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九州造化 >

第212章

九州造化-第212章

小说: 九州造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靖真人以为肖逸想求丹药快速增进修为,不忘教导道:“修炼当脚踏实地,不可投机取巧,心存懈怠。”

    他却不知,听了前面话语,肖逸已然心神不宁,对后面的教导根本未听入耳中。

 第412章 名实

    回到住处时,肖逸依旧眉头紧蹙,未从长靖真人的话语中回过神来。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

    “增进修为的丹药如此珍贵,长阳真人即使贵为道家掌门,但是一下子拿出数颗丹药供元卓服用,此等手笔也委实过于豪奢了。”

    “神农赭鞭被鬼家所得,如今唯有鬼家能一次拿出数颗丹药来。难道当真如孙伯约所说,道家已和鬼家联合了?”

    “若是道家和鬼家联合,那葛仙师府被灭一事,是否也有道家参与?”肖逸暗自一凛,不敢往下想,转念思索道:“长靖真人是否知道了一些事情,才杞人忧天,及早安排道家传承之事?”

    肖逸思忖许久,感觉思绪一片混乱,不禁猛地甩了甩头,叹道:“世间之事,纷繁复杂,一旦坠去其中,哪还能沉下心来悟道修德?”

    昨夜耗神过度,今日又听了一天论道,此刻颇有些承受不住,想起静姝早上叮嘱之言,遂道:“明日愁来明日愁,既然想之不通,就待日后再想不迟。”

    当即躺上床去,先默念一遍《清静经》,抛开诸多烦恼,再沉心静气,涵养灵魂。

    一夜无话,待天亮睁开双眼时,其眼神炯炯有光,已恢复至最佳状态。

    来到大厅,与众弟子汇合。忽觉厅中人数不对,仔细一看,发现其中多了铭觉、元卓、元聪三人。

    在大河楼时,肖逸和铭觉闹得并不愉快,本想扭过头去,避免尴尬,谁知那铭觉却冲其抱了抱拳,虽未说话,眼神中充满着友善和敬意。

    肖逸也忙回之以礼,算是见过了。

    这时,那元卓站出来,说道:“肖逸师叔,听闻你修为大进,已是道家二代弟子中的翘楚。元卓佩服的紧,若有机会,当向师叔讨教。”口中说的“佩服”,可眼神冰冷,毫无佩服之意。

    与两年前相比,元卓更加冷漠傲慢,就好似一柄锋利的宝剑,处处透着伤人的寒光。

    无论如何,二人也曾相处许久,患难与共。可是,肖逸从其眼神中感觉不到一丝亲近之情,不觉有些惋惜,心想道:“小小年纪,就达到成丹期。可是没有深厚道法作为根基,失去自然本心,也不知还能在修炼一途上走多远。”

    寒暄数句,肖逸听其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大有挑衅之意,顿感十分难耐。而且,奇怪的是,自己竟有些心慌意乱,有一种想要发泄的冲动。

    肖逸心知有异,忙找个因由,躲了开来。暗忖片刻,也不知何以至此,只能想道:“或许元卓怀疑我杀了铭冉,我却嫉妒他达到了成丹期,才会出现这等感觉吧。”

    少顷,众人出发赴会,也就淡忘了此事。

    今日,第一家讲道的是兖州名家。肖逸对名家之人颇为仇视,并对其明辨之道甚不以为然,听到名家讲道,登时兴趣索然,暗道:“我便不信,这等无德无良之家,能讲出什么大道来。”

    然而,听了片刻,肖逸却提起了精神,惊叹道:“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名家之道。”

    名家讲道之人正是那公孙诺,但听其讲道:“名者,名形者也;形者,应名者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不可相乱,亦不可相无。无名,则大道无称;有名,故名以正形。”

    随后解释道:“名,简而言之,就是万事万物之名称。没有名称,便没有指代。没有指代,便等同虚无无物。就好比人取姓名,如我公孙诺,名定之后,天下即有了我公孙诺,若无名,我则是一片虚无,不存于世上。又如,诸子百家确立名号,有了名号,世上方有了这一派,无名号,则无派。”

    这番话通俗易懂,百姓皆听得明白。过去,世人只知名家善辩,对其名学却知之甚少。听罢,无不有第一次认识名家之感。

    肖逸心道:“有名则有物,无名则无物,此话虽有些偏颇,但是仔细一想,却也的确有些道理。就像人之姓名,世人众多,若是不起名区别,统称为人,这个叫人,那个也叫人,如何为世人区分?人在眼前,还可知道那人存于世上。若此人不在眼前,又如何证明世上有那人呢?而且,人这一称谓也是名学范畴,没有人之称谓,人和禽兽之类亦无法区分。对天地而言,无名岂不就等同虚无无物吗?”

