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三国韬略 >

第6章

三国韬略-第6章

小说: 三国韬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沿着孙子的思想轨道,继续向前延伸,将“以佚待劳”的观点拓展为击劳的原则。“待”有被动、消极的一面,而“击”则变得主动、积极。这一原则的提炼,与三国时代的激烈争夺,形势有密切关系,因为冲突的双方总是希望以最短的时间赢得战争的胜利。赤壁之战,刘、孙双方处于以逸待劳的优势地位,如果曹军发动攻势,即可加以有力的回击。但刘、孙双方的智囊们不停留在这一保守的状态,而是积极设法发动攻击,迫使曹操退兵。陆逊抗击刘备的猇亭之战(也称夷陵之战),蜀攻吴守,东吴处于以逸待劳的一面,但陆逊在找准对方的弱点时,大胆进攻,变被动为主动,使敌方在反击时不能发挥应有的战斗力。

第二,在“佚而劳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劳而攻之”的韬略原则。佚而劳之的宗旨是不让敌人有任何安宁、休整的机会,实质上是破坏敌人的战斗力,使其削弱,使其失去最大的战斗能量,而劳而攻之的韬略原则,是不放弃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机会。与以逸击劳原则的不同之处是,劳而攻之中的进攻者一方,并不一定具备整体上的安闲静处优势。官渡之战中,曹操被袁绍包围,后来军粮已尽,给荀彧写信,准备撤军,荀彧不同意,指出: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指曹操)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荀彧传》)

曹操听取荀彧之见,实施敌疲我打,乘劳而攻战略,出奇兵袭击袁绍部队,最后取得了胜利。曹操以弱敌强,但这并不妨碍他运用劳而攻之的韬略,而袁军在情势上的疲惫,正是曹军走向胜利的契机和转机。

劳而攻之的另一个著名战役是司马昭困死诸葛诞。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五月,诸葛诞攻杀扬州刺史乐綝,调集淮南和淮北屯田口十余万官兵及扬州新附的四、五万兵力,备足一年粮草,在寿春闭城而守,反叛魏国。与此同时,诸葛诞派遣手下长史吴纲带着小儿子诸葛靓到东吴求援。东吴派将领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率兵三万余人,暗中与文钦一道来援助诸葛诞。援军中的唐咨于黄初(公元220—226年)年间叛魏,败逃东吴,文钦于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和毋丘俭一起反叛于准南,兵败后逃到东吴。三大叛将汇合近二十万兵力的叛变行动,使得魏国朝野震惊。六月,魏车驾东征,大将军司马昭率二十六万兵力,前往讨伐。在整个反击过程中,司马昭率否定谋臣将士的急攻方案,对叛军围而不打,待惫而歼。最后,诸葛诞单骑逃窜,被魏军杀死。原本一场杀伤力极大的攻城战,由于司马昭劳而攻之的出色韬略,比较轻易地赢得了胜利。

第三,将己方的不劳、无劳、难劳建立在除军事之外的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上。《孙子兵法》讲行于无人之地,攻人不备,可使己方不致疲劳,储备足够的战斗力,用以对付敌人。三国韬略家们针对形势和客观情况,将孙子思想的外延作了大幅度的扩展。成功的政治、外交、经济措施,可以营造宽松、缓和的环境,化干戈为玉帛,避免多方作战,背腹受敌,前后夹击,里应外合,是部队不受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国决策人物和智囊们在实践中均已注意到了这一点,积极争取机会,使自己的部队处于安逸、平和、静养、休整的良好状态。

劳逸韬略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整个韬略的实质,这就是尽一切可能使竞争双方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赛跑。由此为出发点,劳逸韬略旨在要么削弱敌方的力量,要么加强自身的力量,造成搏斗双方在力量天平上的倾斜,从而在决战之前,就稳操胜券。

