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游戏电子书 > 非常媒·戒 >

第13章

非常媒·戒-第13章

小说: 非常媒·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视作品常常用电闪雷鸣渲染主人公大起大落的饱满情感一样,那一路也是雷电交加、暴雨如注,正常情况下十二小时能到上海,结果他们整整开了十八个小时。暴雨及极低的能见度,加上又累又困,他们途径江西的时候几次车差点撞上高速公路的护栏。
  传媒公司的注册流程很复杂,不能交给中介机构去办,因为有一些前置性的审批条件。简单地说,工商登记可以先办,但如果办不下来三证,等于与传媒有关的公司业务,一项也不能做。哪三证?其一,广告经营许可证;其二,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其三,营业性演出经营许可证。
  还是举例来说吧。
  先说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在审批的时候,首先必须有一个担保单位,这个担保单位还必须是由上海文广主管的。俗话说,熟人多了好办事,问题是那时王伟在上海一个熟人也没有,真的是两眼一黑。本来他也可以去找娱乐频道或通过娱乐频道找魏文彬和欧阳常林,动用他们的社会资源,但这不符合王伟的性格,真那样,一有一点事就找领导,那不等于是抱着别人的脖子下海吗?那算怎么一回事?
  可是,事情又必须解决,怎么办?
  王伟想到了一个最原始、最笨的办法,就是上网查上海文广下面的二级单位,然后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打过去,看有哪个单位愿意做他们的主管,只要对方松一点点口风,马上约好时间登门拜访。
  后来有一个什么上海工程协会,终于答应愿意给他们做主办单位,双方谈定的价格是每年6000元的管理费。
  办营业性演出经营许可证似乎更麻烦一些,按规定,需要四个经纪人证。那时候公司就只有他跟王鹏两个人,哪里去弄四个经纪人证?王伟在湖南已考取了经纪人证,但上海根本不认,他们只认上海的证。怎么办呢?要么就在上海招人,要么就必须派人在上海考试。招人不可能,跟人家谈,人家动不动就要5000块钱一个月,四个人每月就是两万。公司还没注册,王伟不可能把钱花在这上面。那就考吧。但是,谁去考?在上海招人要花钱,在湖南招人带到上海去一样要花钱。为了省钱,王伟想到了自己的未婚妻。她当时在湖南省衡阳市财政局工作,正经八百吃“皇粮”的,王伟硬是忽悠着让她把工作辞了。公司筹备组那时候还找了一个会计许珺,刚好她姐姐也在上海,就这样凑齐了四个人,读了两个月的书,通过考试拿了四张证。因为是自己的人,也就只花了一点报名费和考试培训费。
  除了经纪人证和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其他的前置性条件还有很多,如基本的制作设备等等。当然这种设备可以租赁。公司是娱乐频道办的,但不可能把娱乐频道的设备搬到上海。王伟想到的变通办法是跟当地的电视台签订一份联合制作合同,设备由他们解决,拍不拍片先别管,先到工商部门蒙混过关再说。
  办理营业性演出经营许可证,除了上面说的四张经纪人证,还要两个有六级外语证的员工。而办理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则要有五个高级职称的员工。那两个六级外语证的员工和五个高级职称的员工,天娱传媒公司根本没有,王伟只好凭私人关系找湖南广电的朋友借证。(据我所知,近几年,一些会读书善考试的人,考取了各种各样的资格证、资质证,当公司注册需要相关证书时,他们就挂出去,也不用去上班,每个证根据考试的难易程度和通过率,每年有数千到数万的收益,俨然已成为一个产业,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独有的怪现象?)然后广告经营要有审查员证,还要有几个美编证,都是他找朋友借的。
  能考的就自己考,所以,除了经纪人证之外,王伟本人还考了广告从业人员证、广告审查员资格证。
  这个证那个证能把人的头弄晕,如果按一个证配一个人计算,公司办齐三证,至少要有四五十个人,但公司初创期在上海的员工就四五个人,一个是肖文俊,任行政总监;一个是吴学文,就是和王伟一起开车去上海的那个司机,他在上海待了一个月,因为老婆孩子都在长沙,在上海入不敷出,生活工作条件太差,便仍然回娱乐频道上班了;司机换成了王戬,再加上会计许珺和王伟自己。就这么几个人。
  我发现王伟漏了一个人,就是和他一起考上了经纪人资格证的他的未婚妻。
  王伟告诉我,她不是公司的员工,不拿公司一分钱。
  王伟反复强调,这是他的原则,他认为夫妻一定不能在同一个公司干。其实,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和他跟王鹏的交情,只要王伟以此为条件跟王鹏提,王鹏完全会同意。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住房补贴,什么都没有。就四千块钱死工资,在上海租个房子就要一千五。所有的员工都挤在那套房子里生活,吃喝拉撒,全部在里面。为了节约成本,他们甚至不敢请厨师。王伟就经常亲自下厨房,为大家做吃的。
  公司的办公场地呢?总不至于也挤在一起吧?
