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双胞胎 >

第72章

双胞胎-第72章

小说: 双胞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影结束了大概有十来分钟,会长才将教室的灯打开。整个教室顿时被一阵凝重而感伤的氛围笼罩着,甚至都忘记来这里干什么了似的,仍旧沉浸在电影的巨大感染之下,久久难以复原;同时,也让大家陷入沉思之中,仿佛既在回味电影里面的感人情节,又在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虽然推理电影基本上都是以悲剧结局,但是真正好的电影,却能够让人获益匪浅,从悲剧中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珍视弥足珍贵的人间真情。

    或许,悲剧的意义和价值正在于此:警醒世人,懂得人生的美好与可贵,懂得感恩他人和回报社会!

 第103章 悲剧不悲

    又过了大概有十来分钟,大家才逐渐从电影的凝重氛围中走出来,重新回到了现实。

    此时,会长缓缓地走到讲台前,以低沉的声音说道:

    “各位,电影已经看完了,怎么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吧,可以将小说和电影比较来谈!”

    从会长的语气和神情来看,似乎也和大家一样,被电影的情节感染,显得有些沉重。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才有人打破沉默,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个男生站了起来,对着在座的各位侃侃而谈地说道:

    “我觉得,电影改编得比小说好,至少我被电影看哭了;而看小说,却并没有。虽然电影的情节在原著的基本上有所改动,但是我觉得这种改动反而更加打动人。尤其是最后凶手父亲的活着,反而比原著的去世,更加具有艺术效果,可以更加深刻地反映人性,表现这种悲剧。而且,电影最后的音乐很好听,与故事情节简直太谐调,太搭配,这也让电影比小说更加令人感动,更加吸引人。”

    从他的面部表情来看,的确有泪水留下的痕迹。不过,从他说话的语气来看,似乎已经从这种沉痛的氛围中走了出来,话语中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在前面一个男生说完之后,随后又有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成功,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最后音乐的陪衬和凶手不幸身世的呈现。在这一点上,的确比原著处理得好;或者说,在这方面电影有着比小说更优越的条件,那就是用音乐来打动人。但是,我觉得,前面的案情侦破情节,电影让人看得有些云里雾里的,显得不够缜密,没有小说那么严谨。虽然有警官最后对谜底进行揭晓,但是前面的调查和推理过程却并没有让观众清晰明了。这可能是电影在表现推理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吧!毕竟,电影所呈现的内容受到时间的制约,不像小说可以尽可能展现这种逻辑推理的过程!不过,不得不说,电影仍旧改编得很不错,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能够尽可能精要地表现整个故事,已经做得很好了,比国内的推理电影好很多。谢谢!”

    再之后,一个女生站了起来,声音略带哽咽,缓缓地说道:

    “这部电影真的很感人!好久都没有看过这么感人肺腑的电影了!小说我也看过,始终觉得小说的情节显得有些冗长和拖沓,不够流畅,不像松本清张另外两部代表作《点与线》和《零的焦点》那么酣畅淋漓。电影截取了小说的精华部分呈现出来,而且还用了大量镜头来表现凶手不幸而悲惨的身世,使得观众更能够对凶手的杀人动机抱以极大的同情;而小说则只是以寥寥数笔带过,杀人的动机方面表现得并不怎么充分,没有电影处理得好。另外,我个人觉得,在电影最后,要是导演能够再安排一组镜头来表现凶手和父亲见面的场景,我想或许会更加好吧!虽然凶手宁愿杀人都不愿去见自己害麻风病的父亲,但是其实看得出来,凶手已经在音乐里和父亲相会了。如果能够在现实层面上相会,满足那个孤寡而凄惨的老人临终前的最后心愿,或许也不失为一种凶手自我忏悔的方式吧!虽然这是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的,但是既然马上将接受法律的制裁,为什么就不可以真情流露,真诚忏悔呢?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谢谢大家!”

