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镇国公主 >

第282章

镇国公主-第282章

小说: 镇国公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一转,想要和人说话,身边却并没有小东西的影子。她不大高兴地偏了头,斜着眼看高延福,这老东西不必她问; 忙地笑道:“承旨方才已遣人说了,再一刻就来,嘱咐我们劝着陛下; 少喝些冰的,怕伤肠胃。”
  她偏不听; 喝下一大口冰茶,再望向远方时兴致便不甚高了,外面传来匆匆的脚步声; 她不自觉地竖起耳朵,听是不是婉儿的消息,来人在廊下立住; 恭敬禀报,却不是婉儿的消息:“相王拜见陛下。”
  她不置可否地哼出一声,问:“他来做什么?”
  来人一怔,将眼去看高延福,高延福早在一旁挥手示意,这不长眼的小内侍却不解其意,愣头愣脑地道:“什么?”
  高延福急得将眼一瞪,她倒觉好笑起来,扬一扬下巴,吩咐道:“让他进来。”片刻后但见旦身着半旧紫袍,含笑进来,这小儿郎自上回之后便再不蓄髭须,又将自己晒得黢黑,容貌上已与他父亲当年相去甚远,但不知为何,她一见到他,却更想到了晟。
  从前她想到晟的时候,心头总是厌恶多于怀念——这儿子曾是她的一切,她的希望和骄傲,后来却成了她的阻碍和罪愆,她逼死了他,却又收养了他的儿子,这孙子算不上十分成器,至少比他父亲差得远了,可她的另一个儿子则更算不上英明,有时一想到这,她便又生出些怀念,怀念起自己一手教养出的晟,那个虽有些软弱和稚嫩,却不失英明的长子。
  她在心中叹息一声,对旦招招手,这小郎乖觉地上前,跪在她的椅旁,将头倚在她的身旁,轻笑着叫“阿娘”,她扯了扯嘴角,迟疑地将手抚上旦的头,半晌方道:“大热天的,怎么出城了?”
  旦道:“想阿娘了,所以来问候一声——天也算不得很热,骑马出来正好。”
  她嗯了一声,不知该再说什么,幸而此刻婉儿已来了,穿了浅紫轻纱,内外三层,身上梅花却还隐约可见,足下蹬着奉天局制的新款木屐,薄底,鞋头上缀了几朵淡青小花,脚趾间却又夹了一条细藤带,起了个怪名叫“夹脚屐”,她嫌这东西穿着不舒服、看着又不雅,一向不大喜欢,但在年轻人中却十分风行——婉儿穿着,倒也挺好看的——身边依旧是捧着奏疏的小奚,木屐敲打曲廊,发出悦耳的“噔噔”声,到了近前,郑重一礼,她坦然受了,见婉儿又向旦行礼,便斜了眼,旦十分知趣地避开,反过来向婉儿行了一礼,口中殷勤,叫“上官娘子”,婉儿谦恭地辞了一遍,候她赐了旦座,方挨着她坐下,有一搭没一搭地与旦聊起都中趣事,都是些年轻人的玩意,什么马球会、诗会、花会,什么新衣裳、新首饰、名刀宝马,她倒不嫌弃这些东西,在旁津津有味地听了,偶尔留意婉儿的脸色,看她可有什么喜欢的物件,婉儿于这些却都只是泛泛,唯在提到奉天印刷局新出了一本“小说”时露出些好奇的神色,她瞧见了,刚在心里记着,却见旦已笑道:“我那里恰有一本,娘子若喜欢,我就派人去取。”对她一笑:“儿虽不大管印刷局的事,取书却最方便,阿娘和上官娘子想看什么,只管吩咐,儿现叫他们印都使得。”
  婉儿依旧是细声细气、毕恭毕敬地推辞,她倒是心情大好,颔首道:“也不用大费周章,只要你们有新书,都向宫里进几册便是。”
  旦躬身应是,又道:“儿偶然自胡商那见到神锦衾一件,入水不濡,实为世间奇珍,儿以为此物不合为人臣所有,便自胡商那购来,献予阿娘。”
  她既已觉得旦体贴,此刻便更生出些喜欢,口中略说了一句“毋开争献之风”,到底是将这进献收下,旦辞去后,不久便命人进了一套书来,是先帝时编的《西域物形考记》,书多鬼怪野闻,不足为观,却博了婉儿的喜欢。她见婉儿喜欢,自己便更欢喜,想起旦从前所办之事,皆是妥帖稳当,并无差错,婉儿又正问起备办和亲之人,她便随口道:“让三郎去办罢。”
  婉儿怔了怔,轻轻放下书卷,直直看她:“当真?”
  她略有些不解地看回去:“不好么?”
  婉儿静静看她,半晌方道:“婚姻之事,总是要年长些的人来办才好。何况太子尚未得与闻朝事,却频委三郎要务,恐怕…不妥。”
  她沉默了一会,方道:“你的意思,是让暅儿去办?”她虽然老了,却还未糊涂到底,暅老老实实地在东宫待着做他的逍遥太子,比出来办什么都好。
  婉儿将手搭在她手上:“太子虽立,朝中却还有些担忧,陛下既不想太子担领实任,阖不委邵王?”
  她终于记起自己还有许多孙子,其中一些已长大成人,努力地回想这长孙的才干,却只记得那张从小到大都腼腆羞涩的脸,品出婉儿言外之意,不觉舒展眉头,颔首道:“好。”将婉儿的手一搭,轻笑起来:“有了你,我此后更得高枕无忧了。”
  婉儿将手自她手中收回去,低头一笑,并不言语。
  作者有话要说:  手残,拷贝了半章就发了,文档还关了忘保存…所以先锁住,现在补全了。


