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罗辑思维 >

第110章

罗辑思维-第110章

小说: 罗辑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国人普遍具有排外情绪,再加上民智未开,很多老百姓就不理解传教士的做法,传言西洋人是要用幼儿的眼珠子、脑子做药引子。当时教堂还有一个职能,就是给人看病,但西医跟中国人的观念差距太大,所以很多人就冲到教堂里,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时法国驻天津的领事叫丰大业,这个人的脾气特别暴躁。他听说这件事后,就去找天津的知县算账,然后一言不合,就掏枪把知县的一个随从(也有人说是知县的儿子)给打伤了。这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发生的事情,老百姓不干了,当场就把丰大业给打死了,然后冲到教堂里见人就杀。一些法国的外交官,包括一些神父、修女都被杀害,这次事件还波及其他国家,比如有几个俄罗斯人也被杀害。最后老百姓一把火将教堂和法国领事馆都给烧了。

    从国际外交的道理上讲,这是中国人的不对。但是当时的舆论认为,我们这些子民还是挺棒的,老外欺负我们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出口恶气了。

    所以,怎么处理这桩天津教案,就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当时朝廷把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要让他处理天津教案。

    一方面是国内的舆论压力,谁要是偏向洋人,谁就是汉奸,肯定会遗臭万年。另一方面洋人也不是吃素的,当时法国人已经把军舰开到大沽口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臣,如果不跟洋人妥协,不做出适当的处理,就是对国家的一种不负责任。这道难题就摆在了曾国藩的面前。

    曾国藩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今天再来看,会发现他其实处理得很简单,分三步。

    第一步,谁杀的人?谁杀人就是谁犯法,抓起来就得杀头。后来一调查,有十几个人冲进教堂里杀了人,全部抓起来砍了。

    第二步,这次事件不是波及其他国家吗?其他国家的大使、领事、外交官也别围着我闹,你们说我们赔多少,我们就赔多少,最后总共赔了45万两银子。

    最后轮到了苦最深、仇最大的法国人。中国人不是把他们的领事丰大业给杀了吗?我们单独再跟法国谈判。这就到了第三步。

    你们说杀了外交官是有辱国体,那么我们道歉。是谁纵容这些人杀的外交官呢?当时在天津的通商大臣崇厚。既然崇厚没处理好这件事,就要代表中国政府到法国去赔礼道歉。当时在法国当政的也是一个著名的政治人物,叫梯也尔。梯也尔接见了崇厚,只讲了一句话:“既然你们处理成这样,我们也交个底牌,我们并不是要中国人的头颅,我们只是要相应的秩序和国家之间交往的正常礼节。”

    处理这次事件的过程其实就体现了四个字:就事论事。你不要以为这个事情很简单,我们一般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往往就是因为欠缺就事论事的能力。

    总防范别人,自己先犯错

    清代历史上,诛杀顾命大臣的事件只有两次,第一次是清初康熙爷擒鳌拜,第二次是慈安、慈禧串通恭亲王奕

第111章 除了你自己,没人靠得住(4)() 
第一个原因,你来迟了。现在当教授、博导的那些人,当年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就可以留校,可以发文章,可以当教授、当所长。那个时候全国每年才毕业多少学生?就像我读研究生那会儿,我们那一届文科、理工科的研究生加起来总共有37个人,现在一届是2000多人。前面的人刚当上教授,才四五十岁,还非常年轻,学术生涯还远远没有结束,哪里还有后来者上升的途径呢?就这么简单。

    郑也夫先生的吾国教育病理里面对此也有过分析,说过度的竞争,尤其是军备竞赛似的竞争,到最后往往会发现竞争的标的物本身并不值钱。这个道理很简单。

    第二个原因就比较深了,要深入到工业社会的底层逻辑里去看。工业社会有一个特征,就是所有的效能都来自分工,所以在社会刚开始分工,有大的构建性机会的时候,就是大师辈出的一代。高晓松的晓说节目有一期叫大师照亮八十年代,讲为什么那时候容易出大师,不是说他们的智力水准真的比我们这代人要高多少,而是因为风云际会,人家有更多的机会。

