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如意佳婿 >

第61章

如意佳婿-第61章

小说: 如意佳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青眨着眼睛,故做可爱的问:“哥哥会教我的吗?”
  本来刘延宁是想一口答应的,但是看着妹妹卖萌的样子,又生起了逗弄的心思,便收起了笑容,一本正经的道:“那要看你听不听话了。”
  刘青是想表达一下决心的,还没开口便被一阵嘈杂的声音给打断了,抬头往门口一瞧,原来是刘四叔赶着牛车,载着安氏和刘延根回来了。
  因着牛车上还放了好些东西,刘大爷和刘二叔三叔便也上前了,帮忙牵牛的牵牛,卸车的卸车,屋里头听见动静的蒋氏她们都跟着出来,蒋氏还问了一句:“老四家的,怎么就大根儿回来了,两个小的呢?”
  安氏笑道:“我娘非要留了他们住几日,小六和五丫听了,也不肯回来了。”
  “小孩子都喜欢去亲戚家,住就住罢,赶明儿让老四赶车去接便是了。”蒋氏点点头,她也是问问而已,老二家的和老三家的,也都留了小的在娘家住呢,这表示亲家喜欢她的孙子孙女,她自然没什么不高兴的。
  安氏又道:“我爹说了不用过去接,下回我兄弟他们过来拜年,一道把两个小的送回来便是。”
  “亲家公还是这么热情。”问完小的,蒋氏的目光转到安氏带回来好几个包裹上边,不由挑眉,“这是做什么?”
  “我爹知道延宁开春后要下场考科举,特意托他去北边跑商的朋友帮忙,捎了些野参银耳回来,成色不是很好,勉强给延宁补身子罢。”
  刘延宁也已经收起了画,过来迎接了,听到安氏这话,连连道:“四婶和安家外公太客气了,这么珍贵的东西,侄儿不敢收,四婶还是留给老人家补身子用罢。”
  “自家人,这么客气作甚?”安氏笑道,“也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就是咱们这儿没有,显得稀罕了,我爹说在北边,这种成色的野参,当地人自己都不愿意吃,买这么一大包都花不了几个钱,你就当是你外公的一片心意,只管收着罢。”
  安氏都这么说了,刘大爷和蒋氏便做主收下了,只是对这个儿媳越发满意,老四媳妇的娘家,知道他们家延宁要下场考试了,这是他们整个刘家的大事,还帮忙搜罗了这些好东西给延宁补身子。
  热情的就好像他们自家子孙要考科举一样,这才是真正把亲家当成自家人在相处的啊!
  相比之下,没有一点表示,完全是事不关己的老二媳妇和老三媳妇的娘家,这态度就有点太过淡漠了,也不图他们的东西,这么大的事,好歹也该表示一下关心罢?
  蒋氏接过东西的时候,便淡淡的瞥了王氏和林氏一眼,并未掩饰眼底的微妙。
  不过这会儿刘家人都凑在一起,正热闹着,除了当事人,也没谁再注意到这个细节,蒋氏难得热情的把安氏当客人一样迎进了堂屋。
  安氏也知道大家在关心什么,进堂屋一坐下,水都没来得及喝一口,便把今日在娘家打听到的,都倒豆子似的说了:“刚好我爹的朋友今年也回了镇上,一听我们打听书院附近的屋子,我爹就去他朋友那儿问了。说是城里的房子造得小,可比不上咱们自家,书院旁边的房子,大多是一间堂屋两三间睡屋,灶房和茅房自然是有的,还有个小小的院子,若是住得人多,估计都转不开身。”
  “不过也有好处,屋子小了,价钱自然不会太贵,反正就大嫂,延宁和青青三个人,住这样的房子也够了。”
  刘大爷点头,连忙问:“价格一般是多少?”
  “我爹那朋友说,这典屋子的价钱相差的有些大,若有认识的人,一个月半吊钱便够了,若没有人帮忙,花一二两银子也是有的。”
  蒋氏吸了口气:“相差竟这么大?”
  安氏点头,此时才笑道:“不过我爹朋友说了,他会帮咱们找屋子,像我刚刚说的这种,应该也只要半吊钱。”
  刘家人听到这里,自然庆幸起来,刘大爷连连点头,“真是麻烦亲家了。”
  只蒋氏还有些不忿:“这城里头也太不讲理了罢,没有认识的人,就这么被欺负?”
