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皇宋锦绣 >

第83章

皇宋锦绣-第83章

小说: 皇宋锦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分,则会在今天揉面的过程之中加入。

    在苗远抵达晒谷场不就,陆陆续续就有人来,这是苗家庄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景象,以前恐怕只有麦收的时候,村民们这么积极,却不会这么早。

    苗远打心底里感激赵信,从四少爷来了之后,苗家庄一切都向好了,他不知道那个长弓队到底有什么作用,只用他出人,又不用出钱,每一个长弓队员都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身处在辽宋交界的地方,辽国几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入侵过保州,居安思危,村子里面岁数稍稍大一点的,都知道几十年前,北宋刚刚成立的时候,辽人有多么的凶猛,几十年前的澶渊之盟,可是在澶州打响的,那已经深入到河南腹地了,整个保州,河北,甚至连大名府,都已经失陷了。

    辽宋两国自澶渊之盟开始,少动刀兵,并不代表不动,多一点武力,村子里面,也多了一点保证,少量的悍匪,甚至连辽国的草谷渗透,都不是问题了,一个都多一点的正规军,固守苗家庄,足以抵挡3倍以上的敌人了。

    辽国的草谷渗透,不可能派遣大军的,两三百号人已经是极限了,哪怕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又不是花苗家庄的钱,苗远没有明确的支持和反对。

    相对于理解不了的长弓队,赵信为了组织这个长弓队,给的很多的福利,这些是实打实的。

    来的时候,带来的大部分的军马,留下的12匹军马,其余的都被苗远牵头卖掉,得到的钱,直接的换成了上百头大型牲口,这些还没有全部到位,可是对于苗家庄的提升已经相当的明显了。

    一个牲口可以替代两三个人力,特别是针对开荒而言,没有牲口的,选择人力开荒的,是没办法,沉重的劳动,就算是壮劳力,也未必支撑的下来。

    苗家庄是远近闻名的富裕庄子,算的上开垦比较多的,可是多是集中在水源的附近,其他稍稍远一点的地方,是没有开垦的。

    保守估计,苗家庄附近的荒地,最少也有3万亩左右,只是把这些荒地开垦出来,哪怕是亩产只有几十斤左右,就足以让苗家庄更加富裕。

    对于庄户人家来说,粮食是根本,哪怕再多的粮食,也不嫌多,没有丰年的储备,那里有荒年的度过,从十年前开始,北方的气候就变得不太好,苗家庄有两条小河经过,还好一点,一些缺水的地方,已经开始绝收了。

    实际上,大部分获得耕牛的家庭,已经开始了开荒,首先就是靠近苗家庄最近的地方,接下来,就是边界,预计会投入上百头大型牲口和最少400人,按照每一个人力平均15亩的数字,今天就可以增加近万亩。

    如果说,这些只是对粮食,对农业上面的提升,现在赵信拿出来的生意,才是改变苗家庄的根本所在,农民们都不傻,他们从这个馒头的口感和大小上面,可以分辨出这个馒头是不是畅销了,这种前提下,他们也拿出了全部气力,做好这件事。

    在苗远起床之后,昨天选定的晒谷场,陆陆续续集中的不少人,一部分还不是被选入到蒸馍的人员之中的,他们的心中都是包含着希望,这是赚钱的机会,也是改变他们生活的机会。

    面发的好不好,是关键,苗起看到有人来了之后,找了几个最熟悉蒸馍的妇人,负责检查面,都是村子里面的发面的一把好手,这一次发面的过程,耗费的时间较多,在赵信的提点之下的,用热水壶来保温,差不多四五十度的温度,促进了面的发酵,现在,都是比较出色的程度的。

    一个个的检查完毕,就是和面和做馒头的过程了,一个人平均才50个,对于熟练工来说,这不算什么问题,忙乎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所有的蒸锅都上笼了,热水被木柴加热,烟气升腾。

    如此热闹的场景,在苗家庄,还是第一次,

    赵信其实也来了,他只是远远的看着,没有走到近前。

    说实话,他没有多震撼,后世的人口更多,一些以人为主的记录,在国外是异常艰难创下的,中国人只要想,随便找一些组织者,就能够分分钟破掉,万人舞蹈,万人太极拳,甚至大型歌舞表演,苗家庄这才多少人,还不是那么的整齐。