劳逸韬略是兼具破坏性与创造性功能为一体的韬略。为了赢得决战的胜利,冲突的双方往往将决战转化为间接的破坏与反破坏、创造与反创造的斗争。赤壁之战后,曹操看重孙权和刘备手下文武人才的出类拔萃,对方一旦继续成功地合作下去,南部的中国,决非自己所能有。于是,拆散孙、刘联盟已成为曹操的当务之急。曹操密遣蒋干以个人名义游说周瑜,劝周瑜叛孙归曹,分别给孙权、刘备写信,以图分裂其关系,但均未得手。不过,此后在大的利害冲突方面,终于挑拨孙、刘反目,荆州被袭,关羽被杀,即是十分严重的后果。孙、刘的对立,以致曹魏坐收渔利。敌之劳,即我之逸。曹魏在刘、孙之战中,坐山观虎斗。刘孙任何一方的胜利与失败,都使南中国的北界出现可乘之机。这使得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与魏抗衡的蜀汉、东吴,削弱了相搏的力量。与袁绍不同,曹魏的最高决策从总体上是采纳智囊们对蜀汉、东吴的战略方案的,以逸待劳、以逸击劳、逸而劳之、劳而攻之等劳逸韬略原则,从效益上来讲,原本是强者对弱者的杀手锏。弱者对强者实施劳逸韬略,也只能用于局部,否则,必无成效。

流水无形而无不形:常变论

三国时期,韬略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往往两个对抗的集团,均有高层次、高水平的韬略家在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这样一来,使用常规的韬略便不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韬略家们在不违背常规韬略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立了许许多多的韬略变体。正是这一点,构成三国时期韬略理论上的特点。

远在三国以前,中国的历史已积累了大量的韬略原则。韬略运用中忌讳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照搬照抄、生吞活剥,讲究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的思想,早已形成。至于如此自然贴切、广泛普遍、频繁不断地被运用于政治、军事、外交上,则是三国时代的特色。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无不精通机变;曹操用兵,仿佛孙吴,富于机变。田丰、沮授因机设策,灵活多变。荀彧善于以正御敌,以变取胜。贾诩随时应变,料事如神。何夔因时制宜,程昱因敌制胜,郭嘉临敌制变,董昭通权达变,刘放临机决断,贾逵因利制权。任峻、苏则、张辽、张邰、徐晃、李典、杜袭、赵俨、高柔、孙礼、辛毗、高堂隆、田豫、牵招、王基、邓艾、诸葛亮、李恢、孙权、陆逊、陆抗、周鲂······都曾成功地运用韬略中的变化原则,营造有利条件,夺取胜利。

无论是使用常法抑或变法,均不是目的,决定常变手段的是实际情况,“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周易·系辞》)“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左传·宣公十二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能够因敌变化而取得胜利,就可以说是达到神妙的境界。人们将良将用兵比作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如果病变而药不变,则无法治愈疾病。

三国时代人们运用韬略,打破常规,从理论上概括,其变化方式大致有如下数种:

一是识机制变,即依靠所具有的真知灼见,洞察事物、事态。制定对策,变换方针,这类蹈略原则有因机制变、因机而起、伺机而发、随机应变、因机立胜。变化的依据是机,是—种对谋方行动极其有利的机会。黄巾起义的爆发,大赦党人的策略,曹操孤军击董卓,群雄无视汉王朝的存在而竞相割据。献帝东归,曹操集团对付袁绍二子之策,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孙、刘决定联兵抗魏,发动赤壁之战,诸葛亮在猇亭之战后恢复吴蜀友好关系,谯周对蜀汉政治出路的设计,羊祜、杜预灭吴计划的改向等等,均是反常为变,取得大功。能在大的历史转折关头,识机见势,随之而动,变换策略,变换主客,变换敌我,变换利弊,就能营造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正因为如此,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以其才识的高超而受到各大集团的欢迎。

二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即根据形势、条件、环境、情况而制定方针、变换对策。运用此类变化方式的范例,在三国时代俯拾皆是。