    再比如说晚清,或者20世纪80年代,风气刚刚打开,刚开始睁眼望世界,所有能够把西方的思想、方法论移植到中国来的人,就是货真价实的大师,因为人家想的全是元问题。像胡适一生写的书,全部是核心问题,如中国哲学史大纲。可是对接下来的第二代学者来说,就只能研究“小问题”了。再往后,给儿子辈、孙子辈的学者剩下的都是工业社会给他们的非常细碎的分工。

    前不久,我们的知识策划李源在搞一项研究,是他硕士毕业论文的课题,叫张慰慈城市管理思想研究。

    我说:“你这搞的是什么玩意儿?张慰慈是谁啊?”

    他说:“民国时期的一个教授。”

    我说:“你怎么会对这东西感兴趣?”

    他说:“不是我感兴趣,是导师分配我写的。”

    我说:“导师为什么分配你写?”

    他说:“因为导师有自己的研究架构,里面缺很多小块,你既然是我的学生,就去帮我把这一小块研究清楚,但在我这套研究计划里,它也就是一个小小的注释。”

    如果李源同学说:“我不搭理你那一套,我要写一部中国通史!”导师就恨不得一个嘴巴呼上去,你以为你是谁啊?我是为了你好才这么告诉你的,在史学界这样一个辈分森严的体系下,你竟敢一上来就写什么中国通史,那就是找死。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是野狐禅,你这一辈子在学术界都休想混出头来。

    所以,你一开始只能按照导师、导师的导师、导师的爷爷导师的一整套规划,在一个角落里展开自己那种苟且偷生、慢慢攀爬、小小的学术生涯,那你不就悲催了吗?说到底,这是工业社会分工到最后出现的一个荒诞现象。

    每年,各种机构都会申报很多国家社科课题,能出版一书架的书,都由大量细碎的分工组成。我们不禁会问:真有必要这么研究吗?没办法,工业社会有它的惯性,就是要这样细碎地分工下去,而每一个人都被这种分工逻辑给绑架了。

    三个当代人的新活法

    难道真的是这个社会不厚待知识分子吗?也不是。过去十年,读书人当中发生过这么几件事。一个研究美学的教授讲三国出了名,他叫易中天;一个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教授讲论语出了名,她叫于丹;一个海关的公务员写明史出了名,他叫当年明月。有媒体采访当年明月:“你这么小的年纪,20多岁就写出皇皇七大本明史著作,虽然是通俗版的,你不觉得太容易了吗?很多教授说,有些学问是要穷30年的精力才能开始做的。”

    当年明月就说这么点儿东西还用得着30年?能有多少资料啊?花30年才做完的人,只有两种可能:第一,他太笨;第二,他在骗你们呢。

    我不敢说当年明月说得对不对,我也不敢否定所有明史教授的努力,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当年明月、于丹、易中天的例子中得到一点启示,就是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并没亏待读书人。如果你做出了让市场认可的学问,采取了在这个新时代应该采取的存活方式,它就会给你丰厚的利润。

    据说于丹出的第一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的利润,是中华书局自新中国成立后挣的所有钱的总和,于丹当然也挣了很多钱。至于当年明月,据他原来的一个同事讲,到现在为止,他因明朝那些事儿拿到了上千万的版税。

    所以,你不能说这个社会欺负读书人,正确的结论是:过去的活法不成立了,读书人必须换一个活法。

    参考卢梭蹚出来的新活法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生活在一个大变革时代,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大变革出现过好几次。在之前的大变革时代,人们用生命左冲右突出来的新活法,依然能够在几百年后给我们这代人以参考和启示。

    给大家介绍一个人,这个人叫卢梭。很多人都知道卢梭,知道他是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其实他不是法国人,而是日内瓦人,按今天的国籍来算应该是瑞士人。

    卢梭的命运从小就很不幸,出生的时候妈妈难产死了,所以他是跟着爸爸长大的。他爸本来是一个老老实实的钟表匠,年轻的时候惹了官司,家就败落了。卢梭从16岁开始,就不得不到处打零工,说白了就是流浪。