  刘四叔是跟他岳父一起去的,本来应该他来解说,但是安氏觉得自家男人嘴巴不灵活,叫他平铺直叙的一说,她娘家的功劳都没了,这才在路上商量了,典屋子的事由她来解释。
  不过刘四叔听了几耳朵城里的事,自认对城里人有了个深刻的了解,蒋氏这么一问,他便点头道:“他们城里就这样,可不像咱们这儿,邻里乡亲互相帮助。城里的人不大瞧得起咱们这种进城的泥腿子,若是没个熟人在,不管做什么,都是要吃大亏的。”
  刘青在心里想,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宰生吗,看来这也是传统了,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风气。
  刘家人被刘四叔这么一番话,都给震住了,他们以为就是典个屋子而已,没想到城里的水这么深,一时间众人都没说话。
  安氏这时便笑道:“爹娘也别担心,我爹已经拖他朋友帮忙打听屋子,我爹的朋友说了,他平日在钱庄当账房先生,早出晚归,家里也就婶子和我大妹子在,咱们典的屋子若能在他家附近,往后也好互相照应着。”
  刘大爷又猛点头一阵,亲家这位朋友能在城里的钱庄当账房先生,想必认得许多人,两家若能离得近些,往后自家还能受他们家照顾,就不怕孤儿寡母的,在城里受欺负了。
  想到这里,刘大爷不免放心了许多,却又忍不住搓了搓手,颇有些迟疑的道:“只是这样一来,也太麻烦人家了……”
  “我爹这位朋友啊,跟我爹一样,就喜欢有才华的年轻人,他早听过延宁的名字,这回知道是帮咱们家延宁的忙,我爹还没说出口呢,他朋友就打包票了,说一定会帮咱们办妥当,过两日我兄弟他们过来,说不定就有消息了。”安氏这般说着,见公婆还是没有完全放下心来,便又笑道,“要我说啊,爹娘真过意不去呢,等下回搬了去城里,咱们做些好吃的,请他们一家吃顿饭,既能感谢他们帮忙,也能叫大嫂和青青同我婶子亲近亲近,以后两家来往也不尴尬。”
  

第60章
  初四这日,刘青起来,路过堂屋的时候,就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点心小食,比前两日只是象征性的摆了些花生饴糖,要丰盛得多了。
  刘青还诧异了一下。
  正好蒋氏在灶前的屋檐下,拿着竹竿要把上头的腊野味取下来,瞧见刘青站在门口发呆,不由笑了,催促道:“青青,你还愣在屋门口做什么,不过来洗漱?这都快中午了,待会儿你姑母和姑父过来,你要蓬头垢面的见亲戚?”
  刘青这才想起来,原来是刘姑姑他们要回来了,难怪蒋氏准备的那么丰盛,前两日都舍不得拿出来的猪肉丝,今儿都早早的摆桌上去了。
  这么想着,刘青连忙收起心头的了然,应了一声:“奶,我这就去洗漱。”
  刘姑姑他们是中午到的——说是中午,但刘青估摸着恐怕到了未时,只是没等到人来,刘大爷和蒋氏便不肯开饭,好在点心小食多,蒋氏还破天荒的煮了一大盆茶叶蛋,吃一个茶叶蛋都能撑好一阵子了,等刘姑姑他们到家的过程,也就不算难熬。
  两位刘姑姑的婆家都有牛车,因为姐妹俩嫁同一个镇上,都离娘家距离太远,平日里在婆家就她们俩互相帮衬,感情比旁的兄妹还好些,每回过年回娘家,两姐妹都是凑一辆车过来,有时是大姑家的牛车,有时是小姑家的牛车。
  这回便轮到小姑家赶车。
  其实永宁镇离落水村这么远,据说光走一趟就要大半日,刘家姑姑能赶在这个点到,恐怕在凌晨五六点就动身了,毕竟回娘家拜年,能赶过来吃午饭是最好的。
  落水村这一日都很热闹,有陆陆续续回娘家拜年的出嫁女,也有准备出门走亲戚的人家,按照习俗都会放鞭炮,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便在整个落水村回响。
  不过刘家姑姑过来的半个时辰前,村里已经慢慢安静下来了,各家各户都开始用午饭了,想来刘家姑姑是回娘家大军的最后一拨了,刘家人都已习惯,远远的听见村口传来牛车走过的声音,蒋氏便松了口气,眉开眼笑的道,“他们回来了。”
  围在火炉旁烤火的众人,听到这话便迫不及待的起身了,一堆人往院门口走,刘家姑姑也早早牵着孩子下车,脚步匆匆的往这边赶来,还没走近,便一脸激动的朝众人打招呼:“爹娘,我们回来了。”
  “回来就好。”刘大爷看了看两个女儿,见她们气色都不错,便放了心,笑道,“你们兄弟从早上就开始念叨了,要不是实在离得远,他们都想赶了车去路上接。”
  刘大姑细心些,刚走近的时候正好瞥见院子里放着的板车,听到这话便问:“家里买牛了?”