    赵信更加注意的,其实是这些民众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苗家庄的主要的燃料还是木材,一部分是捡到的一些枯枝落叶,另外一部分,则是开发出来的木柴。

    使用木柴烧火,是从最早到火诞生的时候,就开始利用了,到处都是树木,木柴是最容易得到,这样浪费太多了,木材可以做更重要的事情,长弓的出现,注定会让长箭的数量激增,不同于箭头和尾翼,箭杆的位置是最没有技术含量,大部分木材都可以使用,这样算下来,木头还是应用到最适合的地方好了。

    中国是产煤大国,煤炭利用的历史可以追述到青铜器,甚至更早的时代,甚至保州附近就有煤矿,把蜂窝煤弄出来,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燃料,节约,热量高,制造起来也不麻烦。

    赵信想到这里,忍不住自嘲的摇摇头,想这么多干什么,穿越者的见识之中,可以被做出来的很多的,馒头是这样,肥皂也是这样,蜂窝煤同样是,不用蜂窝煤,在燃料问题上,块煤更好,在大规模的生产馒头的前提下,只要蒸箱够大,块煤更方便。

    接近一个小时的蒸馍过程,是较为漫长的等待,可是包括蒸馍的,还有过来看热闹的村民,上千人都聚集在晒谷场上,他们不是说没有交流,小声的说这话,可是精力的重点,都集中在蒸锅上面,这是寄托了未来希望的蒸锅。

    说实话,哪怕每天150贯,平均到每一个村民身上,也不会超过50文,可这是活钱,源源不断的活钱,庄户人家不同于出外干活的,吃自己的,住自己的,耗费很少,几百文的活钱,就能够干很多的事情,小到针头线脑,大到衣服家用,一年到头,可能就是紧着这么多钱了。

    现在,足不出户,只要付出劳力,可能每天都能够赚十几文,甚至是二三十文,这对于城市打工或者是在运河上面搬运的,不算很多,对于庄户人家来说,这一点都不少,当然是干的热火朝天。

    漫长的等待之中,一锅锅的馒头新鲜出笼了,苗起带着几个婆子,一锅锅的检查,主要是品质,昨天只是一两千个,今天却是3万个以上,万一品质没有控制好,砸锅了,那就麻烦大了。

    每一锅随机的挑选一两个,进行品尝,一两千个馒头而已,现场差不多近千人,就当是享口福了。

    结果让人满意,今天馒头的质量,似乎比昨天晚上更好,似乎更甜,也更柔和了,馒头也更大了。

    这是当然的事情,昨天使用的,只是发泡液,赵信只是估摸的浓度,今天,使用的是纯碱粉末,精确了用量,每一斤的使用量比昨天稍稍的多了一点,更多的二氧化碳,更少的酸性残留,必然会让蓬松度和口味上升。

    每一个吃到馒头的,都是同样的激动,他们昨天只是尝了一小口,甚至没感觉到什么,就吃掉了的,现在整整一个馒头,他们可以细细的品尝,热腾腾的馒头和口味,让他们对于今天充满了信心。

    苗家庄之前只有七八辆的牛车,现在,集中了大型牲口的话,都改成了马车,3万个馒头,为数不少,七八辆车,勉强容纳的下,可要怎么弄到保州。

    苗家庄距离保州,还有30多里,马车可能要小半个时辰,才能够抵达,馒头是热的好吃,特别是这些馒头,冷了比之前的口味好,却不是那么的明显,小半个时辰的时间,这些估计全部冷掉了,到时候怎么卖?

    难不成,还要在保州租个房子,把冷馒头送到保州之后,再通过蒸锅,加热之后来卖,这不是不行,这等于重复劳动,甚至耗费的人力物力,一点都不小。

    运输问题,这个从来没有考虑到的问题,却成大麻烦了,苗远的脸色有些古怪,呆呆的站在马车之前,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无数念头在他的心中闪过,可是无一例外,全部是耗费巨大,馒头本身的利润不低,可是如果加上这些解决方案,说不定就从一个廉价的产品,变成一个昂贵的产品,哪怕依然能够风靡,却怎么也达不到之前的高度。

 第一百三十五章 被子保暖

    苗家庄人注意到了苗远的表情,馒头已经做好了,正热腾腾的冒着热气的,马车也到了,没有装车,这让他们很奇怪,一个有些忍不住的人,问出来:“村长,为什么不装车,难道有什么问题?”

