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38章

罗辑思维-第38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1492年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开始直到今天,大概是500多年。在这500年的历史当中,我们会发现,坐庄的中央国家一直在换,原来的霸主会下庄,然后不断有新霸主上来。

    16世纪、17世纪的霸主是谁?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加上后来的荷兰。这三个国家都是袖珍型国家,只有百万级人口,但是很牛。教皇曾经下过一纸教令,说葡萄牙和西班牙别打了,在地球上画道线,东半球归你,西半球归它,就这么把地球分了。那个时候,它俩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央国家,雄霸一时。

    到了18世纪、19世纪,中央国家就换成了一个更大人口级别的英国——千万人口级。

    可到了20世纪,英国必须把指挥权交出来,交给亿级人口的美国和苏联作为中央国家。

    从这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会发现一个规律,后来崛起的大国,永远比前一个中央国家在人口数量上高整整一个数量级。这是什么道理?翟东升先生就讲出了一套道理。

第38章 理性乐观派(2)() 
大国崛起是由两个动因来决定的,第一个动因叫创新。道理很简单,谁创造了新技术,谁创造了新的制度,谁就会崛起。就像当年的荷兰,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很牛,而且创造了全新的金融制度,所以就崛起了。

    可是创新有一个命运,就是所有人知道这一套很管用以后,就会学习。大清帝国被打趴下之后,爬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展洋务运动——我又不傻,都是人类,你的创新我一定得学到自己身上。所以创新之后一定是创新的扩散,创新一旦扩散,什么会成为大国崛起的条件?

    这时候,第二个条件就出现了——规模。因为你那三板斧我全会耍了,即使我的技术比你差一点儿,但是我肉大身沉,一屁股就可以把你坐趴下。这就是大国崛起的第二个规律。

    这500年的历史,就是这两个动因交替起作用的结果。

    下一个世界霸主会是谁

    不妨再回到20世纪初,当时世界上有两个大胖子,美国和苏联。真要比创新的话,欧洲看不起这两个国家,觉得都是从欧洲偷去的。就像现在美国人指责中国人的盗版,说我们不尊重知识产权,当年英国人就是这么说美国人的,美国人也气得要死。英国人经常跟美国人开玩笑:你知道你爹是谁吗?你知道你爷爷是谁吗?你知道你爷爷的爷爷是谁吗?我们这儿都很清楚,可你们国家没历史,看看你们那些教堂,只能给上帝住经济适用房;到我们欧洲看看,教堂一造就是几百年,雕梁画栋,文化差距太大了。

    再看俄国。欧洲人当时给俄国起一个外号,叫“蒸汽压路机”,就是说,俄国看似很胖、很大,但是走得太慢了,气喘吁吁。在欧洲的宫廷里,一个人不会说法语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会被认为没文化,会被撵出去。但是,等俄国学会了欧洲的先进技术,人口又比欧洲多,欧洲还敢说什么?

    二战刚开始的时候,丘吉尔找过斯大林,问他能拿出多少个师,说我们英国能拿出20个师。斯大林稍微拨了一下算盘说,我出700个师吧。这国力差距根本没法比,苏联的人口级别太大了。

    说到这儿,不知道大家是否能想到我下面会说什么。对,当美国的霸主地位下庄之后,如果此前500年的规律还在起作用,请问下一任霸主该是谁?谁会继位成为中央国家呢?翻翻世界地图就会知道,只有两个候选人,一个中国,一个印度。这两个都是大胖子,都有10亿级的人口,都被西方欺负了那么多年,这两个大胖子都蹲在地上看了100多年了。现在如果美国这一套玩不转了,下面继任的会是谁呢?在印度和中国之间,你会赌谁赢呢?

    我赌中国赢的几个理由

    我罗胖从来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是在这道选择题当中,我赌中国赢。为什么?