  蒋氏点头,搂着刘小姑最小的儿子舍不得松手,小家伙刚刚满三岁,一团玉雪可爱,是这些孩子中最小的,因此虽然是外孙,蒋氏仍是疼极了他。
  听到刘大姑的话,嘴上抱怨道:“可不是,花了好些银子呢,你爹和你兄弟都当宝贝似的瞧着。”蒋氏看似抱怨,脸上的笑容可没有半点不高兴的样子。
  家里买了牛,虽然是花钱,但也有大用处,如今村里头哪家不羡慕他们日子越过越红火?
  刘大姑笑了笑,还想说什么,刚巧大姑父和小姑父一起赶了车到跟前,车上几个大一些的孩子,这才跳下了板车,手上都拎了些包裹,一一冲大家打招呼,刘大爷应了一声,便道:“这一路上颠簸,瞧孩子们都累了,待会儿吃了午饭,叫他们去屋里歇一会儿,年前你们娘收拾了两间屋子出来,被子都刚铺的。”
  蒋氏也反应过来,连忙道:“瞧我都忘了,先别杵在门口了,进屋吃饭罢,菜都在锅里热着,我叫你们嫂子去端,你们先去屋里坐着。”
  一群人便又进屋了,刘二叔落后一步了,把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放,熟练的点燃,刚回头,就瞧见身后站了一排的熊孩子,正眼巴巴的看着他。
  刘二叔好气又好笑,但还是板着脸道:“鞭炮没放完,不许过去捡,炸烂了手可没人管你们。”
  熊孩子们也不失望,昨天中午,被刘二叔从外家接回来的小七,正仰着头,眨巴着眼睛看着他爹,乖乖的道:“爹,我们等鞭炮放完了再去捡!”
  这个时代的孩子没那么多玩具,正月里放一挂鞭炮,偶尔有几个没烧到的,都会被眼尖的孩子们扒拉出来,便成了最受欢迎的玩具。
  只是这些熊孩子有时候胆大包天,没大人盯着,鞭炮还没放完他们就跑到跟前去了,很是危险,因此经常要被大人教育。
  虽然小家伙保证的声音很真诚,其他熊孩子们忙不迭的点头,刘二叔也不肯信他们的话,站在外边看着鞭炮彻底放完了,才回得屋。
  其他人已经陆续落座了,大姑父问起刘家卖茶叶蛋的事:“我们镇上也都听说了,说是岳父家在好几个镇卖鸡蛋,生意很不错的样子。”
  蒋氏便好奇的问:“他们也知道咱们家?”
  大姑父笑道:“他们倒不知道,只是说松林镇下边的一个村,供了孙子在青山书院的那一家,我一琢磨,整个松林镇,除了镇上几户人家,底下的村子里,就只有咱们家延宁在青山书院了,这才猜测是岳父家。”
  刘青听得眼神闪了闪,看来她还是大意了,这个时代交通不发达,也没什么通讯,可是人们口口相传,八卦传播得也快,连永宁镇的人都听说了这事,恐怕江州城也有流言了罢?
  好在家里已经想到了应对的办法,等过了元宵开张卖茶叶蛋,就不是他们刘家的生意,即便上头派了官差过来查,也没什么把柄,真要怕惹事,给官差孝敬点银钱,多半就解决了。
  刘大爷脸色也沉了一下,很快又恢复了笑容,想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便点头笑道:“原来是这样。其实也就小打小闹,换点钱贴补家用,你们也知道,延宁今年就要下场考试了,需得准备好些东西,家里压力也大。不过快到开春了,地里也要忙起来,还要去镇上卖茶叶蛋的话,咱们家人手就不够了,因此我们商量了一下,干脆请村里人都来帮忙,他们自家养的鸡蛋也不好卖,还不如都收集起来给咱们家,赚的钱一起分,往后地里的活,也能请他们帮衬着。”
  大姑父提起这事的本意,也是为了提醒刘大爷。大侄子今年就要参加科举了,他家离县里近,镇上也有在青山书院念书的,都说他大侄子学问好,最得书院的先生喜欢,是此次科举里最有希望考取功名的,到时候大侄子成了秀才,甚至是举人老爷,他当姑父的也跟着面上有光不是?
  因此大姑父对刘延宁很是关心,自然不希望在这个关键时刻掉链子。
  此时见岳父家已经有了对策,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