    没想到刚才这名女生,不知不觉居然说了许多;而且,发表的观点很有创建性,从杀人动机来评论了小说和电影的优劣,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改编建议,不得不令人佩服!

    从外貌来看,这名女生个子并不高,长得也比较文静,甚至显得有些柔弱;可是观点却显得十分中肯,仿佛一眼就看到了本质似的,使得教室内很多同学都纷纷投去几许赞赏的目光。

    女生说完之后,第二个发表观点的男生突然站了起来,接着女生谈到的问题,说道:

    “刚才这名女生谈到,应该在电影最后加一组凶手和父亲相会的镜头;但是我个人觉得,在那个带有偏见的社会,他们是没办法相见的,就像电影最后画外音所说的‘不管人生的旅途变化如何,像这样父与子的宿命,却是永远无法改变的’。尽管观众十分希望凶手能够去见自己风浊残年的父亲,可是,这种相见终究是没办法实现的!或者可以这么说,正是这种相见不如不见,才更能体现人物的悲剧性,达到反映人性的目的。”

    女孩再次站了起来,一副不依不饶的架势,坚持捍卫着自己的观点,说道:

    “但是,人性最终不是应该回归良善吗?真情最终不是应该自然流露吗?既然一切的罪证都无可辩驳,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把凶手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呢?为什么不留给他忏悔和赎罪的机会呢?”

    针对父子应不应该见面的问题,又有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表达了对此的看法:

    “其实,见与不见都没有多大关系,只要观众明白就行了,留点空间给观众自己来回味,岂不更好?岂不更具艺术效果,更有想象的余地?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表现出来,这样反而会降低电影的档次,显得过于冗长和啰嗦。”

    针对这个问题,女生仍旧理直气壮地说道:

    “这并不是冗长和啰嗦的问题,而是罪与罚的问题。所有的犯罪,最终必然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种惩罚包括外在法律的制裁,也包括凶手内心的惩罚和忏悔。就像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一样,凶手在犯罪之后,受到自我道德和良知的惩罚,再加上索尼娅的劝导,使得他最终主动自首。而在这部电影里面,既然导演花了那么长的镜头着力表现凶手的忏悔意识,那么,最后为什么不能以见自己父亲的方式来接受忏悔呢?或许,这种忏悔反而更能够打动观众,让观众对之抱以更大的同情!难道他就不能向那个带有偏见和歧视的社会进行反抗,用自己的真情来反抗世人一切的偏见和眼光?”

    女生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下子让在座的各位相形见绌,无言以对。

    从她说话的内容可以推断,该女生不是学文学的,就是学哲学或者心理学的,眼光居然如此深刻而独到;甚至还旁征博引,用俄国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来进行说明和论证。由此可以看出,该女生一定是博览群书,有思想,有个性,不会为任何世俗的意见败下阵来,反而越战越勇,坚持己见。

    就这样,大家各抒己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为某些颇具争议的话题争论不休,场面顿时活跃了起来,也激起了大家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强烈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郑少强并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一直坐在座位上认真地倾听大家的发言。不过,他们的发言有些和自己的看法相同,有些则不同。

    看过电影之后,的确对少强构成不小的冲击和震撼!之前,在看小说的时候,他并没有这种强烈的感觉。或许,这种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正好反映了小说和电影在艺术手法的不同。

    小说,纯粹靠作家的文字功底、情节与结构的设定,让读者慢慢深入故事;而电影,则可以依靠多种艺术手段来进行表现,可谓声情并茂,入情入境,再加上音乐的陪衬和烘托,自然比单纯的小说更能打动人——当然,前提是电影一定要能够把握小说的精华和本质,绝不能跑偏了。因为小说的精髓在于想象,而推理小说还必须具有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是很多读者所不具备的;而电影则弥补了这些能力的不足,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各种感官,从而达到最大的艺术效果。