第478章 儿女
  天日胜一日地热起来; 母亲早便挪去了上阳宫; 临水住着,满城亲贵,凡在附近有别院者亦纷纷追随。乐…文…我因有些虚胖; 本比旁人更怕热些,且近来李暅在东宫; 阿欢又一心扑在武氏身上; 不常与我相见,便也住出了城。母亲却不肯让我闲着,勒令我每日还入宫省,主持外间奏事; 择其中紧要者带到上阳宫; 交予她知闻——说是紧要者; 其实只西北一事:吐蕃突厥的军情、边疆的准备、粮草调拨、出使情形、和亲准备,而说是主持,其实不过我出个面; 将众臣的意见汇总节略; 带进宫交到婉儿或阿青手上,偶尔在御前议一议; 多数时候是我与婉儿及当值宰相商量定了,向母亲报一遍便是。
  这差事听起来似平淡无奇,其实却已形同宰相之首,因此纵是在这样天气,每日要冒着大太阳来回宫城内外; 有时还要反复折腾许多趟,我也不敢有丝毫怠慢。许是见我辛劳,母亲命守礼协助筹备和亲,以柳厚德加礼部尚书,知奉天局如故,作为和亲事的名义副手、实际经办、兼职金主。
  我既忙得团团转,女人社的事便顾不上,偏偏先前答应了清河姑姑母女入社的事,眼下婉儿在上阳宫陪侍母亲,崔明德在突厥,兰生要替我处理往来的文书人情,思来想去,竟只能劳阿欢代为主理社中事,亏得眼下太子已立,她身份不似从前那般敏感,我便寻了一个吉日,将阿欢、清河和我那苦命表妹一道引入社中。社员都或多或少地猜到了和亲之事,对清河母女皆示以极大的热情,阿欢为太子妃,代理的事亦无异议。
  宫中大体如此,外朝却委实有些艰难,艰难也非因有人反对或是有事不决,而是因我这人手实在不足——奉天局开到现在这规模,活生生已是大周第一国企,兼有情报之任,事务繁忙,柳厚德又被扔了和亲这事,忙得连大臣仪态都顾不上,从早到晚,走路如风;崔秀是宰相,自不必说,兼有狄仁杰、王及善两个病着,中枢事务更繁;郑元一资历浅,印刷局又新立,亦无暇□□——我自己还给他扔了一堆“承接广告印刷”“出杂志”“出小说”“改进印刷质量”之类的任务;骆逢春去了边关;女人社中几个亲眷资历太高,调进来便该当省中高位,然而侍郎以上,一时却还无空缺。
  幸而当年陆陆续续关照过许多士人,其中亦不乏有入了六七品的,我自这些人中选了几个,带在身边充些跑腿通传的琐事:一个崔湜——此子是博陵崔氏,与其族兄曾参与我的诗会,诗作我品不出,谈吐却甚有可看之处,因为我所引荐,一个杜宇——此子为襄阳杜氏,依在我家中读书,前已举进士,得母亲授右拾遗,一个韦涛——此子为阿欢族兄,与无生忍交好。
  然而我虽用着他们,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认真想时,却又想不起到底是什么。论起做事,他们都算是伶俐,诗文体貌,亦都在中人之上——可就是会觉得他们有所不足。这感觉并不严重,却总是隐隐约约地困扰着我,令我不安,偏生近来事多,又无暇细究。说来着实心烦。
  另一件令我心烦的事,却是李旦。这厮出了宫开了府,放着母亲赐予南门甲第不要,偏求了母亲,住在我家隔壁一坊褊小宅邸,在上阳宫左近营造了别院,别院又与我的别院紧紧挨着。我住在了城外,他也住出了城,每日早晨,天不亮我便起身进城,他则也在差不多时间起身出门,或游猎,或踏青,或赴宴,总之是有无数的理由与我相遇,见了面,少不了便要问一问好,问好的语句也很有意思:“阿姊今日忙些什么?去省中,还是去宫中?”
