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84章

皇宋锦绣-第84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人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这个想法,苗远也在考虑,苗家庄距离保州,也就是30里,一个时辰,车就能够来回一次,一上午两个时辰,就是两趟,这样的话,能拉多少拉多少了。

    “不用这么麻烦的”一个声音突然传来,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赵信已经走到了他们的面前。

    “四少爷来了,四少爷一定有办法的!”

    “是啊,四少爷天授奇才,一定能帮我们解决的!”

    “少爷,快教教我们吧!”

    一连串的声音次第的响起,若是赵信来到苗家庄,就待在主宅之中,或许只有苗远等寥寥数人,能够知道他的存在,可是他没有待在庄子里面当宅男,而是连续的动作。

    长弓队的成立,不但让一些壮汉有了每月固定的收入,也让他们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连整个苗家庄,才有几头牛,不是买不起,只是没必要,苗家受到仁宗的看重,良田都赐下万亩了,这个年头,牛还没有田贵,想买是买得起的,只是没必要。

    赵信这么一下子,给村子里填了上百头大型牲口,这对于庄户人家来说,这可是生命的菩萨,改变庄户人家命运了,不说万家升佛了,最起码也是尊敬度大增的。。

    苗远也同样如此,哪怕几天的了解,他也不把赵信当做小孩子来看了,就看做派就知道,来的几十人之中,还是以赵信为首的。

    所有人期盼的看着赵信,赵信走过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就在众多村民围绕在苗远的旁边的时候,赵信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件事情,特别是的苗远的表情,赵信就知道,一定是为了运输的事情。

    热馒头跟冷馒头的区别,赵信当然清楚了,在后世,大部分馒头,在买回去之后,都要热一热再吃,可是热腾腾的馒头,跟冷馒头完全不一样。

    馒头是一个新生事物,就算是孙吉等人,哪怕对于赵信再怎么的信任,也需要尝过之后的,才最终相信,去保州,几乎必然要品尝,直接卖出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热跟冷就有明显的区别。

    冷馒头哪怕解决了酸涩的味道,硬度和口感还是没办法解决,或许比原来的馒头好一点,却没有那么惊艳的效果,或许会有人来买,却会跟之前预料的畅销,完全不一样。

    要想赚钱,要想刺探保州的情报,必须要让馒头热销起来,那么,这第一炮,就必须要打响,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对于北宋,甚至很长时间的人来说,要解决这个保温的问题非常困难,温度又不是液体,又不是气体,看不见摸不着,真的是无从下手。

    看着众人的期盼的目光和叫喊声,赵信心中满意,要的就是如此,在目前险恶的环境之中,不但需要灵通的情报,也需要忠诚的部下,没有永不攻破的堡垒,只有永不攻破的人心,只要内部没有问题,绝大部分的坚固城市,都很难的攻破。

    举手之劳的小事,实际上,在棉花流行之后已经解决了,后世更是找出了关键,棉花之所以保暖,不是很暖和,而是隔绝内外空气交流,温度是通过交流散失的,空气中如此,固体液体之中同样如此,这也就是棉花等保温材料保暖的根源。,

    绝大部分的保温材料,都可以隔绝温度,哪怕这个苗家庄没有棉被,用其他丝麻被子,这些保温效果比不上棉被,可是也足以保证馒头在30里之外的保州,依然是热腾腾的,

    赵信,让他们找来一些大型柳条编筐,这是农村常用的容器,多是用来盛庄一些用来晒的东西,又找了一些新的被子芯。

    棉花已经出现了,棉被却没有普及,最少说,在庄户人家,没有那么多的棉被,赵信本来以为,必须要用丝麻等代替,却没想到在苗家庄,还是可以找到300条棉被,其中有80条是在大宅,也就是说,为主宅准备的。

    现在已经深秋,厚被子却没有开始盖,绝大部分是新的,把普通庄户人家的旧的,太脏的一些去掉,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是新的,或者是刚浆洗过的,这些都可以用。

