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席卷天下II >

第275章

三国之席卷天下II-第275章

小说: 三国之席卷天下II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冥冥中自有天意,虽然秦峰影响到了历史,但也是影响历史向原本的轨迹发展。

    早前曹操和袁绍因秦峰所说,也在琢磨太后不同意该怎么办。

    现在果真是不同意,袁绍一方面服气秦峰的神机妙算,一方面就提议道:“大将军,可调兵直接进宫杀了十常侍,到时候,也由不得太后。”

    秦峰哑然,他发现袁绍也够狠的,有时候比曹操还狠。

    何进大摇其头,道:“汝等也要为我考虑一下,没有太后同意的情况下强攻进去,我将来如何面对太后?我也不是造反?惹怒了太后,免了我的官职,如何是好?“

    众人一想,也是这么回事。何进也不是造反,惹怒了太后,就算不被免官,何进也会失去太后的支持,失去太后的支持,大势已去。对于何进来说,就是得不偿失了。

    袁绍,曹操便感到,何进一定不会强攻进宫的。

    于是袁绍又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历史知名的主意,他说道:“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如此,就不是大将军所为,大将军就可以推脱不知此事,一切都是外兵为了清君侧所为,太后那里就好交代了。”

    当袁绍说出这些话的时候,秦峰浑身一个激灵,他也就知道,乱世的序幕,终于是开始了。

    这一次,殿上,谁能举印,这一次,殿下跪拜的千百人中都会有谁?

    是秦峰终结乱世,还是曹袁刘中有人崛起。亦或是秦曹袁刘含恨收场,在谜底揭开前,谁也无法说的清楚。

    曹操闻言脸色大变,就要开口。秦峰一把就把曹操拉住了,道:“稍安勿躁,且听大将军怎么说。”

    何进露出十分赞同的模样,拍案而起道:“此计大妙。陈琳,陈琳呢?”

    少顷,大将军府的主薄陈琳来到。

    何进就喜悦的说道:“陈主薄,消灭十常侍就在近日,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你马上写一篇绝佳的檄文,我好派人发檄至各镇,召赴京师。”

    秦峰瞅了一眼陈琳,这位文采横溢的人物,看来就是天生写檄文的。一篇檄文天下大乱,一篇檄文北方一统。

    陈琳听说要消灭十常侍,原本十分高兴,随后听到是召集外兵进京杀十常侍,顿时大惊失色。

    现在的外兵形势,已经不是以前。

    以前,地方兵都是中央招募、训练,军官也是朝廷任命的。但各地叛乱不断后,兵力缺口很大,朝廷的效率有限,无法快速有效的募兵训练,再派遣各地镇压各地叛乱,朝廷因此迫于奔命。

    所以就实行了州牧制度,州牧制度后,地方兵都是地方上招募的,地方上训练的,军官也是州牧任命的。虽然快速有效的镇压了各地叛乱,但中央也失去了对地方兵的控制力。

    陈琳不单单只是会写檄文,他立刻劝说道:“此时不可,俗语云: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国家大事乎?今将军仗皇威,掌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诛宦官,如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如今却反外檄大臣,临犯京阙,英雄带雄兵聚会京都,难保有怀有异心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乱矣。”

    陈琳的意思,简单点说,就是何进掌握中央的兵权,总览朝纲,杀十常侍只需要下定决心,就易如反掌。若是外兵进京进宫,宫禁和城防就会易手他人,若是人家反戈一击,就会取代何进。

    曹操呼应道:“此忠言尔。”

    袁绍大怒,合着他说的就是谗言了?他气红脸道:“大将军执掌天下兵马,谁敢放肆?”

    其实,到了现在,敢放肆的人太多了。就连袁绍都敢劝说何进强行闯入皇宫,这就是造反,其他人还有什么不敢的?

    只不过,许多人对于一些事情看不透,这才有了各种各样的“离奇”事情发生。当然,看透的人认为“离奇”,看不透的人认为本来就应该如此。“历史会作出评价”,这也是这句至理名言的由来。

    何进听完陈琳的话后,哈哈大笑起来,道:“此懦夫之见也。我是大将军,岂会怕外兵,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可也。”

    袁绍急忙道:“就是就是。”

    曹操脸黑,他一把推开秦峰拉住他的手,出来说道:“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必败也。”

    何进大怒,道:“孟德亦怀私意耶?”