    30岁那一年,他流浪到当时整个欧洲的文化中心——巴黎。推开城门,举目四望,卢梭不禁大惊:“我的老天,哪有我的活路啊?”虽然卢梭很聪明,也会舞文弄墨写文章,但是在当时知识分子的所有活法里面,没有任何一条缝隙是对卢梭这样的人开放的。

    当时整个欧洲知识分子的活法,大概有四类:

    第一类,体制内的人,包括政府官员、学者型官员。比如说启蒙运动四大健将之一的孟德斯鸠,他当时就是大法官;像英国的洛克,也是担任过类似国务秘书这样的职位。卢梭又没参加过公务员考试,谁认得他是谁啊。

    第二类,用今天的话讲叫意见领袖,比如伏尔泰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伏尔泰不是贵族,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年纪轻轻就在法国巴黎的贵妇沙龙里声名鹊起了。很多巴黎贵妇见到伏尔泰就跟过年一样。卢梭要当意见领袖的话,哪里有伏尔泰的人脉?毕竟人家的人脉已经搞了好几十年了,有大批拥趸和粉丝。现在你想混成意见领袖,太难了。

    第三种活法,是被当时新兴的大学“包养”,比如说休谟、亚当斯密,这些人都是被爱丁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包养”的知识分子。可是卢梭是自学成才的,没文凭,没有任何资本能够进入大学。

    第四种活法,就是由教会“包养”。这在欧洲历史上是一个奇葩般的存在。但这个谱系里面的名人,有贡献的特别多,尤其是英国。英国的乡村牧师是英国现代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分子力量,因为他们除了周日做个礼拜,平时闲着没事干,还有一部分津贴,这足以让他们静下心来去研究一两门学问。比如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就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

    卢梭当时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长安居,大不易”。卢梭也做出过努力,比如说,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记乐谱的方法,他觉得这是了不得的发明,所以就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到巴黎,四处兜售这玩意儿。那些既得利益者、大音乐家、贵族哪里看得上这个?根本就不搭理他,一点缝隙都没给他留,所以卢梭弄得灰头土脸。

    那第二次呢?卢梭想向这些人输诚,硬生生挤开一条缝而入。

    他也想巴结意见领袖,比如说他拿着自己写的一本书——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跑去找伏尔泰,说我写了一本著作,您给看看。

    伏尔泰看完之后,是这么回复的:“感谢您给我送来这部著作,看完之后,我有一种要用四脚爬行的感觉。我觉得所有人看完您这本书,都有一种四脚爬行的欲望,因为您这本书否定了文明,想让人脱光衣服回到原始森林,这种思想太反动了。”然后他还说俏皮话,说我都60岁了,已经忘了四脚爬行60年了,你这套我是学不会了,然后就给退回去了。

    卢梭那一年大概是38岁,年轻气盛,也不饶人,就给伏尔泰写了一封回信,说我很不喜欢你这个人云云,当时俩人就骂起来了,因此也结下了梁子。卢梭这个人一生平淡无奇,读他的传记会感觉非常枯燥,他人生中发生过什么大事吗?一件都没有,就是写信、跟人吵架、闹矛盾、解释,全是这些破事儿。

    总体而言,卢梭在巴黎混得比较凄惨。刚去的时候他还有几个朋友,比如他跟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法国启蒙运动大将狄德罗关系挺好,两人惺惺相惜。狄德罗说,你不是会记谱吗?百科全书里音乐这一条交给你写好不好?卢梭说好,就花几个月时间给写了。但是后来两人也闹翻了。

    有一次狄德罗跟他说,你和巴黎的朋友全闹翻了,就剩我一个了,你能不能对我好一点儿啊?卢梭说,为什么呀?他又写信把人家骂了一顿。这就是卢梭,他就是这样的性格。

    两个世界的人:卢梭vs伏尔泰

    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卢梭是因为跟狄德罗、伏尔泰的观点不一样才导致分道扬镳的。依我说,根本就不是这个原因,而是因为他和这些人压根儿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就拿伏尔泰和卢梭来说,这两个人怎么可能谈得来?伏尔泰年纪轻轻就暴得大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