  那倒没有。公司就在对面,从表面上,完全小打小闹的格局。
  他们4月8号去上海,5月26号拿到工商执照。到八、九月份,上面说的那三个证一个不差地全部办好了。后来“超级女声”全国巡回演出的时候,这三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我在表现王伟的办事能力时,暗含了对旧天娱传媒的批评——除了注册资金是实的,它的专业人才配备可大部分都是虚的,和冯仑他们当初的公司比,称得上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皮包公司”。我唯一能替它辩解的是,即使在现在,类似的情况仍然很普遍。比如说,我现在仍然是国家注册拍卖师,如果我想把证“挂”出去,我一年可以收入N个五位数,真有这个市场。
  精力充沛的王伟可没闲着——未婚妻怀孕了,一切都是在没有“执照”的情况下进行的。王伟感到极大的兴奋与甜蜜,还有,就是责任,对自己所爱、义无反顾抛弃正式工作来上海陪伴他打拼的爱人的责任。尽管公司千头万绪,王伟决定还是给对方一个婚礼,地点:回老家;时间:24小时。
  那一天是6月6日,王伟不敢也不愿意对婚礼的常规程序进行任何删减。他先天下午从上海赶回长沙,而未婚妻回老家衡阳。第二天凌晨六点,王伟从长沙赴衡阳把她接到自己的老家邵东,他从娱乐频道借了一辆大巴车,8点钟到衡阳,12点钟赶到邵东自己老家。下午开始办酒席,那天晚上在家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5点钟起床回长沙,然后上午8点钟飞回上海。
  我有意省略了王伟老婆的名字,尽管王伟对她的爱与尊敬溢于言表。在中国男人为事业打拼的过程中,有很多优秀的女性以妻子的身份默默无闻地、任劳任怨地支持着他们,好像是一种命运。我见过她和他们那个眼睛明亮、快乐健康的孩子,她们应该得到祝福。
  王伟对一件事心存芥蒂,他小孩的百日酒王鹏没来出席。当时王伟所有最好的朋友和公司其他的人都来了,唯独王鹏没来,他本来答应中午来的,但临时又没来。考虑到那时也是王鹏事业的低谷时期,王伟也不好意思太怪他。
  还是让我们回到上海。
  不管怎么样,公司的注册和构架完成了。一个注册300万的小小的传媒公司,就像南京路上如织的人流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王伟不这么看,他不妄自菲薄,他越来越认为天娱传媒的成立是一个契机、一个突破口和一个标志。
  王伟这样解读天娱传媒:为什么它不叫湖南天娱传媒,而要叫上海天娱传媒?因为在我们心目中,新的公司必须站在一个传媒中心的、具有制高点性质的、全国标志性意义的地方,那就是上海。叫上海天娱传媒,就是去湖南化。去湖南化就意味着面向全国市场,而不是一个区域市场。虽然上海也是一个区域,但它像北京一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王伟上述种种表现表明,他把天娱传媒当成了自己的事业,丝毫没有超越天娱传媒的私心杂念,尽管他当时的身份只是那个新成立的公司的副总,连百分之零点一的股份都不占。他当初的梦想,是在不久的将来,在东方明珠塔不远的地方建立一个传媒王国,名字就叫天娱大厦。
  现在看来,王伟的梦想与当时他们所拥有的硬件条件相差得实在太远。王伟清楚这一点,他说事到如今还敢说出那个梦想,只是因为那就是当时的心境,一个三十岁刚出头的湖南小伙子心中的蓝图,够狂够霸蛮,他明白现实与梦想的距离,他觉得那是为未来预留出来的广阔空间。一个公司如果连远景规划都没有,你能指望它能走多远?
