的模范省;阎锡山在山西搞得也很好,但是结果呢?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向心力,迟早会把这个局部的繁荣、富庶和安定,卷入到一个大乱流当中。

    如果统一是前提的话,那换句话说,我们至今也没有走出历史的闭环逻辑。

    中国要面对的也许是一扇窄门

    在这本书的最后,吴晓波老师提出了一个结论,他说这可能是一个保守的结论。

    他说:“中国式改革在可见的未来,是一个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制和中央集权体制之间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

    这段话的每个词都很重要,“在可见的未来”,太久了咱们说不清,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命历程当中可以看到;“以自由市场为导向”,这个大政方针已定;但是底线和前提是“维持统一和坚定、强大的中央政府”;然后平衡点很重要,在“民主法制和中央集权之间找平衡点”。

    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词,“非西方式改革”。中国这头大象冲进了全世界体系这个瓷器店中,没有任何条条框框能够框定它的未来,这就是中国人要面对的局面。传统的风险我们今天仍然在面对,现代化的机会我们也正在接纳。

    关于中国的未来,有很多极左和极右的说法,我们不去理会,它们只是配饰。但是对中国的未来,有两派观点。

    一派是历史学家唐德刚老先生提出来的,老先生认为,中国历朝历代的体制大概分三种,第一种叫封建,第二种叫帝制,第三种叫作民制。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型用了300年,从商鞅变法一直到汉昭帝时期。第二段,从帝制到民制需要多少年?说白了,就是中国全盘西化需要多少年?老先生说,大概要200年,就是从1840年到2040年。他说这一段叫历史三峡,是剧烈的动荡期。到2040年前后,中国如果运气好就冲过去了,从此变成自由、民主、富强、法制的国家。

    这派说法充满了诗人般的浪漫主义的气质,其实也没什么依据,凭什么上一次转型用了300年,这次一定要用200年?它的前提是,中国一定会变成跟现在世界主流国家一模一样的国家,至少基本的内核是一样的。

    另外一派是费正清老先生提出来的,费正清是美国学者中到现在为止研究中国成就最高的。他曾经在中国各地行走了十几年,对这个国家的了解非常深。1948年他写了一本书,叫美国与中国,他在这本书里讲了一句话,也是吴晓波老师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费正清说:“中国可能做出的选择,中国一切历史事件可能流经的渠道,也许是一条比我们可以轻易想象的更窄的路。”

    中国人面对的一定不是一条宽广的大门,我们必须自己去探索一条通向一扇窄门的道路。

    也许费正清是对的。

    03是非功过说泡沫

    经济不能没有泡沫——从荷兰“郁金香泡沫”说起

    “经济泡沫”这个词大家都很熟,它指的是人们追逐某一个商品或者投机机会,导致它的价格虚高;而这种价格又和它真实的价值完全背离,这个泡沫破灭之后,导致经济受到巨大损失,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经济泡沫。

    很多年前,我听一个经济学家讲过一句话,他说经济不能没有泡沫,经济有点儿像啤酒,没有泡沫反而不好。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理解。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琢磨泡沫这个概念,那么泡沫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发生的机理是什么?它产生的后果又是什么?

    我今天就回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而且很有名的经济泡沫,就是发生在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泡沫说起。

第48章 看不懂的中国经济(5)() 
1637年是个什么年头?搁中国来说就是崇祯十年,这个时候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张献忠起义就发生在这一年。从全球范围来看,当时中西两种文明可以说是此消彼长,中国渐渐地衰弱了,西方正在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大国崛起。

    整个17世纪,西方社会最强的是哪个国家?就是荷兰。当时仅仅一个东印度公司,贸易量一度就占到了全球贸易量的一半。而且,荷兰人在17世纪侵占了中国的台湾,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从荷兰人手里收复的。可见,它的足迹、它的商船已经遍及当时已经开发的文明地区的所有角落。所以荷兰有一个名字,叫“海上马车夫”。

    荷兰人的故事我们先搁一边,我们来看看郁金香泡沫是怎么回事。

    讲一个简单的例子,1637年1月,有一种郁金香的球茎只能卖到20多个荷兰盾,但是到了2月,已经被炒高到了1000多个荷兰盾,比现在我们看到的任何一次大牛市的股价的涨幅都要高得多。当时最名贵的一种郁金香的球茎的价格已经达到了5000,甚至是6000荷兰盾。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一个富有的荷兰商人投资一船货,运到远洋去贸易,大概也只需要一万到两万荷兰盾,换句话讲,几乎是用半船货来换一朵花的球茎。可见这个价格已经疯狂到了什么程度!

    这个故事的后半段是什么呢?当然就是泡沫破灭。到2月的时候,价格开始狂跌,一下子跌去了近乎99%,很多花的球茎只值原来1%的价格。据说对当时的荷兰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就是“郁金香泡沫”的一个大体的状况。

    因稀缺而引发的泡沫

    现在我们来看看其中的细节,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供我们琢磨。

    郁金香这种花为什么会被炒到这样?所有能被炒高的东西一定是稀缺品,如果是欧洲人满地都在种的玫瑰花,一定不会被炒成这样的,对吧?

    郁金香的原产地不在欧洲,而在中国的天山地区以及中亚一带。现在中国新疆有些地方,每年还要搞郁金香节。当年郁金香就顺着丝绸之路这个中亚的贸易路线,一路向西传播,传到了土耳其;然后通过一些住在土耳其,也就是奥斯曼帝国的那些大使,渐渐地送到了维也纳,最后抵达了荷兰,所以这个传输过程非常长。

    现在全世界还有三个国家以郁金香为国花,第一个是荷兰,因为它有郁金香培育的技术,种植量很大。第二个是土耳其,第三个就是新疆西边的哈萨克斯坦。这三个以郁金香为国花的国家,基本上也显示出了郁金香的传播路径。

    郁金香为什么很名贵呢?跟这种花的生长机制有关系。郁金香的培育方法大概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下种子,这跟我们种韭菜、种花菜是一样的。但是,从一颗种子落地到培养出一个能开出艳丽的花的球茎,大概要7~15年,所以这个方法太慢,太不靠谱。现在只有那些专业的园艺师,会用这种方法培育郁金香。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球茎。郁金香一年开一次花,开完之后,它的球根就会分裂一次,1个变成2个;第二年,2个变4个;第三年,4个变8个。把球茎栽种下去,然后再长出郁金香,相对来说就比较快,一年就可以见到花。

    但问题在于,这种种植方法虽然来得比较快,但并不是每一代分裂出来的球茎都能拿去种花,多少会损失掉一批。而且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天然缺陷,就是花形会衰竭。原来一朵花形状特别好看,颜色特别鲜艳,但是种了几代之后,美人迟暮,就变丑了,又得从头再来。大家想想,郁金香的原产地在中国的新疆和中亚地区,那是什么地方?少雨,干旱。可是荷兰背靠大西洋,湿润、多雨、多风,所以郁金香到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