    我们再来看20世纪的历史。二战之后,想从边缘国家变成中央国家,是每一个独立民族的天然愿望,不管是谁都会这么想:得崛起,得带领这个国家强大起来。

    可是有谁做到了?从目前来看,把这一步走完的国家和地区屈指可数,比如说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还有谁?没有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走完这几步,有几个内在的规律。

    第一个规律,它们摆脱了资源的诅咒,在资源上几乎是一穷二白。资源太多才叫资源的诅咒,这跟我们的常识是相反的。资源多的国家,因为地底下随便一挖就是金子、矿产、石油,所以其他产业就没法建立。而且因为有这样确定的财源,军事集团或者政治集团就会把持,那么现代化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就没办法建立。所以,你以为上帝是你表哥,特意给你在地底下埋了些好东西,其实是在害你。

    二战之后崛起的国家和地区,第一个共同点就是资源上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新加坡有什么?那么小一个国家,所有航班都是国际航班,有什么资源?韩国如此,中国的台湾也如此。

    第二个规律,人口基本都控制住了。为什么崛起的都是小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呢?比较好控制人口。

    第三个规律,都摆脱了所谓赶超的梦想。什么叫赶超?就是把国门一关,美国人有什么,我也得有。当年我们中国人把门一关,开始造大飞机,造自己的汽车厂,可这是用国家的过度投资堆出来的,在国际上毫无竞争力,虽然东西造出来了,但成本上不划算,最后就被套牢了。印度现在的汽车产业就是这样。把国门一关,继续维持既不挣钱、效率又低、用国家资本来保障的产业,骑虎难下,左右为难。

    真正崛起的国家和地区全部是不赶超、不封闭,干脆接入全世界的分工体系,从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儿干起的,无论是当年的新加坡、韩国,还是中国的台湾地区,都是这样,反而获得了一个成长的机会。

    第四个规律,这几个地方都是强人政治。你别跟我讲什么民主,韩国当年正是朴正熙时期,台湾也处于国民党的威权时期,经济大起飞。为什么?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如果我们向西方资本打开大门,接入全球经济体系之后,那些民族主义分子就会抗议,说政府把外资引进来是卖国求荣,迫害我们的民族产业。如果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完全民选制的,又没有控制力,那谁会上台?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这种人会上台,打着民主主义的旗号,争取到多数选票。

    所以只有威权政治——在政治上有绝对的控制力,才能够执行这一套策略。资源陷阱、人口陷阱、赶超陷阱和政治陷阱全部绕过的国家和地区,在过去的50年里屈指可数,只有新加坡、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做到了。

    听完这些,你想到了什么?对,中国也基本凑齐了这四个条件,而印度还差得远,这就是我赌中国赢的原因。

    中国是如何加入世界分工中的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执行的是“三外路线”,就是引进外资、鼓励外贸、管制外汇。“三外政策”的本质就是打开国门,和世界经济体系用一种极不平等的条件完成对接。过去30年,我们天天当“中国老太太”举着杠铃,让“美国老太太”坐在家里享福。但我们获得的是什么?几乎全中国的农村劳动力都被动员起来进入了城市,用自己的一双手获得了跟世界经济体系对接的机会。我们就好像创办了一所又一所大学,让全中国人民都卷入了世界的分工体系,这是办多少所学校也做不到的事情。

    虽然在表面的账本上,我们真的是亏了,但是真实的账本是什么?中国由于和世界对接,参与了世界分工,我们人力资本的价值在过去30年里暴涨。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一直被很多专家诟病,说我们原本要用市场换技术,结果把市场开放了,技术却没换来。中国现在的汽车技术还是一塌糊涂,但是市场一直被外资汽车,比如大众这些汽车厂家绑架着,我们失败了。真的失败了吗?是因为那些专家没有算清一笔账。中国现在民族汽车品牌的人才都是谁培养的?都是那些外资企业培养出来的,我们在人力资本这个账上赚大发了。

    如果当年不引入大众、奥迪的生产,我们能培养出自主品牌这些人才吗?例如,奇瑞的老板尹同耀就是一汽在外国人的工厂里面培养出来的。现在一汽自己开发出了国产品牌奔腾。如果没有外国人给我们培养人才,我们哪有今天国产自主品牌的创新呢?