    这些馒头,是一个新的生意,一个他们能够去做,还能够赚钱的生意,寄托了庄户人的希望,同时可能还是钱的来源,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全本小说网;HTTPS://。m;

    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可是钱能够解决大部分的问题,特别对于普通人来说,钱就是一切,有了钱,就可以干之前很多,没钱干不了的事情。

    北宋崇尚知识,优待知识分子,中国的封建王朝,对于读书人的尊重到达极致的,就是北宋,官家跟士大夫共治天下,这绝对不是说说而已,也唯独宋朝,特别是北宋,没有一个大臣因言而问罪,也没有一个大臣,敢于喷皇帝个吐沫星子,硬逼着皇帝改变初衷。

    从上而下,是最容易推行方法,苗家庄的识字率,在附近的庄子里面,还是不低的,还是请不起专门夫子教导小孩子。

    如果,每个人能够一个月赚半贯,苗家庄可以专门的请两三个夫子,哪怕按照一个人每月俸禄5贯的,甚至是10贯的,苗家庄也给的起。

    读书识字,考秀才举人,鲤鱼跳龙门,这是一条登天之路,之前没有条件,因为苗家庄即便有些余粮,打了一些野味,也只能够换取很微不足道的一点点钱,普通的农户,活钱可能就是几百文,还需要有众多方面的支用,哪怕明知道,让孩子读书,是一条金光大道,却没有人这么做。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真宗劝学篇之中,激励了无数的良家子,投入到了读书大军之中,读书当官,是一条改变命运的路的。

    可是这句话,不知道骗了多少人,穷文富武,可是文就真的穷了么?读书不要钱么,在印刷术,甚至是造纸术没有大规模的普及的前提下,书是极为昂贵的东西,一些诗书传家的家庭,可能一辈子留下来的,就是几本书。

    就算,可以用抄书的方法解决,那笔墨纸砚呢,这些东西,哪怕是最便宜的,也需要不少钱,没错,是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说法,可是历朝历代,这样的人物有几个,凤毛麟角,真正金榜题名,越过龙门成为举人进士的,基本上都是中小地主以上的阶层。

    之前,是没有办法,现在,有了这个蒸馍,谁都知道,一定可以在保州大卖的,在召集他们的时候,苗远也讲好了,按件的,5个馒头一文钱,这不是个小数目,只要材料有,馒头是件很难的事情么,一个熟练的妇女,再怎么,一天也能够做上300个,这可就是60文。

    不用离开家,就在村子里面干活,还是每天都有的,妇女小孩都能干,这笔收入可真的不低了。

    如果一家人上了两三个劳力,不久是每天快200文,一个月可就是六七贯了,这个数字,对于一般农家,可真的不少,一个月10石大米的钱,按照现在一亩地2石多点来算,这相当于种60亩田的收入。

    看着围上来,一脸期盼的众人,苗远苦笑了一下,指着馒头说道:“要怎么运,到保州都凉了!”

    “凉了有什么,馒头这么好吃,……”说话的人自己也感觉到有些强词夺理,说话声音越来越低,他自己都不好意思说下去了。

    其他人一片寂静,更多的在思考,以前的经验,热馒头还可以下咽,冷馒头苦涩的味道更重,最关键的是冷了之后,唯一优势软也消失了,又硬又干,能当石头砸人了,这样馒头,没有一个人喜欢吃。

    这样新作的馒头,解决了的之前馒头的大部分问题,只要是馒头,就是热了好吃,冷了之后,肯定就没有这个口感了,这是一定的事情。

    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谁也没有解决的办法,顿时不说话了,难不成弄个炉子,一路把这些馒头热了过去,可是马车不够啊,8辆马车,平均每一个马车装上4000个馒头,勉强够用,要是装上炉子,先不说能不能在马车上用,,也没那么大的空间,难不成多跑几趟。

    有人提出了这么一个建议,这个想法,苗远也在考虑,苗家庄距离保州,也就是30里,一个时辰,车就能够来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