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国师你男人跑了 >

第28章

国师你男人跑了-第28章

小说: 国师你男人跑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您; 您真的不要一文钱吗?”牛木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用; 你们若是觉得过意不去,就多找些木匠,帮我快点把店里的其他家具也一起打出来。”姚亦昕不甚在意地挥挥手,他如今的身家,已经足够他在这个时空过的非常滋润了,这和前世买个房子都凑不齐首付的窘迫相比,已经好太多了; 老天爷厚爱他,他也要知足常乐,能让这些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木匠赚个新花样的钱,何必吝啬几张图纸?
  更何况,这些图纸,不过是他前世陪待嫁的姐姐逛宜家的时候看到的一些最基本的样式,他就画出了个大概,后面的细节都是牛木匠他们这些人自己琢磨出来的,严格来说,这些图纸根本就不是他设计的,这也要人家花钱买,那他也太不厚道了。
  牛木匠却怎么都不肯占这个便宜,最终,两人各自退了一步,姚亦昕免费把这些新式家具的图纸都送给他们,牛木匠则免了这次店里所有家具的手工钱,只收了木材的成本,姚亦昕原本不想占这个便宜的,只可惜牛木匠那个死脑筋说,要是连手工钱都要的话,他也没脸要这图纸了,姚亦昕只得作罢,心里想着,大不了等家具都完工了,到时候给木匠们每人包个红包,就当是工钱了。
  牛家村距离码头比姚家村更近,那边虽然是在山里,可山下就是通往青江的一条支流,货运比他们用马车方便得多,因此双方就约定好了,牛家村那边的家具做好之后,直接通过水路运到码头上,到时候直接从码头找人搬到店里去放好,搬运费也去店里结算。
  也就是说,过两天,姚亦昕就得带着人去镇上的店里坐镇了,不但是给匠人们结算工钱,支付搬运家具的费用,更要趁机把店里其他需要买的东西都一道买齐全了,好准备开店。
  边境战事消弭,青江畔的码头又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喧嚣,姚亦昕这次来只带了白十三,家里就托付给宋茗宋叶父子俩代为照看,朱爷爷依然还是宅在家里,将两个徒弟,小八和阿竹使唤的团团转,其他几个小的还是负责看着鸡舍鸭舍那边,想到自己的食铺还一个员工都没有,姚亦昕忍不住一阵头疼。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个时空的高门大户动辄就要养着几百上千个家奴了,没办法,家大业大的,哪哪儿都要人管着事儿啊。
  “还是得多买些人啊!!”看着空荡荡的酒楼,姚老板叹息道。
  “听说今天码头那边下来两船流民,说是能给家里换几两银子就卖身为奴,要不少爷您去看看?”白十三提议道。他方才去码头采买的时候,恰好听说了这个消息。
  “流民?不是说律法不允许买良为贱吗?”姚亦昕诧异地抬起头。
  “律法也不能让灾民吃饱肚子啊,”白十三苦笑道,“这些流民大多是北边儿过来的,今年北边干旱少雨,听闻许多地方都遭了旱灾,地里的粮食几乎绝收,又遇到北方草原兵灾,税赋沉重,不得已才一路南下逃荒,那些流民,大概实在是活不下去了,这才自卖自身,官府也管不了这许多,不让他们自卖自身,难道都让官府养着不成?”
  姚亦昕听完也忍不住沉默了半晌。
  是啊,这个时空可没有什么系统的国家救灾,往年各地还可以动员大户人家募捐善款救济一下,偏偏今年遇到北方打仗,朝廷不增加税收就不错了,还能指望着正在打仗的朝廷挪出军粮来救济百姓不成?
  “那咱们就去看看吧,若是遇到合适的,买些回来也无妨。”姚亦昕沉重地站了起来,他们家如今倒是能养得起几十号流民,可再多的就没有法子了。这一刻,姚亦昕突然觉得,他那个前夫或许对他很渣,但是,对黎民百姓,应该称得上是鞠躬尽瘁了吧?