三是根据处境、形态、价值、功能、目的等综合运用韬略,产生令人高深莫测的变化。贾诩劝张绣与刘表连和,受到曹操的攻击。曹操退兵后,贾诩警告张 “不可追也。追必败。”张绣不听,'奇+'书'+网'果如贾诩所言,大败而还。此时贾诩认为,“促更追之,更战必胜”,张绣不解,贾诩指出“兵势有变,亟往必利。”(《三国·贾诩传》)结果取胜。实际上,这里贾诩之所以料事如神,在于根据曹军处境合性地使用韬略。曹军退兵时,曹操料知将有追兵,故自率精兵断后,贾诩不同意张绣袭击,是因为坚持避实击虚韬略。第二次进击,则本着击其不备,以强击弱韬略。至于重大战役,取胜的一方无不从处境、形态、价值、功能、目的出发、综合性地使用韬略。如官渡之战,曹军使用的韬略就有:以正御敌,以奇制胜,争地必取,牵引制约,扩大同盟,争取中立,巩固后方,拔除隐患,声东击西,分散切割,诱之以利,以逸待劳,釜底抽薪,招降纳叛,攻其不备等韬略。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使用的韬略有:取长补短,以长击短,以逸待劳,示形作伪,扩大联盟,以少胜多,知己知彼,以战止战等等。孙子说过:“五形无常胜”,“四时无常位”(《虚实篇》),而“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五色之变,不可胜观”, “五味之变,不可胜尝”,“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势篇》),因变制变,因变制胜。三国韬略理论对于变的综合运用,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三国时代改变了秦汉以来两大集团对抗的格局,使形势走向三极竞争,这本身也是综合运用韬略的结果。

常变之间,有一个制约的关系,如前所述,韬略变体是在不离开、不违背常规韬略的前提下才能奏效的。吴、蜀末年,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识,倒行逆施,自毁长城,自相残杀,严重违反蹈略常规,等待他们的结果也只有自食恶果,自取败亡。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能因敌变化而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三国韬略家们正是以此古训为最高境界,在实践中形成了常变韬略理论的丰富内涵。

与潮流俱起伏:顺逆论

顺逆韬略是三国时代的一大发明。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了解、接触到宇宙中蕴藏的巨大力量:沧海桑田的变迁,山呼海啸的风雷,燎原烈火的野焚,滔天白浪的冲击……构成种种不可逆转、无法阻挡的力量。中央王朝的失控,战乱烽火的延漫,人心向背的走向。社会组织的解体……汇成强大的时代潮流,使人们无可适从,飘游不定。自然与社会,存在着运行的内在机制,并通过种种形迹、表象,反映着一种铁的规则。自然风云的激荡,社会形势的剧变,更使人们有机会体察其中的规则,总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真理。三国顺逆韬略的创造与运用,即基于上述思想与认识背景。

顺逆韬略首先是一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决策者在认识不清社会潮流的走向之际,一切所作所为,都是盲目的,徒劳无功的,甚至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的。董卓、吕布、公孙瓒、袁尚兄弟、王凌、毋丘俭、诸葛诞、唐咨、曹爽孙皓等人,虽都有机会在当时能够开辟一个好的局面,但终因不认识时代潮流,举措失宜,甚至倒行逆施,葬送了大好时机,最后被时代潮流冲刷得无影无踪。

顺逆韬略是行动选择的指南。通过考察三国时期韬略家的走向,可以测出其内在的思想动机。投入董卓、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等军阀阵营的智囊人数就远远少于投入曹操、孙权、刘备集团的人数,而前者在一定时期的实力还很强大。韬略家们之所以选择后者,与其说是后者个人的吸引力,不如说是后者所代表的政治前途和时代潮流被自己所认同。

三国韬略家们将顺逆韬略的内容概括为以顺击逆,逆取顺守,顺水推舟、逆风行船。

所谓顺和逆的内涵,具体说来,有自然型与社会型两种类型。自然型的顺指天时、地利等各种有利条件,而逆则相反。占据关山要塞、有利地形,凭借风雨雷电、冷热寒暑,富有物产资源、广袤领土者为顺,反之为逆。社会型的顺,指遵循、符合传统的那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思想观念…… 而与之相反、相违者为逆。

以顺击逆,事半功倍。三国时代的高明韬略家总是不失一切时机地运用顺逆韬略,夺取大面积的胜利。曹操首战董卓,兵以义动,以顺诛逆,虽然在军事上遭到挫折,但在政治上、个人形象上却取得意想不到的潜在成功。待到迎汉献帝之后,政治上就处于绝对的顺势。刘备对待附属、民众,让人有仁至义尽之感,打着汉王朝的复兴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