    曹操的意见和陈琳一样,就是何进自己把这事给办了。只要带几个狱卒进宫,就能抓住张让,何须这么多事。

    而何进大骂曹操怀有私心。

    双方的对答,和历史上一模一样,一个字都不带错的。

    何进怒道:“如此就是忤逆了太后,孟德你有私心!”

    何进纠结就纠结在忤逆太后这里了,事情若是按照曹操说的来办,何进就是忤逆太后,他就要面对太后的怒火。他就会因此失势,没有一点翻身的机会。而曹操不会面对这样的怒火。

    所以,何进认为曹操有私心,而袁绍说的才是体己的主意。

    曹操看到何进态度坚决,他没有再多说什么。但是曹操看到秦峰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立刻道:“大将军,何不听听子进怎么说?”

    秦峰原本置身事外挺惬意的,没成想曹操要拉他下水。这决定乱世来临的历史事件,可不是一件好事。若是参与进去,一个搞不好就会遗臭万年,名臣良将都是很看重名节的,对于将来争霸就会极其不利。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三百七十二章 开往乱世的快车

    秦峰,字子进,中平元年出现在东汉的政治舞台上,传闻是冀州邺城人。

    当世评价他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平定黄巾之乱的功勋者,汉室中兴的中流砥柱。他对内平定黄巾,消灭幽州二张(张举、张纯)的叛乱,对外降服匈奴、乌桓等,为汉室重新巩固北方的统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又出使罗马,实乃华夏在西方留下足迹的第一人也。

    他在朝为官之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开洛阳清明盛世繁华,百姓亲切的称呼他为洛阳及时雨、大汉秦青天,百姓大救星。

    他又提出儒家《理学》思想,为儒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通天大道,因此被天下儒士尊为当世鸿儒。

    秦峰初为军司马,后担任洛阳令、前将军,在对匈奴作战时,封狼居胥,为冠军侯,到达了人臣的一个巅峰阶段。

    他精兵法,善诗歌,体恤人民的苦难生活,大散家财慈善百姓。

    虽然秦峰也有许多缺点,但世人从不否认他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名臣。太祖曾说“我的心与秦峰是相通的”。

    秦峰有能力,有才干,有政绩,兼备仁德,从而得到了世人的认可。掌权的大将军何进引为左膀右臂,在其心中有极大的分量。

    何进十分重视秦峰,看他也是一直没有说话,就问道:“子进以为如何?”

    袁绍也看秦峰,寻求支持的模样。

    对于秦峰来说,何进召外兵进京,就是乱世的开端。开乱世的人,必定遗臭万年。若是他参与这些事情,未来必定留下一个祸乱天下的印象。他才不会去帮助何进分担这个罪名。

    这一刻,秦峰所说的话必定会被载入史册。于是他好好措辞了一番,就说道:“孟德和本初说的都有道理,如何抉择,请大将军乾纲独断。但无论任何时候,下官都会忠于朝廷作出的任何决定。”

    吾靠!曹操心里一阵惊天的大骂。他请秦峰出来说话,是因为他深知秦峰一定能够看透现在的形势,从而劝说何进不召外兵进京。没想到秦峰说了一通,其实跟没说一样。唯一确定的,是秦峰是忠心为国的。

    曹操一阵暗骂,心说你这个狡猾狡猾的家伙,往日每每看的透彻,怎么到了最重要的关头,你就掉车轮了?

    何进却是十分欣慰,于是道:“陈主薄,快些檄文,今天就发出去。”

    “哎~。”陈琳一阵摇头叹息,但他左右不了形势,只能是听从命令。

    唰唰唰~,陈琳开始写檄文了。

    事情有了定论,秦曹袁也就告辞离开。

    走出大将军府,曹操怒视袁绍,道:“乱天下着,必定大将军和本初也!”