  他是读过历史书的人,自然知道战争是多么的残酷。
  如果这一次,不是国师大人力挽狂澜,智取鞑靼,用北方草原各族的内部矛盾,借着扶持鲁昆吉洞家族的机会,将一场大战掐灭在萌芽状态的话,这些流民,只怕不但要遭遇旱灾,还要被强征入伍,到时候,就不仅仅是饿肚子的问题了。
  他不太懂那些国家大事,可是,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逃离灾荒的老百姓在他乡安顿下来,吃几顿饱饭,还是可以的。
  “十三,让隔壁的馒头店送两百个杂粮馒头过来,装上马车,咱们去码头买人去。”
  也不知道那些流民一路上到底有没有东西吃,之所以不买白面馒头而是买杂粮馒头,倒不是他出不起这个钱,只是不想做的太打眼了,毕竟,这个镇子上大多数普通人家还舍不得顿顿都吃白面馒头呢。
  赶着马车到了码头那边的时候,果然正有两船北方来的流民在下船。
  这些流民几乎个个都是面带菜色,手脚无力,也不知道饿了多久了,有几个甚至连手腕处的关节都清晰可见,这些灾民拿着家里仅剩的十几个铜板,央求了船家搭他们沿河而下,希望能够在某个落脚的富庶码头,被有钱的大户人家买去,不拘几两银子,只要能给家里人买点谷糠,度过这苦难的灾荒年月,也不枉他们舍弃良民的身份卖身为奴了。
  上岸后,这些人熟练地从路边扯了根野草,仓促别在头发上,这便是约定俗成的“草标”了,别了这草标的,便是卖身为奴的意思了。
  姚亦昕发现,在这些人别上草标跪在地上之后,同行其他人都不忍地别过头去,这些人,约莫都是这卖身的人家里的亲人了,一家人不能全都养活的情况下,就只能牺牲一个,去挽救其他的亲人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只有一个卖身,家里其他人就都还算是良民,往后家里有了余钱,说不定还能求求人家,花些银子把卖身的亲人赎回来,可这要都卖身了,就彻底没了希望了。
  “少爷,怎么办?”
  “十三,你去那边吆喝一声,就说咱们家不要买人,但是正好缺些雇工,问问他们愿意不愿意,愿意的话,每天包三餐饱饭,每月再给100文工钱。”姚亦昕想了想吩咐道,他原本确实是想来买几个下人回去的,只是,看到这些卖身的人竟然还跟着家人一起之后,他瞬间推翻了原本的打算。
  他想到了自己的姐姐,那个总是不声不响地把家里最好的东西让给他这个弟弟,为了弟弟能继续上学,放弃更好的大学,而去读了可以拿全额奖学金的师范院校的女孩。他相信,跪在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是心甘情愿为了家人牺牲自己的。可是,他不忍心。
  不忍心看骨肉分离,不忍心让这些眼睁睁看着亲人为了救自己而卖身为奴的人们,一生都背负着沉重的愧疚和后悔。
  果不其然,听说可以不用卖身也能挣到饭吃的时候,所有人都不敢置信地看着姚亦昕和白十三,还有反应过来的人,迫不及待地扑过去,扯掉了亲人头发上别着的草标,相互抱着嚎啕大哭起来:他们有救了!他们不用卖身了!
  半晌,终于平复了激动难耐的心情,众人不约而同地跪下来,郑重地冲着姚亦昕和白十三的方向狠狠地磕了几个响头,姚亦昕急忙过来扶起前面的几个,让白十三打开马车门,将准备好的杂粮馒头取出来分给这些人先垫垫肚子。
  “哎呀!早知道姚老板买了我家的馒头是做善事的,老头子哪里有这个脸面要钱啊?”那卖馒头的老板抹着眼泪道。
  “那可不成,这些可都是咱们姚家的雇工,怎么可以在您店里吃白食呢?”姚亦昕笑着冲众人招招手,让他们稍等片刻,白十三立刻从码头附近雇了十几辆大车,主仆二人赶着马车,将人直接送回了姚家村。
  “木柴大叔,这些人路上只怕是吃了不少苦,肠胃也虚,暂且别给他们做大鱼大肉的,家里有熬好的骨头汤吧?用那骨头汤熬点儿浓浓的猪骨粥,再将猪肝切了薄薄的片,加点料酒、姜丝、盐,腌好了下到粥里,出锅的时候撒点儿葱花,先给他们暖暖胃。”
  木柴大叔急忙应下,没多久,小八也过来了,和阿竹一起抱了些草药过来,说是朱爷爷说了,让熬点汤药,饭后给这些人喝,寻常人还好,那些半大的孩子一路担惊受怕、忍饥挨饿的过来,这么一松懈下来,十有八九会生病,提前预防一下也好。
  “娘,这肉粥,真的,是给我们吃的吗?”洗干净后,换了一身半新的干净衣裳,坐在姚家宽敞的特制长条饭桌上,黄耘依然觉得像是做梦一样。


第41章 和离第41天
  黄耘是跟着家里人一起南下逃荒的。
  今年他们家乡先是兵灾; 征了三次粮; 十室九空,又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大旱; 地里的粮食几乎绝收; 到后来; 连牲畜喝的水都没有了,他们吃光了家里仅存的粮食; 又宰杀吃光了家里的牲畜、鸡鸭; 到最后,连地里干枯的粮食根茎都恨不得挖出来磨碎吃掉,实在是没有东西可以果腹了; 听说南边没有遭灾; 就想着拼着累死在路上; 也要南下争一条活路!