    用被子来保暖,似乎也说的过去,苗远感觉到一点点的怪异,却没有多说什么,只要解决问题就好,此时此刻,没有时间再等一个小时,等到验证了效果再说。

    出于对赵信的相信,还有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能够在严冬之中,让身体保暖,保护住馒头的温度应该也没问题的,掏出被芯,然后盖在编筐上面,巨大的编筐,可以最少容纳400个馒头,差不多有80条,算下来,可以把这些给装满了,最少是可以装下绝大部分,这样也就够了。

    早晨的时候,起来蒸馒头,到现在,距离午时还有2个时辰不到,算上路上耽误和销售的时间,有些来不及了,所有人七手八脚开始装车。

 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和国运

    编筐不太合适马车使用,也可以接受的,装了棉被的编筐,还是放入到了马车之中,装入了差不多2。8万个馒头,剩下的,苗远大手一挥,全部送给在场的村民。/全本小说网/https://。/

    馒头从赵信改造了之后,就不再是一个廉价的,只能够果脯的东西,它的价值在提升,吃起来还吃,还容易消化,上到八九十的老人,下到小孩子,都可以吃,拿到的人,很多都舍不得吃,把馒头留下来,准备给孩子们吃。

    现场欢声雷动,七辆马车,在众人的期盼之中,缓缓的离开了苗家庄的,带着他们的希望,这一次,苗起会带着20个有过经历的人,到保州去销售馒头,这么庞大数量的馒头,不可能在一个地方销售,好在,之前赵信让他调查过保州的情况,他选定了7个地方。

    从一开始,馒头的主要目标就是军汉,其次是一些大家族和商贾,最后才是普通百姓。

    出身百姓的苗远,很清楚,对于穷的恨不得一文钱,掰成八瓣花的普通百姓,基本上买不起3文,甚至是5文两个大白馒头,哪怕他的味道好到炸,普通的一个馒头,可能连半文都不到。

    赵信缓缓的走出人群,不时的有民众上来感谢,虽然还没有最终的效果,吃过馒头的,都不怀疑,这个馒头能够卖的不错,可具体卖多少,那就不知道了。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保州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一个繁华的,很多人的大城市,连苗家庄这样的,距离保州很近,还跟保州有密切联系的城市,去过保州的人都不多,封建社会的地域限制,让大部分的农民都被固定在土地之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劳作,就是他们的命运。

    或许,对于苗家庄来说,这一刻的命运在发生着改变。

    不知道什么时候,孙吉出现在了赵信的面前,对于孙吉的神出鬼没,赵信早就见怪不怪了,孙吉今天负责赵信的护卫工作,又一次看到了赵信的神奇,他都不知道,看起来这么复杂的问题,赵信就这么轻而易举的解决,仙授之说,真的这么神奇么?

    一句话在嘴里转了半天,最终说出来的却是:“殿下,你就这么确信,这个生意能做么?”

    “难道,孙带御没有觉得好吃么?”

    孙吉立刻哑口无言,没错,就算是他,也感觉到好吃的,作为军人,他很清楚,那些戍边的禁军,手中有多少的购买力,一些节约点的,甚至可以每月,或者是半个月,去一次青楼,出来打打牙祭,只要是够美味,再多也不在话下,更别说这个还相当便宜。

    半文一个,要烧水蒸馒头,可能要辛苦几个小时,还会做出来很多,很久才能够吃完,现在有现成的,热腾腾,软甜的馒头,价格不过是3文,又怎么能够阻挡军汉的渴望。

    身体越好,武力越高,对于饭食的要求也就越高,孙吉这样体格的,要想真的吃饱,可能要十几个馒头,军汉们哪怕是差一点,也需要四五个,这是天然的生意。

    最关键的是定价,苗远定价在3文,赵信在简单了了解了保州的物价之后,认可了这一点,当然,如果买的多有优惠,可以选择10个25文,或者是五个送一个。

    苗起认可的是10个25文,简单计算之下,他认为五个送一个要亏。

    赵信不置可否,他不可能告诉古人,五个送一个的好处,就算从表面上,同样五个,一个减少了2。5文,一个送出了3文,可实际上,送出的,对于苗家庄来说,只是1。5文的成本,就本身上,已经是更高的利润了,更别说造成的效应,本身买5个的,变成6个,买10个的变成12个,变相的增加了销量。