    袁绍尴尬起来,道:“孟德别这么悲观好不好,大将军统领朝廷,又有百官支持,外兵来到又能怎样?难不成他们还敢造反?那里有你说的那些事情发生。”

    曹操一甩袖子,叫道:“如今天下之势,各地州郡以成藩镇诸侯之态,各路诸侯大军云集京城,看到时候,你们怎么收场。子进,关键时刻,你怎么就愚昧了呢?哎~。”曹操一副恨铁不成钢,甩袖子走了。

    袁绍立刻就站到秦峰近前,道:“什么愚昧,为兄看就挺好。子进,别听孟德的,他就是杞人忧天。今天晚上,为兄做东,洛阳楼……。”

    秦峰十分钦佩曹操,曹操看大势就是比袁绍来的准确。到时候几十万大军云集京城,就不是何进能够控制的了。

    几十万大军云集京城,真的是谁也无法控制的局面的。未来事情会如何,对于何进,对于朝廷,对于曹操袁绍都是未知数,对于秦峰来说,也是未知数。他摆了摆手,道:“决定命运的大事就要来了,这些时日,还需保持清醒。”

    袁绍也成心事沉重的模样,点了点头。

    于是乎,秦曹袁,暂时分道扬镳。而随着檄文传与各地,开往乱世的“快车”,已经开始搭载一些必须的人。到了站,这些人下来,乱世就成了。

    星夜,何进就秘密派人,传檄文与天下各州。

    6月21日,檄文就到了西凉。

    话说西凉州牧董卓,先为破黄巾无功,因贿赂十常侍幸免,遂任显官。今统西州大军二十万,常有不臣之心。

    董卓得诏后大喜,“此天命于我也!”他第一时间就点起军马,过长安之时。就命女婿牛辅,守住关西(潼关以西),他就带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华雄等,提兵望洛阳进发。

    期间,董卓的女婿军师李儒,就提出了一个决定性的策略。李儒是个有才华的谋士,他就对董卓说道:“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朝廷,一来名正言顺,二来十常侍就知何进手段。那时候十常侍一定会和何进拼命,京城混乱,主公大事可图!”

    也就是说,何进想暗着来,有所图谋的董卓将事情挑明。十常侍得知何进调集外兵杀他们,一定会反抗。双方掐起来,渔翁得利。卓大喜,遂上表。

    何进得到董卓的上表后,看到有人响应,也是高兴。由于董卓明着上表,他不得不和百官通气,于是马上召集百官来到了大将军府,就将董卓的上表出示百官。

    曹操看到后,脸色铁青的吓人。

    秦峰不动声色,实则内心喜悦,看来这驾通往乱世的历史“快车”,就要顺利抵达终点了。

    袁绍高兴的头大,道:“天下人响应大将军,十常侍必灭。”

    何进闻言,笑着点头称善。

    百官吃了一惊,这才知道何进调外兵进京。中侍御史郑泰,急忙起身道:“董卓其人残暴,往日多送金银进宫,这才有现在显赫的地位。实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

    何进一心收拾十常侍,不听郑泰之言。

    卢植又劝说道:“植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

    何进已经王八吃秤砣,不听。

    郑泰、卢植见何进固执己见,便以弃官而去为胁,朝廷大臣,去者大半。

    谁知,何进依旧我行我素。

    历史上,有许多人当权者或是一时蒙蔽,或是本就看不清形势,导致各种“离奇”历史事件发生。何进召董卓进京,就是其中之一。卢植这些人弃官而去,也未能拉回何进。

    何进反而是更加要让董卓进京,平稳铲除十常侍后,好给卢植这些弃官的人一些颜色看看。

    于是,何进就派人去告诉董卓,让他快快进京清君侧。

    董卓接到何进命令的时候,他的大军已经到了渑池。渑池在弘农县东部,与洛阳“咫尺相隔”,在这里曾经发生了著名的“渑池会”,也就是蔺相如和秦王那一段。

    董卓接到命令后,李儒就开动他阴险又精明的脑筋,进言道:“主公可先在这里按兵不动,十常侍得到消息后,一定会和何进搏命。到时候京城混乱,主公火速进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