    可是印度就是另外一番天地了。在印度独立之前,“国父”甘地就说,印度不要开放了,我们自己关起门来就挺好。尼赫鲁也如故,印度当年搞国营企业的劲头不比中国小,天天关起家门来搞。可问题是,印度的民主会天然地左倾,或者天然地走向保守。

    给大家举个例子,是前两年发生的事情。当时印度总理打算把零售业对全球资本开放,把沃尔玛、家乐福引入印度。印度的零售业主死活不干,他们有组织,有工会,有游说集团,于是上千人、上万人上街游行,政府只能放弃。所以现在印度很少有大超市,基本上都是夫妻老婆店和那种很小很小的零售商。

    中国政府就不一样了,国策既定,大门彻底打开,让开两厢让零售业进入,你看现在哪个大城市没有沃尔玛、家乐福?所以我们的零售企业就起来了。相应地,我们得到了什么?固然让美国人、法国人挣着钱了,可是也培养出了大量的零售业人才。现在京东商城、天猫、一号店的人才,能说跟这个外资进来没有关系吗?里里外外这个账一算,中国人还是很划算的。

    中国为什么有前途这本书里说,中国人用的这种武功就是天龙八部里面段誉使的北冥神功,是逍遥派的当家武功,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在跟对手交手的时候,可以吸对手的内力。没错,美国人在跟我们的每一笔交易当中都划算,但是总体算起来还是中国人最划算。

    当年我当记者的时候,到安徽无为去采访,有一个年纪很大的村支书蹲在地下,我拿摄影机对着他问:“这村里还有年轻人吗?”

    “哪有年轻人,没有年轻人了。”

    “年轻人都哪儿去了?”

    “到城里打工去了。”

    “还有在家的吗?”

    “谁待在家里?在家里不光彩。”他拿手指比画着脸,说在家里不光彩。

    没错,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大量的年轻人被动员到城市,参与到国际社会分工里面。虽然每一笔细账都不划算,但是总体算下来,中国人难道不是吸了欧美国家的内力吗?我们的“北冥神功”用了30年,我们的内功获得了很大提升。

    中国、印度的发展战略比较

    中国只会这一种武功吗?不然,我还总结出另外一种武功,同样出于天龙八部,是虚竹他爹少林寺的玄慈方丈使的大金刚掌,这是一派佛门心法,有刚猛之势。其实,我要讨论的就是中国的人口规模。

    你可能会说,印度的人口规模也很大呀!没错,印度的人口规模也很大,但是和中国的人口是两回事,中国的人口是被深耕过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对接到世界分工体系里。印度可不然,印度只有几百万人对接到了软件外包这些貌似“高富帅”的产业里面,剩下来那些庞大的底座仍然处于自然经济状态,没有进入世界分工体系。

    中国的经济学家徐滇庆教授写了一本书,叫终结贫穷之路,副标题是“中国、印度的发展战略比较”。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铁口直断,说和中国相比,印度把路走错了,印度人老看不起中国人,说我们的产业没有印度的“高富帅”——印度是搞软件的,是高科技,我们只能搞搞制造业,生产些芭比娃娃、塑料盆什么的。

    正是因为中国人干的是低端制造业,才可以让每一个普通老百姓有机会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去,有机会在国际市场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而印度不行,因为印度只有极少的精英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机会中,而庞大的底座还沉在深深的湖底,没有浮出水面。这就是中印两个国家的差距,在人口上的差距。

    中国的人口有两大特征,第一特征,规模大。规模本身就是力量,很多人说中国现在制造业人工成本上升,制造业的优势不再。这都是胡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从来不是只站在人工工资低这一个基础上的。

    你知道在中国的街上随便买一个打火机多少钱?一块钱人民币,这是零售价。你知道工厂的批发价最低是多少吗?一毛三分钱。你拿给美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