第三节 屡战屡败上海滩:“丐帮帮主”的快意人生
    王伟准备雄心勃勃地开拓上海市场,但路要一步一步地走。
  当时他的想法很多,但基本上还是原来在湖南广电做栏目时的那些思路,即想方设法实现节目与企业广告诉求的对接。他弄到了上海黄页(其实就是大本的电话号码),分给会计、行政、司机,像他当初给上海文广的二级单位打电话一样,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打电话。
  试想一下,排外的上海人,接到这种电话一定是不厌其烦的。这是一场耐心与耐心的比拼,只可惜,王伟他们一开始就处在了十分被动的地位。
  这对他们的军心也是一种考验。电话打过去,听到的总是不耐烦的拒绝,这种待遇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十次二十次,一百次两百次,想一想,该需要多么坚韧的神经才能承受这种日复一日的挫折?
  策划一些小节目,找一些小赞助,先维持公司正常的开销就行了。王伟手上多的是策划好了的节目方案,只要找到一笔企业赞助,就能良性循环,一切真的就那么难吗?
  还真的就那么难。
  那种与企业的沟通方式,决定了他们只能接触到企业管理层的最底层,那些接电话的人,连让你把话说完的耐心都没有。
  你是在替别人策划项目不错,但你也是要从别人口袋里掏钱的,你公司的知名度、美誉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你能替别人做什么?别人肯不肯掏钱让你做?就看你提供的平台与服务是不是能被他看上,两者能否找到交集点。新成立的天娱传媒有什么?对,有王伟好不容易弄下来的三证。除此之外呢?没有名气,没有业绩,没有资金优势,没有资源优势。
  前景似乎很不乐观。
  这使我想到了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这个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是靠马云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凑足了6万美元弄起来的。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想清楚自己的赢利模式,为了帮助企业做买卖,他们经常提供免费服务。在阿里巴巴最需要钱的时候,也是互联网最疯狂的时候。在马云的游说下,在杭州马云家里办公的公司员工会经常接到投资者打来的电话。每一个电话对于那些憧憬着梦想、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次离成功更近的信号(参见《马云创造》,作者杨艾祥)。
  王伟和马云的工作不具有行业类比性,但他们的劲头一样。王伟是一个对自己的游说能力充满自信的人,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忽悠也是生产力,而且可能是最大的生产力之一。
  商场上人人精明,别人能被你忽悠,证明他认可你的价值观或经营理念,合作的机会也就产生了。
  上海的企业都不认天娱传媒,这无异于当头一瓢冷水。王伟不愿意承认自己设计的盈利模式出了问题。他不是一个轻意服输的人。他想让天娱传媒在上海企业眼里显得有媒体资源的优势。
  他想到的办法是借船出海,像傍大款似的傍上上海文广。
  王伟一开始就打了这个算盘,所以他特意为天娱传媒的办公室选址威海路,就在上海电视台旁边。他通过一层一层关系结识了上海电视台一个节目中心的负责人,电话约了好几次,对方终于答应在上海电视台内他的办公室见上一面。
  上海文广很牛B的,进去需要经过几道关卡。王伟他们有台车,开车进去会显得有面子一点。为了节约成本,司机王戬把会计也带上了,准备顺道去税务局办事。事情巧就巧在当天正好车坏了,并且还坏在出门不远的高架桥上。当时上海有一个规定,外地车牌的车子到了某一时间就不能上高架桥了。王伟他们本来是因为赶时间违规上的高架桥,结果偏偏车坏了,那不是等着交警来罚款吗?那个车坏得还很有技术含量,不是熄火完全开不动,而是以每分钟一米的速度前进,像一只卖力的乌龟。叫不叫拖车是个问题,叫拖车,需要几百块钱,但也许可以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