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国学知识大全 >

第10章

国学知识大全-第10章

小说: 国学知识大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M沓隹资椋诙牌谖尢┦模鲆⒌渲掳胛吹洌尢遮又掳胛骛ⅲ谈秩踩F涠喑鲋迤虼笥碲右唬遄又瓒氛魅衮持舅模磊疚澹裂盗兹牛逃幸坏率得┦娜涑墒撸瞄崾耍⒆又牛讨僦芄俣唬露厦蓝模厦澹现参迨恕:笥旨铀吹淦锥俗郑唇裢ㄐ兄惺橐印#ㄖV菔吮舅蓿┛资橛胫R欤蛟蛲#ㄕ澹骸奥怼⒅V剑倨颍芪痪怼?滓愿鞴谄淦祝煌銎蚣此嫫浯危蛹嬲咧洹!保┌春菏蔽痹焐惺檎撸杏姓虐灾倭狡H辶执狡洳勺笫洗笆樾穑蚴樾鹨嗾虐运幸印S璋炊沓鲋笔椋纫巡祸牛徽虐园倭狡保笔奔雌疲患床┦克梁蟮锰┦模辔奔O匀弧B砣谝芍屑唬裉┦募白笙迦荒晔瑁┤辉虿┦恳远似福蹈遣晃堋0灿兴桨倨椋灿兴桨倨颍咳辉蛞菔且嗄研拧VP⒙砣凇⑼跛嘀剑瞬⒁允樾蛭鬃幼鳎澹┢癫幻眨咳黄渌狄嘤兴尽0磋犷晕健翱鬃忧蟮没频坌餃v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此盖张霸之伪所由托,而亦古文家百篇之说所由防。纬说荒怪,诚难尽凭。然谓孔子删书,只取二十八篇,则其说可信;谓尚书一类之书,传于后代者,必只二十八篇,则未必然。何者?逸书散见古书者甚多(尹吉见礼记缁衣;高宗见坊记;夏训见左襄四年;伯禽康诰见定四年;相年见墨子尚同;禹誓见兼爱明鬼;武观官刑见非乐;大战掩诰见尚书大传;大戊见史记殷本纪;丰刑见汉书律历志。又书序所有之九共帝告说命泰誓嘉禾臩命六篇,亦见大传。详见新学伪经考),岂能尽指为伪物?史记谓古者诗三千余篇,说者亦多疑之。然今佚诗散见群书者亦甚多;谓孔子删诗为三百五篇则可,谓诗止三百五篇,亦未必然也。盖孔门所传之诗书为一物,固有之诗书,又为一物。孔子所删,七十子后学奉为定本者,诗止三百五篇,书只二十八篇;原有之诗书,则固不止此。抑此三百五篇、二十八篇者,不过孔子删订时所取之数,固未必无所取义;然必谓在此外者,即与此三百五篇、二十八篇,大相悬殊,亦属决无之理。故删订时虽已刊落,讲论之际,仍末尝不诵说及之。门人弟子乃各著所闻于传,此今古籍中佚诗、佚书之所以多也。然则所谓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中侯者,得毋二十八篇之外,又有数十百篇,虽不及二十八篇之美善,而亦胜于其余之三千余篇,故孔子于删订二十八篇之后,又特表异之于其余诸篇邪?必因此谓书有百篇,而訾博士所传为不备,则过矣;然并谓其不足齿于传说所引之逸书,则亦未是。经与传之相去,本不甚远。后得泰誓,诚不能遽比之于经,固不妨附益于传。此其所以伪迹虽显,而博士仍附之于经以为教,非真识不如马融也。东晋晚出之古文书,虽属伪造,亦多有古书为据。逸十六篇,未知是否此类;抑或真为古之逸书,要其亡佚,则固可惜矣。

    东晋晚出之伪孔传,唐孔颖达作正义,原有疑词。然此后迄无人提及。宋吴棫作书稗传,乃始疑之。朱子语录,于此书亦尝致疑。明梅魃惺榭家欤嗣鞒馄湮保蝗凰壑ぃ胁簧跞贰G逖秩翳匙鞴盼纳惺槭柚ぃ灰淮涌凸鄯矫婕右灾っ鳎耸橹蹦硕ǎ蝗簧形吹闷渲髅e识£套魃惺橛嗦郏酥っ髌湮跛嗨煅伞3跹в鞔艘恢毓刚撸硕裂帧⒍×郊抑椤#ㄒ唬┪每贾し椒üセ魑笔椋灾衫碜钤缰鳌#ǘ┰蚶劬季亢笾垡病4耸樗涫粑痹欤喽嘤泄攀槲荩灰痪衿涑龃φ撸蛭荻爸盼纳惺榭肌

