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28章

罗辑思维-第28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过纪录片帝企鹅日记的人都知道,南极的企鹅好不容易才能生下一个蛋,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脚面上,把自己的大肚子覆盖在上面,需要在南极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好长时间,才孵化出一只小企鹅。这在数量上完全没有优势,但是它获得了一个多样性上的优势——父亲和母亲生下一只崽,然后和别的父亲和母亲生下来的一只崽继续结合,接着往下生。每一代都结合了其他个体巨大的差异,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个体,所有个体之间都不一样。

    为什么黑死病、鼠疫拿人类没办法呢?因为我们人类每个人都不一样,虽然有三分之一的人因鼠疫死了,但剩下来的人对你完全免疫。你拿他们没招,这恰恰是人类存活至今的根本性的秘密。

    商业上也是一样。很多公司说,这个互联网时代冲击非常大,我要变革。可是你看变革的公司,往往它希望整体地变化过去,从过去的物种变成一个新物种。变得过去吗?变不过去,为什么?因为你追求的仍然是单一性,而不是多样性。

    中国有一家公司非常值得尊敬,也有辉煌的历史,叫苏宁。它一直想变革成一个互联网时代的电商公司,但是没有成功。为什么?有一个朋友跟我讲,看来是成功不了了,因为直到今天,做了电商业务的苏宁公司里,还非常讲究员工着装的规范性,就是员工必须穿公司设计的、统一的西装。而且,公司还会派人核查,谁穿得不对头是要扣分、扣奖金的,会全公司通报批评的。所以,我那个朋友讲,它不可能变革成功,因为直到今天它还在追求单一性。

    甭说硅谷那些公司了,中关村的互联网公司里面,大家穿得都千奇百怪,甚至穿着拖鞋就能上班。你以为这是松松垮垮吗?不是,是每一个人的想法,每一个人的志趣、爱好、性格,他的多样性,在这样的新型公司组织里都可以被容纳。这才是一个互联网公司。

    记得有一次,我请教柳传志先生,问他:“像联想这么大的企业,你们怎么有信心在互联网时代活下去呢?”柳老先生回答:“我不是现在做投资了吗?很多新东西,我不懂,怎么办?我做投资公司,我把它买过来或者投一点,然后跟着人家学。”

    联想旗下有好几家投资公司,他用这种方式,这跟物种战争里面的两性繁殖有点像。要么嫁闺女,要么娶媳妇,总而言之用各种各样的混搭、穿越、杂交,形成自己的多样性。这样的公司没准儿就可以活下来。这是商业竞争的三个层次。到最后,实际上拼的就是多样化的能力。

    病毒启示录三:商业新物种的出现最值得警惕

    从物种战争中,我得到的第三点启示就是:在这个商业时代,最值得我们欢欣鼓舞,也最值得我们期待,更值得我们警惕的就是那些商业新物种的出现。

    2015年,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个新物种,大家觉得看不懂,都说是烂片,比如何以笙箫默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还有小时代。很多观众出了电影院就开始骂,但是很奇怪,它们的票房都非常好。

    而有一些非常严肃的老导演就觉得,这种烂片的排片率那么高,而他们拍出来的高品质的电影,那些院线居然不给排片,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黑幕?

    其实,并没有黑幕,这是市场决定的。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就是新物种出现之后,老物种看不懂。对于传统的电影导演来说,他们会先寻找一个好故事,找到一些靠谱的演员,封闭性拍摄,精雕细刻,最后捧出一部电影作品,然后放到院线里面去碰运气,看票房好不好。

