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_卡尔维诺 >

第17章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_卡尔维诺-第17章

小说: 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_卡尔维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藏癖好”这个魔鬼不断地在佩莱克的作品中翱翔,在这本书追述出来的许多收藏品中,最具个人特性的、“他的”一种,我想说,是一种对孤本的热情,也就是说,收藏的对象世上只有一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不是一位收藏家,他收集的仅仅是词汇、知识数据、记忆中的事物。技术般的精确是他拥有物品的方式。佩莱克收集并且命名每一事件、人或物的独特性。没有人比佩莱克对现代作品最恶劣的病疫——模糊不清,具有更大的免疫力。

我想强调的一个事实是,对于佩莱克来说,依据既定规则、限制构建一部小说的做法绝对没有束缚他作为故事叙述者的自由,而是激发了这种自由。所以,佩莱克在他的导师莱蒙·凯诺建立的潜力文学社成员中最有创造性,不是偶然的。多年以前,凯诺在和超现实主义者的写作方式争论时,写道:

另外一个非常错误的、但是现在又到处泛滥的观念是认定灵感、对下意识的探索等同于解放,心血来潮、自动写作等同于自由。这种实际上是盲目服从每一个冲动的所谓灵感,事实上是奴性。遵循一定数量已知规则写作悲剧的古典作家,比那些匆忙写下脑子里一切偶然出现的杂念,又甘心充当自己一无所知的规则之奴隶的诗人,享有更多的自由。

我对像一面大网一样的小说的辩护已经结束。有人也许反驳说,作品越倾向于各种可能性的繁复化,便会离开核心即作家自身、他内心的真诚和他对自身真实的发现越远。我想回答说,我们,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不是各种经验、信息、我们读过的书所想象过的事物等等的复合体,又是什么呢?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个图书馆、一份器物清单、一系列的风格;一切都可以不断地混合起来,并且以一切可能的方式记录下来。

然而,大概最贴我心的回答是这样:请设想一下,从我们自身之外构想一部作品会是怎么样;这样的作品会让我们逃脱个体自我的局限景观,让我们不仅仅进入像我们自己一样的他人的内心,而且还会把语言给予不会说话的生灵,给予栖息在水槽边缘上的鸟儿,给予春天的树木和秋天的树木,给水泥,给塑料,这难道不是奥维德在谈论形体的延续性时所追求的吗?难道不是卢克莱修在把他自己和每一种事物的共性同一起来的时候所追求的吗?

  



文学不死——卡尔维诺谈用字准确(作者:吴潜诚)

小。说。t。xt。天。堂
在后工业文明来临以后,文学是否会逐渐式微,以至于消亡?叫嚷或担心这个问题的人,大概认为声光媒体终将凌驾、甚至取代语言文字。

声音或光影真的可以取代文字吗?担忧和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应该读一读伊塔罗·卡尔维诺去世以后才出版的《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1988)的第三章。卡尔维诺的演说稿旁征博引,以小喻大,十分发人深思。在这篇讨论「精准」的演讲稿中,卡尔维诺指称:人们最独特的天赋——运用语言的能力,目前已遭受到一种瘟疫的袭击,这种疾病显示出来的症状是:

丧失了认知和临即感,变成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化反应,倾向于将一切表达铲平为最一般化、不具个人特色、抽象的公式,冲淡了意义,钝化了表现的锋芒,熄灭了文字和新状况碰撞所迸放的火花。

卡尔维诺宅心宽厚,表示他不想追究这流行疾病的根源是否出自「政治、意识型态、官僚作风的一致、大众传媒的单调,或者学校传播平庸文化的方式。」他说,他感兴趣的是健康的契机,他相信「文学,而且只有文学,才可以创造抗体,抵抗这语言瘟疫。」

卡尔维诺随后又指出:目前不仅只有语言受到瘟疫感染,而变得不准确。譬如,就拿视觉意象来说吧:现代人生活在没完没了的意象的淫雨中,意象中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原本应该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但强势媒体所呈现的意象缺乏这种必然性,不会引人全神贯注,不足以变成可能的意义来源。因此,卡尔维诺指控:

这种视觉意象大多如云烟一般,倏忽消褪,就像不会在记忆中留下痕迹的梦,不消褪的唯有疏离和不适之感而已。

在卡尔维诺看来,不只意象和语言欠缺实质,世界本身也一样欠缺实质。瘟疫侵袭着人们的生活和国族的历史,它使一切历史显得任意编造、不具形状、溷淆错乱、没头没尾。卡尔维诺说这种形式的丧失令他不舒服,而他所能想到的唯一的对抗武器便是文学。

卡尔维诺以他细腻而锐利的阅读眼光,引述诗人和作家的精辟见解和生动实例(包括科学论述和自己的小说创作),细细剖陈用字准确的价值。然后在接近结尾的地方,综述两种有关文字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文字是一种手段,帮助人类获得世界之实质——终极、独特,而绝对之实质;文字并不代表这种实质,而是与实质产生等同关系,因此,若说文字只是实现某一目的之媒介,那是不正确的,文字只认识它本身,除此之外对世界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另一种看法认为:运用文字即是对事物作无止尽的探讨,这种探索不朝向事物的实质,而是朝向事物无限的多样变化,触及其无穷无尽的繁复形式之表面。

人类总是根据显露在外的一切蛛丝马迹,在搜寻一些隐伏的,或者仅仅只是潜在的或假想的东西。我们的基本心智思维习惯,源远流长,从旧石器时代从事狩猎和采集的祖先,经各历史阶段一路遗传下来。文字连接了看得见的轨迹与看不见的事物、不在现场的事物、人所欲求和恐惧的东西,就像一道危急逃生的脆弱桥梁,投掷在深渊之上。基于这个理由,卡尔维诺强调,他个人认为,适切地使用语言,使我们得以审慎、专注而小心地接近(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事物,并敬重(呈现出来和没呈现出来的)事物不以文字所作的沟通。

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艺术家达芬奇提供了一个意义深远的例子,足以说明人如何与语言博斗,以捕捉表达能力所不及的东西。达芬奇的手稿充满与语言挣扎,从而寻求更丰富、更细致、更准确之表达的纪录。他自称鄙俗不文,他的知识举世无匹,但由于不谙拉丁文和文法,无从使用文字和当代的饱学之士沟通,他相信自己藉由绘画和素描可以表达得更好,但却不断地感到自己需要写作,需要以书写来探究这世界的繁复显现和奥秘,来赋予自己的幻想、情绪和怨恨形状。因此,他愈写愈多,后来他放弃了绘画,只透过书写和素描来表达自己。

达芬奇曾在他的笔记中,记录一种地球生长理论的证据。他首先列出为泥土所吞没的城市的例证,按着讨论山中所发现的海洋化石,特别是某些他认为必定是属于太古时期的某种海怪的骨骼。在那个时刻,达芬奇的想像必定被一幅巨大动物在波浪中游泳的图景所慑住吧。他把笔记倒过来,企图捕捉那动物的形象,三度尝试写一个足以唤起那种壮观的句子:

喔,有多少次,你出没在大海洋满涨的波浪中间,乌黑而刚硬的背脊,像山脉一般隐约浮现,仪态肃穆而端庄!

后来,达芬奇为了使这怪兽增加动感,引介了动词「旋转」一词:

有多少次,你出没在大海洋满涨的波浪中间,仪态肃穆而端庄,在海水中旋转,乌黑而刚硬的背脊,像山脉一般隐约浮现,压服了海水!

可是,他又觉得,「旋转」一词似乎减弱了他想要唤起的壮观和宏伟印象。因此,他选用了动词「犁耕」,改变整个结构,赋予紧凑和韵律感:

喔,有多少次,你出没在大海洋满涨的波浪中间,像山脉一般隐约浮现,压服了周匝汹涌的波浪,乌黑而刚硬的背脊犁耕过海水,仪态端庄而肃穆!