    此时,肖逸不禁叹道:“名学,看似简单,其实对人类认识万事万物有着不可取代之地位。”

    转念又一想,更为惊叹道:“名学之所以令人感到简单,实是已经深入人心了啊!”

    能够将一家之道发扬到如此地步,怎能说该道不好呢?

    肖逸顿时对名家刮目相看,心中印象大为改观。

    不过,闻者并非都如他一般想法。只听身旁的吴凌子说道:“名可名,非恒名也。彼名虽有一时之用,但并非永恒之名。天地无名而自行,无名方为永恒。名家将名如此细化,实是大违自然之道。”

    众道家弟子无不点头符合,对名家之道颇不以为然。

    肖逸知此乃两家道论之争,难免有尊己卑人之嫌疑,也就微微一笑,并未在意。

    其实,道家弟子自称道家,又各有道号名姓,无不沿用名家之学。只是人们对姓名太过熟悉,认为人有名姓乃是天经地义之事,已然忽略了姓名也是一门学问。

    听那公孙诺继续道:“循名督实,按实定名。名实相生,反相为情。若名实不符,或定名相乱,必生矛盾。为让大家听得明白,老夫讲两个故事作为引申。”

    百姓听其讲故事,顿时精神一振。

    公孙诺讲道:“郑国将未经雕琢过的玉称为璞,周国将未晾干的鼠肉也称为璞。一次,一名周人从一名郑国商人门前经过。周人问:‘欲买璞乎?’郑国商人以为是玉,便说:‘欲之。’二人讨价还价,忙活了半日,终于谈定了交易事宜。结果,待周人将‘璞’拿来,郑国商人一看,竟是未晾干的鼠肉,大失所望,谢而不买。周人却以为郑国商人故意耍他,怒不可揭,与之理论。最后,郑国商人召来伙计欲驱赶周人,周人这才落荒而逃。”

    百姓听得有趣,皆是一乐。

    公孙诺道:“物不同,理应不同名。名实有误,必至祸乱。是以,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竟将名实之学上升到天下治理的层次。

 第413章 诸道纷呈

    公孙诺道:“下一个故事,更为有趣。全本小说网;HTTPS://。m;庄里一个老丈,给大儿子取名叫‘盗’,给小儿子取名叫‘殴’。大儿子外出,老丈在后面追着喊:“盗!盗!”官吏闻之,以为大儿子是强盗,就将其绑了起来。老丈大急,赶忙召唤二儿子来向官吏解说,急切之间声音不变,就喊‘殴!殴!’官吏听其言,就开始殴打大儿子,险些将大儿子打死。”

    百姓听罢,顿时轰然大笑,对名家之道兴趣大增。

    公孙诺道:“名虽不言,却也有美丑善恶、高尚低贱之分。物美当配以美名,物恶当以恶名警示,不可相错。如若不然,笑料百出事小,引发祸患事大。”

    百姓无不点头认同。

    随后,公孙诺又讲:“名有三类,达名、私名、类名。”将名学外延,逐步深入,引出刑名、名辩等概念,最后以“泛爱万物,天下一体也”为止,赢得满场彩声。

    名家讲道落幕,肖逸可谓感触良多,思忖道:“名家之学,对人类认世有着不可磨灭之功绩。只可惜后人偏重于名实之辨,囿于名利之争,愈行愈远,最终导致名学蒙尘,令世人误解,实在可惜之极。”

    紧随其后出场讲道的是法家。那韩离以一句“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开场。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兴奋,其声音略有些发颤。讲了片刻,才谈吐如常,渐入佳境。