    晚书之伪既明,考索汉儒书说之事斯起。其中搜辑旧说,为之作疏者,凡有两种:(一)江声尚书集注音疏;(二)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也。江书早出,搜采未全;孙书较备。其时今、古文之派别,尚未大明。误以司马迁为古文,实为巨谬。然其搜辑颇备;学者于今、古文派别,自能分明,作材料看可也。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左袒古学,立说颇偏。王鸣盛尚书后案,则专为郑氏一家之学。然二书钩校搜采,俱颇详密,亦可参稽。其后今、古学之派别渐明,乃有分别古今,及搜考今文之事。攻击古文最力者,为魏源之书古微,驳诘颇为骏快,而立说亦或不根,与其诗古微同。搜采今文经说者,为陈乔枞今文尚书遗说考。

    尚书中禹贡一篇,为言地理最古之书。历来注释者独多。盖不徒有关经学,抑且有关史部中之地理矣。胡渭禹贡锥指一书,搜考最博,初学可先读一过。因读此一书,即可见古今众说之崖略也。唯其书兼搜并蓄,初非专门之学。若求确守汉学门户者,则焦循禹贡郑注释、成蓉镜禹贡班义述最好。

    尚书春秋,同为古史。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是也。然既经孔子删修,则又自成其为经,而有孔门所传之经义。经义、史事,二者互有关系,而又各不相干。必能将其分析清楚,乃能明经义之旨,而亦可见史事之真;否则纠缠不清,二者皆病矣。今试举尧舜禅让之事为例。尧舜禅让之事,见于孟子大传史记者,皆以为廓然公天下之心。然百家之说,与此相反者,不可胜举。究何所折衷哉?予谓九流之学,其意皆在成一家言,本非修订古史;而春秋、战国时所传古事,亦实多茫昧之词。如今村夫野老之说曹操、诸葛亮、李世民、赵匡胤,但仿佛知有此人耳,其事迹则强半附会也。事实既非真相,功罪岂有定评?百家著书,乃各就己意,取为证佐。此犹后人谓“六经皆我注脚”,原不谓经意本如此也。尧舜禅让之事,百家异说,姑措勿论。即就儒书考辨,如奡之不得其死,(见癸巳类稿奡证)及共工、欢兜、鲧皆在四岳之列,(见宋翔凤尚书略说)其事亦实有可疑。然则孟子大传史记所传,盖非其事之真相,特孔门之经说耳。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借史事以发挥己意,后人亦时有之。如苏轼以李斯狂悖,归罪荀卿,谓“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岂真好为是深文哉?心疾夫高言异论之徒,聊借此以见意也。姚鼐驳之,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意亦犹此。然则孟子大传史记之言,当径作经义读,不必信为史事。此所谓各不相干者也。然古代史籍,既已不传,欲知其事,固不得不就百家之说,披沙拣金,除去其主观之成分以求之。此则又所谓互有关系者矣。欲除去主观之成分,固非通知其书之义例不可。此则读书之所以贵方法也。今更就真书二十八篇,各示其概要如下:

    尧典(包今本舜典,唯须除去篇首二十八字)此篇记尧、舜之事。首记尧所行之政。次记尧举舜,命之摄政,及舜摄政后所行事。又次记尧之终,舜之践位,及舜践位后所行之政。终于舜之死。大学引此篇,谓之帝典,盖以其兼包尧、舜之事也。逸十六篇别立舜典之目已非,伪孔即割此篇下半为舜典,则尧典记尧事不终矣。此篇关涉历法、巡守、刑法,可考古代典制。

    皋陶谟(包今本益稷)此篇记禹、皋陶、伯益之事。史记云:“禹即位,举皋陶,授之政。皋陶卒,又以政任益。”盖皋陶、伯益之于禹,犹舜之于尧、禹之于舜也。

    禹贡此篇记禹治水之事。先分述九州,次总叙名山大川,又次记五服贡赋之制。地志书之可信者,当以此为最古矣。近人或谓此篇必非禹作,遂目为伪。然传书者本未云尧典必尧时史官作,禹贡必禹自撰也。此等辨伪之法,几于无的放矢矣(参看论读子之法)。

    甘誓此篇记启伐有扈战于甘之誓辞。墨子谓之禹誓。古人蒙祖父之号者甚多,不足疑也。

    汤誓此篇为汤伐桀时誓辞。

    盘庚(今本分为三篇)此篇为盘庚自河北徙河南时诰下之辞。史记谓在盘庚即位后,序疏引郑注,谓在盘庚相阳甲时。此篇可考古者“询国迁”之制。篇中屡以乃祖乃父,及“我高后将降不样”,恐喝其下,可见殷人之尚鬼。