    的确,如一些同学所言,这部电影在逻辑推理方面有欠缺,这是少强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可以明显感受到的。而小说里,这方面做得很到位,逻辑和推理做得都很好,很缜密。要达到这样的程度,是需要很深厚的功力的,并不是作家明白就行,还必须考虑到情节与结构的设定,以尽可能清晰的笔触,让读者触摸到真相,洞悉到谜底。

    作为一名理科生,在电影面前,本来应该不动声色,保持理性的;可是,郑少强还是不知不觉地流泪了,被深深感染了。这还是少强记忆里,第一次看电影流泪,以前他很少看电影,即使看了电影,也不会轻易流泪;因为他觉得那些脑残的电影情节,一看就漏洞百出,还让一些无知的少女哭得声泪俱下,从而让他觉得电影纯粹只是骗取女生眼泪的,只有智商低下的人才会动不动就落泪。

    然而,少强这次却落泪了。他不知道,这部电影是怎样在不知不觉间俘获他眼泪的。不过,当他仔细回想后觉得,很可能是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前面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而当谜底揭晓之时,当那煽情的音乐响起之时,他竟然不觉一下子被融化了一般,完全丧失了思考的力量,被凶手那凄惨而不幸的过去深深感染,终于让他不知不觉流泪了。同时,凶手的不幸身世,让郑少强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不禁潸然泪下,被深深感动!

    对郑少强来说,这一切的确还挺意外的,也完全出乎了他的预想。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或许是这段时间,自己不知不觉变得感伤起来,变得多情起来,动不动就陷入情感的巨大漩涡中,让他变得越来越脆弱和无助!

 第104章 各抒己见

    晚上的读书交流会,一直持续到晚上十二点才结束。

    起初,一切进行得还算有条不紊,但是之后,随着话题的深入,交流会逐渐演变为辩论赛了,而且还分成了两大派:一派人认为改编的电影超过了原著,比小说更加入木三分,更加具有艺术的感染性;而另一派人则认为电影曲解了原著,对一些情节进行了篡改,没有小说精彩,甚至认为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改编得好,纯粹是最后的音乐配得好,而不是电影本身拍得好。前者被称为电影派,后者则被称为小说派。

    到了最后,在座的所有人几乎都参与到争论中,都加入到自己那派人当中,坚决捍卫自己阵营的立场和观点,甚至连会长都不再保持中立,站到了所属派系中。当然,会长属于小说派,认为还是小说更加精彩,推理更加缜密,所营造的悬念氛围也比电影高明和精妙,电影并不能展现小说的全部内容。

    随着辩论的深入,两派人逐渐跳出了《砂器》,开始将话题指向小说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孰高孰低、孰优孰劣的探讨和争论上了。

    电影派更多是非科班的学生,也就是非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觉得电影大有取消文学的趋势,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喜欢看电影,却不太喜欢看小说;甚至还举出实例,当下很多小说都是因为电影火了之后才为人们所知晓的。而小说派则更多是文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他们似乎更加捍卫文学的正统地位,觉得电影的发展只不过才短短百来年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动摇文学上千年历史的地位;而且还出其不意地用对方相同的实例来加以反驳,来加以佐证,说当下很多电影都是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既然如此,则说明文学才是根本,而电影只不过是附属和陪衬而已。

    这场论战越演越烈,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争得面红耳赤的,谁也不愿服输,谁也不愿妥协。

    然而,整个教室里,惟独只有两个人保持了中立,既没有加入电影派,也没有加入小说派,也没有加入他们的争论。

    其中一人就是郑少强。他认为,这种争论简直就太幼稚和无聊,电影自有电影的高明,小说也自有小说的精妙,完全没有必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对其简单进行定性。而且,两者谁也不能取代谁,它们将共同存在,相互补短,相得益彰。当然,郑少强之所以持有这种观点,并不是由于他对这两种艺术多么精通;恰恰相反,他对小说和电影可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