卡尔维诺认为:达芬奇对那「幽灵」的捕捉,几乎就是在呈现一个大自然之庄严力量的象征,因此,这些文字所呈现的意象及其整体的透明和奥秘,值得长留记忆中,细细思索。

后现代的声光媒体无法或不应该完全取代语言文字,否则语言所建构起来的人类文明岂不将丧失大半?更不必谈继续发展。

原载《自由时报·副刊》:1996。 4。 24

tXt,coM



文学的辩护书——简介《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作者:吴潜诚)

 小_说txt天'堂
一代小说大师伊塔罗·卡尔维诺(1923…1985)在准备动身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发表「诺顿演说」的前夕,不幸因脑溢血辞世。卡尔维诺生性沉默寡言,尤不愿意剖陈自己,但却欢迎有这个机会,谈论文学创作的种种。他所构想设计的讲稿,无可避免地提到他自己的作品,他的创作方法、企图和希望。这本书因此被视为卡尔维诺赠予世人的遗产;他在书中精心勾勒的文学价值,既可充当评鉴一般作品的尺度,也可以作为认识卡尔维诺的指南。

写作这回事有什么东西值得珍惜?卡尔维诺以五篇演讲(五份给读者的备忘录),分别解说五种不可或缺的文学价值。第一讲「轻」,引述希腊神话、欧维德、薄伽丘、塞万提斯、昆德拉、卡夫卡等等作品来诠释:生命存在的沉重必须以轻盈的态式来承担;第二讲「快」,阐述如何以敏捷来融合「行动」(快)和「沉思默想」(慢);接下来的第三讲「准」,强调的语言的精确和明晰;第四讲「显」,说明视觉想像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媒介;第五讲「繁」是一份展示力作,生动而精彩地描述文学如何送出常轨,企图传达人类面对无限的可能所流露的痛苦、困惑和振奋。

卡尔维诺出入古今典籍,旁征博引,阅读品味和学识见解,在在令人叹为观止,这本书可说是专为熟悉和热爱小说艺术的行家和读者所写的备忘录,本世纪最雄辩而毫无防护意味的文学辩护书,给下一个千福年的贴切礼物,担忧和关切文学之未来命运的读者,可以在这里发现十分有力的证词。

 。。



巴尔扎克《无名的杰作》(英译本)

小。说。t。xt…天堂
(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曾提到这篇小说。这里的应该是定稿的英译本,译者不详。电子文本来自project gutenberg,原网址为gutenbergetext23060)

the unknown masterpiece

by honoré de balzac

to a lord

1845

igillette

on a cold december morning in the year 1612; a young man; whose clothing was somewhat of the thinnest; was walking to and fro before a gateway in the rue des grands…augustins in paris。 he went up and down the street before this house with the irresolution of a gallant who dares not venture into the presence of the mistress whom he loves for the first time; easy of access though she may be; but after a sufficiently long interval of hesitation; he at last crossed the threshold and inquired of an old woman; who was sweeping out a large room on the ground floor; whether master porbus was within。 receiving a reply in the affirmative; the young man went slowly up the staircase; like a gentleman but newly e to court; and doubtful as to his reception by the king。 he came to a stand once more on the landing at the head of the stairs; and again he hesitated before raising his hand to the grotesque knocker on the door of the studio; where doubtless the painter was at workmaster porbus; sometime painter in ordinary to henri iv till mary de medici took rubens into favor。

the young man felt deeply stirred by an emotion that must thrill the hearts of all great artists when; in the pride of their youth and their first love of art; they e into the presence of a master or stand before a masterpiece。 for all human sentiments there is a time of early blossoming; a day of generous enthusiasm that gradually fades until nothing is left of happiness but a memory; and glory is known for a delusion。 of all these delicate and short…lived emotions; none so resemble love as the passion of a young artist for his art; as he is about to enter on the blissful martyrdom of his career of glory and disaster; of vague expectations and real d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