    高宗肜日此篇记武丁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呴,祖己训王之词。

    西伯戡黎此篇记文王灭黎,祖伊恐,奔告于纣之事。可见灭黎一役,于商、周兴亡,关系甚大。

    微子此篇记纣太师、少师劝微子去纣之语。

    牧誓此篇为武王与纣战于牧野时之誓辞。篇中庸、蜀、羌、髳、微、泸、彭、濮人云云,可考武王所用之兵。

    洪范此篇记箕子告武王以天锡禹之洪范九畴,乃我国最古之宗教、哲学书也。说虽近乎迷信,然讲古代之哲学、宗教者,不能离术数;古代之术数,实以此篇为统汇。(此篇所陈之数,与易数亦相通。故宋后易学之讲图、书者,又有“演范”一派)欲考古代哲学、宗教者,不容不究心也。

    金縢此篇记武王有疾,周公请以身代,及雷风示变之事。按史记谓克殷后二年,武王病,周公请以身代。武王有瘳,后而崩。成王幼,周公摄政。二叔及武庚叛,周公东伐之,二年而毕定。初成王少时,亦尝病;周公亦请以身代,而藏其策于府。成王亲政后,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王发府,见策,乃泣,反周公。周公卒,成王葬之不以王礼,于是有雷风之异。成王开金縢,得周公欲代武王之说,乃以王礼改葬之。今文家说皆如此,可看今文尚书经说考。郑玄则谓管叔流言,周公避居东国,待罪以须君之察己。成王不悟,尽执其族党。逮有雷风之异,乃感悟,迎周公归,归而摄政焉(见诗豳谱,及七月鸱鸮东山序疏,及礼记明堂位疏。按郑说殊不近情。盖此篇“秋大熟”以下,与上文非记一时之事,而郑误合之也。孙星衍之说如此)。

第12章 经子解题(5)() 
大诰此篇为周公伐殷时诰辞。篇中之“王”,郑以为周公摄政践王位自称,伪孔以为代成王立言。于古代摄政之制,颇有关系。

    康诰此篇为封康叔诰辞。多涉刑法,可考古代典制。

    酒诰此篇亦诰康叔,可见当时沫邦酗酒之甚,及周治之刑法之严。

    梓材此篇诰康叔以为政之道。

    召诰此篇记周、召二公,卒营洛邑之事。

    洛诰此篇为洛邑成后,周公诰戒成王之语。

    多士此篇为成周既成,迁殷民,诰之之辞。

    无逸此篇亦周公告戒成王之语。篇中历举殷代诸王及文王享国长短。共和以前,古史年代之可考者,以此为最可据矣(尧典记舜之年,适足百岁,即不可信)。

    君姡Т似芄阏备嬲俟铩F卸嘁蠹爸艹跸统迹煽脊糯肥隆

    多方此篇为成王灭奄后,归诰多方之语。

    立政此篇为周公致政后告成王之语。述当时官名甚多,亦可考古代典制。

    顾命(合今本康王之诰)此篇记成王殁、康王立之事,可考古代大丧及即位之礼。所述陈列器物,亦可考古代重器。

    费誓此篇为伯禽伐淮夷誓辞。

    吕刑此篇记穆王改定刑法之事。言古代刑法者,以此篇为最完具。

    文侯之命此篇史记以为城濮战后,周襄王命晋文公之辞。书序以为平王命晋文侯之辞。书序与今文说不合,即此可见。

    秦誓此篇为秦穆公胜晋后誓众之辞。秦文之可考者,当以此及石鼓文、诅楚文为最古矣。石鼓文,昔人多以为周宣王作,非是。近人王国维、马衡考定为秦时物,说较可信。马作见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第一册。

    三、附论逸周书

    今之逸周书,汉志列之书家。说者因以为孔子删书之余,其实非书之伦也。特以此说相沿已久,后人编甲部书者,亦多收之。(清正续经解尚然)又有入之乙部者;然古代经、子而外,实无所谓史,亦未安也。故附论之于此(就鄙见,此书入子部兵家最妥)。

    此书汉志只称周书。说文“算”字下引之始称“逸”。所引见今本典篇。(然此语疑非许君原文)隋志系之汲冢。后人有信之者,有辨之者;亦有调停其说,谓此书汉后久晦,得汲冢本乃复明者。四库提要云:“晋书武帝纪及荀勖束晳传,载汲郡人不准所得竹书七十五篇,具有篇名,无所谓周书。杜预春秋集解后序,载汲冢诸书,亦不列周书名。”则辨之者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