    复杂的商业问题,在21世纪,已经成为了厚厚的教材,无数的学者专家都在研究商品的客观规律,对于使用者来说,不必考虑这么多,再怎么都是独门生意,10个25文和五个送一个,没多大区别,带来的利润,可能只有10%的样子。

    这样算下来,一个馒头的毛利,最少在1文,看起来小,可是架不住多啊,只要2。8万个全部卖掉,就是2。8万文,这可是28贯,在任何地方,28贯都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可是净利润啊,甚至对于苗家庄来说,还有另外的一层利润,那就是面粉的销售的。

    苗远之所以这么的关注馒头,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去年苗家庄面粉丰收,可惜从麦收到现在,价格一直没有上升,还出现了下降的态势,几万石的粮食,存在苗家庄。

    这不是个好事情,哪怕面粉已经足够便宜了,可是还有比他还便宜的杂粮,用面粉,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可以是主要的食物,却不能全吃,一个八口之家,全部吃面粉的话,可能支出要提升30%以上。

    现在,只要这个馒头生意稳定住,面粉的消耗巨大,按照一个馒头一两半来说,10万个,可能就是1万斤,100石,一年下来,可能要消耗3万多石,基本上会把苗家庄的面粉,消耗的七七八八了。

    这可是市场价,哪怕依然不算太高,却比收购价最少提升了30%以上,这一点,对于庄户人家,都是实实在在的利润。

    赵信不是没有想到,他把这些都放在保留利润里面了1文到1。5文的毛利,代表着利润率在35%和50%之间,这算是很高昂的利润。

    苗家庄要求并不高,可能每天能够有几十贯,扣除工钱,还有公中的钱,用来对苗家庄进行改变,可是这对于赵信的计划来说,有些少了,一天30贯,一个月才900贯,赵信的缺口恐怕要超过2万贯,他必须要支持者馒头生意做大做强,从30贯,提升到100贯,甚至是200贯,这样才能够推动他纯碱的销售。

    700人的军队,从无到有,只是装备购置,就需要2万贯左右,这不是开玩笑,平均下来,每一个人的置装费用,只有30贯不到。

    仅仅是普通的禁军,不算步人甲之外普通衣服装备,就差不多10贯,加上步人甲,长刀,长弓还有箭,仅仅是摆在明面上,就超过了20贯,再加上军营的费用,日常的消费,一个全副武装的禁军,可能消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现在还是120个人,军费还没有极具的增加,使用的还是长弓这样廉价的武器,赵信还可以支应,可是未来,为了保证长弓手的生存,就必须要着甲,长弓手的主要,并不是防备冲击和正面对抗,他更多的是箭防。

    故而,用连环锁甲比起板甲或者是步人甲要好,赵信可以改良拉丝工艺,让锁甲提前在中国诞生,可是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就大了,要是人数提升到400人的话,花钱就如流水了。

    赵信之前缴获获取的百贯,一点都不够用,可能真的要开启的话,瞬间就花完了,必须开源节流,馒头是他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保州一天能够卖掉10万个的话,赵信手中的利润就有100贯,一个月3000贯,可能六七个月,就可以吧缺口给补齐了

    赵信这才意识到,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军队的可怕,也只有王朝才有能力,养活这么多的军队,否则的话,就只能够抢了。

    从辽国和西夏的成立,都是需要抢的,没有一直的抢劫,他们怎么可能能够拉起这么大的大军

    要培养起一个军队,非常昂贵,北宋在仁宗的期间,可以称之为富甲天下,岁入超过了4000万,可是庞大的军费开支,还是压着他透不过气来,最终财政被拖垮。

    高峰时段,西边军费支出高的2500万贯,哪怕是差一点点就灭亡掉西夏,可正是财务的问题,最终功亏一篑。

    无论是北宋,还是明朝,在对付游牧民族的办法上面都是正确,农耕文明,生产力高,人口众多,在骑兵这样的天然冰种上面,跟游牧民族有一定的差距,越是北方,越是苦寒的地方,个体的力量也就强大,加上骑兵这一个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