    可是现在,这些所谓的烂片是怎么做出来的?它有几条逻辑。

    第一,先根据大数据的调查,摸清楚什么样的故事能有人气,故事好不好不重要,人气爆棚才重要。

    第二,把大量的广告商引入电影拍摄的流程中,甚至为那些植入的广告产品专门设计情节。在成本上,它就获得了第二个优势。

    第三,引入的那些电影演员可能演技不怎么样,但是他们是小鲜肉、是偶像,有粉丝基础。

    第四,拍摄的过程相对开放,会不断引一些粉丝到片场去探班,从而引爆微博话题。

    再有一点,它可能是烂片,但是当每个人出了电影院都开始骂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个社会话题。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烂,但我没看过,这就意味着在社交场合,我跟别人没法沟通。得了,我就花点时间买张票进去看吧。因此,票房又增加了一截。

    所以,这两种电影还是一个物种吗?我们都以为到电影院是去看电影的,但是所谓的烂片其实是一个互联网产品,它是用一种更大范围内的生态打造出来的新物种。跟那些传统电影导演搞出来的东西相比,不是一个级别的存在。它们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这怎么竞争?所以,它的票房,它在商业上的成功,是一件确定性的事情,传统的玩法怎么能和它比呢?

    对一个新物种来说,不在乎它强大不强大,也不在乎刚开始的时候它有没有缺陷,关键是这套逻辑大家没有见过,它在上下游的生态中没有天敌,所以它就可以疯长。老鼠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老鼠是地球上一个非常成功的物种。

    有一次,我跟雷军先生聊天,我发现他在玩很多烂牌子的手机。我说:“你怎么还关心这些手机?你们小米多强大啊!”雷军一边看着这些手机,一边跟我说:“第一代确实挺烂,但是我不知道它迭代之后,出现的是什么。其实最可怕的,不是它现在是好是坏,而是它迭代的能力到底是怎样的。”这就是这个时代一个企业家该说出来的话,他关心的是新物种,而不是现状。

    凯文凯利最近讲了一段话,他说:“20年前,我不可能想象今天发生的一切。20年后,你也不可能想象未来的情景。我们更应该相信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未来20年,最伟大的产品还没有创造出来。”那些新物种仍然在地平线的远方,还没有到来,这就是这一代创业者的机会,也是现在所有在世的公司的真正威胁。这个世界哪儿还是什么商业竞争的世界,它是一个物种竞争的新世界。

    02如何打造你的联盟

    樊登

    别再把公司当成家

    很多人喜欢把公司比喻成一个家,这个比喻是错误的,当你把一个公司比喻成一个家的时候,你和你的团队的关系一定会变得很糟糕,为什么?因为你家里,你的孩子再不好,你也不会把孩子开了,不会跟你的孩子说:“宝贝儿,你挺棒的,但是你不太适合咱们家,要不然你去别的家看看?”这不可能。所以,无论你的孩子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都会包容他。

    而事实上,公司不应该是家,当你把公司比喻成一个家的时候,员工和老板的压力都会变得很大。应该把公司比喻成什么呢?应该比喻成一支球队。当乔丹去芝加哥公牛队应聘的时候,他绝对不会说:“我要签一个终身合同,你们能不能别开了我。”

    所以,我们的公司应该是洛杉矶湖人队或者尤文图斯队。当你的公司是一个球队的时候,你会发现,正在打球的五个人,虽然有的是打完这场就要退役的,有的是刚刚签过来的新秀,但是都不妨碍他们一块儿玩命,因为大家是一个联盟。

    职场中两个常见的谎言

    联盟这本书能够帮我们解决在管理公司过程中最大的一个烦恼,就是怎样让员工真心实意地好好工作。这是一件特别难做到的事。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首先要面对职场中两个常见的谎言。第一个谎言是老板跟员工说的:“你放心,我是不会亏待你的。”第二个谎言是员工跟老板说的:“老板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干的,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死人。”

    当公司出现转型、公司的业务出现滑坡、老板手中的现金流变紧以后,老板第一时间选择的就是裁人。只要一裁人,成本马上就下降了,船小好掉头。而员工一旦遇到一个机会,或者找到了创业的可能,他第一时间选择的就是离职。所以,很多公司跟自己的前员工之间,都有一些别扭的感觉。

    如果你有创业经验或者离职经验的话,你一定会找到那种别扭的感觉:很多人都不愿见自己的前员工,或者会跟别人说那个人是坏人,大家都不要理他。

    有一次我在北大上课,一个培训班的老师中午专门跑来找我,一脸严肃地说:“樊老师,我要跟你吃个饭。”

    我说:“怎么了,这么严肃?”