  我有时觉得他是在窥伺于我,可他却又从不打听细节,李暅都忍不住要借酒向我打探“清河姑姑家的小三娘是不是要和亲”,李旦反对这些毫不关心,有一回我故意提起省中琐事,他认真听我说完,却开始大谈特谈他新养的斗鸡。我看他这模样,觉得自己像是太多心——都是这些年养出来的毛病——但一想到李暅还被拘在东宫,不得与外间交通,他却每日在都中交游,便又隐隐地有些担忧。
  然而缺乏人手和李旦,都还不是最令我心烦的事,最令我心烦的,还是守礼。
  我甚是头痛地看着眼前的小儿郎——守礼已比我高出一大截了,叫小儿郎似有些不大确切,但在我心中,他却永远都是那个怯生生、跟在我身后问东问西的小孩子——他今日穿着簇新白衫、新紫半臂、白绫袴,配齐了龟符、七事,戴着武官巾,看着便英武非凡,说出来的话倒也很有担当,只是惯例地叫我为难:“二郎说从未见过都城繁华,苦苦央了我,我见他怪可怜的,就乘间接了他出了宫,没有去远,就在天津桥走了一圈,喝了一杯酒,看了一会吞火戏,还给阿娘和几个妹妹们都买了些小玩意。谁知阿娘就发了火,要禁他们的足——他们本就圈在东宫,不得自由,姑姑代我向阿娘求求情,不要责备他们可好?”
  我半晌方道:“你阿娘不是怪你带他出去——当然,带他出去本也不对——你阿娘怪的是,你待二郎,为何这么好?”
  守礼不明所以地挠挠头:“兄弟之间,应当友爱,难道不对么?”
  他说的实在太理所当然,我不自觉地蹙了眉:“兄弟之间,当然应该友爱,但是…我是想问,你和他,自何时起这么要好了?你是已开府的亲王,出入宫禁,本有忌讳,陛下又一向不愿东宫与外交通,你冒着风险带他出去…”这是掏心掏肺的在待他好——但不知为何,一看着守礼的眼睛,我便说不出这句话。
  这孩子的眼睛又大又亮,像是能照彻人心,有时看着他,我便觉出自己的龌蹉,许多阴暗的心思,也不愿和他说多。
  这么大的人了,被我一问,却还是如孩子般低了头,迟疑良久,才抬头道:“我知道阿娘不喜欢弟弟妹妹们,也知道阿耶喜欢他们更多些,可他毕竟是我弟弟。我…我从小便羡慕李千里有那么多兄弟,所以…他一求我,我便答应了。”伸出手来,并不敢与我有所触碰,便只扯了扯我的衣袖:“姑姑…能帮守礼一回么?”
  我替他正了正衣冠,许久才道:“既是如此,你也不要只顾着二郎,忘了三郎守忠——他也是你亲弟弟。日后你阿耶再有别的弟弟,你也要一视同仁,不要只和二郎亲近。”
  守礼两眼发光,用力点了一下头,我看着他,不知怎么,忽地明白了母亲当年教我时的心情——儿女都是债。。
  作者有话要说:  啊又写到这时间…bug明天改,晚安_(:зゝ∠)_


第479章 字
  一打发走守礼我便唤了冯永寿来; 命他去东宫向阿欢问好,顺道问一问阿欢有没有空“指教些佛经典故”,冯永寿会意; 快马入城,不多时便回来:“太子妃说明日请了尼静安经讲,娘子若得空; 可一道来听。”我因命人备了些佛前持物为供奉; 待到次日,早上将一切外事处置毕; 午后入东宫见了阿欢; 阿欢果然在小殿设了佛堂,与武氏及无生忍之妻卢氏、长媳薛氏端坐听经; 我到时彼此寒暄一遍; 想武氏她身体如何,不知卢氏与薛氏知不知此事; 便先拿眼看阿欢,阿欢笑看武氏; 武氏倒有些不好意思,低头道:“多谢姑姑送的书册; 而今饮食上都还好; 在此读书,也比在外面清净些。”
  我问:“大郎呢,怎么不见他来看你?”她便羞红了脸:“大郎三二日便要进来一次,纵不来时; 也有书信。”说到“书信”二字,头压得更低,小儿女情态更切,我便知他两个感情甚好——也知守礼为何会带守仁出宫了——欣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