    韩离今日主要讲授赏罚之道,以赏罚定天下。

    只可惜,百姓一听到严刑峻法,厌恶之情顿生,无论赏赐再好也提不起丝毫兴趣来,能仔细倾听者寥寥无几。

    最后,当其讲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律法面前,人人平等”时,百姓方有所共鸣,凝神静听。然而,时间已至,不得不赶快收场。

    韩离微感惋惜,冲那万家言抱了抱拳,以示相谢,退回了座位。

    接着,就听一人高声道:“纵横者,捭阖也。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

    肖逸循声望去,但见那林月河站于台前,已滔滔不绝,宣讲开来。

    这时,只听长环道者冷眼讥讽道:“纵横之人,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实乃唯利是图之小人也。此等不义之说,也敢称道?”

    长靖真人忙道:“稍安勿躁,不可妄言。”

    道家弟子因鬼家挤兑道家之事,心存抵触,个个脸色不善,只差掩耳拒听了。

    但是,环顾其他诸家及场中百姓,其情态却正好相反。甚至可以说,从昨天讲道以来,会场第一次安静如斯,人人凝神听道。

    原来,纵横之术,教人用权使谋,可助人在世事纷争之中胜出。相较其他道法而言,唯有这纵横之道最具实效。是以,尽管纵横之道被人诟病,名声不佳,但众人仍旧全神贯注,侧耳倾听,以求悟得些计谋,供今后所用。

    肖逸见状,不禁摇头不已。但是心中又想道:“鬼家纵横之术,揣度人心,令人防不胜防。两次与鬼家对敌时,我皆因不了解纵横之术,被其牵制,这次有了机会,务必要了解一番,下次再遇见,也可有所防范。”遂也凝神静听起来。

    道德教化,固然绝好。但是人心近利,乃是天性,便是肖逸也无法幸免。纵横之术的魅力便在于此。

    只听林月河道:“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其大意是说,自古而今的圣人,皆是通过观察事物变化,揣度人之内心,把握万物运行之规律,方达到了治世的目的。

    如此一说,等同忽略了圣人的道德教化之功,完全颠覆了圣人的形象。

    诸家听罢,无不皱起了眉头,显然颇有腹议。

    道家这边更是愤愤不平,长环道者道:“圣人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他这般说,圣人不是成了愚弄世人的小人了?”

    肖逸既定下了“我欲成圣”的目标,对圣人之道颇有研究。这时听来,却与众人想法不同。暗忖道:“圣人亦是凡人之躯,像万先生所说的那种无欲无求、一心为公的圣人,万世不见其一,几乎不存于世。古往今来的圣人,也多是道德过人,善于教化之辈,与万先生口中的真正圣人仍有一定差距,只能称其为伪圣人。”

    “而伪圣人想要治世,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手段,其实质与那林月河所说应无二致。再者,人性本恶,总有不服道德教化者,即便那真正的圣人也须用些策略才行。”

    想到此处,肖逸长长吁了口气,叹道:“如此说来,圣人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圣洁啊。”

    果然,如其所想,那林月河已讲道:“万物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乃可捭,乃可阖。如此,方可为万事之先也。”

    肖逸点头道:“不错,圣人唯有度量世人优劣长短,而后运用纵横之术,方可令世人诚服。自然之道,无为无不为。圣人不言而教,乃无为;运用纵横之术,乃无不为。圣人之道,其实并不违背自然之道。鬼家纵横之术虽有些见不得光,但是只要施策之人心存善意,无害于人,又为何不能为人所用呢?”

    之后,林月河又相继讲授“内楗”、“反应”、“抵戏”、“飞箝”、“揣”、“摩”等纵横之策,乃可以横,乃可以纵,运筹帷幄,实可将世间万事万物玩弄于鼓掌之间。

    众生愈听愈是心惊,现场静谧非常,几乎落针可闻。

    肖逸亦完全为纵横之道吸引,脸上神情数变,不时有所领悟。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纵横之精髓也!”当林月河以此言结束论道时,众生仍旧处于勾心斗角的可怕梦靥之中,久久不能出声,现场依然死寂一片。

    而这其中,却有一人突然轻声一叹,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