    他说:“你知道我们那个xxx吗?”那是他们单位一个小姑娘的名字。

第28章 商业思维的升级(4)() 
我点头后,他说:“这姑娘挺能干的,但是她现在创业了,在隔壁学院开了一个班,而且教的内容跟我们差不多。”

    我说:“你找我是什么意思呢?”

    他说:“我就想跟您谈一下,能不能别给她讲课?”

    他专门来请我吃饭,原来就是给我做工作,希望我不要给他的前员工上课。

    很多企业和前员工之间都是这种特别尴尬的关系。很多人都说,培养人才是最不划算的一件事,因为一旦这个人才离职去创业,就会成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所以,这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怪局,大部分中国企业都不愿意培养人才,而愿意去挖人,因为培养人才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培养出来之后这个人就会离开你,甚至跟你干同样的业务。这就是中国企业普遍做不大的原因。

    比如,那个拜托我不要给他的前员工讲课的老师,他就想守着他那个摊,再做大他就不行了。后来,我劝了他很久,要他为更大的市场考虑,慢慢去学习“联盟”这个概念。

    招聘时最应该问的两个问题

    怎么样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呢?首先从招聘开始。在招聘的时候,当一个年轻人跑来跟你说:“我想到你们公司来工作。”你也觉得这孩子不错,打算要他的时候,你要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你到咱们公司打算干几年?”

    他可能有点愣,会说:“我我打算干一辈子。”凡是打算干一辈子的,你怎么回答他?

    “我们这里不招要干一辈子的人。”想干一辈子的人是想在这里干吗?养老。所以,我们不能够招要干一辈子的人。

    你要告诉他:“人生很漫长,咱们互相之间也不是很了解,你刚到我们公司来应聘,所以对我们公司的情况也不太清楚,我希望你对你的人生能够有一个规划。如果你有一个规划,你觉得最起码能在咱们公司干几年?”让他想想看。

    如果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他也许会回答:“四年吧。我觉得无论怎么样,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最起码能够干四年。”

    第二个问题更重要,你要接着问他:“四年以后,当你离开咱们公司的时候,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员工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三四年,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肯定不会是工资和奖金。发的那点工资和奖金早就花光了,所以那点钱对他来讲只能养家糊口,绝对不是他最大的收获。他最大的收获一定是他自己的成长,他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他拥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他拥有了更多的经验,他拥有了更多的技能,他的价值观得到了提升。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员工跟我们谈起任何事总是说:“这件事有没有钱?有没有加班费或者补贴?”我们过来人都知道,那点钱对一个人来讲并不重要,但是我们的员工却总是盯着那么点儿钱,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他还应该有一个更大的目标。

    我有个师弟是麦肯锡的合伙人,他告诉我,麦肯锡的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的时候,一定要问应聘者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离开麦肯锡的时候,你下个目标是哪家公司?”凡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才会珍惜眼下的工作,好好地工作。

    “四年以后,当你离开这个公司的时候,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就能够把员工点燃。

    你的价值取决于什么?

    什么叫作“把员工点燃”?我在樊登读书会讲过一本书,叫干法。这是一本特别经典的书,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写的。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唯一一位在世的“经营之圣”,他创办了京瓷、日航、第二电电,全都是世界500强公司。老先生七十多岁的时候患了胃癌,还出来重整日航,在此做成了世界500强,是特别厉害的一个人。

    在干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把员工分成三类,第一类叫自燃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