  这一路,他们几乎没有多余的钱拿来买东西吃,只能用各家带的麻绳拆开了; 勉强编几张简陋的渔网; 沿途撒网,靠着船家好心借的灶台,还有偶尔从河里捞上来的少许鱼虾果腹,勉强没有饿死而已。
  更让他们绝望的是,这一路,听说他们是北边的难民,再一看他们饿得皮包骨的样子; 哪里还肯花钱买?万一买回去就死了呢,岂不是赔本又晦气?
  好不容易熬到青江县码头,他们本是想下船碰碰运气,再过几个码头,那运货的船家也要靠岸了,到时候,他们没有便船可搭,不想下船也得下船了。只是,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一次,竟然遇到一个愿意给他们吃饱饭,还有工钱拿的好心人!
  从吃上第一个没有掺杂任何草根的杂粮馒头,到被带上姚家雇的大车,再到被一路送到了风光明媚的姚家村,闻到鼻端那股子诱人的属于肉骨头汤的香味的时候,黄耘他们这些人依然还没有反应过来,他们,真的就这么得救了?
  “快趁热吃吧,吃完了,我家少爷有话吩咐。”白十三好心开口提醒道。
  一行三十多人手足无措地坐下来,终于还是没能抵挡得住那骨汤猪肝粥的诱人香味,唏哩呼噜地大口吃了起来,猪骨熬了大半天,骨肉酥烂,里面还加了鲜嫩滋补的猪肝,还有姜丝,一碗下去,整个肠胃都暖和起来。
  姚亦昕担心他们一次吃太多,早就叮嘱木柴大叔,每人分了两碗骨汤猪肝粥就不再给他们吃了。好在这些人不知道是害怕吃太多被主人家厌恶,还是真的把肠胃给饿小了,吃了两碗粥就放下了碗筷,其实他们倒是想帮忙收拾,但是初来乍到的,主人家没有吩咐,他们也不敢随便动手,于是便只能坐在原处,眼巴巴地看着姚亦昕。
  “大伙儿不必紧张,我是这姚家村的庄主姚亦昕,雇大伙儿来呢,其实就是因为咱们姚家要弄个庄子,缺些人给庄子种地除草、放养些鸡鸭,还有一群羊要养着,我看你们约莫也是庄户人家,想必这些活计都是做熟了的。”
  “咱们庄子上呢,平日里活计也不重,就是做些庄户人家的农活,帮着养养家里的牲口什么的,我今儿要说的,不是庄子,我们姚家在那边镇上码头还有个食铺,本是想买几个伙计放到铺子里,你们中间,若是有人想去铺子里做事儿,可以和咱们家签一个长工的文书,每个月五百文工钱,逢年过节另有打赏,若是铺子里生意好,年底还有额外的赏钱。”
  “只是,这伙计的人选得有个条件,年龄要在16岁到四十岁之间,身体健康无残疾,没有传染病,手脚也要勤快才行,若是会做菜的可以优先考虑。而且,若是想在咱们姚家铺子里做工,虽说不必签卖身契,可这长工期限,咱们可说好了,起码要签三年以上才可。”
  “这个不急,今晚大家就住在这里吧,回去你们自己合计合计,愿意的呢就留下,老老实实做活,姚家不会亏待你们,不愿意呢,明儿一早,吃完早饭,和门口的说一声,自行离开就是。”
  说完,姚亦昕让牛二叔带着这些人去了姚家后面的下人房,这里还有几间空屋子,这些人也带了有简单的被褥之类的,夏天天热,凑合一晚上倒也无所谓,出门在外,能有片瓦遮身就不错了。
  “爹爹,我想去姚家铺子里做工!”晚上,在船上晃悠了十几日,终于脚踏实地地睡在平地上,黄耘面色严肃地看着自家爹爹。
  “可是,铺子里要签三年的文书啊……”黄家爹爹犹豫道,正所谓故土难离,他们如今虽然逃难在外,可等到北方旱情缓解,终究还是想回到老家去的。老家有屋有地,再苦再难,也总比漂泊在外要好得多啊。
  “三年如何?三十年又如何?咱们黄家倒是世世代代都窝在老家,年年大旱小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